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护驾入蜀

  唐玄宗晚年所干的荒唐昏暴事情中,要数专宠杨贵妃留给后世的责议最多。

  杨贵妃小名玉环,生于四川,父亲是一名品级不高的地方官员。她10岁时,父亲去世,由在洛阳任小官员的叔父抚养长大,17岁时,被选册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其时,寿王之母武惠妃正宠冠六宫,是无冕皇后。

  开元二十五年(737),宫闱废立,玄宗一日杀三子。不久,武惠妃病亡。这场亲父杀子的风波,使玄宗心绪懊恼异常,直到立忠王为太子,才算去掉了一块大心病。玄宗在感情上所受打击可谓沉重,但伤天害理却是自己所为,恶果自种又自食,使他的精神状况急转直下,心情郁郁寡欢,几年不能振作。

  内心孤独,感情空虚的玄宗,一方面想做个长生不死的方外神仙,一方面又丢不开俗世皇帝的威权和享乐。繁忙的朝政令他心中厌倦;京城内外的名胜游乐之地也已兴味索然;武惠妃去世留下的感情空缺无人能够弥补,后宫粉黛成千上万,没有一个赏心中意。从小酷爱伎乐,精通音律的玄宗,此时虽已是五十多岁的老翁,一双眼睛却仍在寻觅国色天香,召至身边侍奉承恩。

  真是人有杰出,事有惊奇。替代武惠妃的人物,竟是她生前为儿子选的王妃杨玉环。我们先说杨玉环因何被皇帝公爹所中意。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赞叹杨玉环是“天生丽质”,就是容貌美丽,倾城倾国。但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要知道,普天之下长得漂亮的女子岂止一两个人。而杨玉环不仅长得模样标致,更优越的是精通音乐,善于歌舞,还能演奏各种乐器,技艺精妙,就连玄宗养在宫中的那些专业乐工——梨园弟子,也没有能比得过的。所以说,玄宗看中儿媳,仅用“好色”是解释不通的。人的相貌美丑,是爹娘生就的,而优美天赋和艺术才能,却是千百人中才能挑一的。

  那么,读者会问,这个馊主意是谁出的?关于这一点,史书上只是含糊其词地说“有人进言”。至于这个人是谁,没有明文可查。

  因此,后世便有人猜测这是高力士出的主意。近年来的玄宗传记中也多持这种看法。但稍作分析,便会觉得这种看法欠妥。这时,高力士追随玄宗已有三十年,身为宦官首领,已是显贵至极;掌握禁军护卫皇帝,可谓任当亲重。而且,离间皇家骨肉,违背人伦道德,这种恶名罪过,以高力士谨慎精明的处世准则,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可以这样说,高力士没有必要以这种作为,再来向皇帝讨好邀宠。

  古人修史,对于皇帝的过错,多有曲笔讳饰。可见,看中儿媳,本是玄宗自己的主意。再说,唐玄宗之前,已发生过太宗将弟弟齐王李元吉的杨妃收为己有;高宗将先父之妃武氏(武则天)纳入宫中立为皇后的事情。宋代人指出,李唐先世源出“夷狄”,此类乱伦之事并不为奇。

  下来一步,就是如何想方设法,将寿王妃纳进皇宫。在这上面,高力士少不了要帮玄宗出出主意。开元二十八年(740)正月,玄宗颁下一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用为他的亡母窦太后“追福”的名义,允准杨玉环“自请”出家入道,道号“太真”。这样,便堂而皇之地解除了杨玉环与寿王的夫妻关系,同时也解除了公爹与儿媳的亲属关系。然后,时年22岁的杨太真住进了宫中的太真观里。至于寿王,为其另选了左卫勋二府右郎将韦昭训的次女作新王妃。

  天宝四年(754),杨太真受册为“贵妃”,代替原先的婆婆武惠妃而成为无冕皇后。杨贵妃得宠,杨氏一门立时显贵,她的亡父亡母被追赠官爵封号,三个姐姐同日受封为一品国夫人,其余叔伯兄弟也入朝任官,还有娶公主当驸马的。杨国忠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走运,成为政治上的暴发户。

  杨太真入宫,玄宗如得“至宝”,整日沉溺在歌舞宴欢之中。杨贵妃乘马,都由高力士牵马执鞭。话说这位杨贵妃,的确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她没有热衷政治权力的欲望,但也不免宠极生骄,对玄宗同时爱幸别的妃嫔,时常妒嫉不满。天宝五载(746)7月,杨贵妃的妒心醋劲,惹得玄宗大发脾气,下令将她送回宫外的哥哥杨家里。

