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最后一次出使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公元1424年二月十六日),郑和奉朝廷命令,出使旧港。但是,他还没有回来,朱棣皇帝就死了,太子朱高炽继位。郑和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他的力量。朱高炽认为,郑和下西洋耗费太多,是先朝一项弊政,遂罢“西洋宝船”。幸亏郑和是先朝旧臣,而且立过许多功劳,皇上也不过于难为他,叫他做了南京守备。那时郑和已55岁。

  朱高炽是个短命皇帝,登上皇帝宝座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长子朱瞻基于公元1426年即位。郑和依然任南京守备。

  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帝宝座以后,看到来朝的外国使节及进贡的礼物越来越少,于是决定要继承他祖父朱棣的事业,再次组织下西洋的船队。宣德五年(公元1403年)六月,朱瞻基诏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诸国。当时,郑和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但他受命不辞,迅速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船队。这次下西洋,是郑和第七次远航,也是郑和的最后一次远航。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公元1431年1月19日),郑和率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开航,随行人员有王景弘、李兴、朱良、周满、洪宝、杨真、张达、吴忠、朱真、王衡、马欢、郭崇礼、费信、巩珍等,共27550人。船队拥有“清和”号、“惠康”号、“长宁”号、“安济”号、“清远”号等大型宝船61艘。2月3日,船队到达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树立了《通番事迹记》石碑,记下了他们前六次出使的历程,并乞求神灵保佑这次出使平安无事。4月8日,船队到达福建长乐,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并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的石碑。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432年1月12日),郑和船队驶出五虎门,踏上了远洋航行的征程。这次出使,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古里、忽鲁谟斯、溜山、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今非洲东岸的Djobo)、祖法儿、阿丹、剌撒等。船队到达古里国时,正值古里国王差人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郑和便派通事七人,随着古里的国船,访问了麦加,并在麦加购买了各种珍宝、异兽,画了天堂图。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七月,郑和圆满完成了出使西洋的任务,率领船队回到了国内。苏门答剌等十七国使节也随船队来到中国,访问明朝政府。

  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归来不久,便因病去世了。以郑和为统帅的大规模的远航活动也随之停止了。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近30年,遍访亚非30余国,扩大了我国同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发展了中国的海外航运,促进了国际文化和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增加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第一,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使明朝的造船业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的造船业,自唐宋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宋元时期已能制造近40丈长、12帆的大型船舶了。明朝对造船业更加重视,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造船体系。为了造船,明朝政府在南京钟山设桐园、漆园、棕园,植树数千株;在南京西北建立了长350丈、宽138丈的造船场,调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江苏等地四百多户熟练的造船工匠,到南京造船。此外,江苏太仓、淮南清江、辽宁金州、海州、河北直沽(今天津市)、山东登州、浙江明州、福建漳州、泉州、福州等地都设有造船场。造船场内分工细致,有木工、工、箬篷工、橹工、铁工、漆工等。一些大的造船场,还附设有手工作坊,如帆篷作坊、缆索作坊、铁铸作坊等,并设有木材、漆、麻类等物的堆放仓库。其造船的数量也十分惊人,仅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就建造和改造海船近2000艘。船舶类型也很多,仅战舰一类就有20余种。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船舶,就是明代造船业发达的标志。第二,促进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以大量的中国丝织品和瓷器,换取海外各国的土特产品、珍珠、玛瑙、香料、药材等,这都在客观上为扩大丝织业、瓷器业等手工业品的生产开辟了道路。以瓷器业为例,当时景德镇是全国的瓷器制造业中心。洪武年间,景德镇有官窑20座,到宣德年间,已增至58座。不仅官窑数量大大增加,所造瓷器的质量也大有提高。如永乐年间制造的压手杯,杯外青华深翠,式样精妙,最受西洋各国欢迎,是明代瓷器的珍品,“为今古之冠”。第三,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素的增长。以出口最多的丝织业为例,明代中叶以后,家庭手工业逐渐地向工场手工业转变,已经出现了封建末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然,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素的增长,还有其他中国社会内在的原因,不能完全用郑和下西洋来说明一切。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刺激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刺激了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这些事实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国际交通航线的发展。郑和在第五、第六、第七三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到达了红海及东非洲的一些地方,如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祖法儿、麦加等。虽然在郑和之前,中国的使者、商人和巡礼者可能已经到过欧洲东部、阿拉伯半岛及非洲的埃及,但走的都是陆路而不是海道。率领中国船队到红海和东非洲一带,郑和是第一人。从国际交通方面来说,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红海及东非洲一带航道的第一人。他在国际交通史上的地位,可与张骞、甘英、法显、玄奘等人比拟。张骞是打通亚洲大陆国际路线的第一人;甘英是打通亚、欧国际路线的第一人;法显是中国旅行家中航行印度洋的第一人;玄奘是中国旅行家中遍游五印度的第一人;郑和则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洲航道的第一人。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也是一个航海事业伟大的先导者。他到达东非洲的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等地的时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74年,比葡萄牙人发现欧、非、亚三洲航道早79年。

