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以大将军的身份率兵攻打齐国,打了个大胜仗,攻占了阳晋城,被晋升为上卿,因骁勇善战在各诸侯国声名远扬。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头头缪贤的门客。

“原文”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译文”

赵惠文王执政时,得到楚国和氏璧。秦昭王听说此事,就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邑交换和氏璧。于是赵王和大将军廉颇以及众大臣商议:倘若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未必肯把十五座秦城给赵,赵只能吃这个眼前亏;要是不给吧,又怕秦国大军的进攻,给与不给,一时很难定夺。想寻访一个能去秦答复秦国的使者,也未找到。宦官长缪贤说:“可以派臣的门客蔺相如去。”王说:“你怎知他能胜任?”缪贤回答说:“臣下曾经犯了罪,私下想逃亡到燕国去,而臣的那门客蔺相如劝止臣,他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接受您呢?’臣就告诉他说:臣曾经跟随大王在国境上同燕王会晤过,燕王私下握着臣的手说:‘我愿意结交您这个朋友。’所以我认为燕王会收容臣,才决定去燕国。蔺相如听了以后,对臣说:‘那个时候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过去一直深受赵王的宠幸,所以燕王才诚心讨好您;而今您因负罪而离开赵国逃到燕国,燕国本来就惧怕赵国,以此看来,燕王一定不敢收留庇护您的,不但如此,他还可能活捉了您,再遣送您回来呢。所以依我看,您不如袒露上身背上铡刀去向君王请罪,说不定君王会免了你的罪。’臣听了他的劝告,陛下果然赦免了臣的罪。臣私下想,他实在是一个勇士,足智多谋,应当能完成出使秦国的使命。”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道:“秦王提出用十五座城邑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呢?”相如回答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答应是不行的。”赵王说:“假使他拿去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要求用城换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赵国交出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错就在秦国了。权衡这两种结果,宁可答应秦国让它担负不交出土地的罪名。”王说:“可以派谁去出使秦国呢?”相如说:“陛下如果还没有适当的人选,臣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国肯把十五座城划给赵国,则把璧玉留给秦国;如果赵国得不到那十五座城的话,臣负责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遣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使秦国。

“原文”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接见蔺相如,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毕恭毕敬地把它交到秦王手上。秦王极为高兴,把璧交给在身边侍奉他的美人以及臣子们传看,他们同声欢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并没有交出十五座城的诚意,于是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璧上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又把璧交回蔺相如手中,蔺相如抓紧和氏璧,退后几步,靠在一根柱子上,怒发冲冠、声色俱厉地对秦王说:“大王为了得到这块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为此专门召集全国文武大臣商议此事,大家都说:‘秦王不但贪婪而且仗着自己实力雄厚,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所谓十五座城邑恐怕是得不到的。’所以决定不给你这璧。而我则以为,一般平民来往,尚且诚实守信,何况是大国之间使节的往来呢?

更何况仅仅为了一块璧玉得罪偌大的秦国,实在不可取。因此赵王才斋戒了五天,派我带着璧来到大殿上拜呈国书。他为什么这样做?

无非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示敬重。可是今天我来到贵国,大王您只是在普通的宫殿里接见我,并且傲慢无礼;拿到了璧,又传递给美人欣赏,这是在有意戏弄我!

我看得出大王您并无割地的诚意,所以我才又拿回了璧,大王要是把我逼急了,我就和璧同时撞死在柱下。”蔺相如高举手中璧,两眼斜斜地盯着柱子,摆出一副要和璧同归于尽的架式。秦王怕他真的撞碎了璧,就立刻连声道歉,再三请求他别撞坏了和氏璧,一面命令那主事的官吏,按着地图,指指点点地说:就由这儿起,往那里的十五座城划给赵国。相如看在眼中,心里明白秦王只是假装要把城给赵国,并不会真给,实际上,赵国是得不到那片土地的。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瑰宝。赵王迫于形势,不得不接受您的条件。他送我启程之时,先斋戒了五天,那么,大王您也应当斋戒五天,在大殿之上设隆重的九宾大典接见我,我才敢献上这块璧。”秦王忖想,总不能强取那璧,也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排在广成传舍。相如暗想,秦王虽然是答应他斋戒,一定还是不肯割城给赵国,所以他就让他的随从乔装改扮,穿着破旧的衣裳,怀里揣着和氏璧,抄小路,送璧回赵国。

