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诛杀何进

  汉灵帝末年,宦官的势力达到了巅峰,放眼天下,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和他们对抗了。其实,顶峰过去,便是下坡路了。宦官专权一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就逼近它衰亡崩溃的前夜了。

  拥有强大实力的世家豪族绝对不会甘心忍受这种局面,他们一直在暗地里等待着时机,以求彻底消灭宦官势力。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为了保卫首都洛阳不受黄巾余党的袭扰,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统一听命于蹇硕。自从黄巾起义后,汉灵帝也关心起军事来,他看蹇硕健壮而有武略,便任命他为八校尉之首,负责宫廷警卫。这样,宦官蹇硕掌握了禁卫军大权,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受他节制。

  这时的何进,因为是何皇后的哥哥,加上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已晋升为大将军,握有兵权,负责京师洛阳及其近郊的保卫工作。设立八校尉后,蹇硕的地位、权势陡然上升了,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便迅速激化起来,从而引发出了一场新的大冲突、大流血。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春,汉灵帝得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但仍未正式册立太子,朝廷大臣一个个焦虑万分,却都束手无策。

  按常理来说,汉灵帝这年才34岁,正当壮年,迟些时候立太子也不为晚。问题是,这位荒唐皇帝一生纵情声色,好酒贪玩,早早就淘空了身子,现在已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那么,在灵帝的儿子中选一位储君如何呢?这里面却牵涉到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使人一时难作决断,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

  原来,汉灵帝以前所生的皇子,一个个都幼年夭折了。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宫人何氏终于为灵帝又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刘辩。灵帝生怕这位龙种再成为短命鬼,便从小把他寄养在道人史子眇家,人称为“史侯”。何氏本是南阳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人,出身于屠家,少入掖庭时身长七尺一寸,一朝得幸,生了位皇子,便母以子贵了。生下刘辩后,汉灵帝封何氏为贵人,非常宠爱。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正式立何氏为皇后。次年,将她父亲何真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封她母亲为舞阳君。何皇后虽然有专房之宠,却生性多疑,善猜忌,妒心醋劲极大,后宫嫔妃无不被她的雌威所震慑。也就在这一年,后宫王美人怀了身孕,她非常畏惧何皇后,便想服药打掉胎儿,却未能成功。不久,王美人也生了位皇子,汉灵帝给他起名叫刘协。这位王美人不仅未能母以子贵,反而恰恰因此却送了命。何皇后听说王美人生了刘协,妒火中烧,便派人给王美人强行灌入毒酒,可怜王美人产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汉灵帝知道这件事后,龙颜大怒,便一心要废掉何皇后。张让等一班宦官见有利可图,为了给自己将来找一个强有力的后台靠山,就在皇帝面前替何皇后苦苦哀求,何皇后方得确保无事。事后,何皇后非常感激张让,便作主把她妹妹嫁给了张让的养子,何、张两姓结成了亲家。

  再说那位皇子刘协,一出世便失去了娘亲,这使得汉灵帝内心似乎颇为愧疚。他既怜悯这个可怜的孩子,又常常思念王美人。一想起王美人的出众姿色,回忆起她那丰盈的体态,再品味一下她的聪明能干,就令灵帝黯然神伤。为此,灵帝曾专门写了《追德赋》和《令仪颂》,以抒发他的思念之情。正因为这些缘故,在汉灵帝的内心里,似乎要对刘协更为偏爱一些。刘协丧母后,汉灵帝便让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来抚养这个孤儿,所以人称为“董侯”。

  从黄巾大起义失败以后,朝廷大臣中就不断有人劝灵帝早早册立太子,而汉灵帝自己却一直犹豫不决。本来,按封建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衡量,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太子之位都非刘辩莫属。但是,汉灵帝既然偏爱刘协,就一再找借口说,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他自己心中不大满意。另一方面,灵帝的母亲也一再劝皇帝改立刘协为太子。作为老祖母,董太后总是希望看到自己亲手抚养的小孙子,能成为未来的君主。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就使得汉灵帝一直想立刘协为太子。然而,废嫡立庶终归不合制度规范。灵帝一则受礼法制度的束缚,二则因朝廷中大臣们也表示反对,三则也考虑到了何皇后及其兄长大将军何进的势力不可轻视,因而立太子之事,便一拖再拖,一直未能确定下来。

  现在,汉灵帝眼看就要撒手归天了。蹇硕生怕灵帝一死,刘辩继位,那时国舅何进执掌大权,外戚势力重新抬头,自然对宦官集团不利。因而,趁着灵帝还有一口气,蹇硕便急急忙忙上书给皇帝,要求立刘协为太子。汉灵帝在临死前,似乎找到了知音,便强撑着身子,拟好了立刘协为太子的遗诏,塞给了蹇硕。然后,极不放心地离开了人世。

