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节 春申君列传

  “原文”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

“译文”

春申君,是楚国人,姓黄,名歇。游学各诸侯国,见多识广,在楚国顷襄王朝任事。顷襄王认为黄歇能言善辩,所以就派他出使秦国。这时秦昭王已派大将白起进攻韩、魏二国,在华阳打败了韩、魏,并且活捉了魏国的大将芒卯,韩、魏只好投降,对秦俯首称臣。不久又传来消息,秦昭王下令要白起将军与韩、魏联兵攻打楚国,只是尚未出兵。楚国听到这个消息,于是就及时派黄歇出使到了秦国。这个时候,秦国早已命令白起攻打楚国,并夺取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又攻陷了鄢郢,东边竟然到了竟陵。楚顷襄王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迁到陈县。黄歇看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而去朝见秦王,受了欺骗而被扣留,最终死在秦国。顷襄王,是怀王的儿子,秦国不重视他。深怕秦国举兵把楚国灭亡,所以黄歇就上书秦昭王,力谏攻打楚国是不对的,他说:

“原文”

“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獘,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磿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译文”

“天下最强盛的国家,就是秦、楚二国,现在我听说大王想去讨伐楚国,这就好比两只猛虎争斗,两虎相争,必有一失,即使是最低劣的狗也能趁他们疲惫不堪的时候而击败猛虎!这样的话,就不如和楚建立友好关系。现在臣就来分析其中的道理:我听说物极必反,冬寒夏热,循环往返,也是这个道理,事情发展到至高极点,那就会发生转变,累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秦国是一个大国,领土几乎遍布天下,并拥有天下西北的二边陲。这种情形,是自有人类以来,即使是能出万辆兵车的国家,也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啊。且自先帝文王、庄王、至大王,三代都不忘使秦国的土地东接于齐国,以破除东边各国合纵的盟约。当今大王不派遣盛桥去侍奉韩国,盛桥就把韩国的土地归并到秦国来。大王不使用军队,不施展威力,就得到百里的土地,大王可以说是非常贤能了。大王又派遣军队进攻魏国,断绝大梁的大门,占据河内,紧接着攻克燕地、酸枣、虚地、桃地,一直进攻到邢地,魏国的军队,如同空中的浮云,徘徊不前,不敢发兵援助他们。大王可谓功勋卓著。大王为了顾念兵士的疲劳,所以就停止用兵,给他们一段休养的时间,两年后,再进攻,又攻占蒲、衍、首、垣,大兵再向前攻打,就临近仁、平丘、黄、济阳,而魏国只好降服了。这时大王又割让濮、磿以北之地给燕国,切断齐秦与楚赵的主干道,天下的诸侯,各自凑合在一起,而终不敢相救,大王的威力,也可说是得到充分发挥了。

“原文”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译文”

大王假如想要维持功绩和威望永远不衰败,那就要打消侵略他国、扩张领土的念头,而厚施仁义于现在所占有的土地,以免除后患。这样的话,您就能成就三王五霸的大业。假如大王自恃人口众多,军事实力强,趁着摧毁魏国的余威,而想着用武力来使天下诸侯臣服,这样,臣恐怕就要有后患发生了。《诗经》说:‘在事情的开始,没有好的开端,那么就一定没有好的结果。’《易经》说:‘狐狸渡过河,最后还是会沾湿它的尾巴。’这就是说,一件事情,在刚开头的时候很容易,但是能保持到最后的,就很困难了。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氏,只看到攻伐赵国的利益,却没有办法预知榆次的灾祸;又如吴国只看到征伐齐国的好处,却怎么也没有料到干隧的失败而死。这两个国家,并不是没有建立大功,只因为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所以到后来招致灭顶之灾啊!吴国因相信越国,而去征伐齐国,在艾陵战胜了齐人,却万万没有想到当他回师的时候,竟被越王在三渚的水边活捉了。智伯氏因相信韩、魏,而征伐赵国,攻打晋阳城,当胜利就垂手可得的时候,却没有料到韩、魏竟然背叛了他,在凿台下杀死智伯瑶。而今大王只忌妒楚国没被摧毁,而忘记了当楚国被毁灭以后,韩、魏势力也就强大了,臣以为大王只要稍微考虑一下,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原文”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趯趯毚兔,遇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

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折颈摺颐,首身分离,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译文”

《诗经》上说:‘善于用兵的将领不远途跋涉攻伐敌人。’由此看来,楚国才是秦值得信任的后援力量,其余的邻国,才是秦国的敌人呢!