  这一天,玄宗心神不宁,直到中午也不想吃饭。高力士明白其中情由,就试探着提出将贵妃院的器物用具装车送到杨家中。玄宗觉得这是个下坡台阶,便同意了。天晚时分,高力士又提出迎贵妃回宫。玄宗等待的就是这个保全自己体面的建议,立即命人打开宫门,接回贵妃。第二天,玄宗心情愉快,大摆宴乐,对杨贵妃的宠爱更加隆厚。

  玄宗专宠杨贵妃,荒怠政事,必然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他丢掉了禁止后妃与外戚干政的戒心,对杨国忠加以信任重用。杨国忠恃宠专政,超过李林甫。他打击异己不择手段,李林甫生前陷害皇太子的阴谋活动,他接续着干,担任宰相几年功夫,搞得朝政更加腐败。朝中大臣离心离德,边疆节度使手握重兵成尾大不掉之势,唐朝的政治军事出现了严重危机。

  天宝初年,唐朝在边疆设置了10个节度使,负责军政事务。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加和长时间任职,这些节度使便成了所在地区的土皇帝。安禄山就是在这种局势下,逐渐羽翼丰满,野心膨胀,最后起兵叛乱的。

  天宝十年(751)时,安禄山一身兼任三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统辖15万军队。而当时朝廷的禁军不过12万人。对安禄山,玄宗一再用赏赐、加官的笼络方法,收买其心,使之效命。而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完全丧失了警惕性。高力士对朝中和边疆情势了然于心,所以找机会提醒玄宗:北方节度使权大兵强,陛下准备如何来控制呢?

  未等玄宗想出什么有效的控制方略,安禄山便举起了叛旗。天宝十四年(755)冬天,安禄山以“讨伐害国奸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南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叛军就占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然后派兵西进,直指潼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急警传来时,玄宗正带杨贵妃在临潼华清宫寻欢作乐。他匆忙返京,调集兵马,拒守潼关。如果官军拒险固守,定能扼制叛军兵锋。但玄宗依然昏庸糊涂,听信杨国忠的建议,一再催促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难违君命,开关出战,大败于灵宝。时在天宝十五年(756)6月4日。

  6月8日,叛军打破潼关。消息传来,长安一片惊慌,杨国忠奏请玄宗“西幸”避难。6月13,玄宗在高力士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的2000名禁军保护下,悄悄出了京城,向西仓惶而去。

  第二天,队伍行至金城县(今陕西兴平)西二十余里的马嵬驿,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和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御史大夫魏方进,被乱兵杀死。随后,禁军围驿不散,玄宗无奈之际,下令缢杀杨贵妃。

  其时,兵荒马乱,前途不明,玄宗需要的是高力士和陈玄礼带领的禁军护卫逃命,所以,也就顾不上杨氏兄妹了。缢杀杨贵妃,就是由高力士亲自监督执行的。兵变之时,杨国忠之妻裴柔,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等已先行到达扶凤,也被地方官员追捕斩杀。

  这场兵变的主谋是谁?从表面看是禁军首领陈玄礼;也有认为是皇太子李亨的。其实都未言中要害。皇太子与杨国忠势不两立,但他却无权指挥禁军。陈玄礼可以指挥禁军,但他与杨国忠并无直接的矛盾冲突,而且,杀死宰相,围驿逼君,这要冒杀身灭族的风险。

  事变的主谋,就是高力士。他长期以来,实际上控制着宫卫禁军;他长期以来,内心反对玄宗委权于宰相,并几次进谏;他明白杨国忠要让玄宗入蜀避乱,而杨国忠身兼剑南节度使之职,蜀地实际上是杨国忠的势力地盘。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必须在入蜀之前,除掉杨国忠。而缢杀杨贵妃,是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在兵变中,陈玄礼是从谋和实施者。至于皇太子,顶多只是预闻并赞同罢了。

  且说6月15日,玄宗准备继续西行时,一群百姓拦皇驾,请求留下皇太子,统帅军民东向讨贼,收复京城。玄宗分给太子一半兵马,急速西行,经过四十多天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成都。他在四川安全地躲避了两年时间,又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护卫下,返回已经收复的京城长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