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李将军列传

  “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是秦朝的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个人。他们老家在槐里,后来才迁到成纪。李家世代传袭箭术。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兵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入伍,抵抗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杀死、俘虏了很多敌人,被封为中郎。李广堂弟李蔡也被封为中郎,他们都担任武骑常侍,禄秩八百石。李广曾经陪同文帝出行,冲锋陷阵、抵御敌军、和猛兽搏斗。文帝就说:“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原文”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译文”

等到汉景帝即位,李广被任命为陇西都尉,后调任为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李广担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叛军。在昌邑城夺下敌人的军旗,功名显著。但因为梁孝王私自授与李广将军印,封他为将军,所以回朝以后,李广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调任李广做上谷太守,匈奴兵每天都来和他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向皇帝哭着说:“李广颇有帅才,举世无双,他靠着自己本领高强,常常和敌人拼杀,恐怕总有一天会战死杀场。”于是景帝就改封他为上郡太守。后来李广历任各边郡太守,后又改任上郡。他曾经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郡的太守,都以和匈奴奋力作战出名。

“原文”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译文”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景帝派一个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带兵,抗拒匈奴。宦官带领了几十名骑兵,碰到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交战,这三人转身放箭,射伤了宦官,还把宦官手下的骑兵杀得所剩无几,宦官急忙逃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李广就带了一百名骑兵,去追赶这三个人。这三个人没骑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追上了他们,命令骑兵左右散开,从两边包抄,他亲自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刚把那人捆上马,就望见远处有几千个匈奴骑兵,匈奴兵一见李广,以为是引诱他们的骑兵,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好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营地跑,李广说:“我们离大部队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一百多人就这样往回跑,匈奴兵追来用箭射杀,我们很快就会被杀光。如果大家留下来不走,匈奴兵一定会认为我们是为后面的大部队作先锋来引他们上钩的,肯定不敢来攻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走到距匈奴阵地约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说:“大家都下马,把马鞍卸下来。”他手下的骑兵说:“敌人那么多,又离得那么近,万一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匈奴兵,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大家都卸下马鞍,表明我们不会撤,使他们确信我们是引诱他们的骑兵。”这样一来,匈奴骑兵果真不敢来攻击他们。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着十几个骑兵,奔过去,射死了那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然后又回到一百人的骑兵队伍里,卸下马鞍,他命令士兵都放开马匹,躺在地上。这时刚好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来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认为汉朝有大军埋伏在附近,要趁夜袭击他们,所以就撤兵回营了。第二天清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本营,大本营的将士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也没去接应李广。

“原文”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译文”

过了很长时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武帝身边的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才,可以重用,于是李广就从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卫尉,程不识也被任命为长乐宫的卫尉。程不识从前和李广都担任边郡太守,而且都统领军队驻防边境。他们出兵攻打匈奴时,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行列阵势,靠近水草丰备之处驻扎,士兵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巡更放哨,军部简化一切公文簿册,但也在远处布置岗哨侦察,从没遇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部队编制、行列阵势的要求十分严格。晚上敲更巡视,军中文吏处理公文簿册彻夜不眠,军队也得不到休息,但也没有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不严格,敌人如果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法招架了。可是他的士兵活得很舒服、很快乐,大都愿意为他去拼命杀敌。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繁忙,将士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但是敌人也不能侵犯我们。”当时,汉朝边界各郡,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匈奴害怕李广的计谋战略,士兵们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嫌程不识太严厉。程不识在汉景帝的时候,因为多次直言进谏,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他为人清廉,严谨守法。

“原文”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译文”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来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里,任命李广为骁骑将军,由护军将军韩安国统领。当时,单于识破了汉的诱兵之计,就逃走了。所以汉军都没有战功。四年以后,李广从卫尉调任为将军,率领军队出雁门关讨伐匈奴。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俘。单于早就听说李广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下令说:“一定要活捉李广回来。”匈奴骑兵捉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了伤。匈奴兵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里。走了十多里,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纵身一跃,跨上匈奴少年的马,顺势把匈奴少年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箭,他快马加鞭,跑出几十里,又遇到他的残余部队,就率领着他们进入边塞。匈奴发动好几百名骑兵追捕李广。李广边跑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箭,射杀追赶他的匈奴骑兵,这样才得以逃脱。等李广回到京师长安,汉朝廷把李广交付刑部审讯,长官认为李广损失、伤亡士兵太多,他本人又曾被匈奴俘虏,应当斩首。李广用钱赎了罪,被贬为平民。

