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商君列传

  “原文”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的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公孙鞅从小喜欢研究刑法,在魏国相国公叔座家中担任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有才能,可一直没顾上向魏王推荐他。恰巧有一次公孙座患了重病,魏惠王亲自来探望公叔座说:“万一您的病好不了,我可以靠谁帮我治国呢?”公叔座答道:“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王能把国政交给他掌管。”魏王听后默默不答。魏惠王要走时,公叔座撤退身边的人对魏王说:“王若不听从我的话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千万别让他离开魏国。”魏王答应就走了。公叔座召见公孙鞅,向他辞别说:“王刚才问我谁可以担任相国,我推荐你,王看起来不会听取我的建议。我本着先忠君后爱臣的立场,向王说:‘如果不重用公孙鞅就应该杀掉他。’王答应了,你快走吧!否则就要被抓!”公孙鞅说:“王既不能听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会听你话杀我呢?”所以始终也没离开魏国。惠王回到宫中与左右的人说:“公叔病得很厉害!多令人伤心呀,他要我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掌管,简直糊涂死了!”

“原文”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译文”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招贤纳士,以此继承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公孙鞅于是西行到秦国,凭借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接见公孙鞅,公孙鞅和孝公谈了很长时间的治国之道,但孝公不停地打瞌睡,根本没听。谈话结束后,孝公生气地对景监说:“你的宾客是个狂妄的人,怎么可以任用呢?”景监就责备卫鞅,卫鞅说:“我向孝公说为帝之道,可是不合他的心意呀!”过了五天,孝公求见鞅,鞅再次会见孝公,鞅又讲了一番大道理,还是不中孝公的心意。结束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又责备卫鞅,卫鞅说:“我向孝公说为王之道,他没有接受,想办法让孝公再接见我吧!”卫鞅又进见孝公,孝公觉得他不错,但仍未任用他,结束后,卫鞅离去,孝公向景监说:“你的宾客不错,我可以与他谈论国家大事了。”卫鞅向景监说:“我向孝公说为霸之道,他很欣赏,我想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再次召见我。”卫鞅再进见孝公,孝公跟他谈得很投机,不觉把身子靠前坐,鞅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兴致勃勃地听,丝毫没有倦意。景监说:“你是怎样猜出我们国君的心意去迎合他的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说:“我向国君说:‘行帝王之道来治理秦国,功德可与夏、商、周三代盛世相比。’而国君说:‘太久远了,我等不了那么长时间,而且贤能的国君都希望在他们当政时能有建树,名扬天下,怎么能默默地等待几百年才能成帝王之业呢?’所以我就和孝公讲富民强国的治国之策,国君很是高兴,但这样却难以与殷、周的德治相比拟了。”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译文”

秦孝公重用卫鞅后,想要变法,又怕世人反对自己的做法。卫鞅说:“瞻前顾后决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事,干事业犹豫不定就很难有建树。况且世人原本就愿意非议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新事物。有独特见解的计谋,必为普通人所诋毁,愚笨的人,对已完成的事情,还摸不清头绪;聪明的人,却能预见未来的事情。在成就大事的最初,不可与一般见识的人共谋,只可以与他们共享事业成功的快乐。能谈论至德要道的人,不迎合世俗;能建立功绩伟业的人,不与众人敢于独断专行。因此,圣人只要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默守陈规;只要能使大众受益,就不必遵循古礼教。”孝公说:“好!”甘龙说:“不对!圣人是不变更民俗来教化民众的,聪明的人是不改变旧法度来治国的。能依照民俗来履行教化的,不花费精力就能成功;能沿袭旧法来治理的,官吏习惯而人民安适。”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话。常人苟安于旧俗,学者拘泥于旧见闻。任用这两种人来做官,守法还可以,但却不适应新法的推行。三代的礼制不同,而却能称王天下,五霸的法律互有差异,而各成霸业,聪明的人能创建新法,愚笨的人却受制于旧法。聪明的人能变更礼教,不聪明的人只能被礼教拘束。”杜挚说:“除非新法能给人带来超出旧法百倍的利益,否则就不变法,新器功用不胜于旧器十倍就不更换旧器。效法旧制度是无可指责的,沿袭旧礼制也没什么不对的。”卫鞅说:“治世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凡是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和周武不遵循古制而能统一天下,夏桀与殷纣不革新礼教却成了灭国之君。反对古制不应该受责难,遵循旧礼教也不值得多称赞的。”孝公说:“很好!”孝公任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命令。

“原文”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译文”