  文献记载,这一幕发生在四月丙辰日,地点是洛阳南宫的嘉德殿。

  灵帝刚一咽气,蹇硕就立刻行动了起来。他生怕废嫡立庶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更惧怕何皇后和他哥哥的权势太大,不会听凭他来摆布,便决定先瞒住朝臣,秘不发丧,不让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宫外,先设法杀了何进再说。

  于是,蹇硕就派人去请何进入宫,假称要与大将军商量立太子的大事,暗中在皇宫内却预先作了布置,单等何进前来送死。不料,蹇硕手下有个司马叫潘隐,与何进的交情很好。等何进一入宫门,潘隐便迎上前去,暗中给何进递了个眼色。又乘人不备,悄悄耳语说:“不可入宫。蹇硕欲谋杀公!”何进大惊,立刻退出宫门,然后转身跳上马,疾驰而去。

  脱离危险后,何进策马跑进军营,召集手下士卒,作好了迎战的准备。这才派人进宫,声称自己身体不舒服,不能应邀进宫。这时,灵帝病死的消息也泄露了,何进仍决定不入宫吊唁。蹇硕见自己的阴谋破产了,内心惶惧不安,也无良策相待。何进派人和他妹妹商议之后,便全身披挂整齐,以五千名禁卫军为后盾,率领朝廷大臣30余人,气昂昂闯入皇宫,就在灵帝柩前,扶立刘辩即皇帝之位,是为汉少帝。

  少帝即位时,只有14岁,便由他母亲何太后临朝称制,任命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共同辅政。何进掌握大权后,就想彻底铲除宦官集团。他和袁隗的侄儿袁绍商议,决定先增强自己这方面的实力,再伺机发难。其时,汝南袁氏累世公卿,被称为四世三公的高门大族,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极富号召力。袁绍和他的从弟袁术都爱召客养士,受到当世豪杰的推重,赵忠就曾私下对人说过:“袁绍沽名钓誉,好养死士,不知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何进得到袁绍的鼎力相助,可谓如虎添翼。这也表明,在这场宫廷斗争中,外戚集团终于和豪族世家联起手来,共同对付宦官集团了。

  很快,袁绍就联络了许多有兵权的官僚。除蹇硕外,西园八校尉也大多倾向于何进一派。同时,何进他们还召集了20多名智谋之士,如何、苟攸、郑泰等,都是他们的心腹。蹇硕在双方较量的第一个回合,就遭到了失败。他深知,现在已经势成骑虎,何进与自己绝对势不两立,那就只好拼个鱼死网破了。想来想去,蹇硕觉得就只有提前下手、先发制人一策了。于是,他给“十常侍”的赵忠和宋典等人写了一封信,企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信上说:大将军何进兄弟柄权专政,现在正和天下的党人密谋策划诛杀先帝左右侍从,企图加害于我们这些人。只是因为我统领着禁卫军,所以还有些顾忌,没有下手。为今之计,最好是我们先关闭宫门,然后再派兵迅速逮捕他们!”

  在这里,蹇硕又棋失一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因为这时的“十常侍”集团,固然实力雄厚,但却不见得会支持他蹇硕。在灵帝末年,蹇硕就像是宦官集团中突然冒出的一颗政治新星,一时光彩炫目,却并没什么深厚的根基。他以小黄门之身,统领禁卫军,主要出之于灵帝的信任,和“十常侍”们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相反,“十常侍”与他虽然同属宦官集团,却难免对这位小字辈的新贵怀有不少的嫉妒。大难临头,隔河看景就不是不可能的了。更何况,“十常侍”内部虽不统一,但大多数人都和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首领张让不仅与何家结了亲,而且当年力保何皇后,就是为了给自己找靠山,现在岂有自毁基业的道理?在“十常侍”中名列第四的郭胜,跟何进既是乡党,而且当年何太后入宫受宠与何进的高升,郭胜都从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因而他与何家就相当亲近。因此,在接到蹇硕的信后,张让、赵忠和郭胜、宋典等人商量了一番。最后,“十常侍”决定:抛弃蹇硕,不采纳他的计策,反而派人把这封密信送给了何进,以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蹇硕处境更为孤立、危险,其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何进在看过密信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召集袁绍、鲍鸿、曹操等人商议。随后,何进他们马上动手,火速派出士卒,轻而易举地就捕杀了蹇硕。蹇硕统领的禁卫军,也全部归由何进兼管。