“原文”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译文”

秦王斋戒了五天,于是在朝廷中置办了九宾大礼,派人去请赵国的使者蔺相如。相如到了大殿,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还没有过如实遵守盟约的君主。我实在是怕受您的欺骗而辜负赵王的重托,因此已经令人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赵国了。不过,秦强赵弱,大王您只要派一个使者去赵国,赵王马上就派人把和氏璧送来了。现在,凭借秦国雄厚的实力,如果真的能先割让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难道敢为了保留一块璧玉而得罪大王您吗?我知道欺骗您的话,必须接受烹刑,就请大王您给我用刑吧!只是刚才的话,还请大王和您的大臣们好好斟酌斟酌。”秦王和他左右的臣子们面面相觑,口中发出惊呼之声。左右随从欲把相如押下去,秦王阻止道:“如今即使杀了相如,终究也得不到和氏璧了,杀他只能破坏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优厚地款待他,放回赵国,赵王再怎样也不会为了一块和氏璧而欺骗我们吧?”最后还是按礼接见了相如,待典礼结束,又送他回国去。

待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相如是位出使友邦而不辱使命的贤大夫,就拜他为上大夫,秦国并没有割城给赵国,赵国也没把和氏璧给秦国。

“原文”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译文”

没过多久,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第二年,又发兵攻赵,杀死了两万人。

秦王遣使者和赵王说,他打算和赵国讲和,并在西河之南的渑池举行会盟。赵王害怕秦国,不敢去。廉颇和蔺相如商议说:“君王如果不去赴约,就显得赵国国势薄弱、国君胆小怕事。”于是赵王只好答应去渑池赴约,相如随行。廉颇远送到国境之上,拜别赵王时说:“陛下,您这一去,赴会加上来回的行程总共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满了三十天您还不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免秦把您当人质要挟我们。”赵王答应了。于是到渑池和秦王见面,酒过三巡,秦王喝到酣畅处,说:“寡人曾听人说赵王喜好音乐,请您为我们弹首曲子吧!”赵王就弹了瑟。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在史册上记录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一起饮酒,赵王为秦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去,说道:“赵王私下曾经听人说秦王擅长秦国音乐,现在我给大王您捧上瓦缻,请大王表演一段,咱们互相乐呵乐呵。”秦王很生气,不肯表演。于是相如再走上前,捧着瓦缻,跪下去相请,秦王仍然不肯敲缻。相如说:“五步之内,我的颈血能溅到大王您身上!”秦王身边的随从举刀要杀相如,相如瞪眼怒喝一声,惊得他们个个闪避退后。于是秦王很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召请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缻。”秦国的群臣说:“请赵国用十五座城给秦王作寿礼。”蔺相如也说:“请秦国献上咸阳城,给赵王作寿礼。”直到酒会结束,秦王始终没占上风。加上赵国戒备森严,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原文”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译文”

