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南诏对洱海地区的统一

  唐朝之所以选择南诏,不仅因为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统一洱海地区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因为南诏几代诏主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

在南诏历史发展进程中,细奴逻是南诏的奠基者。在他的经营下,南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兼并了白崖张乐进求集团后,又使南诏获得了进入洱海坝区的重要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细奴逻自身所具有的远见卓识,使他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始终与大唐帝国建立联系,保持友好,唐高宗时,南诏主细奴逻数次遣使朝贡,此后,南诏几代诏主都与唐保持着友好关系,逻盛于武后时期向唐朝入贡,“大蒙恩奖,敕鸿胪安排,赐锦袍金带,缯綵数百疋,归本国”。时值姚州一些部族首领因唐吏李知古的苛暴而叛唐,在这场动乱中,逻盛坚持了南诏一贯的亲唐政策,使南诏获得唐朝进一步的信任。

开元初(公元713年),逻盛卒,子盛逻皮立。朝廷授特进、台登郡王,知沙壸州刺史。《蛮书》卷四载盛逻皮曾把澜沧江以西的望苴子蛮收于治下,并置柘榆城进行经营。在处理与唐朝的关系时,盛逻皮一如其先辈,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遣其相张建成朝见长安,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公元728年盛逻皮卒,子皮逻阁立,朝廷依旧例授特进,并封越国公,赐名归义。

皮罗阁擅长以谋略行事,在他的领导下,南诏与其他大部落保持着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同处一川的蒙巂诏领地宽广,皮罗阁密有兼吞之意,但又“推恩啖利”,刻意与蒙巂诏保持友好关系以伺时机。皮罗阁还以联姻作为连横合纵、扩张势力的重要手段。南诏同白崖城时傍家族、邓赕诏均保持联姻关系。“时傍母,蒙归义之女,其女复妻阁罗凤。”邓赕诏“咩罗皮仍归义之甥也”。或以为丰时(傍时)、丰咩(傍名)二人皆为时傍之子,则南诏与浪穹、邓赕二诏均有亲姻关系。

皮罗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正是唐朝与吐蕃之间争斗最为剧烈的时候。在两大阵营之间,如同洱海地区其他部落一样,南诏也面临着政治上两难的选择,对这一时期南诏与吐蕃的关系,当再进一步研究关于南诏与吐蕃的关系问题。《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曾记载:“及至鸡年(公元733年),赞普牙帐驻于准,唐廷使者李尚书,蛮逻阁等人前来赞普王廷致礼。”学者普遍认为逻阁即南诏王皮罗阁。可见这一时期南诏与吐蕃并非全无联系。唐玄宗在《敕剑南节度使王昱书》中对南诏效命出力、讨伐西洱河蛮的做法,曾评价道:“彼持两端,宜其残破。苟非生事,定是输忠。”《全唐文》卷二八六张九龄《敕剑南节度使王昱书》。玄宗对南诏“持两端”的说法,也道出了南诏曾游走于唐、蕃之间的实情。

据方国瑜先生考证,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由于渠浪州杨盛颠作乱,唐朝派内常侍高守信进行征讨,使唐朝的势力再次伸展至洱海腹地,导致了南诏与唐朝更为紧密的联系,《册府元龟》卷九五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三月壬戌,西南蛮蒙崇先朝。”蒙崇先盖为南诏入唐使者。说明在洱海地区人心恍惚、形势复杂的情况下,皮逻阁最终还是坚定地奉行了南诏一贯的亲唐政策,并多次出兵讨伐投靠吐蕃的部落。南诏的做法正符合唐朝“以夷制夷”解决洱海地区民族问题的战略,唐玄宗深为赞许,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玄宗特赐绢二千匹、杂彩二百尺、衣一幅,并下《敕西南蛮大首领蒙归义书》,表示安抚慰问,敕书云:

“卿近在边境,不比诸蕃,率种归诚,累代如此。况卿等更效忠赤,朕甚知之。顷者,诸酋之中,或有携弍。相率自讨,恶党悉除,即日蕃中应且安贴。……”

南诏经过几代诏主的经营,至皮罗阁时期已具备了统一洱海地区的条件。唐朝于是决定借南诏之力来驱逐吐蕃,公元735年秋,唐玄宗再次敕书南诏,在敕书里唐朝皇帝严肃地道出了唐、诏军事联盟的计划:吐蕃于蛮,拟行报复。又巂州盐井,本属国家,中间被其内侵,近日始复收得,卿彼蕃落亦应具知。吐蕃惟利是贪,数论盐井,比有信使,频以为词。今知其将兵,拟侵蛮落,兼拟取盐井,事似不虚。国家与之通和,未尝有恶。今既如此,不可不防。卿即与达奚守硅部落团练,候其有动,方可出兵;必无事纵,亦不得先举。巂州相去道里称遥,若有惊急,复须为援,并委卿与达奚守硅计会,无失事宜。卿于国尽诚,在边为悍,委寄得所,朕复何忧!秋中渐凉,卿及着领部落百姓并平安好。今故令内给事承训往,一一口具,遣书指不多及。是时达奚守硅为姚州都督,这封敕书明确指出南诏是在姚州都督的直接指挥下行动,已成为唐朝的一个军事同盟。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朝调动姚州都督府的兵力,派遣御史严正诲等与皮逻阁共同策划,首先展开对河蛮的兼并活动。公元737年,南诏开始了统一的活动。南诏军队自蒙舍川、白崖川(今弥渡)一带出发,皮逻阁率兵攻下石桥城(今下关天生桥附近),其子阁逻凤与严正诲共同率兵灭了石和诏(在今凤仪镇西部);尔后,皮罗阁率兵驱逐河蛮,夺取其城邑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几个月后,南诏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北进,与邓赕诏主咩罗皮合兵攻击河蛮城邑大厘城(今大理喜洲)。白蛮势力遭到重创,部分贵族势力在先后的战乱中被消灭,部分为蒙舍诏所兼并而依附于蒙舍诏贵族,成为南诏蒙氏的辅助力量。南诏的势力已直接拓展到了洱海腹心地带。

