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节 乐毅列传

  “原文”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译文”

乐毅,他的先祖是乐羊。乐羊曾在魏文侯手下作将领,因为攻取中山立了军功,魏文侯便将灵寿封给他。乐羊去世后,就葬在灵寿,此后他的后代子孙就定居在灵寿了。中山曾一度复国,直至赵武灵王时,不幸再度被灭绝了。乐氏的后代中,有一位名叫乐毅。

乐毅贤能,又对军事感兴趣,赵国人推举他。到赵武灵王时,因为发生了沙丘之乱,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又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落花流水,燕昭王怨恨齐国,时刻想着要报齐国的仇,洗清齐给它带来的耻辱。燕国幅员狭小,地处偏远,昭王估计凭自己目前的实力不足以战胜齐国,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首先用上客之礼结交郭隗,以招徕天下贤士。乐毅便在此时为魏昭王出使到燕国,燕王用客礼厚待他。乐毅谦辞恳让,但后来终于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他为亚卿。这样,经过了一段时日。

“原文”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译文”

正在这时候,齐湣王强大起来,南边在重丘打败了楚国将军唐眜,西边在观津让三晋大伤元气,于是就和三晋联合攻打秦国,协助赵国灭绝了中山,又打败宋国,因而扩张了千余里的土地。他与秦昭王为了显示自身尊贵而争夺帝号,但没多久又将帝号归还给了秦国。而各诸侯国却都想背弃秦国而臣服于齐国。因此,齐湣王便骄矜自满,百姓受不了他的暴政。于是燕昭王便询问乐毅有关伐齐之事。乐毅回答说:“齐国仍保有以往霸国的基业,地广人多,不易单独攻破他。王如果一定要攻伐他,最好联合赵、楚、魏三国一起行动。”这样,昭王就派遣乐毅去赵国,和赵惠文王订约。又派其他使臣去连络楚、魏二国,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游说秦国。当时各国诸侯因厌恶齐湣王骄暴,都争着要与燕联手攻打齐国。乐毅回到燕国报告,昭王出动全部燕兵,任乐毅为上将军,而赵惠文王也把相印交给乐毅。乐毅便总领赵、楚、韩、魏、燕诸国之兵攻伐齐国,而在济水之西打败了齐军。各国诸侯收兵返国,唯独燕军在乐毅率领部下追击不舍,直逼到临淄城下。齐湣王在济西打了败仗,抵不住进攻,只得逃走,保守莒城。乐毅不再追击,率军围攻齐城,齐兵都退守城中。后来,乐毅攻入临淄,将齐国的珍宝、财物、祭器等一并抢回燕国。燕昭王大为欢喜,亲自到济上慰问军队,犒赏兵士并设宴款待他们,将昌国地方封给乐毅,封乐毅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集了从齐国掠夺来的器物归国,而派乐毅率军继续平定那些尚未平定的齐国城邑。

“原文”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

“译文”

乐毅围守齐国,前后有五年之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邑,都设置郡县而归属于燕国,只有莒和即墨两城尚未归服。这时候,适逢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继位,那便是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的时候起,就不喜欢乐毅。等他当了燕国的君主,齐国的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便在燕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国没被燕攻下的城邑只剩两座,然而燕国之所以不立即攻取这两座城,是因为乐毅与燕国的新君有矛盾,乐毅想联络兵士,要留在齐国,以便自立为王。齐国所畏惧的是只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来,那齐国仅余的两城也便保不住了。”燕惠王本来就已怀疑乐毅,现在又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于是就派骑劫替代乐毅统领军队,而召回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阵前换将,没有什么好用心,恐遭诛杀,就向西逃走,投降了赵国。赵便把观津封给乐毅,封号为望诸君。赵国这样尊重宠幸乐毅,借以警告燕、齐,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作战,果然设计了一套诡诈之策来诈骗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而且辗转追逐燕国败兵。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所有的失地。而又从莒城迎回襄王,归返于临淄。

“原文”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译文”

燕惠王后悔调用骑劫代替乐毅使自己损兵折将,并丧失了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又怨恨乐毅归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虚弱时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便派人责难乐毅,而且也向他致歉说:“先王曾经把全国之兵委托将军,将军为燕国大败齐国,报了先王的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为此震动的,而我也从未忘记你的功绩呀!

可是,刚好逢到先王去世,我初继位,身边的侍臣花言巧语蒙骗我。而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经年累月地在外行军打仗,怕你太辛苦了,所以要你回来休养调息,并且商量国事。而将军却误信传言,认为与我有怨隙,就抛弃燕国投降赵国。将军这样做,为自己打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便作一书回复燕惠王道:

“原文”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译文”

臣无才无德,无法完成先王的遗命,而顺从您亲信的心意,恐怕回到燕国会遭到杀戮,因而伤害了先王知人之明,也使您陷于不义,所以便逃奔到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数落臣的罪行,恐怕您的左右亲信无法理解您为何宠信我,也不明白我为什么会侍奉先王。因此才敢写这封信答复您。

臣听说圣贤的君主不把国家的爵禄赏给他亲近宠信的人,而是把它封赏给功勋卓著而又有能力胜任的人。所以考察后而才能委派官职的,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能衡量品行而后交结的,才是能建立名节的人士。臣私自观察先王的唯贤是举的举措,觉得他见多识广,为众诸侯所不及,所以就借为魏国出使的机会,得以亲自来燕国体察、验证。承蒙先王赏识,将我安置于宾客之中,并提升至群臣之上,不和宗室长辈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臣私自估量,以为只要一切奉行君命、遵守教诲,就可侥幸而无罪了。所以就接受任命而未加推辞。

“原文”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译文”