“原文”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

转眼之间,李广闲居在家待了几年,他家和前任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田野,在蓝田南山中打猎。一天晚上,李广带了一个随从外出,跟别人在乡间一起喝酒。回家时路过霸陵亭,霸陵县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县尉说:“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行,何况是前任将军呢!”于是扣留李广,让李广住在驿亭里。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将军后来调到右北平。于是皇上就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准许霸陵县尉同他一道赴伍。到了军中,就把县尉杀了。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知道了,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都躲开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去打猎,看到草丛中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射中石头,把整个箭头都射到石头里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石头。接着又连射几箭,可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老虎出现,就亲自去射杀。等到驻守右北平,有一次射杀老虎时,老虎跳起来,扑伤了李广,但李广最终还是射死了老虎。

“原文”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译文”

李广为人清廉,只要一得到朝廷赏赐,立刻就分赏给他的部下,和士兵一起吃喝。李广这一辈子,做年俸两千石的官做了四十多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手臂像猿猴一样又长又灵活。他善于射箭,也是一种天赋,即使他的子孙和别人都跟他学习射箭技术,但都比不上李广。李广口才笨拙,平常很少说话。和人在一起时,就在地上指兵划阵,和别人比射箭,输了的罚喝酒。专门拿射箭做消遣,一直到死都是这样。李广带领的军队,赶上缺水断粮,找到了水,有一个士兵没喝到,李广就滴水不沾,有一个士兵没吃着,李广就滴米不进。对待士兵十分宽厚,从不苛求士兵,所以士兵都爱戴他,乐意为他效命。他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是在几十步之内,没把握就不射。只要他一放箭,弓弦一响敌人就应声倒毙。所以他带兵出征,多次受到敌人的围困和侮辱。他射猛兽也常常被猛兽扑伤。

“原文”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译文”

没过多久,郎中令石建死。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做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被任命为后将军,跟大将军卫青一起,从定襄出兵征伐匈奴。和李广一起出征的将领们,大多数因为斩杀敌人的首级多,按照军中的律令,因军功封了侯。只有李广的部队徒劳无功。三年以后,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也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起出征。两支军队兵分两路。刚走出几百里路,匈奴左贤王带领了四万名骑兵将李广包围。李广的士兵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带骑兵快速突围。李敢一个人带了几十名骑兵前去,直穿匈奴的包围圈,从他们左右两翼突围,回来报告李广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军中士兵这才安下心来。李广命令所有士兵围成一个大圈,大家都面向外。匈奴兵加紧攻击,箭如雨下。汉兵死伤大半,箭眼看就射完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射。他亲自拿着大黄弩弓,射死了好几个匈奴的副将,匈奴兵才渐渐减少进攻。这时,刚好天色已晚,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的神态自若,十分镇定地指挥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钦佩他的勇敢。第二天,又继续奋力作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军队也到了,于是匈奴撤走包围李广的部队。汉军都很疲惫,所以没法追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收兵回朝,根据汉朝法令,博望侯张骞耽误了行程,误了军期,应当处死。张骞用钱赎了死罪,被贬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赏赐。

“原文”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译文”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汉文帝,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经做了二千石级的官。武帝当政的时候,他竟做了代国丞相。元朔五年被任命为轻车将军,因为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按军中的律令,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他取代公孙弘作了丞相。李蔡人品不好,名声远远比不上李广。但李广没有得到爵位和封邑,官职没超过九卿。而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职达到三公。李广部下的那些军官和士兵们,也有被封侯的。李广曾经和星象家王朔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不参战。我的部将中,校尉以下的军官,他们的才能不及中等,但是由于攻打匈奴有功而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的才能并不比别人差,可是竟没一点儿能被封侯的军功。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的命里不应该封侯!还是命里注定的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没做过什么对不起自己良心,抱恨终生的事吗:”李广说:“我曾经做过陇西太守,羌族反叛,我引诱他们投降。但那投降的八百多个羌人,我设计在一天之中把他们都杀了。直到现在,最大遗憾,就只有这一件事。”王朔说:“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严重的罪过了,这就是将军所以不能封侯的原因呀!”

