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侍奉幼主

  宣德二年(1427),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孙贵妃生下儿子朱祁镇,四个月后,这个小婴儿被立为皇太子。孙氏诞育有功,进封为皇后。朱祁镇长到该学习文化时,宣宗皇帝看王振一直在宫内教书,办事殷勤,便让他担任东宫局郎,侍奉太子。东宫局郎虽然没有多大权力,但教导太子学习,却是件要尽心尽责的差事。太监们对王振的地位都非常羡慕。王振虽说是皇太子的先生,但他的身份却是皇家的奴仆,所以,他不像民间私塾和地方官学的先生那样严厉刻板。每日除了识字读书外,讲些民间的故事,陪太子玩乐,很快就相处得亲近起来。皇太子对这位“王先生”很喜欢,由于年龄小,太子对先生既尊敬又有几分害怕。

  宣德十年(1435)正月,38岁的宣宗朱瞻基病死于乾清宫。皇宫中出现一片忙乱和谣言,传说要立襄王朱瞻为新帝。襄王是仁宗皇帝的第五子,宣宗皇帝的弟弟。在仁宗皇帝的儿子中,襄王以贤德著称,因此宫中有此传言。

  太皇太后张氏是位具有政治头脑的人物,听到谣传后,她立即召集王公大臣到乾清宫,流着眼泪指着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你们的新天子。”群臣立刻三呼“万岁”。宫中的谣言也就止息了。

  这时只有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按照祖制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正统,以来年为正统元年,史称英宗。父皇驾崩,朱祁镇哭过几阵之后,并没有多么伤心。他还不懂得军国政事是怎么回事,整天只知道贪玩开心。朝中政事由祖母处理。太皇太后有理政才能,深得朝臣敬重。于是大臣们进言张氏垂帘听政,张氏以为这样不妥,便请三位办事稳重又享有威望的内阁大臣杨荣、杨士奇、杨溥来主持朝政事务。这就是史书所称的“三杨辅政”。

  杨荣(1371—1441)是福建建安人,进士出身,明成祖时为文渊阁大学士,多谋善断,多次随成祖北巡,仁宗和宣宗时在朝辅政。

  杨士奇(1365—1444)是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做过多年塾师,建文帝时被荐入乾林院任编修官,成祖时为左谕德,仁宗时担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宣宗朝为辅政大臣。他知人善任,所荐于谦、周忱、况锺等人,皆博学多才,为官清廉。

  杨溥(1372—1446)是湖广石首人,进士出身,永乐年间任过皇太子洗马之职,仁宗时任翰林学士,宣宗时任礼部尚书。

  “三杨”到英宗时,已都是四朝元老大臣,时人称赞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皆是常人所不能及。《明史》中也赞扬“三杨”是贤相,并说他们能以儒学通达事理,齐心协力,共辅朝纲。

  再说王振在宣宗驾崩,太子一夜之间承继大统为帝的形势变化下,心中暗自欢喜。小皇帝在宫中长大,与一班宦官相处得十分熟悉,尤其与王振最为亲近。王振对小皇帝表现出恭顺谦卑的态度,事事细心,不敢有半点马虎。英宗即位八个月后,便任命他的“王先生”入掌司礼监,代替不识字的刘宁。

  在明代宦官机构的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地位最高,掌管皇宫中的一切礼仪、刑事、当差杂役等事务。由于司礼监统领着所有宦官,所以,执掌司礼监就成为具有权力野心的宦官们争夺的首要职位。刘宁在宣宗时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可惜他不识字,宣宗便让王振代笔。司礼监的大权实际在宣宗后期就被王振所掌握了。

  执掌司礼监后,王振心里按捺已久的权力欲望,就象冒烟的木柴上腾起了火苗儿。他要试一试自己手中的威权。没过多久,他利用朝廷在京城朝阳门外阅兵比武之机,假冒比武成绩,矫旨将指挥佥事纪广擢升为都督佥事。纪广原是居庸关武将,见王振在宫中地位显要,便附会投靠。朝中官员知道其中底细的,对此议论纷纷。此事不久也被太皇太后知道了。

  正统二年(1437)正月的一天,太皇太后传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尚书胡等元老重臣到皇宫便殿,对小皇帝英宗说道:“这五位元老重臣,都是先朝选拔出来的,今后有什么事,你要和他们商量。他们同意的事,你才可以去做,他们不赞成的事,你切不可随便去做。”

  年幼的朱祁镇还理解不了祖母的一片苦心,心中虽然不大明白,口里只是承诺遵命。太皇太后望着五位须发苍然的老臣,心情显得沉重而忧虑。片刻之后,她又命传召王振。

  王振进殿后拜跪在太皇太后面前。老太太声色严厉地斥责道:“王振,你在宫中伺奉皇上,多行不法之事,不守本分,罪在不赦,今日我赐你死!”站在殿旁的女官一拥而上,将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发抖,伏在地上说不出一句话来。朱祁镇见祖母发怒,吓得赶忙跪下替王振求情。五位元老一看小皇帝跪下来,也都给太皇太后下跪,乞请开恩。

  太皇太后怒气稍有消解,指着孙儿说:“皇帝尚还年少,哪里知道这种小人会祸国殃民,危害社稷。看在众位老臣面上,我今日暂且饶你不死,但以后决不许再干预国政大事。”此后,每隔一段时日,太皇太后就派人到内阁查问,看王振是否安分行事,发现他不付阁议自作主张的事,就立即传召责斥。

  几番教训之后,王振对太皇太后既恨又怕。他心中明白小皇帝虽然年幼无知,但太皇太后和元老大臣执掌朝政,他还不能太明目张胆地放手弄权。于是,他便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每次到内阁传旨时,他总是恭敬地站在大堂门外,非请不入。一次,朱祁镇与小太监玩球,让王振瞧见了,他便到内阁当着皇帝的面跪奏进谏,羞得朱祁镇无地自容。“三杨”听了也感叹道:“太监中居然也有这等人物!”

  王振处处注意察言观色,以讨好太皇太后和元老辅臣。正统四年(1439)10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因故杖死驿丞。死者是杨溥的乡亲,他要为驿丞报仇,判廖谟死罪。而廖谟又是杨士奇的故里,他庇护廖谟,说是“因公杀人”。双方争执不下,请太皇太后裁决。王振深知此事对太皇太后也是件棘手的事,便找了个机会献计道:“廖谟和死者两个人,与阁老都有故里关系。让廖谟抵命,处分似乎太重;但如果说是因公杀人,也未免太轻不足以服众。依奴才的看法,如果将廖谟降级调离,这样双方都可以说得过去。”太皇太后觉得如此处理甚好,就采纳了,将廖谟降为同知。这种处理本是个圆滑之策,对二杨阁老两不得罪,双方也都能接受,又取悦了太皇太后。

  虽然王振表面上以恭敬顺从态度对付太皇太后和辅政阁老,不敢随便造次生非,但由于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各种奏章和文件,并传达谕旨,是大权在握的显要职位,朝中百官都不敢轻易得罪王振,而那些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则争相巴结投靠王振。由于有英宗皇帝的信任,内廷司礼监很快就与外朝内阁分庭抗礼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