  杀了蹇硕后,何进的火气还没有完全平息,接下来又对董太后一支下手了。过去,董太后和蹇硕他们都想立刘协为太子,何进兄妹心中自然愤愤不平,只是因为灵帝在世,无从发泄罢了。现在,灵帝已死,他的老母亲当然就要大倒其霉了。汉少帝登基之后,马上把那位年方九岁的异母弟刘协封为渤海王,后又改封为陈留王,以示安慰。何太后临朝称制前后,与她婆婆董太后的关系一直很僵。当时,董太后的侄子侯董重担任骠骑将军,手下有1000多名士兵,这是董太后唯一可以依赖的靠山。董重与何进二人也是彼此仇视,一个不服一个。董太后当年也曾教唆儿子卖官求财,而自己从中分肥,以致金钱珍宝,盈满堂室。何太后听政时,对董太后更是没有好脸色,董太后便也想垂帘听政,加强自己的权势。何太后见老太后也想专权,便从中作梗。一天,何太后在宫中设了宴席,专请董太后共饮。酒至半酣,何太后站起来,举杯下拜说:“我们都是妇道人家,不宜参预朝政。过去吕后因手握重权,专擅朝政,以致宗族千人全部被杀。现日今咱们最好深居九重,朝廷大事就让那些元老大臣自己去商议吧!请太后垂纳此言,国家幸甚!”董太后闻言大怒,痛骂道:“你这贱人毒死王美人,心肠狠毒如狼似蝎。现在仗着你儿子当了皇上,又有你哥何进大权在握,就敢胡言乱语了吗?”何太后则暗讥说:“我用良言相劝,你为什么反而要破口大骂呢?”董太后恨恨地说:“你家本是屠沽小辈,有何见识!你到底张狂什么?不就是倚仗你有个哥哥吗?我马上叫骠骑将军来,砍下何进的脑袋给你看看。”何太后连夜把这番话告诉了她哥哥,何进便决定下手了。

  五月,何进和他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联络了朝廷三公,联名向少帝上奏说:“董太后曾派宦官夏恽、封等人交通州郡,到处收取珍宝奇货。按照汉家惯例,藩王后妃不得留住京师,其舆服有章,膳羞有品。请皇上下诏令其离开皇宫,回河间封国去吧。”上奏自然只是个形式,汉少帝立刻予以允准。原来,董太后是河间(治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为解犊亭侯刘苌的夫人。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汉桓帝病死。因其无子,窦太后与其父窦武定策禁中,迎立刘宏为帝,即汉灵帝。灵帝入继大统后,先封他母亲为慎园贵人,继封为孝仁皇后,迎养于南宫嘉德殿,宫称永乐。因而,何进等上奏,援引西汉末王莽摄政,不让汉平帝母卫姬留居长安的旧例,“请永乐后迁宫本国。”这里,董太后还未起身离宫;那边,何进立时就带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宅,去逮捕董重,追索印绶。董重见事急,遂跑到后堂自杀了事,家人举哀,军士方散。董重一死,董太后又惊又怕,过了一月就暴病而亡,也有说是被何进下毒害死的。

  到了这时,何进才长出了一口气。接下来,他把袁绍提拔为司隶校尉,把中郎王允升为河南尹,准备进一步把所有的宦官一网打尽。善于窥测政治气候的宦官集团,自知难以和声势正盛的何进一派正面较量,再加上他们自己内部也四分五裂,就改变了策略,开始用重金收买一部分外戚,借以分化瓦解对方的势力。何进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收了宦官送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就在何太后面前替“十常侍”大说好话。何进多次入宫,请求妹妹允准他诛杀宦官,何太后却不同意,并说:“宦官统领禁省,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汉家几百年的制度,岂可一旦废之?何况先帝刚刚去世,要是杀光了宦官,你让我一个妇道人家,如何面对面和大臣议政?”何进不想违背妹妹的心愿,便决定只杀掉宦官中那些民愤太大的就行了。但是,袁绍等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宦官亲近天子,出纳王命。日积月累,其势力已盘根错节。如果要下手,就必须斩草除根,否则,除恶不尽,将来必生祸患。何进虽说手握大权,名高位重,但临事往往优柔寡断,这是他的一个致命弱点。这时,舞阳君与何苗又在何太后面前,攻击何进说:“大将军辅佐新君,不行仁慈,专务杀伐。今无端又欲杀十常侍他们,这是取乱之道啊!”何进闻言,深恐其浮名受损,便有些心虚。因而,铲除宦官集团的计划便被搁置了下来。

