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净身入宫

  郑和,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人,本来姓马,小字三保,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于一个回族家庭,全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曾祖父名叫拜颜,祖父、父亲都叫作哈只。哈只,实际上并不是郑和的祖父和父亲的本名,而是当时人们对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哈只”一词本是由阿拉伯语音转而来,意思是“巡礼人”,即朝圣者。因为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朝拜过麦加,所以人们尊称他们为哈只。郑和的父亲马哈只,庄重魁伟,性格豪爽耿直,好扶危济贫,打抱不平,因而颇受乡党邻里的敬重。其母亲马温氏,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家庭妇女。郑和还有一个哥哥叫马文铭和四个姐妹。

  就在郑和出生的那一年,即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腐朽的元朝政权已经被推翻,可是云南仍处在元朝皇帝所封的梁王统治之下。也就在这一年,明军收复了四川,割据四川的夏国国主明升投降,云南的政治局势立刻紧张起来。

  四川平定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方的心腹之患就只有云南了。他先后派遣王、吴云等前往招降,但都被元朝的梁王杀害。和平方式解决失败之后,朱元璋决心以武力收复云南。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朱元璋诏命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30万大军进攻云南。梁王逃到晋宁自杀。第二年春,明军攻下大理,云南最后平定。由于地方上新经战争,创伤未复,加上郑和的父亲又突然去世,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这种境况下,年仅12岁的郑和被迫走向北平,投靠燕王朱棣,作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这对于年幼的郑和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宦官是极为下贱和被人鄙视的一个阶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著“祖训”,告诫后代,永远不许内官干预政事。郑和初到北平燕王藩邸,年纪还轻,自然不会被燕王所重视,在宫廷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和在朱棣身边逐渐长大成人。他“身长七尺,腰大十围……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宏亮”,善于辩论,机警干练,学习刻苦,才智过人,谦虚谨密,不避劳苦,深得大家的称赞。他的智勇,他的才干,也渐渐地受到燕王的重视,取得了燕王的信任。

  参加“靖难之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世,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了分封制。他订下了这样一个制度:功臣们不论功劳多大,地位多高,封的爵位也只是到“公”爵为止,只有到这个“公”死后,才追赠为“王”。但是皇帝生的儿子,却都要被分封为亲王(也称藩王),还要让他们的封地遍及全国,让这些亲王去当那儿的主人,来作为中央王朝的屏藩。因为对皇帝来说,这些王都是他亲生的儿子,有父子之情;而对继位的皇帝来说,又有着兄弟之谊。父子兄弟,融为一体,控制着全国,还怕这个江山不牢固吗?

  朱元璋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准备让他继承帝位。还有一个皇子朱楠,因为生下来一个月就夭折了……没来得及封。其余24个儿子,全都封为亲王,并按他们长大后要去主宰的地方,作为“王号”。比如二儿子朱封到西安,这里古代为秦国之地,朱便被封为秦王;四儿子朱棣封地在北平,这里是古燕国所在地,便封他为燕王。这24个王就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在分封诸王的同时,朱元璋又大封功臣,以便巩固政权。功臣里封公的有7人,封侯的有28人。但是,朱元璋到了晚年时,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很不放心。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和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谋反案,两次大杀功臣,将元勋宿将杀戮殆尽。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当初随同朱元璋一同起兵的将领,沙场上拼死拼活,让朱元璋当了皇帝,最后却死于朱元璋之手。

  朱元璋杀尽功臣宿将后,所有守边事宜均由诸王负责,于是诸王军权渐大,尤其是燕王朱棣、晋王朱,常常统帅诸将,出巡塞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本想立四子朱棣为太子,但由于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便决定立朱标之子朱允为皇太孙,作未来的皇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大权掌握在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二人手里。针对诸王大权在握的情况,齐、黄二人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他们认为,建文帝过于柔弱,应该逐步削去各亲王的兵权,以便巩固政权。建文帝朱允采纳了齐、黄二人的意见,先削掉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同时下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臣武将。这样,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

