s 阅读页

第一节 市井无赖大内新贵

  万历初年,河北肃宁出了一个著名的少年泼皮,此人名叫魏进忠。

  其实魏进忠原本生长在本分人家,他的父亲魏志敏和母亲刘氏都是安分守己的老实人,但魏进忠从小就不听父母之言,一门心思向歪道上跑。长大以后,他连斗大的字都识不了一个,可对骑马溜狗、嫖娼赌博却样样精通。每日伙同地痞流氓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搅和得远邻近舍不得安宁。

  魏志敏夫妇见儿子如此不成器,怕他早晚有一天会闯出祸事,就想早早给他娶一房媳妇以拴住他的心。由于儿子长得高大英俊,老两口很快就有了一个冯姓儿媳,不久又有了一个孙女儿,喜不自禁。

  谁知老婆有了,孩子也有了,魏进忠的恶习却丝毫不改。他不仅不设法养家糊口,还常常偷走冯氏辛苦劳作为全家换得的饭钱,白日邀人饮酒,夜晚混进青楼。

  烟花巷里逛荡久了,魏进忠终于染上恶疾,满身毒疮、下体溃烂,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妻子忍无可忍,带着女儿改嫁他人;父母一气之下,也相继命赴黄泉。而魏进忠对此毫不在乎,人们只见他狂妄依旧,不见他有稍许的戚忧悲愁。

  成了孤家寡人的魏进忠还是游手好闲、不治营生,很快就吃空了本来非常微薄的家底儿,没了生活来源。

  一天魏进忠饿极了,就跑出去找几个富家子弟开赌。他本想赢些银两好打酒买肉,不料运气不佳,输了又输。魏进忠早已身无分文,根本就无法清帐;他见势不妙,拔腿就跑。

  富家子弟们捏着鼻子苦战半天,见到头来是这等结果,个个气急败坏,马上奋起直追,一直就追到了集市上。

  集市原本拥挤,又忽拉拉围上了许多看热闹的人,魏进忠很快就没了逃匿之处,结果被富家子弟追上,饱挨了一顿毒打。人们平日就对他十分厌恶,见他挨打,无不拍手叫好。

  待众人散去之后,魏进忠躺在地上越想越气,心说我若是有权有势,看看谁敢这样对待我!但转念又很为自己悲哀,想自己连字都不认识,又凭什么才能有权有势呢,还不如早死早投胎,说不定下辈子可以变成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他忽然被自己脑子里突然闪现的一个念头骇得心惊肉跳,但害怕很快就变成了兴奋——他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一条可能通向荣华富贵、也可能通向万劫不复的出路。

  当时无论是殴打魏进忠的人还是讥笑魏进忠的人,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的行为竟使得这个无赖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废人,更不会想到这个废人后来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

  身体肤发受自父母,魏进忠在自宫之后忽然有了点良心,觉得自己的做法对不起祖宗,就改姓为李,开始叫做李进忠。

  李进忠要完成魏进忠的心愿,就一路乞讨,奔向北京。好不容易进了北京城,却得知宫里暂时不需太监。他自叹命苦,只得白天沿街要饭,夜晚投宿破庙。

  这一天李进忠照往常一样走进一家饭馆,谁知店小二一见他进来马上抄起显然是准备好的棒子一边把他往外打、一边对他破口大骂:

  “你这个无赖不靠力气吃饭,却天天跑到我们这里找吃的,你以为这铺子是你开的吗?你知道不知道你身上的臊臭味儿熏跑了我们多少客人?我们老板说了,你再敢进店门半步,立刻打断你的腿!”

  李进忠被打得抱着头连连后退,但后退时却不忘流着口水死盯人家碗里的饭。

  正吃饭的一位道士见此情景,对李进忠很是可怜,就劝小二:“这个人病得如此严重,你就给他一些吃的吧。”

  小二翻了翻白眼,冷笑道:“你们出家人慈悲为怀,那你天天到这里来给他买饭吃好了,千万别借我们的生意修你的道行!”