  过了一阵,袁绍又给何进献上一计,叫何进纠集四方猛将和英雄豪杰,让这些人带兵进逼京城,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何进高兴地说:“此计大妙!”便要照计行事。主簿陈琳认为不妥,劝阻道:“此事切不可行!俗话说‘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小小的事情都不能以欺骗而得志,何况是国家大事呢?现在将军总皇戚,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如果要想诛灭宦官,就跟鼓洪炉燎毛发一般容易。只要速发雷霆之怒,行权立断,自然天人顺之。却反而要放弃兵柄,征召外助;英雄聚会,难免各怀异心,强者为王。这正是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肯定不会成功,只会引发祸乱。”何进却根本听不进去。典军校尉曹操也在旁边鼓掌大笑说:“宦官专权之祸,古今都有,只要君王不宠信他们,也不会到这种程度。如果要治他们的罪,当然是诛其元凶,这只要交给一名狱吏去办就足够了,又何必纷纷纭纭召集外地军队呢?要想全部杀掉他们,计划一定会泄露出去,我看肯定不会成功!”谋士郑泰、尚书卢植都劝何进要慎重,不可轻召外地军队进京,以防造成更大的祸乱。何进一概不听。

  这样,董卓、王匡、鲍信、桥瑁、丁原等人带兵从各地赶来,甚至放火烧了孟津,火光冲天,直照洛阳。他们口口声声说,宦官张让等祸国殃民,要求杀之以谢天下。就这样,何太后仍不同意他哥的计划,何苗也跑来对他兄长说:“我们兄弟当年从南阳来到洛阳,孤苦贫贱,无亲无故,后来依靠这些宦官才得以富贵起来,作人怎能忘恩负义?何况国家大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俗话说: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宦官掌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哥哥今天一心想杀他们,只怕将来不好收场呢!还不如趁现在没有动手,就跟他们讲和吧!”何进听后,又犹豫了起来;加之董卓他们逼近洛阳,放纵兵士胡来,何进也担心控制不了事态的发展,便迟迟不肯动手。袁绍一看到了这一步,何进还拿不定主意,便恐吓说:“事态已很紧急,计划都已暴露了,大将军还不下决心,还等什么?再拖延下去必将生变,你恐怕就要成为窦武第二了!”何进这才咬牙下了狠心。这时,董卓等人已兵临城下了,何太后无奈,勉强同意了何进等人的请求,把掌权的宦官全部赶出了皇宫。这些中常侍、小黄门全都跑到何进面前请罪,听凭何进处分。袁绍再三请求何进全杀了他们,何进却有些不忍心下手。

  “十常侍”在前一段何进与蹇硕的冲突中,基本保持中立,而且略略偏向于何进;宁肯抛弃同辈,也不想与外戚集团火并,其目的主要就是要维持平稳局面,以巩固和享受他们的既得权益。现在,何进一派竟想将宦官连根拔除,这就对“十常侍”的权位、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十常侍”一伙当然不能再坐视不顾了,宦官集团马上便展开了反击。张让眼见事态日益恶化,火速采取了对策。他的儿媳妇本是何太后的妹妹,这时为了保住性命,张让也就顾不得什么羞耻了。他慌里慌张地跑到儿媳房中,“噗嗵”跪了下去,一边叩头一边说:“我犯罪了,这次恐怕要同儿媳妇一起回乡了。可是,我们家世代领受皇恩,现在要离开宫廷了,心里真是恋恋不舍啊!我只希望能再进宫一次,见见太后和皇上的面,跟他们告个别,然后就是死在穷沟野壑,也心甘情愿啊!”张让的儿媳妇把这番话传给了她母亲舞阳君,然后母女又一同入宫,给何太后也学说了一遍。何太后听了,很为感动,立刻又把“十常侍”召进宫去,恢复了他们的官职。

  到了八月,袁绍已彻底说服了何进。何进就到长乐宫去拜见太后,请何太后批准他向“十常侍”开刀。张让、段等人一见何进突然入宫,就预感到大事不妙。于是,他们派小太监在暗中偷听了何进与太后的谈话。还没有等何进把话说完,张让他们就开始行动了。按照张让的布置,几十个大小太监迅速拿起了刀枪,偷偷从侧门进入尚书省,埋伏在窗户下边。等何进谈完话,刚一离开长乐宫,张让派出的一名小太监就迎了上去,谎称太后临时下旨,请大将军到尚书省暂坐,有大事相商。

  这样,何进被他们骗到了尚书省。刚一进门,太监们蜂拥而上,就把何进围了起来。张让跑过来,冲着何进大喊大叫:“天下大乱,也不全是我们这些人的过错啊!想当年,死去的老皇帝要废掉太后,是我们这些人跪在皇上面前,苦苦哀求,又拿出成千上万的银钱哄得皇上高兴,这才保住了太后。我们这样干,无非就是想同你们外戚搞好关系。可是,今天你却想把我们全都杀光,这不是太过火了么?你整天说后宫里乌七八糟的,请问,朝廷上那些大臣,哪个又是清清白白的?”说到这里,太监渠穆拔出宝剑,一剑将何进刺死在嘉德殿前。

  张让一伙杀了何进,虽说解了燃眉危险,却立刻给他们招来了灭顶之灾!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