《诗经》说:‘那跳跃的狡兔,一遇到猎犬,则一定会被捕获的。他人有某种心思,我一揣度,就可知道。’现在大王中途竟然相信韩、魏二国的友善,这和当时吴相信越国如出一辙。臣听说;敌人不可宽恕,时机不可失去。臣担心韩、魏虚情假意说要归附您,而实际上是想着用这种方法来欺骗大国吧!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大王对于韩、魏二国没有累世的恩德,却有累世的怨仇啊!

韩、魏二国的父子兄弟,接连不断地被秦国杀死的,到现在将有十代了,国家因此残破,社稷因此损坏,宗庙也因此毁灭。他们的百姓,有的被剖肚断肠,有的连头带颈被扯下来,身首异处,骸骨暴露在草泽边,头颅僵仆在地上。在国境之内,随处可见,他们的父子老弱,被系着脖子,捆着手,都成了俘虏,相随于路上。他们的鬼神,也难免孤苦哀伤,得不到祭享。百姓更是无法生活下去,以至家族流离分散,沦为仆妾的,随处可见。所以说,不铲除韩、魏,对秦而言实在太危险了,现在大王反而凭借他们的力量,来攻打楚国,这不是错误吗?

“原文”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于仇仇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

是王以兵资于仇仇恨之韩、魏也。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銍、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未能,其于禁王之为帝有余矣。

“译文”

况且大王发兵进攻楚国的时候,将从哪条道路出兵呢?大王是打算向敌对的韩、魏两国借路吗?

倘若真要那么做,那就该考虑自己退路了,这无异大王以军队来资助敌对的韩国、魏国啊!

大王假如不向敌对的韩国、魏国借路,那就一定要进攻随水右面的土地。随水右面的土地,都是山河险阻,不能耕种的土地,大王即使获得了这块地方,也不能算是获得土地。这就意味着您只有打败楚的虚名,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土地啊!

“况且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齐国、赵国、韩国、魏国也一定会借机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形下,秦、楚两国的军队,苦于交战而无法分离,魏国将趁此机会出兵攻打留、方与、銍、湖陵、砀、萧、相这些地方。那么从前楚国从宋国抢来的地盘,就一定会全部归魏国所有了。齐军向南进攻楚国,那么就一定会占领泗上。这些土地,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通八达,又非常肥沃富饶,却成了韩、魏二国的囊中之物。这也就等于大王破灭了楚国,来扩大韩、魏二国在中原地区的土地,同时也增强了齐国的势力。仅韩、魏二国的强盛,就足以与秦国相抗衡;更有齐国,南边以泗水为国界,东边背靠着大海,北边倚靠着黄河,又无后患,天下的国家,就没有比齐、魏二国再强大的了。齐、魏二国取得土地以后,如果善加利用,赐予下面的官吏,详加规划治理。一年之后,其本身虽然未能称帝,可是他们却足以阻止大王称帝啊!

“原文”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事而树怨于楚,迟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译文”

而且大王您自恃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军事力量雄厚和楚国结怨,乃令韩、魏二国将帝王的重位归送于齐国,这是大王的失策啊!

臣曾经替大王考虑过,就目前的形势来说,不如与楚国建立友好关系,秦、楚二国联合对付韩国,韩国一定束手无策。然后大王再凭借东山险要之地,保有河曲的利益,这时韩国就一定会成为大王的附属国。假如大王再以十万大军驻守郑国,魏国一定畏惧,就会命令许、鄢陵两地的驻军坚守城池,而楚国的上蔡、召陵二地,就无法与魏国互通往来了,这样一来,魏国也就成为大王的附属国。大王只要一和楚国修好结盟,而关内两个可出万辆兵车的诸侯马上就会降服,而秦国就与齐接壤,同时齐国右面的土地,就可以拱手而得了。这时大王的领地,从西海一直到东海,等于中分天下,不仅可以约束天下,同时更可使燕国、赵国与齐国、楚国无法联络,齐、楚二国也无法接应燕国和赵国!

然后再以安危威逼燕国、赵国,胁迫齐国、楚国,这四个国家,则不攻自破。

秦昭王看了春申君的上书后说:“好极了。”于是就下令白起停止出兵,并向韩国、魏国致谢,同时派使臣以厚礼出使楚国,和楚国结成友好盟国。

“原文”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译文”

黄歇接受了秦王与楚国约为盟国的命令回到了楚国,楚君就派黄歇与太子到秦国作人质,秦国也就不客气地将他二人扣留下来,居住了数年之后,楚顷襄王病重,可是秦王竟不允许太子完回去探视他父王。适巧楚太子与秦国的宰相应侯是好朋友,于是黄歇就问应侯说:“相国真是楚太子的好朋友吗?”应侯回答说:“是的。”黄歇接着说:“现在楚王恐怕好不了了,秦国不如遣回他的太子。太子能立为楚君,一定会尽心尽力侍奉秦国,而且会感激您的大恩大德,这是亲善盟国,而得以扶植万辆兵车大国国君的惟一方法啊!