新法令规定:百姓五家编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各家连坐有罪。不举报坏人坏事的处以斩腰极刑;举报坏人坏事的,与军人斩敌人首级一样受赏;窝藏罪犯的,与投敌同罪。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若不分家生产,则加倍征收赋税。作战立功的,按军功大小封赏受爵。为私利而打斗的,各按情节轻重,接受不同级别的刑罚。致力于农业耕织生产,奉献谷子布帛多的人,免除本人的徭役。从事工商业者因为懒惰而贫穷的,全部收编为官府的奴婢。国君的同姓宗亲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皇亲贵族名册,不享受特权。明分尊卑等级,凡爵位、俸禄,都依军功的大小而论其高低,而贵族所能拥有的田地、房屋、奴婢、衣服等财物是依其家爵位的等级而定其多寡。有军功的享受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富有也无法令人景仰。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译文”

卫鞅草拟完新法尚未公布,恐怕人民不信任自己,于是竖立三丈长的木头于国都市井南门,对百姓说如果谁能把那根木头扛到市井北门就赏十金,民众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于是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扛到指定地点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真把木头搬走了,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示有令必行不欺骗民众。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终于颁布了法令。

法令施行一年后,来到国都说新法令不方便的百姓数以千计。那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法令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上层阶级带头犯法。”要依法惩处太子,但太子是王位继承人,不能对其实施刑罚。便处刑罚于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并处太师公孙贾墨刑。第二天,秦人都遵奉新法令了。新令施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非常满意,路上不会拾取别人遗落的东西,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替国家作战,而不因私人恩怨打斗,乡镇城市秩序井然。秦民最初有说新法不利于民的,又来说新法给大众带来的好处,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从此以后,百姓没人再敢议论新法令。

“原文”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译文”

孝公于是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由他率领秦兵围攻魏国的安邑城,魏兵降服。三年后,秦国在咸阳建门阙和宫廷,然后把国都从雍迁到咸阳。下令禁止父子兄弟住在一起。把若干小乡里、市镇、村落合并成为一县,设置县令、县丞,一共设置三十一个县。而后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使庄稼增产,公平赋税。统一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法令,被处割鼻之刑。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赐祭神的肉给孝公,诸侯都来祝贺。

“原文”

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译文”

第二年,齐国在马陵打败魏国,俘虏魏国的太子申,杀死魏国的将军庞涓。此后一年,卫鞅劝孝公说:“魏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非除去不可。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兼并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处在险阻山岭的西边,把国都设在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占领崤山的有利地势,一有机会就会向西侵犯秦国,否则只能向东扩展土地。现在以君的贤圣,使秦国强盛了,而魏国在去年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都背叛它,我们可趁此良机讨伐魏国。魏国抵抗不了秦国,必向东退缩,魏国东迁,秦国便可占据黄河、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控制诸侯,这是帝王的大业呀!”孝公非常认可卫鞅的想法,就派卫鞅率军攻打魏国,魏国也派公子卬率军抵抗,两军对峙,卫鞅送信给魏将公子卬说:“我以前与公子友好,现在各为两国的大将,实不忍相攻打,可以与公子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饮酒,然后退兵,这样秦魏两国都不会受到损失。”魏公子卬也觉得这么办比较妥当,于是和鞅议和。盟约仪式完毕,在饮酒时,卫鞅所埋伏的穿甲武士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趁势进攻魏军,彻底消灭了魏军,才班师回国。魏惠王的军队屡次被齐秦两国打败,国内空虚,国力日益削弱,很是恐惧。于是派使者割让黄河以西地区给秦国,向秦国求和。魏国就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听公叔座的话!”卫鞅打败魏军回国,秦国把於、商等十五个都邑封给鞅,封号为商君。

“原文”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穆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穆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译文”