“原文”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译文”

二年以后,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大举征讨匈奴。李广多次请求让自己随行,皇上认为他年纪太大,没答应。过了很久,才准许他随行出征,任命他为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广随着大将军卫青出征攻打匈奴,出了边塞,卫青捉了一匈奴兵,得知单于住的地方,他就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去追赶单于,却命令李广和右将军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联手从东路出击。东路稍微有些远,而且水源、草料又稀少,这种情况下,大军既不能屯兵不动,又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向卫青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却让我改从东路进军。我从年轻时就开始和匈奴作战,直到今天,才得到一次和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意担任前锋,先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被皇上告诫,李广年龄太大,命运又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作战。否则,恐怕达不到到预期的目的。而这时公孙敖刚刚失掉了侯爵,他担任中将军,跟随着大将军出征。大将军想要让公孙敖和他一起和单于对阵,所以调开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不同意。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写了一道公文,送到李广的幕府,又说:“大将军命你按照公文上的命令,赶快率兵到右将军的部队去。”李广没有向大将军辞行,就动身出发。十分窝火,带兵来到右将军的营部,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后,从东路出发。因为没有向导,所以有时迷了路,落在大将军后面。大将军和单于交战,单于逃走了,只好无功而返。大将军向南方渡过了沙漠,才碰见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见了大将军以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给李广送去酒食。顺便问一下李广、赵食其二人迷路的情况。卫青要上书皇上报告详细的情况。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的长史急切地催促李广的幕僚到大将军那里去受审。李广说:“校尉们都没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亲自去接受审讯。”

“原文”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译文”

回到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长大后就和匈奴作战,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如今有幸能跟随大将军出征,又能直接和单于的军队对阵。但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开,让我走迂回远路,偏偏又迷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了!”于是拔刀自杀,李广部下的将士们全都哭了。百姓听到李广自杀的消息,无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不论年老的还是年幼的,无不为之落泪。因此只有右将军赵食其一个被移送给法官处理,判处死刑,赵食其用钱赎罪,降为平民。

“原文”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译文”

李广有三个儿子,名叫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郎官。一次皇上和韩嫣做游戏,韩嫣对天子稍微有点不礼貌,李当户就要打韩嫣,韩嫣跑了。因此皇上认为他很勇敢。李当户很早就去世了,皇上任命李椒为代郡太守,李当户、李椒死的都比李广早。李当户有个遗腹子,名叫李陵。李广在军中自杀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李广死的第二年,李蔡身为丞相,却侵夺了汉景帝陵园前空地,本该交给法吏查办,李蔡却自杀了,因为和狱吏对质,他的侯爵封邑被废除。李敢任校尉,跟随骠骑将军攻打匈奴左贤王,他作战勇敢,不遗余力,夺得左贤王的战鼓和官旗,斩杀了很多敌兵,武帝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两百户,让他接替李广做郎中令。过了不久,李敢因为忌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父亲含恨而死,所以把大将军打伤了。大将军隐瞒了这件事。没有多久,李敢跟随皇上到雍县的甘泉宫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卫青是至亲,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当时正显贵受皇上宠信,所以皇上就隐瞒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一年多后,霍去病也死了。李敢有个女儿,是太子的侍妾,受到太子宠爱。李敢的儿子李禹,受到太子的宠幸,但他贪得无厌。李氏家族的声望也就逐渐衰落了。

“原文”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译文”

李陵壮年以后,根据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建章监,监管各部骑兵。他擅长射箭,爱护手下士兵。皇上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此让李陵率领八百名骑兵。李陵曾经带兵深入匈奴地域两千多里,过了居延海,视察地形,没有遇见了敌人就回来了。后来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丹阳境内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一带教楚兵射箭,以防备匈奴。

“原文”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译文”

几年后,正是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天山攻打匈奴右贤王。派李陵带领步兵、射手五千人跟随李广利出征,从居延海出发,去了大约有一千里,想以此来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要让匈奴兵集中攻击贰师将军,李陵到了约定的时期要回兵,途中被单于用八万士兵包围。李陵的五千名士兵,箭射光了,战死大半,但是他们也杀死、杀伤匈奴兵一万多人。他们边打边撤,连续奋战了八天,回到离居延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缺乏粮食,而救兵又迟迟不到。敌人一面加紧攻击,一面劝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有脸再回去见皇上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几乎全部覆没,只有四百多人逃回汉朝。

“原文”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译文”

单于得到李陵,平常就听到他家的名声,又看到他临战勇敢,于是单于就把他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有尊贵的地位。汉朝得知此事,就把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子都杀了。从此以后,李家的声名败坏,陇西一带的士人,曾在李氏门下做过宾客的,都为这件事感到耻辱。

“原文”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译文”

太史公说:《论语》上说:“做大官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遵照奉行,如果本身胡作非为,行为不检,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他。”这是在说李将军吧?

我看到的李将军,诚恳质朴,就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在他死的那天,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死感到难过。他那忠实的品行,真能感动那些士大夫吗。俗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自我吹嘘,树下却被人们踩出了一条路!”这话虽浅,但却蕴含了一个大道理。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