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谈氏小儿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祖籍姓谈。他原本是个市井小儿,因打群架伤了人,为了逃脱罪责,才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初入宫时,便拜在一个姓刘的老太监门下做学徒。后来就干脆认刘太监做干爹,把姓也改了,就连他的亲爹也跟着改称刘荣。这个刘荣在其阉子当权炙手可热的正德三年被封为后军府督都同知。刘老太监出身破落书香门第,入宫前曾读过诗书,他见刘瑾听话,脑子活,便在家里教他读书识字,时间长了,刘瑾也能连字成篇,写个应景小诗或者简单行文之类的东西,虽然远远比不上翰林学士们的高深学问,但在大都不识字的太监当中,也算是个佼佼者了。

  太监为何大都不识字?原来,这是明太祖的遗训。早在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对宦官做了种种限制,其中有一条就是从小入宫净身的太监,不得识字。还特意在宫中立了一块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因此,宫中绝大部分宦官不识字,而进宫前识字者仅是少数。像刘老太监这样的识字之人就在此列。刘太监在家里教儿子刘瑾识字也就不算违背遗训了。

  在明朝的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不仅地位高,权力大,而且具有知识性质。它设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负责监督、管理皇城内的仪礼、刑法、关防门禁、内外奏章、照阁票批朱等事项,可以说算是太监机构中唯一的知识分子阶层。

  刘瑾本来就不是安分守己之徒,识了几个字,便想入非非,经常凑着司礼监不在的机会偷看奏章,窥视朝政。结果让弘治皇帝知道了,险些丢了性命。幸亏几位老太监求情作保,孝宗皇帝也念他年幼无知,便把他赶回兴平原籍,看管茂陵香火去了。

  由于刘瑾是个多面手,用现代话说还有些文艺细胞,吹拉弹唱,敲打扮像样样在行,又曾在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掌领教坊(也就是宫中的戏班子),因此,不久便被召回东宫伺候太子。谁知道,这下可真对了刘瑾的路子,他为了取悦主子,经常扮演成丑角逗太子玩乐。几年功夫,便爬上了东宫管事的职位,成了太子面前说一不二的大红人。

  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浪荡皇帝明武宗,民间都叫他正德皇帝。从小生性好动,喜爱玩乐,不读圣贤经典,不学习治国的本领,只求一味享受。但他是孝宗弘治皇帝唯一的嫡亲爱子。知子莫过父。弘治皇帝临终都不放心他能执掌大明江山,因此把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召至榻前,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担任顾命大臣;并把太子叫到当面教谕,要求他以君父之礼厚待三位顾命大臣。

  可是,谁也没料到,弘治皇帝一闭眼,太子朱厚照的旧病就复发了。这位16岁的新皇帝在其父皇灵前也不能安宁,他在刘瑾等太监的教唆下,前晌斗蟋蟀,后晌玩鹦鹉,甚至在灵前玩起角摔跤游戏。这一切在一般百姓眼里实在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正德皇帝最烦的就是上朝、议事、看奏折,更嫌顾命大臣哩嗦管事太多,索性把一切事务都交给刘瑾去办理。

  刘瑾原是东宫太监头目,太子当了皇帝,他自然就成了太监总管,与从前侍候过太子的马永成、高风、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人结成新的太监集团。因此,表面上是朱厚照当皇帝,实际上大权都操在刘瑾的手中。从前的市井无赖,如今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宦官。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