渑池会晤结束后,赵王回到赵国,赵王认为这次渑池之会相如的功劳最大,拜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为赵国开疆保土,而蔺相如呢,只不过耍耍嘴皮子,立了一点点功,居然官当得比我还大,而且相如原来是下等人,我感到羞辱,我无法容忍地位比他低!”因此,公然扬言说:“我碰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一顿!”相如听说了,就经常躲着廉颇。每当朝会的时候,他总是托病不上朝,避免和廉颇争地位高低。有一次,相如外出,远远的望见了廉颇,相如赶紧调转车头躲避。于是他的一些门客联名进言说:“我们之所以抛妻舍子的投靠您,只不过是仰慕您的崇高道义,如今,您和廉颇同朝为官,廉将军公开恶言恶语地诋毁您,而您竟吓得这般畏惧不敢露脸,未免过分的胆小怕事了,这种事连寻常人也觉得耻辱,何况位居将相的你呢!我们没有才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急忙挽留,说:“依诸位看,廉将军能比那秦王强吗?”“当然比不上秦王了。”众人异口同声的说。“以秦王的权威,我尚且敢在大庭广众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即使不中用,难道就只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每一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轻易攻打我们赵国,还不是因为廉将军和我同时在朝为官。如果我们两个人互斗意气,就会如两虎相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存在;我之所以让着他,无非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头,把个人恩怨搁在后面罢了。”这事被廉颇听到后,就袒露着上身,背上荆条,由宾客陪着来到相如家里谢罪。他说:“我是个卑贱浅陋的人,没想到先生您的胸襟如此宽大。”两人最终结为至交,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这一年,廉颇向东进攻消灭了齐国的一支部队。过了两年,廉颇再度东攻齐国几邑,一举攻克。过了三年以后,廉颇去攻打魏国的防陵和安阳,都被攻克了。四年之后,蔺相如率军攻打齐国,一直打到平邑才罢手。第二年,赵奢在阏与城下打败了秦军。

“原文”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译文”

赵奢,是赵国的一个田部吏,担任征收田租的职务。但是平原君的家人不肯照规定缴纳,赵奢依法处罚,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平原君大怒,准备杀赵奢以示报复。赵奢趁势劝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贵公子,今纵容家臣不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法令受损,国势会因而削弱,国势衰弱,必然会受到诸侯的进攻,诸侯进兵侵犯,赵国的危亡可就在旦夕之间了,到时候,您如何再安享这种富豪的生活呢?相反,在您富贵之家带头奉公守法,则全国上下就会依法守规矩,国家就会富强,国家富强了,赵国的统治自然稳固,而您贵为国戚,还怕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一位有远见的贤者,就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负责管理全国的赋税。果然赋税均平,百姓富足,国库充盈。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请廉颇问道:“能不能去救阏与呢?”廉颇回答说:“由邯郸到阏与,路程既遥远又险要,援救相当困难。”赵王又召乐乘来问这件事,他回答的和廉颇的一样。赵王又去召了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段路是很险阻绵长,要去援救,就如同这两老鼠在洞中打斗,勇者必胜。”赵王决定派赵奢率兵救援阏与。

“原文”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译文”

大军到距邯郸三十里处,赵奢下令暂不进军,并传令军中说:“谁敢以军事进谏的,处死刑。”秦国的军队这时正在武安的西方扎营,他们击鼓和军队操练的呐喊声,使武安的屋瓦都震动了,一名侦探敌情的军候,请求立刻派兵救武安,赵奢果然马上就把军侯杀了。他只把垒堑筑得非常坚固,停留了二十八天,不往前进军,并且又增筑防御工事。秦国的奸细混入赵军军营,赵奢热诚的以酒肉款待。饭后又送他离去,那探子回去把所见的这些情况报告了秦国的将军,秦将大喜,说:“赵军离都城三十里就驻兵不前,反而忙于修筑防御工事,如此看来,阏与不再归赵国所有了。”赵奢送走了秦国奸细后,立刻命令部下士卒卸去甲胄,人人穿着轻便的服装尾随着出发往阏与去。经过两日一夜的急行军,到达了目的地。他派一批弓箭好手在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驻寨,营帐才搭好,秦军得到消息,也全副武装的倾巢而来,一个名叫许历的军士,请求陈说对敌之策,赵奢说:“请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料不到赵国的军队已经到了这里,所以来势凶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否则,是要吃败仗的。”赵奢说:“我采纳你的建议!”许历说:“请依法杀我好了。”赵奢说:“等回到邯郸再说。”许历又要求进谏,他说:“能先占据北山的话就能取胜,后到的就要吃败仗了。”赵奢认为可行,立刻派出一万士兵先行占领北山,随后秦军也赶到了,两军激烈地争夺山头,秦军由于晚了一步而无法攻占山头,赵奢指挥兵士向秦军展开猛烈的攻击,大破秦军,秦军溃散而逃。阏与之围终于解除了,赵奢的大军凯旋归朝。