  道士无奈,只得将自己的饭菜让于李进忠。看李进忠狼吞虎咽的吃相,道士知他已久不果腹;又见他疮浓肉烂,心中老大不忍。于是等他吃饱了之后,就跟他进了破庙,替他治病疗伤。

  不几日李进忠的疮毒竟已根除,样貌也恢复到先前一般。这样貌不复则已,一复就令道士大吃一惊。他熟视进忠良久,缓声道:

  “你面相与众不同。现在虽受苦受难,但50岁以后,必富极贵极。人生凶险,你一定要牢记名中的‘忠’字,以‘忠’办事,才可得善终。”

  说罢将自己十年的积蓄倾囊相赠,然后又云游四方去了。

  李进忠接受钱财的时候对道士感激涕零,发誓要好好做人。可道士前脚走,他后脚就上赌场下馆子,很快将人家的一番好意挥霍殆尽。可惜道士能相人面,却不识人心。

  直到李进忠再度走投无路时,他才又想起了道士的预言,开始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去、仔细考虑自己的未来,开始觉悟到放纵自己的危害,开始下决心要从此有所改变。

  刚好在这个时候,一个老太监的家里需要添些仆人。李进忠打听到消息,连忙跑去应“聘”。受“聘”之后的李进忠同从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他谦卑勤恳、为人谨慎,深得老太监的欢心。不久他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向老太监流露出“自幼想入宫为奴”的愿望。老太监闻言大受感动,从此就常带着他出入宫禁,后来干脆凭着一张老脸,向太监总管荐举了这个年轻人。

  万历十七年(1589)年,21岁的李进忠终于实现了他自宫的第一个愿望,成了紫禁城中的一名小太监。

  人分三六九等,太监也不例外。

  明代宫制,太监主要分归24衙门掌管,在这24衙门之中,司礼监最为重要:监中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八九员,专门负责传达圣旨并帮助皇上批答每日收到的奏折,即所谓“批朱”;此外还设提督太监一名,专门管理宫内所有的太监。明代自朱元璋以后不设宰相,而司礼监所负批阅奏本及宣读圣旨的职责使其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加之又是太监的总头领,所以内内外外,除过皇帝,再无其他人可以管得了它。24衙门之外,又有其他诸多机关部门。其时太监人数之多,竟达十万!

  作为十万分中的一分子,李进忠只不过是一个负责跑腿打杂的小角色而已。他每日跑断了腿、累弯了腰,还要被地位稍高的太监们拿来出气,常遭呼喝踢打,苦不堪言。李进忠知道自己来到宫里的目的绝不是吃一碗受气的饭,他改姓自宫、忍辱负重,为的是荣华富贵、飞黄腾达。于是他一面忍气吞声、小心谨慎地做好自己所有的工作,一面留意身边的一切人与事,寻找时机。

  在宫中久了,李进忠懂得了许多道理,他明白要想发达,必须要依靠一个可以依靠的主子——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国本之争”中,通过对宫内各种传闻的分析,他认定朱常洛做太子的成数大些。但是常洛身边,已有了亲信,自己难以跻身。比起来倒是常洛长子朱由校年纪尚幼,还未引起和自己怀有同样心思的人的注意;况且年纪越小,越容易培养感情。虽然由校“得道”还有些日子,但只要跟定了他,“升天”是迟早的事情。可是怎样才能梦想成真呢?他想到了大太监王安。

  王安本是朱常洛的伴读太监,后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为人正直善良,又处事周到。在“国本之争”中和“梃击”案发前后,王安在宫中斡旋得当,不仅深得皇上赞许,连一些朝中名臣如杨涟、左光斗等都对他非常尊重,是当时内庭之中最有威望的太监。由于地位相差悬殊,李进忠无法交结王安,他便同王安的手下魏朝大套近乎,每见魏朝,必定低眉顺眼、毕恭毕敬。魏朝原本也是人下之人,李进忠的举动使他立刻觉得自己的形象高大起来,因此他很愿意同这个对自己“敬畏”有加的小太监在一起,两人后来竟结拜了兄弟。眼看火候到了,李进忠便吐露了心事,魏朝马上跑到王安那里大肆赞誉自己的兄弟。后来王安看李进忠果然踏实肯干,就将他调到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处主管伙食。虽然这次努力的结果同原来的愿望稍有差距,但是李进忠却因此结识了一个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物。

