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章 后汉洛阳东观考

  后汉都城洛阳,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机构东观,相当于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兼国史馆,在汉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本文拟对东观的修建、职掌、建制等,做一些初步的考查。

  首先,我们知道东观是一处建筑物的名称,其位置在洛阳南宫,是南宫建筑群的一部分[1]。南宫的历史很悠久,周秦时已有,据《汉书·高帝纪》载:汉高帝五年刘邦战胜项羽以后,曾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刘项得失天下的缘由。《史记·高祖本纪》载《正义》引《括地志》:“南宫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洛阳故城中。《舆地志》云:秦时已有南北宫。”虽南宫不详其何时始建,但由来已久,则毫无疑问。

  东汉移都洛阳,南宫则续有增修。东汉初,“(建武)十四年春正月,起南宫前殿。”[2]此后,南宫逐渐形成为一个大的建筑群落。《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引《洛阳记》曰:“南宫有崇德殿、太极殿,西有金商门。”另外,复有宣室殿、嘉德殿、黄龙殿、千秋万岁殿。[3]南宫还有一处极为著名的建筑,那就是曾图画东汉开国功臣二十八将的云台。此由《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云台在南宫”可证。东观修建于何时,史无明文,据一些材料推测,大约是在明帝时,因为著名文士李尤,曾应明帝之召,作《东观赋》和《东观铭》。[4]东观的位置大约在南宫建筑群的中间一带,应是一座比较高的建筑物。所谓“观”,即“于上观望也”,[5]可见观是可供了望的高层建筑。登上东观,可以“前望云台,后匝德阳”,故知云台在东观之南,而其北可以和北宫的德阳殿遥遥相望。

  关于东观的具体情况,也有一些记载可考。东观应是一座有三层楼阁的建筑,由大门而入,共经门七重,所谓“升降三除,贯启七门”,最上一层,有室十二间,故晋陆机《洛阳记》说“东观在南宫,高阁十二间”。李尤所作《东观赋》及《东观铭》则是流传至今描绘东观形置最具体的篇章。《东观赋》如下:

  “敷华实于雍堂,集干质于东观。东观之艺,孽孽洋洋。上承重阁,下属周廊。步西蕃以徙倚,好绿树之成行。历东厓之敝坐,庇蔽茅之甘棠。前望云台,后匝德阳。道无隐而不显,书无阙而不陈。览三代而采宜,包郁郁之周文。”

  《东观铭》如下:

  “周氏旧区,皇汉实循。房闼内布,疏绮外陈。升降三除,贯启七门。是谓东观,书籍林泉。列侯弘雅,治掌艺文。”[6]

  由此可知,东观耸峙雄伟,构建绝佳,上有重阁,共具三层,下有回廊环绕,前后七门贯通,四周花木繁茂,绿树成荫。坐席舒适,陈设讲究,明亮轩敞,环境幽雅。东观中,藏书丰富,无缺不陈,故称之为“书籍林泉”。在这里集中了汉代最重要的典籍,可称之为东汉文化的中心。修史与图籍档案的收藏是分不开的,因之,东观不久便成为修撰国史的基地。在东汉之初,撰写国史首先是在兰台,明帝时建成东观,章帝、和帝时,乃将修史的任务移至此。东汉立国之后,书籍日见增多,兰台大约较狭,不能适应发展,才将东观确定为主要藏书之所。唐刘知几《史通》上说:“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纪》及列传、载记。又,杨子山为郡上计吏,献所作《哀牢传》,为帝所异,征诣兰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作之所也。自章、和已后,图籍盛于东观。凡撰《汉记》相继在乎其中。”到和帝时,东观之书大备,文人学士十分向慕,人们称之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7]由于东观收藏的丰富,甚至吸引了皇帝亲自去参观和阅览。(永元)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和)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8]有时,皇帝也特命某些才智之士,专门去东观学习,例如号称“日下无双,江夏黄童”的黄香,章帝就曾下令让他去东观读书,“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和熹邓太后甚至“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其时皇帝也非常重视整理东观所藏的篇籍,屡次下令校订文字。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这样的工作是在安帝时,“安帝永初四年二月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11]并特命发明造纸术的著名宦官蔡伦监督其事。实际上,安帝年幼,和熹邓太后主政,对于文化事业颇为提倡,这次整理文献典籍也是在邓太后主持下进行的。“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诣东观仇校传记。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12]东汉著名学术大师马融,青年时也曾参加过这一工作,“马融,字季长,年十三,明经,为太子舍人,校书东观。”[13]灵帝时,高彪“试经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他并得到一项殊荣,“后迁外黄令,帝敕同僚临送,祖于上东门,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14]

  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的建立,也是由东观校书所引起的。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蔡邕主其事,《后汉书·蔡邕传》记载:

  “(灵帝)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另一著名学者号称儒宗的卢植,认为石经文字仍不够准确,提议由他负责刊正碑文,但“家乏,无力供缮写上,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15]

  上述可知,东观的职掌首在于收藏典籍、校订经传、刊刻石经等。有时也供皇帝阅览或派智能之士入观学习。东观的另一项重要职责便是提供撰写国史的资料和场所。班固撰《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班)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16]当然,撰写东汉当代的史书,更成为东观的一项主要成就。因而撰述国史形成一个专名,称为“著作东观”。沈约《宋书·百官》称:“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硕学著作东观,撰述国史,著作之名自此始也。”刘知几《史通》也说:“自章、和以后,图籍盛于东观。凡撰《汉记》,相继在乎其中,而都为著作,竟无它称。”所撰国史,后世名之为《东观汉记》。

  魏晋时期有著作郎专掌史任,隶属于中书或秘书。但后汉时代的东观是否有专设史官,史无明文,《续汉书·百官志》亦无记载。《晋书·职官志》称:“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但《晋书》所说似乎专指东汉时尚未设著作郎而言,当时著作东观者往往以他职兼领,如先后在东观著作国史的刘珍为谒者仆射,边韶为太中大夫,刘洪为郎中,蔡邕为议郎等等。虽然当时尚无著作郎这一职称,但这不等于说东观中没有其他专设官职。《后汉书·窦章传》上说:“(邓)康遂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马融传》称:“(融)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李尤传》称:“尤同郡李胜,亦有文才,为东观郎。”由此可见,当时东观中至少有校书郎、校书郎中、东观郎等官职,不过,这和后来的著作郎专任修史,情形有所不同罢了。

  总之,后汉时代位于都城洛阳的东观,在典籍收藏、文字刊正、撰修国史、研习经传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汉代文化史上,也是值得特书一笔的。

  注释:

  [1]《后汉书·孝安帝纪》卷五李贤注引《洛阳宫殿名》:“南宫有东观。”

  [2]《后汉书·光武帝纪》卷一。

  [3]见《续汉书·五行二》。

  [4]常璩《华阳国志》卷十。

  [5]刘熙《释名·释宫室》。

  [6]《东观赋》与《东观铭》均见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三。又,肖统《文选》卷二四。

  [7]《后汉书·窦章传》卷二三。此语原出自华峤《后汉书》,见《文选》卷四六。

  [8]《后汉书·孝和帝纪》卷七九。又同书《儒林列传》:“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

  [9]《后汉书·黄香传》卷八十。

  [10]《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卷十。

  [11]《后汉书·孝安帝纪》卷五。

  [12]《后汉书·皇后纪》卷十。

  [13]虞世南《北堂书钞》卷六六引谢承《后汉书》。

  [14]《后汉书·高彪传》卷八十。

  [15]《后汉书·卢植传》卷六四。

  [16]《后汉书·列女曹世叔妻传》卷八四。

  (原载《洛阳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