  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北平,起“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消息传至南京,建文帝朱允大惊失色。他先后派65岁的老将耿炳文和只会纸上谈兵的膏梁子弟李景隆率师北伐,但都被燕军打败。1402年,燕军大举南下,渡过淮河、长江,攻下南京,皇宫起火,建文帝朱允下落不明。经过四年史称“靖难之役”的 战争,燕王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朱允,当上了明朝的皇帝,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所以,朱棣当上皇帝后,对郑和更加信任。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诏命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并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他就改马姓郑,叫郑和了。那么,内官监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内官监是明朝侍奉皇族的专门机构之一。当时侍奉皇族的有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内官监是十二监之一,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铜锡饰品的铸造以及各种器皿的购置等。郑和就是这个监的主管太监。因其小字“三保”,所以人们称他为“三保太监”。

  受命出使

  中国人民很早就同亚非人民经由海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到了明朝,这种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末年,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加上长期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明朝初年,“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是个普遍现象。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山东、河南,竟“多是无人之地”。从开封到河北,“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如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严惩贪官、抑制豪强、解放奴婢、鼓励发展经济作物、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保护和扶植商业等。这些措施的实行,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农民的辛勤垦种,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经济作物如棉花等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明成祖永乐年间,布帛、丝绢、棉花绒等已成为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冶铁、铸铜、造船、织染、陶瓷、造纸、印刷等行业,在生产量、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航海知识及航海水手的培养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繁荣。全国出现了30多个著名的商业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广州、福州、宁波等。

  明太祖朱元璋31年的励精图治,推动了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明成祖朱棣时,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国力日趋强盛,出现了全国性的封建经济繁荣局面。面对这一切,朱棣感到非常自豪、骄傲。他想,国内统治已经十分巩固,经济繁荣,贸易活跃,下一步应该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了。朱棣自认是“奉天命而君主天下”的,要海外各国臣服,都来“朝贡”。他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也要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他又想,假如建文帝朱允没有死,跑到海外的小岛上,再跟国内的旧臣秘密联系,有朝一日反攻回来,岂不是一件麻烦事。因此,朱棣想派出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一来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让海外各邦臣服;二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同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换取一些国内缺少的物质,以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三来寻找建文帝朱允的下落,以防不测。

  “西洋”这一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候,所指的地域是不同的。在明朝初期,“西洋”是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海岸一带地方。当明成祖朱棣决定派遣出使西洋的船队时,便要挑选一个能干的人为正使,并负责统领船队。他决定先征求一下大臣们的意见。

  第二天金鸡三唱,曙色朦胧时,万岁爷升殿,文武百官进朝。只见净鞭三下响,文武两班齐。朱棣皇帝说道:

  “今日文武百官都会集在这里,朕有旨意,百官细听敷宣。”

  “万岁,万岁,万万岁!有何旨意,臣等钦承。”百官齐声道。

  “朕今日富有四海之内,贵为天子,上承千百代帝王之统绪,下开千百代帝王之将来。为了显示中国富强,为了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朕决定组织一支船队,选派一位能干之人担任正使,出使西洋各国,你们看谁能担当此重任?”

  这时,一位大臣手执象简,走上前来,说道:

  “陛下,臣推荐一人担任正使,出使西洋。”

  “噢,爱卿快讲。”

  “臣推荐内官监太监郑和。”

  “爱卿”,皇帝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这么多文臣武将、公侯驸马你不推荐,而偏偏推荐一位宦官呢?”

  “陛下,臣之所以推荐郑和,一是因为陛下对郑和非常信任;二是因为郑和智勇双全,知兵习战;三是因为郑和熟悉伊斯兰教、佛教,去西洋各国比较有利;四是因为郑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因此,他担当正使再合适不过。”那位大臣回答道。

  明成祖说道:“既然三保太监郑和能担当正使,出使西洋,那就快传旨意,宣他进朝。”即时传下一道旨意。

  少顷,三保太监郑和跑进朝来,磕了头,谢了旨。皇帝说道:

  “朕今日任命你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你愿意吗?”