商君在秦国做了十年的宰相,因剥夺无功的嬴姓贵族的世禄,得罪了皇亲国戚。赵良会见商君,商君说:“我经孟兰皋介绍才得以认识你,现在我想和你结交,可以吗?”赵良说:“我怎么敢有这样的奢望呢?孔丘有句话说:‘选拔任用贤人能士,善于治政受百姓拥戴的人就会纷纷前来效力;任用不肖之徒只能使可成就王业的人退隐山林。’我不贤能,所以不敢从命。我听人说:‘不该据有爵位而占有爵位的叫贪位,不该享有名声而享有名声的叫贪名。’我若接受你的好意,人家会说我贪图名利,所以不敢从命。”商君说:“你不满意我治理秦国吗?”赵良说:“在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叫做聪,内善于自省叫做明,克制自己欲望叫做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可贵。’你不如兼承虞舜的谦恭之道,不必问我了。”商君说:“最初秦国盛行戎狄的习俗,父子没有上下之别,同室居住,现在我已改变了他们的习俗,使男女有别,并建筑门阙,规模可与鲁、卫相媲美。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能干?”赵良说:“一千张羊皮毛的价值,抵不上一头狐狸的腋毛;一千个低声附和的人,不如一个敢据理力争的人。周武王因有直言之士而昌盛,殷纣王却因为群臣不敢直言而灭亡。你如不认为武王是错的,那么我请求终日直言相谏,可以不受刑罚吗?”商君说:“俗语说:‘动听的话,是花朵;真实的话,是果实。苦口危言的批评,是药石;甜美的恭维,是害人的病因。’你果真愿意整天对我直言,乃是治我病的药石,我要拜师求教,你又何必拒绝呢?”赵良说:“五羖大夫百里奚,出身楚国乡村,他听说秦穆公是个贤君,要去求见,苦于没有盘缠,便把自己卖给秦国人当奴隶,穿粗布衣,喂牛干粗活。一年后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就把百里奚从一个喂牛的提拔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秦国没有人敢埋怨。他担任秦相六七年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制止了楚国北侵的祸害。教令颁行于国内,巴国前来进献贡品,恩德施行于诸侯,各个戎国臣服,由余听到这种情况也来叩关求见。五羖大夫做秦相时,不管多累都不坐车,即便是炎炎夏日也不张伞,在国内巡行,从不带士兵。他的功名记载在史册上,藏在府库中,他的德行遗风流传于后世。五羖大夫过世,秦国举国上下无不痛哭流涕,孩子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不唱‘相杵’的劳动歌了,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呀。现在你通过秦王宠信的景监得以进见秦王,这并不是光彩的事。为秦相,不以百姓利益为重,而大筑门阙,兴土木,劳民伤财,这称不上是功绩。对太子老师施以墨刑,用严刑峻法来伤害百姓,这实在是积怨蓄祸!

教令要求百姓,比国君的命令要深刻;百姓服从教令,比服从国君的命令要迅速。而你又以诈术建立权威,对外朝妄改国君的命令,这谈不上是教化呀。你又自比国君向南自称‘寡人’,每天都在搜集秦国贵公子的过失。《诗经》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从这诗句看来,你的作为,并不足向你祝福。公子虔闭门不出已有八年了,你又杀死祝懽,对公孙贾处以刺面的刑罚。《诗经》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你做的这几件事,并不得人心呀!

你出门,带着几十辆载有穿甲武士的车,并以身强力壮的武士在旁,还有手执长矛及短矛的武士靠车边在奔走。如果护卫人数不够或武器装备不全,你就不出门。《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的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瞬息就要消失,还想要延年益寿吗?

何不归还秦王所赐的十五个都邑,到乡野去耕田务农。劝告秦王能举用在野隐居的贤士,赡养老人,抚育孤儿,尊敬父兄,续用有功的人,尊重有德的人,就可以得到一些安全了。你若还贪图于商、於的富裕,把持秦国的教令,蓄积百姓的怨恨,那样的话秦王一旦撒手人寰,秦国要逮捕你的人,还少得了吗?死亡就会像举足那样轻易地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原文”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译文”

五个月后,秦孝公驾崩,太子即位。公子虔一党,就告发商君想要造反,派官吏逮捕商君。商君逃亡,逃到了函谷关下,要住旅舍,旅舍的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的法令规定:收留没有证件的旅客,我们会牵累入罪!”商君长叹说:“唉!我自己制定的法律竟把我害得这么惨。”商君逃到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不收留他。商君想投奔别的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要逮捕的逃犯,秦国强大,而秦国的逃犯却进入魏国,不将他扭送回秦是不行的。”于是把商君送交给秦国,商君回到秦国,又奔逃到自己的封地——商邑,与部属家臣发动邑兵,向北攻击郑国,以找出路。秦发兵攻打商君,在郑国黾池擒杀商君。秦惠王对商君处以车裂之刑,说:“不要像商鞅造反。”于是族灭商君的家人。

“原文”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译文”

太史公说:商君生来就是刻薄的人。他和孝公谈帝王之道,无非是想被孝公任用,乃是虚饰浮说,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由宠幸臣子推荐给孝公;等到被重用后,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卬,又不听从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说明商君刻薄寡恩。我曾读过商君的开塞耕战等文章,与他本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大致相同。最终导致他在秦国得到叛逆的名声,也不是空穴来风。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