赵惠文王封赐赵奢,封号马服君,任许历为国尉。从那以后,赵奢和廉颇、蔺相如官阶相等。

“原文”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译文”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开战,这时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患了重病。赵王派廉颇率兵抵抗秦军,秦军屡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再出垒应战,即使秦兵营前挑战羞辱赵军,廉颇依然置之不理。赵王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话,秦国的间谍说:“秦国最忌讳、最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赵国的统帅。”赵王信以为真,任用赵括,替代廉颇的职务,蔺相如说:“陛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这好像是用胶漆粘住弦柱然后才去弹瑟一样的啊。赵括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并不懂战略上因时因势而随机应变。”赵王不听,还是任用赵括为将。

“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译文”

赵括自小熟读兵法,纵谈战略,自以为天下最强,有一次与他父亲讨论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不因此就承认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问其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生死的大事,而他竟说得轻而易举;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倒也罢了,如果用了他,一定会使赵国惨败。”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宜担任将军。”“何以见得呢?”赵王问。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嫁到赵家来的时候,赵括的父亲正做大将军,他尊敬、奉养的贤能之士有数十人之多,他结交的朋友,有数百人之多,国君及贵族所赏赐的财物,他全都分给士卒及谋臣们享用。从接受君命的那天起,不再过问家务,而专心筹划军机。而如今,赵括才当上将领,马上就架子十足地朝东坐着接见属下,使他们连抬头来看看他都不敢。陛下赏赐的金玉币帛,他都带回家来收藏起来,并天天注意位置理想的田地房屋,能买的,都买下来。陛下看,他这种表现如何和他父亲相比?父子两人思想全然不同,请陛下千万别派他去做统帅。”赵王说:“老夫人,别说了,我已经决定了。”所以赵括的母亲接着说:“如果大王一定要用他,那么日后兵败之时,请不要牵连到我和族人!”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赵括一接替了廉颇的职权,马上全盘更改纪律及号令,更换了官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假装战败退走,却派出两支奇兵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不稳,经过四十几天,赵军粮草断绝,赵括只好选拔精锐部队,亲自率领着和秦军展开肉搏战,秦军射死了赵括,赵军溃败,于是数十万大军只好束手向秦军投降,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掉。这一次战争,赵国前后一共牺牲了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兵乘势包围了邯郸城,持续了一年之久,几乎被攻陷。靠着楚、魏等国的救援,邯郸之困才告解除。赵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曾经请求在先,所以并没有杀她。

“原文”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译文”

五年以后,燕国采纳宰相栗腹的建议,说赵国年壮力强的人全战死在长平战役中,国内兵力匮乏,可以发兵攻打它。于是举兵攻赵,赵王用廉颇为将军,迎击燕军,在鄗地把燕兵打得溃不成军,并且杀掉了栗腹。乘胜进兵,围攻燕国都城,燕国以割让五座城给赵国来求和,于是赵国才答应退兵。赵王把尉文邑封给廉颇,封号信平君,又使廉颇代行相国的职权。

当廉颇由长平免去将职回京,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恢复原职,那些门人又陆陆续续的回来了。廉颇说:“诸位还是请回吧!”“唉!先生见事未免太迟,天下人以利害相交往,您有权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去权势时,就离去,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又何需怨怒呢?”那些门客说。过了六年之后,赵国派廉颇攻占魏国的繁阳,被攻下。

“原文”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译文”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继位,起用乐乘接替廉颇的职位。廉颇很生气地赶走了乐乘。廉颇也出奔到魏的大梁。第二年,赵国派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和方城二地。