  到了王才人母子身边之后,李进忠小心从事,一如往常。他的到来,引起了朱由校乳母客氏的注意。古时候王公贵族的妻子生了孩子之后从不亲自喂养,怕哺乳会伤了自己的身体。所以孩子们都由专任的奶妈哺乳,如此的后果,往往使孩子对奶妈的感情,远远超过对自己的亲娘。客氏十八岁就进宫负责哺育朱由校,后来死了丈夫,就长期留在宫里了。客氏面色红润,体态丰盈。青春少妇本难耐宫闱寂寞,加上她生性Y荡,就更不顾廉耻。可是偌大的后宫,除了帝王和王子王孙,又哪里有什么真正的男人呢?“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不择食的客氏就拿太监开起了心。其实太监宫女相好的事情,自古就有,他们怨旷无聊,就找一个伙伴解馋止渴。相好的太监宫女,往往一处吃饭,所以被称作“对食者”。客氏原来的对食者不是别人,正是李进忠的“兄弟”魏朝。但是魏朝每日忙于侍候王安,不能经常陪伴客氏,引起了客氏的不满。再说客氏见这新来的典膳太监的样貌比魏朝精明中看多了,当即决定弃旧迎新。李进忠与魏朝兄弟情深,又怎会不知道这两人的私情呢?但一来他对客氏的种种风情也确实生出些许依恋,二来他对客氏与皇孙的深厚感情可能带给自己的好处心如明镜,因此就将兄弟情抛掷脑后。一来二去,两人便扯上了干系。

  纸里包不住火。魏朝很快就得知了自己“后院起火”的消息,他急忙跑去找李进忠论理——他实在想不通这个昔日整天吹捧自己、恨不得给自己穿鞋脱袜的兄弟怎么会做出这等事情!魏朝来势汹汹,李进忠却不动声色,只是暗示客氏设法通知王安。王安知道了事情经过,心中有诸多感慨,他既可怜魏、李二人同自己一样身为废人却仍有儿女私情,又厌恶客氏妖媚惑众。到了事发现场,王安见魏朝正挥拳舞腿,破口大骂,而李进忠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下心中就对后者有了偏袒之意。他喝退了魏朝,令他以后不准再找李进忠胡闹。又想此事因客氏而起,便低声数落了她几句,规劝她日后自重。不料想说话之间,竟见她满眼的怨毒。王安身心为之一寒,从此一念及这个妇人,便有不祥之感。

  这次风波之后,李进忠与客氏更加相亲相爱。他利用客氏与小皇孙的关系日益接近小皇孙。当时朱常洛无宠,连累由校母子竟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宫禄供给,诸多势利的太监亦仰仗郑贵妃之势,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是李进忠却始终尽心尽力侍奉这母子二人,使他们深受感动。他又重操儿时“旧业”,常常带着小主人骑马溜狗、嬉戏玩耍,与其建立了深厚的主仆之情。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朱由校由皇孙变成了皇太孙、由皇太孙变成了皇长子,又由皇长子变成了皇帝。他即位之后,对哺育自己成人的客氏又封又赏,李进忠也跟着沾了不少光。他不仅被赐还了原姓,还被赐了一个美名——“忠贤”。好长一段时间里,那个曾叫作李进忠的太监都喜不自禁,他庆幸自己当年走对了路、选对了主人。他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因为李进忠的戏已经唱完了——集市受辱、变姓自阉的往事已隔世般遥远,而魏忠贤的戏即将开演了。他为自己的新生感到欢欣鼓舞。

