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竭诚尽忠

  开元末年,高力士曾向玄宗表白说:“臣生于边鄙蛮荒之地,长在升平盛世,身受皇上恩宠三十多年,常心怀粉身碎骨,竭尽忠诚,报答皇上的愿望,以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高力士的一生行事来看,这番话的确是他的肺腑之言。

  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他首先致力于革除武周以来的弊政,仿效太宗当政时的“贞观故事”。史书上盛称的“开元之治”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选任贤能。古人有言道:“国家没有贤臣,就是圣人也难治理。”玄宗先后重用久负盛名的姚崇和宋为宰相。姚崇阅历丰富,明于吏道,理政果断,很有魄力,被誉为“救时宰相”。宋为官重“守法持正”,敢于犯颜进谏。姚、宋二人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后世将他俩与太宗时的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相比,说“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合称为唐代的四大名相。

  在姚崇担任宰相职务的第二天,玄宗从打猎的渭川回到京城,姚崇就几个郎官晋升的事向玄宗请示。他连奏三次,玄宗却仰视殿堂顶上,不予答理。姚崇不明玄宗态度,心中不安,急忙退出。这时,高力士在场,轻声进谏道:“陛下刚刚总理万机,宰臣前来请示,陛下应表示可否,为何一言不发呢?”玄宗回答:“朕任命元之(姚崇的字)为相,如果有关国政大事,他自然应当奏闻,与朕共同商议。可象郎官升迁这类小事,他自己决定就行了,为何还要来麻烦朕呢!”

  几天后,高力士遇见姚崇,向他传告了玄宗的话。姚崇这才心中明白。玄宗的信任,使姚崇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

  高力士胸怀的忠诚,具体而言就是对玄宗李隆基的。古代的军国大事中,皇太子也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关系国家根本。而历代皇帝处理此事,总是不免波折。唐玄宗在此事上不仅未能例外,而且弄出了一场惨祸。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确立了皇帝制度后,在天下百姓心中,皇帝君临万民,主宰一切,威权至高无上。每当世乱动荡,总有英雄豪杰四方而起,争夺天下统治权。就是在统一的王朝中,心怀二志企图篡夺皇权的臣子也不乏其人。而在皇室内部,尽管早有历代传下来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制度,但具体执行起来,并不都是那么顺利。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大概言之,一是嫡长子未必个个都是圣明君王的材料;二是皇帝一般都是儿子众多,被立为皇太子的未必就合皇帝老子的心意;三是皇子们最容易不安分守己,争夺皇位以至骨肉相残势所难免。唐玄宗本人,论其圣明,可与曾祖太宗相比;论其残暴,可与前朝隋炀帝相比。在册立太子一事上,他的作为就是后世指责的话柄之一。

  玄宗的后妃们共生育了30个皇子,30个公主。皇长子李琮的生母刘华妃,身世事迹史书上没有记载,可见并不得宠。而且,李琮本人在打猎时被野兽抓伤破相,不适宜当太子。开元二年(714),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容貌美丽,能歌善舞,是玄宗称帝前在潞州任职时所纳。而玄宗本人也特别喜欢音乐歌舞,因此赵丽妃深受宠爱。李瑛能立为太子,正是子以母贵,母宠而立其子。

  再说玄宗的皇后王氏,生于官宦人家,曾参预玄宗发动的宫廷事变,两人可谓患难夫妻。不幸的是,王皇后一直不育。于是,她将玄宗另一个妃子杨氏所生的儿子(即肃宗李亨,排行老三)领养过来,关怀慈爱,如同亲生。但册立太子时,王皇后的心愿却未能实现。这使得王皇后心中常怀不安,对玄宗称帝后宠爱武惠妃也是愤然不平,时有牢骚。玄宗内心不悦,但因王皇后处事谨慎,待下有恩,一时不便废掉。王皇后之兄王守一见妹妹失宠,便暗请僧人明悟为之祈神求子,并画写木符佩戴于身。这种迷信做法,在古代属于皇帝最为忌讳的。开元十二年(724)7月,此事被人告发,玄宗立即下令废王皇后为庶人,贬入冷宫。王守一被贬官赐死。10月,王氏忧郁而死,玄宗忆起昔日夫妻之情,心有所悔,下令按一品礼遇安葬。