第二年(公元738年)越析州豪酋张寻求杀诏主波冲,南诏皮罗阁乘机请剑南节度使王昱到姚州府处理此事。王昱至姚州,杀张寻求,以越析领地划归南诏统领,南诏进一步扩大了势力范围,拥有了洱海东部及东北部的地区。越析诏被攻破之后,其王于赠率领残余部众,向东北渡过金沙江,在龙佉河(今四川盐源县境内)筑垒自固,使部落酋长杨堕于河之东北驻兵防守。皮罗阁遣兵追击,不能攻克。后皮罗阁长子阁罗凤主动请战,击破杨堕,于赠被迫投水而死。

在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后,消灭一直与南诏相抗衡的其余乌蛮四诏成为南诏更大的军事计划。皮罗阁通过剑南节度王昱请求唐朝,获准兼并其余四诏的计划,唐朝派遣王承训去帮助皮罗阁策划,首先打击曾依附于吐蕃的邓赕、浪穹、施浪等诏。邓赕诏主咩罗皮乃皮罗阁外甥,曾被唐朝封为邓赕州刺史,但弱而无谋,在皮罗阁打击河蛮的斗争中,与皮罗阁合攻大厘河蛮,并据有大厘城,但不久之后就成为南诏的打击对象。南诏袭击了大厘城,驱逐了咩罗皮,拉开了兼并三浪诏的序幕。咩罗皮随即与浪穹、施浪二诏援兵讨伐皮罗阁。皮罗阁筑龙口城严阵以待,大败三浪,并乘胜追奔过邓赕,三浪士卒慌乱之中陷至泥沙之中,死伤惨重。邓赕诏主咩罗皮、浪穹诏主铎罗望退至剑川、野共川(今鹤庆一带),托庇于吐蕃在当地的势力。施浪诏主施望欠则退保牟苴和城(在今弥苴河口),后再次遭到皮罗阁的攻打,溃败之下率家族之半欲西走永昌(今保山),皮罗阁早于澜沧江东岸驻兵围堵。施望欠见大势已去,无计可施,遂献其女遗南丐和。施望欠被南诏置于蒙舍川。其弟施望千在牟苴和城破之后北奔吐蕃,吐蕃立以为诏,置于剑川。在攻破了三浪诏之后,皮罗阁率兵回转,击杀了巍山坝子的蒙巂诏主照原,蒙巂诏土崩瓦解,南诏尽有其领土和部众。

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迅速完成了吞并洱海周围各部的任务,一跃而成群雄之首。吐蕃的势力被迫收缩到剑川、野共川(今鹤庆一带),唐朝扼制吐蕃南下的计划取得到成功。南诏的政治空间从巍山脚下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洱海坝子及周边地区,作为唐朝对抗吐蕃的重要支柱,南诏的政治地位急剧上升。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九月,唐朝廷便派中使李思敬持敕书至姚州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敕书云:古之封建,誓以山河,义在畴庸,故无虚授。西南蛮都大酋特进越国公赐紫袍金钿带七事归义,挺秀西南,是称酋杰,仁而有勇,孝且兼忠,怀驭众之长材,秉事君之劲节。瞻言诸部,或有奸人,潜通犬戎,敢肆蜂虿。遂能躬擐甲胄,总率骁勇,深入长驱,左萦右拂,凡厥丑类,应时诛翦。戎功若此,朝宠宜加。俾膺胙土之荣,以励捍城之士。此外,唐朝封皮罗阁长子阁罗凤为特进都知兵马大将兼杨瓜州刺史,次男城节为蒙舍州刺史,次男崇,江东刺史,次男成进,双祝州刺史。作为政治上隶属于唐朝的地方大员,南诏的势力范围已经超出了洱海坝区,扩大到了东至今楚雄地区,西抵澜沧江东岸,北至今剑川、鹤庆一带,俨然与东方滇池地区的爨氏相竞雄。

南诏统一洱海周围各部,是唐朝以驱逐吐蕃为目的,选择南诏为战略伙伴的结果,同时,也是南诏几代诏主立足发展、苦心经营的结果。对洱海周围地带来说,南诏的统一结束了部落之间长期的对立纷争,对进一步的发展有利;就与内地王朝的关系来说,南诏主皮罗阁被册封为云南王,是唐朝封授在洱海地区进行统治的地方王侯,这是古代中央王朝把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统一政治轨道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洱海地区的统一,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第二章 南诏的发展与兴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