  没有人会想到魏忠贤的第一出戏就是杀掉了他的兄弟兼情敌——魏朝。熹宗即位不久的一天晚上,客氏在乾清宫中照往常一样把这个自己带大的孩子哄睡着了之后,便坐在暖阁里等候魏忠贤。谁知魏忠贤没到之前,却先碰到了旧情人魏朝。本来魏朝经王安一番训导之后已决定同客氏一刀两断,可这会儿路过暖阁时看里面只有客氏一人,又见她媚态不减当日,就忍不住动了旧情,上前想拥之入怀。二人拉拉扯扯之际,魏忠贤赶到了,他一见这场面便怒火中烧,立刻投入战斗,同魏朝争抱客氏。三个人吵闹不休,惊醒了小皇帝。熹宗对这二男一女的故事早已知晓,但觉二魏都曾尽力于己,此事不好定夺。想来想去,他认为还是该让客氏自己拿主意,于是就对客氏说:“客奶妈心里更喜欢谁一些只管告诉我,我来替你作主,“客氏表示愿意和魏忠贤相好。于是熹宗就命令魏朝以后不准再有“插足”行为。魏朝虽然满怀怨气,也无可奈何,只能称是而退。这事情本来就此可以解决了,可是无论是熹宗、客氏还是魏朝本人都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那个低声下气、甘居人下的李进忠早已销声匿迹了;他们面对的已是受不得半点委屈的魏忠贤。魏忠贤不愿就此善罢甘休,他竟然假拟了圣旨,将魏朝发配凤阳守护皇家祖坟,接着又派杀手追到凤阳,将这个曾经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的兄弟勒死了。

  更没有人会想到魏忠贤的第二出戏是杀掉自己的恩人王安。王安本历神、光二朝,德高望重,移宫一案中,又是功不可没,因此深受熹宗尊敬、信赖。最初王安遇魏忠贤甚厚,甚至在朝臣弹劾客、魏时,还设法救过他的命,但后来逐渐发现此人并非良善之辈。到了魏忠贤日益骄横,竟至假拟圣旨、妄侵帝权的时候,王安便开始教育他、斥责他,最终竟奏请皇上惩治他,这令魏忠贤大为生气。本来魏忠贤还念及王安为人忠厚且有恩于己,只想夺了他的权算了,并不想杀他。那客氏却牢记王安昔日对自己的指斥,不停地在魏忠贤耳边风点火,说:“不要想什么忠厚之人就不会害人。你不杀人、人便杀你。我们今日虽然受宠,但比起当日西李仍有天地之别。那西李都是因王安而败,何况你我身为奴仆之人呢?你如果不除掉王安,日后必定后悔!”魏忠贤深以为然,于是二人开始网罗王安罪名。恰好这个时候熹宗任命王安掌管司礼监,王安谦让再三,辞不赴命。魏忠贤揪住这件事情大做文章,他唆使一些家伙议论王安居功身傲、目无帝王、抗旨不遵;又令客氏在熹宗面前极尽捏造之能,说王安的坏话。眼看这些努力没有预期的收效,魏忠贤便重演故伎,矫旨将王安削职充军,然后借刀杀人,将其交至西李故侍刘朝的手中。刘朝怨恨王安坏了主子的大事,因此对王安百般刁难折磨。他不给王安食物,想将其饿死解恨,谁知王安拾取草籽充饥,坚持了三天还没有死。魏忠贤得报大怒,就放出恶狗,将这个兢兢业业服侍了王室30余年的老太监活活咬死了。

  除掉了王安,简直像搬掉了一块压在自己心上的大石头,从此魏忠贤在宫中便肆无忌惮了。他早已不满意自己的地位与头衔,此刻就开始专心致志为自己营职。在宫中混了这么多年,他自然知道要害部门所在,因此他一直都梦想着要进入司礼监。本来明朝旧制,必须是文书房出身的太监才能进入司礼监,而文书房的太监,个个须善舞文弄墨,否则,又怎能帮助皇上“批朱”呢?可是魏忠贤一字不识,却凭着客氏在皇上跟前的几番胡言乱语,终于得任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真不知他“秉笔”之时,会是何等模样。

  魏忠贤既然已大权在握,又与客氏、熹宗的关系特殊,宫中一些见风使舵之徒便纷纷投奔这位皇上的“奶爸”;魏忠贤也就此开始在宫中罗织羽翼。他不仅将自己的亲信李文贞、涂文辅等太监中的知识分子安置在司礼监做秉笔太监以弥补自己没文化的缺陷,还起用了“红丸案”要犯崔文升和“移宫案”案犯西李手下,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俯首贴耳。连职务本来在魏忠贤之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也不得不“识大体”而甘做魏老大的鹰犬。至此,魏忠贤在大内之中一呼百应,俨然已是一等权贵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