  郑和七下西洋,大大扩充和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海外地理和航海技术的科学知识。郑和的《航海地图》共分20图40面,清楚地绘出了从南京到东南亚沿海、北印度洋沿岸、非洲东海岸的航路,标明了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航海的方法、各国的方位等,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对后代的航海也有重大的影响。该图系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法,自右至左,一字展开,沿途的山脉河流、岛屿浅滩、港口码头、城镇庙宇等,都形象地展现在眼前,犹如一幅长卷山水画。不仅如此,《航海地图》还是十五世纪以前,中国最详尽的一部亚非地图。它所收集的亚非地名多达500个,其中中国部分约占200个,亚非其他诸国约占300个,是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所收的外国地名的三倍。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确实使中国人对东南亚、北印度洋及东非国家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前代,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科学知识。此外,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都详细记述了他们所历30余国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状况,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例如,他们对某些国家的丧葬之俗的描述就是其中之一。在爪哇,如果父母去世,其儿女先问是火葬、水葬还是犬食。若死者嘱其子女犬食,死后就将尸体抬到海边或田野,任狗来吃。吃光了,儿女们高高兴兴;吃不光,则悲号哭泣,把尸体的残余部分扔入大海。当时,富贵人家还有“殉葬”之俗。主人将死,他所宠爱的婢妾就发誓“死则同往”。主人死后,焚尸火势正旺的时候,发誓的那些婢妾,头戴草花,身披五色花巾,蹬跳号哭一阵,钻入火中,同其主人一起死去。再如,他们对某些国家的社会状况也作了生动的描述。柯枝国人分五等:一等南昆,二等回回,三等哲地,四等革令,五等木瓜。“木瓜者,至低贱之人也。至今此辈在海滨居住,房檐高不过三尺,高者有罪;其穿衣上不过脐,下不过膝;其出于途,如遇南昆、哲地人,即伏于地,候过即起而行。木瓜之辈,专以渔、樵及抬负挑担为生。”(马欢:《瀛涯胜览·柯枝国》)。这段话把木瓜人的困苦状况和社会地位描述得一清二楚,好象那身着短裤,肩挑重担,受人岐视的木瓜人就站在我们面前。这些生动的资料,为我们研究古印度的社会状况提供了证据。

  郑和船队作为一支兼有通商和外交使命的和平友好的船队,为中国人民和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十五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先进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则是比较落后的,个别地区甚至还处于渔捞采集、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郑和下西洋以及由此而扩大了的海外贸易,使东南亚、印度洋地区诸国输入了精美的中国手工业品,同时也输入了高度发展了的中国封建文化。这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中国铜钱在爪哇、南里、旧港等地的普遍使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中国瓷器的输入,使原来以蕉叶盛食的一些地区,开始使用青花瓷盘作为餐具。中国的丝织品,使一些地区的人民衣着更加舒适和漂亮。所有这些都丰富和提高了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地区人民的友谊。

  中国和南洋(即东南亚地区)的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朝时,我国就有使臣到达南洋海域。唐朝时,已有不少中国人散居在南洋各地,当地的居民称他们为“唐人”。元朝时,东南沿海的许多劳动人民和爱国人士,不堪忍受蒙古统治者的掠夺和剥削,纷纷渡海跑到南洋地区。这些人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华侨。他们在南洋群岛定居、生息,成为南洋群岛的主要开发者。明朝初期郑和出使西洋的时候,已经在南洋群岛各地,到处都可遇到华侨。仅旧港一地就有华侨数千人。爪哇岛上的新村,原本是一片沙滩,由于中国人的定居、开发,才成为有千余家华侨聚居的村落。即便郑和船队的人员中,也有在南洋定居落户的。一次远航中,洪宝所属的一艘宝船有300人,遇上了风暴,到处漂泊。经过18年,回到国内的只有府军卫的士兵赵旺等3人。余者200多人,有的可能葬身于大海或异乡,但定居于异域他乡的也肯定不在少数。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交通的发达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到南洋去的中国人就更多了。明朝后期时,至少有十多万华侨散居于南洋各地,其中住在吕宋(今菲律宾)的华侨有三、四万人,住在爪哇的有二、三万人。这些到南洋谋生的华侨,大部分是贫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还有一部分是受国内统治者迫害的人。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居住国的开发、建设。他们有的开垦荒地,种植稻子、甘蔗、胡椒和茶树;有的上山开矿,经营金矿、锡矿;有的行医,为当地人民解除痛苦;还有的从事手工业生产。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同居住国人民一起开发了当地的资源,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互通婚姻,加强了我国人民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正因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南洋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增强了中国人民与海外诸国人民的友谊,所以南洋各地至今流传着各种关于郑和的传说。当地人民怀念郑和,不少地方以郑和的名字来命名。如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垅、三宝公庙、三宝墩、三宝井等。在中国,三宝(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颂。

  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郑和船队从海外诸国带回来的药材,如血竭、没药、安息香、乳香、苏合油、芦荟、木香、苏木、降香、龙涎香等,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库,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健康。他们买回来的西洋布、胡椒等香料,也有益于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

  当然,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这在明朝初期的历史上,就是所谓“宝船弊政”。因为郑和出使西洋,所耗费的钱粮、赏赐、物品是十分浩繁的。而它以大量的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换取的大部分则是供封建帝王、统治阶级玩赏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等奢侈品,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毫无益处,以至于到明仁宗朱高炽时,把“西洋宝船”列为劳民伤财的弊政,毅然决然地加以取消。明朝成化年间,车骑郎中刘大夏也曾说过:“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不仅如此,郑和这支庞大的船队,实际上垄断了明朝的大部分海外贸易,这就妨碍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但总起来看,郑和七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综上所述,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七下西洋,其规模之宏大,组织之严密,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伟大的航海活动,比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的航海探险活动早得多,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时间也比他们长得多。他的伟大的航海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郑和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

  §§第七章 王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