  郑和回答道:

  “奴婢仗着万岁爷的洪福,情愿立功海上,万里扬威。”

  “那好,着印绶监递印、中书科写敕与郑和。”朱棣皇帝说道。

  郑和挂了印,领了敕,谢了恩,速去准备船只、人员,择吉日开航。

  十五世纪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领旨后,迅速组织起一支出使西洋的船队。他率领的这支船队,不仅规模大,而且组织严密,是十五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船队规模的宏大,首先表现在船舶的数量大,种类多。船队有大海船60多艘,连中小船只在内,多达200多艘。分5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宝船”。顾名思义,“宝船”乃取宝之船,是郑和船队的主体。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的各种物品,从西洋换回来的奇珍异宝都在这种宝船上。最大的宝船有九桅,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800吨,可容纳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第二种类型叫“马船”,有八桅,长37丈,宽15丈。第三种类型叫“粮船”,有七桅,长28丈,宽12丈。第四种类型叫“坐船”,有六桅,长24丈,宽9丈4尺。第五种类型叫“战船”,有五桅,长18丈,宽6丈8尺。船舶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因此可以说,郑和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辅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这支庞大的船队,不仅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支船队能够与之相比,就是近百年后欧洲航海家的船队与之相比,也要逊色许多。公元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美洲航海探险时,只有3艘帆船,90名水手。最大的船只“圣玛利亚”号,只有250吨,不过是郑和船队大船的十分之一。航行了一个月,一艘船就被大海吞噬了。另外两艘船抗不住大西洋的风涛,千疮百孔,漏水严重,最后总算勉强到达了美洲。公元1479—1498年,葡萄牙海军大将凡斯科·达·伽玛远航印度的船队,是葡萄牙国王麦纽尔亲自派出去寻找香料产地的。按照葡萄牙航海家的评价,他的船舶是亨利公爵革新葡萄牙船业后的产品,是当时欧洲最好的船。但达·伽玛的船队只有4艘船,旗舰也只有80英尺(不到25米)长,载重量120吨,另外还有100吨的一艘,50吨的一艘。这3艘船的总吨位,还不到郑和一艘大船的八分之一。他们返回里斯本时,只剩下2艘小船,海员生还者还不到一半。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也不过由5艘帆船组成,其中130吨的2艘,90吨的2艘,60吨的1艘,总吨位也只不过是郑和船队一艘大型宝船的五分之一。这支船队回到西班牙时,只剩下一艘船,265名水手生还者只有18人,麦哲伦本人也死在异乡。他们的远航之所以损失如此严重,船小抗不起风浪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500多年以前,我国能建造众多的大型海船,造船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这不仅表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聪慧,而且也表明了明朝前期我国在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郑和船队规模的宏大,还表现在这支船队的人数上。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人数虽然不同,但大约都不少于27000人。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统领官兵27800余人。第二次下西洋是27000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是27550人。这些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使节及其随员。包括正使太监、副使太监(也称副使监丞)以及他们下边的一些人员,如少监、内监(也称内官内史)、舍人、鸿胪寺序班等。这是全船队的指挥中枢,他们(尤其是正使与副使)掌握着外交、贸易、航行和战争的决策权。第二部分是航海技术人员。包括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民稍等驾驶海船的船工。火长最富有航海经验,掌管着“针经图式”(航海图)和罗盘,掌握航行的方向;舵工掌舵;班碇手掌锚。还有阴阳官和阴阳生,是观测天象、预报气象的人员;铁锚、木、搭材匠是船上的各色工匠。铁锚匠管理修理铁话、木匠管理修理船舶。第三部分是财经、贸易人员。包括户部郎中、买办、办事、书算手等。户部郎中具体掌管钱财和对外贸易事宜,买办、书算手是管理贸易和书算的事务人员。第四部分是军事人员。包括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各种将士。第五部分是其他人员。包括通事(翻译)、医官、医士、僧侣等。

  从郑和船队的组成人员中可以看出,船队的航海力量是比较强的。船上拥有航海经验丰富的火长和观测气象的阴阳官、阴阳生,使这支船队能够战胜狂风恶浪,在日月无光的阴晦天气里,也能在茫茫大海中顺利航行。为了示中国富强,扬国威于海外,并防范海匪的劫掠,郑和船队专门配备了精良的武装力量。同时,为了在远洋航行中保障全体人员的健康,船队还配备了180名医官、医士,平均每150人就有一名医务人员。这种完备的医疗制度,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郑和船队宏大的规模和严密、完备的组织,保障了这支十五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中,“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出色地完成了多次远洋航行的任务。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