假如太子不能回国,那么他只不过是咸阳城的一个平民罢了;楚国要是另立了太子,一定不再服侍秦国。就这样轻易地失去盟国,并且与万乘的大国断绝交往,确实不是好计策啊!

希望相国能仔细的考虑考虑这件事。”应侯把这件事情禀告给秦王。秦王说:“让太子的老师先回楚看看楚王的病,回来以后再作商议。”于是黄歇向楚太子献计说:“秦国所以羁留太子,是想谋求更大的利益,现在太子的力量并不能对秦国有大的好处,我为此担心。可是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偏偏又在宫中,大王假如不幸驾崩了,太子又不在,阳文君的儿子一定被立为继位人,那么太子就不能奉享宗庙了。即然这样,就不如逃离秦国,与出使的人一起蒙混出去,臣请留下来,以死来抵当这个罪过。”楚太子于是就改变衣装,装扮成为楚使的车夫才混出了秦国的关口,而黄歇就留守馆舍,有人拜见太子,就以太子生病为由谢绝来访者。估计着太子已经走远,秦国不能追及的时候,黄歇于是就自动地告诉秦昭王说:“楚太子已经回国去了,现在已经走的很远了。我黄歇该当死罪,请求大王赐我死吧!”昭王听后大怒,想让黄歇自杀,应侯说:“黄歇为人臣子,宁愿为其主人献出自己的性命。太子能立为楚君,一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不加罪于他,放他回到楚国去,这样楚会和我们保持友好关系。”秦王因此就把黄歇遣送回去了。

“原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余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

“译文”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就死了。太子完立为楚君,他就是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任用黄歇为相国,并封他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十二县的土地。过了十五年,黄歇向楚王禀告说:“淮北这一带地方,邻近齐国,总有被齐入侵的危险,请把这一带地方划为郡来治理,那就方便多了。”就着这个机会,并且把淮北的十二县奉献出来,请求封于江东,考烈王答应了他。春申君于是在吴都旧址上筑成城堡,作为自己的都邑。

及至春申君成为楚国的宰相,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他们四个人争着礼贤下士,招请宾客,来互相倾覆攘夺,辅助国君,把持政权。

春申君担当楚相的第四年,秦军攻破了赵国的长平,俘虏了四十万赵军。第五年,秦军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向楚国告急求救,楚国就派春申君率兵去援助赵国,秦军撤退了,春申君也就回到楚国来。春申君担任楚相的第八年,为楚北伐,消灭了鲁国,任用荀卿为兰陵县令,这个时候,楚国又强盛了起来。

“原文”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取东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译文”

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使者来拜见春申君,春申君把平原君的使者安排在上等客舍居住。赵国的使者想向楚国炫耀本国的富庶,故意用玳瑁簪来绾头发,并拿着用珠玉镶饰的刀剑鞘子,请见春申君的门客。当时春申君的门客有三千多人,上宾都穿着用宝珠做的鞋子来会见赵国使者,赵国使者见了大为羞愧。

春申君担任楚相十四年的时候,秦国庄襄王被立为国君,任用吕不韦为相国,并封他为文信侯。消灭了东周。

春申君担任楚国相国的第二十二年,当时的各国诸侯,担心秦国不会停止侵略各国,于是就互相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推举楚王为纵约之长,春申君当权主持政事,抵达函谷关,秦国就出兵迎击,诸侯的军队战败逃走了,楚考烈王把这件事情归罪于春申君,日渐疏远春申君。

“原文”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

“译文”

春申君的门客中,有一位观津人名叫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皆以为楚国本是一个强国,可是用您为相国却使得楚日益衰弱,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当先君在位的时候,秦国有二十年的时间不敢攻打楚国,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要逾越黾隘的关塞来攻打楚国,不方便,要是向两周借路,背后韩、魏会趁机攻击他,在这种情形下攻打楚国是不可以的。可是现在就不是这种形势了,魏国危在旦夕,无论如何也没有力量来防守许、鄢陵这两个城邑,而且魏国已答应把这两个城邑割让给秦国,这样,秦兵距离我楚国的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远,现在,依我看,秦只会攻打我们楚国。”楚国于是离开陈,迁都到寿春,秦国则迁徙卫野王,设置东郡。春申君从此就封地于吴,执行其相国的职务。