  王皇后死后,武惠妃得宠。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与玄宗是表兄妹,从小在宫中长大,十五六岁时被纳为妃子。武惠妃颇能生育,但先生二子一女,接连夭亡。及至寿王李瑁出生,玄宗让送到大哥宁王府中抚养。李瑁在皇子中排行为十八。

  武惠妃虽没有皇后头衔,而礼遇实同皇后。寿王长大后深受玄宗钟爱,非其他皇子所能比。开元十四年(726),玄宗想立武惠妃为皇后,但遭到朝臣的反对:“武氏乃不共戴天之仇,其后代岂能为国母!”玄宗心里明白,祖母武则天代唐为周留下的政治阴影太深刻了,若强行其事,就会引起政局波动。

  又过了十年光景。这时太子李瑛已近30岁。另外两个皇子老五鄂王李瑶,老八光王李琚,都富有才识,得到父皇喜爱。这哥仨的生母,都已被父皇疏远。因此遇到一起时,总免不了发泄几句埋怨牢骚话儿。而武惠妃早就指使她的女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暗中监视太子等人。开元二十四年(726)岁末,太子等人相聚,被杨洄探知后密告武惠妃。于是,武惠妃向玄宗哭诉道:“太子他们私下勾结,企图加害臣妾母子,他们还大胆指责陛下。”玄宗听了大怒,立即召来宰相张九龄、裴卿、李林甫,商议废掉太子。

  张九龄忠耿正直,他明白玄宗的心思。但他坚持道:“陛下三子都已成人,未闻有过大的错失,为何要听信传言,凭一时喜怒而废掉?太子关系国家根本,切不可轻易动摇!”李林甫这时的地位,排在张九龄之下,当着玄宗的面,他没有明确表态,但退朝后却对高力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他之所以阳奉阴违,是因为早已暗中巴结武惠妃,表示愿意尽力扶持寿王。

  武惠妃得知张九龄态度坚决,悄悄派宫奴牛贵儿前去拉拢疏通。张九龄将牛贵儿大骂之后赶出家门,并立即面奏给玄宗知道。玄宗深受感动,废立太子的风波暂告停息。

  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和裴卿相继被借故罢免,由李林甫接替了张九龄的职位。开元二十五年(737)4月,武惠妃又指使杨洄诬告太子等人企图谋反,玄宗再次召宰相商议。这回李林甫表态了,还是那句老话:“这是陛下的家事,非臣等所宜干预。”这促使玄宗最终横下决心,立即派宦官于宫中宣旨:将太子及鄂、光二王废为庶人。随即,又将这三个亲生儿子赐死于京城东驿。

  武惠妃的梦想即将实现。然而,天不作美,“三庶人”事件之后,她总是恶梦缠身,心惊胆战,恐惧成疾。玄宗命巫士于宫中祈神驱鬼,仍无济于事。12月,武惠妃暴病身亡,享年只有39岁。

  这场惨剧,终于使玄宗冷静下来。武惠妃死后,李林甫几次劝玄宗立寿王为太子,玄宗犹豫不决,一拖就是半年多。

  开元二十六年(738)5月,54岁的玄宗心力交瘁,愁容满面。这时谨慎机灵的高力士觉得是自己发言的时候了。

  “陛下寝食不宁,是否因膳食不合口味?”

  玄宗长叹一声道:“力士,你是朕的老奴,难道也不明白朕的心思!”

  “陛下忧心伤神,可是为太子的人选?”

  “是啊,是啊。”

  “陛下何必如此虚劳圣心,推长而立,谁还会有异议!”

  “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高力士的话,使玄宗愁容舒展,定下了主意。6月,三皇子忠王李亨被立为太子。一场宫闱废兴的轩然风波至此终于平息下来。

  太子废立一事上,作为近臣,高力士表现出与李林甫不同的性格特点。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揣测皇上的心意,专以阿谀逢迎为能事,处处将个人权位得失置于国家安危之上。高力士也是善于顺从玄宗心意,但他却是“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很会选择时机提出有益的意见,遇到玄宗不高兴时,便不去犯颜进谏。废立太子,高力士的建议最终起了作用,这也反映着内朝宦官与外朝宰相之间的相互抵制争夺,它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既然已经出现分歧斗争,以后的明争暗斗就会愈演愈烈。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