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账册上的错误。然而,当过泥瓦匠和园丁的父亲却不肯让高斯接受教育,他认为儿子只要像他一样肯出气力,就可以养家糊口,每天晚上都让他织布。
幸好高斯有一个好舅舅、好妈妈,他的天才才没有被埋没。他的舅舅弗利德里希为人热情,又聪明能干,经营纺织品赚了不少钱。他发现姐姐的这个儿子聪明伶俐,就经常有意识地开发高斯的智力。他还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多念几年书。
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聪明贤惠,富有幽默感。她发现高斯好奇心特别强,智力明显在一般孩子之上,就决心把儿子培养成材,别像他父亲那样是个大老粗。当丈夫训斥孩子时,她总是袒护高斯。不过,她并不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数学家,因为那个时候靠研究数学是吃不饱饭的。多年以后,高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她询问高斯的一位朋友,高斯将来会不会有出息。那位朋友告诉她说,她的儿子将会成为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高斯10岁那年,进入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班级,这在当时是一件新鲜事儿,孩子们在此之前谁也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他们的数学教师名叫布特纳,来自汉堡,到了这样一个穷乡僻壤,难免感觉怀才不遇,因此教书的劲头不足。但是高斯非同一般的计算能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都教给了他。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教不了高斯了,于是特意从汉堡买来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对他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
1788年,11岁的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入了文科学校读书。在这所新学校里,高斯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崭露头角。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对他说,以后你不必再上数学课了。他的其他门功课也特别好,尤其是拉丁文更是无人可及。
14岁那年,高斯幸运地受到了布伦兹维克公爵的召见。这位朴实而聪明的孩子给公爵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慷慨地提出愿意做高斯的资助人,负责为他提供一切求学的费用。这一下,高斯的父亲不再反对儿子读书了。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把他送入德国着名的哥廷根大学学习。
这天傍晚,高斯吃过晚饭后,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能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还没到两个小时,他就把两道题目做完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导师给他加了一道题,另外写在一张小纸条上。高斯看了一眼,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来。他没有在意,就埋头做起来。可是他越做越感到吃力,原来这是一道难题啊!高斯向来不惧怕做难题,往往题越难他的斗志越强。这一次也是一样,他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经过一宿的苦战,当天色大亮时,他终于把这道难题解出来。
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不禁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高斯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得、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在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高斯回忆起这一幕时,他这样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1799年,高斯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他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是他不善表达,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听他的课,他只能回到家乡。就在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的时候,又是布伦兹维克公爵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送给他一幢公寓,负担起他的所有生活费用,还出了一大笔钱帮他印刷出了他的长篇博士论文。为了表示自己的谢意,高斯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这样情真意切的献词:“您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算术研究》完成时,高斯才24岁,这是一部开创现代数论新纪元的伟大着作。他把它寄到法国科学院,却遭到拒绝。又是靠着公爵的帮助,这部着作才得以问世,使年轻的高斯声名鹊起。关于《算术研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849年7月16日,哥廷根大学为高斯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举行庆祝会。在庆祝会进行当中,高斯随手拿出《算术研究》的一张原稿,准备用它点烟。当时在场的数学家狄里克雷(后来继承了高斯的职位)大吃一惊,也顾不得失礼,上前一把就从高斯手中抢下了这页纸,并一生珍藏它。
从1802年起,高斯的名声就开始传遍欧洲。圣彼得堡科学院迫切地需要一位像他这样的天才,不断地向他发出邀请。布伦兹维克公爵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让他在国内专心致志地从事他的研究。1806年,布伦兹维克公爵在与拿破仑统帅的法国军队作战中不幸阵亡。噩耗传来,高斯悲痛欲绝,他失去了一位慷慨而仁慈的资助人,他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不久,与他感情深厚的妻子去世了,高斯表面上没有变化,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他的心中却像塞满了寒冰。他在写作数学论文时,写着写着纸上就出现了这样一行细细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布伦兹维克公爵去世后,高斯的生活立刻变得十分拮据,他需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想到国外发展,因为以他的名声,去国外找工作要比国内容易得多。德国着名学者洪堡不希望这样一个天才流落到国外,便联合了一些学者和政界人物,积极活动,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廷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职位,还请他担任哥廷根天文台台长。1807年,高斯带着家人迁居到哥廷根。从此以后,他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一直没有离开过哥廷根。
在洪堡等人的努力下,高斯拥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就为他充分发挥其天才创造了条件。他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数学,还扩展到天文学和物理学,在不同领域里都留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高斯定理。后人对他的学术成就极为推崇,美称他为“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
高斯的才智无人可及,但他的工作态度却是精益求精,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慎之又慎。他曾这样说过:“宁可发表得少,但发表的东西必须是成熟的成果。”有一次,高斯大学时代的同学波埃伊把自己儿子的研究成果寄给高斯。小波埃伊试图证明平行公理,老波埃伊认为这项研究毫无希望,但小波埃伊还是把它证明出来了,老波埃伊颇为儿子自豪。想不到高斯却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我无法夸赞他,因为夸赞他就等于夸奖我自己。”原来,早在几十年前,高斯就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只是怕不能为世人所接受而没有公布罢了。
1855年2月23日清晨,高斯在睡梦中安详地去世了。高斯在世时,曾要求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一个正17边形,但雕刻工认为正17边形刻出来后几乎和圆一模一样,就自做主张地刻了一颗有17个角的星。不过,高斯用不着为此感到遗憾,哥廷根大学校园内有一尊他的塑像,它的台座是正17边形的,寓意着他曾解开了那道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
科学小常识
神童速算
高斯10岁那年,有一天数学教师布特纳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自然数之和。布特纳认为这道题对孩子们来说比较难,需要做很长时间,所以他写完题目后,就到一边看书去了。
谁知他刚一坐下,小高斯就举手说:“老师,我做完了。”布特纳吃了一惊,立即起身走到他跟前,看到他写在小石板上的答案是5050,而这确实是正确答案。
布特纳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高斯回答说:“先算1+100=101,再算2+99=101,这样算下来一共有50个101,一乘结果就是5050.”
科学家逸闻
如醉如痴
高斯对科学研究常常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那是他婚后第四年,有一天,他正在研究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家里人急匆匆地赶来告诉他:“夫人病重,她要立即见你。”高斯答应了一声“知道了”,又接着专心致志地工作。
过了一会儿,家里人第二次赶来报信说:“夫人病危了!”高斯答应了一声“我就来”,还是埋头工作。
家里人第三次气喘吁吁地赶来报告:“夫人不行了,如果你不立即去,恐怕见不到最后一面了。”高斯抬起头说:“请你叫她等一等,我一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