廉颇住在大梁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得到魏国的重用,而赵国由于屡次受秦国的围困,打算再重用廉颇,廉颇也希望再为赵国效力。赵王派遣一名使者前往魏国,观察一下廉颇是否尚可任用。廉颇的仇家郭开,用重金贿赂那使者,命他毁谤廉颇。当使者与廉颇见了面,廉颇特意的在使者面前一餐就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饭后又披戴甲胄一跃上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使者回国以后,回复赵王说:“廉将军的年纪虽然大了,饭量尚称不错,可是只跟我坐了一会儿的工夫,就去拉了三次大便。”赵王一听,认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用,于是不再召他回国。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任楚将后,毫无任何建树。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军队。”最后,廉颇死在楚国的寿春。

“原文”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译文”

李牧,是赵国守卫北部边疆的大将,常年驻扎在代雁门郡一带,防御匈奴的入侵。他经常斟酌情势的需要而设置官吏,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放在将军幕府中,做为军饷。每天都宰杀好几头牛,加菜犒劳吏卒,勤于练习骑术和射技,严密把守烽火台,增设间谍人数,善待吏卒。他订立了一个规定:“发现匈奴兵来袭,要立刻退回军营坚守,有胆敢擅自出营迎敌,处以斩刑。”所以匈奴每次入侵,士兵便点烽火报警,士兵们都退营区,不敢出而迎战。这样过了几年,也没有大的人众伤亡、财物损失。而匈奴认为李牧怯懦,不但如此,连赵国防边的吏卒也抱怨道:“我们的将领胆子小。”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此。赵王生气的召他回京,另派别人接替他的防边重任。

“原文”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译文”

在往后的一年多时间中,每次匈奴来犯,新将都出兵迎战,但是每次都失败,反而伤亡惨重,边境地区的人民不能耕种,放牧。他们请求再派李牧来,李牧闭门不肯出任,坚称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他复出统率边防军队,李牧说:“陛下如果一定要臣防守边疆,就得答应臣用老办法,臣才敢从命。”赵王答应了他。

“原文”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译文”

李牧再回到军中,法令一如从前。在几年当中,匈奴一无所获,但是他们仍然认为李牧胆怯。防边的士卒日日受犒赏而不用打仗,但士兵们都憋足了作战的劲。于是李牧选择兵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坐骑一万三千匹,另外选出五万名骁勇善战之士和十万名弓箭好手。全部加以重新编组,布列战阵让他们操练。他放出大批百姓任意的四出放牧,田野中满是百姓。匈奴先派小股兵马入侵,李牧假装没有战力而败退,任匈奴活捉去好几千人。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军,倾巢而来。李牧设置了许多变化灵活的战阵,派两支军队左右包抄,一举歼灭了十几万匈奴骑兵,匈奴惨败,并消灭了襜褴国,打败了东胡,并使林胡投降,单于仅以身免,败逃而去。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中,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了。

“原文”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译文”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外逃在魏国,赵国派遣李牧攻打燕国,攻陷了武遂和方城,过了两年,将军庞煖又打败了燕军,杀掉燕将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兵在武遂杀掉了赵将扈辄,打败他所率领的军队,死伤十万,于是赵国任命李牧担任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赶走了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兵攻打赵地番吾,李牧把秦兵击溃,在南方又抑止了韩、魏两国的进攻。

“原文”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译文”

赵王迁七年,秦任用王翦为将领,再次攻打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御敌。秦国用大量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实施反间计,进谗言说李牧、司马尚图谋造反。赵王不分真假,就派赵葱和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不服从君命,赵王用计暗中捉杀了李牧,废掉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以后,王翦乘势急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掉赵葱,活捉了赵王迁和将领颜聚,而灭掉了赵国。

“原文”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太史公说:能彻底认识死亡的人,必定会鼓足勇气来抵抗,这并不表示死有多么困难,只是说能从容面对死亡才是难事。当蔺相如举起璧要撞向大柱,以及大声叱责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形势判断,他最多不过一死,可是对一般士人来说,往往会由于内心怯懦而做不出。蔺相如一旦鼓足勇气,那种威势,终于压倒了敌人。他十分谦让,对廉颇处处让步,如他的声誉显得比泰山还要重;他处理事务,既有智慧,又有勇气,可说是智勇兼而有之的人啊!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