“原文”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即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译文”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此甚感忧虑,于是就寻求容易受孕的妇人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很多,可是始终没有生下儿子。这时赵人李园带来他的妹妹,想把她进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没有生育能力,恐怕时间一久她会失去宠幸。所以李园取消了这一念头,请求作春申君的门客,不久向春申君告假回家,而且故意延误回来的日期。回来后,进见春申君,春申君问他为何这么晚才回来,于是李园回答说:“齐王派使者来求聘臣的妹妹,因与使者饮酒,所以延误了日期。”春申君说:“是否送了聘礼?”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说:“我可以见见她吗?”回答说:“行。”于是李园就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春申君,并得到春申君的宠幸。后来知她已怀有身孕,李园就和他的妹妹商量。李园的妹妹趁这一个机会,劝告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尊重信任,就是兄弟也比不上啊!而今您担任楚相二十多年,可是楚王却没有儿子,假如楚王百年之后,将更立他的兄弟。新君即位后,必定会各使他从前所亲近的人得到贵显,您想长久受宠,谈何容易啊!因您在楚王面前贵显当权太久,对楚王的兄弟面前失礼的地方一定很多,楚王的兄弟果真得立为楚王,恐怕您就要大祸临头了,到时你用什么保住相印和江东的封地呢?现在贱妾自知已经怀有身孕,可是别人并不知道这件事,贱妾得到您的宠爱时日尚浅,果真以您的重望把贱妾进献给楚王,楚王一定宠爱贱妾,贱妾如托天之幸而生下一个男孩,那么日后的楚王就是您的儿子。整个楚国都是你的了,谁又能降临不测的大罪在您的身上呢?”春申君深以为然,于是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去居住在馆舍中,并且守卫谨严,然后禀报楚王。楚王将李园的妹妹召入宫中,非常宠爱她,不久便生下一个男孩,立为太子。所以李园的妹妹,就为王后了。楚王重用李园,李园执掌朝中政事。

李园已经使他的妹妹进宫,立为王后,儿子为太子,害怕春申君言语泄密,而且骄矜,便暗中收养亡命之徒,想杀害春申君来灭口,这时楚国不乏知道内情的人。

“原文”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译文”

春申君担任楚相二十五年的时候,楚考烈王病了。朱英对春申君说:“世间有意料之外的大福,也有意料之外的大祸,现在您处在生死无常的国家,侍奉喜怒不定的君主,如何可以没有吉凶忽为的人来帮助您呢?”春申君说:“什么叫意料之外的大福?”朱英回答说:“您担任楚的相已经二十多年,虽然名分上您居于相位,可是,实际上您就是楚王啊!现在楚王病重,很快就会不久于人世,一旦楚王死去,而您就是辅佐少主的人,因而代替少主执政当国,就像伊尹、周公一样,等到楚王年长,再把政权交还给他,要不您就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望而忽至的大福啊!”春申君说:“何谓不望而忽至的大祸?”朱英回答道:“李园因为无法执掌国政而视您为仇敌,虽然他不统领军队,可是他暗中豢养死士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等到楚王一死,李园一定先行入宫掌握政权而杀您灭口。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望而忽至的大祸啊!”春申君说:“何谓凶吉忽为的人呢?”朱英回答说:“请您先安置我担任近侍楚王的郎中,楚王死后,李园一定先行入宫,到时候我替您把李园杀了。这就是所说的凶吉忽为的人啊!”春申君说:“先生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李园是一个懦弱的人,我素来待他不薄,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种事情来。”朱英知道自己的谏言不被采用,恐怕惹祸上身,于是就偷偷地逃走了。

“原文”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译文”

这之后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果然先行入宫,埋伏死士在棘门以内。春申君刚走进棘门,李园事先埋伏的死士从两面刺杀春申君,把他的头割下来,扔在棘门的外河。随即派遣吏卒把春申君的家人斩尽杀绝。而李园的妹妹最初得宠于春申君怀孕而进入王宫所生的儿子遂被立为楚王,他就是楚幽王。

这一年,秦始皇即帝位已有九年了。这时嫪毐也想在秦国叛乱,事情败露后,秦始皇诛杀了他的三族,而这时的秦相吕不韦也被废黜了。

“原文”

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

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译文”

太史公说:我到了楚国,看见春申君的故城,宫室的建筑,非常的华美。当初,春申君劝说秦昭王,以及献身为主并派人遣送楚太子归国,是多么明智的举措啊!

后来反而受制于李园,又是何等的糊涂?俗语说:“当断不断,必留后患。”这不就是在说春申君不采用朱英谏言的错误吗?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