先王曾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深仇积怨,要不是我目前实力不强,一定要报仇,与齐一决胜负。’臣回答说:‘说到那齐国,本有称霸天下的基础,它那屡战屡胜的声势尚未消失,军队训练有素,熟习战攻之术。大王要想进攻齐国,必须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天下诸侯,没有比结交赵国更为有利了。况且淮北地区是楚国想收复的国土,宋地是魏国想得到的地方,赵国如能应允,再得楚、魏二国合作,合四国之力攻打齐国,那就可以大败齐国了。’先王非常认可我的建议,便预备了出使的信物,命我南下去出使赵国,看我交涉结果怎样,回来报告,就起兵攻打齐国。凭借上天的帮助先王的神威,四国的军队随着先王的旗帜聚会到济水,攻占了黄河以北的土地。济上的燕军奉命继续乘胜追击,轻装的士兵,精锐的军队,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都城,齐王逃到莒城,一个人苟且偷生。而一切珠玉财宝、车辆、甲胄及各种珍贵的器物,都成了燕国的囊中之物。齐国的宝器陈列在燕国的宁台,大吕钟也安置在元英宫里,燕从前被齐国掠走的宝鼎又回到了磿室殿,蓟丘一带也移种了汶水的竹子。由此可见,自从五霸以来,先王的功业无人能及。先王觉得他的心愿已了,所以划出一块土地分赐给我,让我作了一个小国的诸侯。我私自估量,以为奉行君命、遵守教诲,还算侥幸而无罪,所以也便领受封赏而未加推辞。

“原文”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译文”

臣听说圣贤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再废弃,所以他的丰功伟绩能记载在史册上;有先见卓识的人,树立了声誉,就会很珍惜,不会让他毁于一旦,这样才能为后世称颂。正如先王报仇雪耻,征服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没收了八百年积蓄的财富,直到去世的那一天,还留下了身后的教诲,使执政办事的臣子能依循法令,安抚亲族,恩惠遍及全国的百姓。这些都可以作为后世的典范。

臣曾听说:善于创作的人不一定就善于完成,善始未必善终。以前伍子胥的话为阖闾所采用,因而吴王能远征楚国的郢都,到了夫差就不是这样,不但不听忠言,反而逼伍子胥自杀,把尸体装在皮囊里,投进了钱塘江而让尸首随波飘浮。吴王夫差没认识到有预见力的言论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把子胥沉入江中而不后悔。子胥不能及早看出两位君主度量的不同,以至被投入水里而冤魂不散。

“原文”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译文”

保存住生命,建立功绩,用以表彰先王的心迹,这是我的最好的计策。遭受别人的诋毁诽谤,败坏了先王的英名,这是我所最恐惧的事。如今面对着这样不可估计的罪名,而侥幸地去求取个人的私利,这是我在道义上所不敢做的事。

“臣听说古时候的君子,和友人断交后,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不得已而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为自己的名誉清白辩解。我虽然无才无德,但却常常接受君子的教诲并奉行。现在只担心您对身边的人坚信不疑,而不能体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动,所以敢写这封回信,恳求您仔细读一读吧!”

于是,燕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又与燕恢复联系而往来燕、赵二国之间,燕、赵二国都以他为客卿。后来乐毅就死在赵国。

“原文”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译文”

乐间在燕国三十多年,燕王乐于听从他宰相栗腹的计策,要去攻打赵国,并以此议征询昌国君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国曾多次击退实力雄厚的侵略者,它的百姓熟习军事,不可轻易攻伐。”燕王不听,就起兵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迎击,在鄗地大败了栗腹的军队,生擒了栗腹和乐乘。乐乘是乐间的同宗。于是乐间投奔赵国。赵国就围攻燕,燕国只得一再地割让土地向赵国求和,赵国才撤回围困燕的军队。

“原文”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译文”

燕王悔恨没采纳乐间的意见,可那时乐间已归附赵国,燕王便派人送给乐间一封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重用,而他却不断地犯颜直谏,希望纣王能听从劝谏;商容也不得志,而且身受凌辱,希望纣王能改变。等到纣王国事大乱,失去人心,罪犯纷纷越狱箕子和商容才辞官隐居。所以商纣蒙受了夏桀暴虐的恶名,而他们两位却不因此丧失忠臣和圣贤的美誉。为什么这样呢?

那是因为他们竭尽了为人臣的忧国忧民的职责。现在我虽然无能,并不如商纣的暴虐,燕国百姓虽然混乱,也不像殷商时的那样严重。何况家中有纷争,也不应该将详情讲给外人听。我所以说到这两个方面,是因为我认为您离开燕国的做法不可取。”

乐间、乐乘埋怨燕王不听他们的计策,他们二人最终留居赵国。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原文”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译文”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攻燕国,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国才罢兵。此后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离开人世,襄王派乐乘替代廉颇的职位。廉颇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逃亡到魏国。之后又过了十六年,秦国灭了赵国。

赵国灭亡后二十多年,汉高帝经过赵国时,曾问道:“乐毅还有后嗣吗?”左右回答说:“有个叫乐叔的。”于是,高帝便把乐卿县封给他,封乐叔为华成君。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而乐毅的家族中原有乐瑕公、乐臣公,当赵国将被秦灭亡时,他们就逃亡到齐国的高密。乐臣公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颇有造诣,在齐国享有盛誉,人们称他为贤师。

“原文”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译文”

太史公说:当初齐国的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书信时,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以致无法读下去。乐臣公研习黄帝、老子的学说,他原先的老师号称河上丈人。我不知道河上丈人的来历。河上丈人把黄、老之术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又教盖公。盖公曾在齐地高密、胶西一带授徒,就是后来曹参相国的老师。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