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水浒传》之谜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又名《忠义水浒传》,但是《水浒传》的作者是谁、版本问题都是有争议的。

  关于作者是谁,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至少施耐庵是这部书主要的作者。

  《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比较长,大体上经历了从南宋初年到元末一百多年的时间。《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也比较复杂,它不是由某个作家单独创作的,而是民众创作与文人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水浒故事先在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而后经过民间说话艺人的加工成为话本,最后再到文人的加工创作,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创作过程。所以《水浒传》的创作者是谁的问题,很是复杂,因而也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长期争论。

  《水浒传》故事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反抗北宋朝廷,历史上确有其事,《宋史》的《徽宗本纪》和《张叔夜传》等文献对此事均有记载。宋江等人的起义给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但不久起义就失败了。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南宋时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丰富起来,后来被民间说话艺人演绎成说话的形式。到宋末元初时,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的故事,则被写入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地完整和丰富起来的。元代是我国戏剧的繁荣时代,当时表演的杂剧中就有不少的《水浒》戏。元末明初,百回本《水浒传》问世,这是在以往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说话艺人话本和元代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成果。《水浒传》时对以往水浒故事的一个高质量的总结,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一工作的完成者是谁呢?

  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此后胡氏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直到今天,所有版本的《水浒传》基本上都冠有施耐庵的名字。

  但是也有人认为,《水浒传》是明人郭勋组织其门客编写的,作者应是郭勋等人,而不是施耐庵。其理由有二:其一,郭勋的百回本《水浒传》应是《水浒传》的最早版本,明初时尚无人提及《水浒传》,而现在可能见到的最早谈到《水浒传》的文献是出现在嘉靖年间(1522~1566 年),而此时距明初已一百多年,所以《水浒传》不会产生在元末明初;其二,有人考证《水浒传》中的不少地名都是明朝的建制,这是元末明初人不可能写的出来的。这样足以证明《水浒传》不是元末人施耐庵所作。甚至还有人怀疑施耐庵存在的真伪问题。有考证称,明代嘉靖时还没有公开在小说卷首署上作者真名的惯例,所以《水浒传》上所属的施耐庵也许并非真名实姓,或是为逃避文网迫害的伪托名字。

  还有人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罗尔纲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将《三遂平妖传》和《水浒传》两书的赞词、叙事以及书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进行对照比较,发现《三遂平妖传》的二十一篇赞词中,有十三篇被插入到《水浒传》中。他认为这就说明了两书是出于同一位作者之手的。既然《三遂平妖传》肯定是罗贯中所作,那么就可以断定《水浒传》也同样是罗贯中的作品。

  另外,也有人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合作的。支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以下根据:明人高儒《百川书志》著录有《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题为:“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一般研究者都认为《百川书志》所载当是《水浒传》的祖本,因此这一材料很有权威性。天都外臣作序的《水浒传》,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水浒传》版本,此本题署:“施耐庵集传,罗贯中纂修”,这又是一证。

  除《水浒传》的作者之争,《水浒传》的版本问题学术界也不能达成一致。《水浒传》的版本不仅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一百一十五回等不同版本流传,而且还有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繁本与简本是相对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叙述故事情节时的文字详略不同。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在繁本系统中百回本是明代出现的最早版本,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水浒英雄征剿田虎和王庆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一百二十回本,明末又出现了金圣叹删改的七十回本,繁本系统内部的发展脉络基本清楚。简本系统中也有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不同版本。然而繁本与简本的产生先后的问题又是一桩不明不白的悬案。

  有两种观点一直进行着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先有简本后有繁本,繁本是在简本基础上加工增补而成的,《水浒》版本的发展顺序是由简到繁;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是先有繁本后有简本,简本是由繁本删节而成的,其发展过程是由繁到简。

  《水浒传》先有简本后有繁本的由简到繁的观点,是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鲁迅先生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简本与繁本在用字造句上有很大差异,如果是经删改的,会很麻烦的。一百一十五回的简本《忠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在明崇祯年间曾被合刊,名为《英雄谱》。鲁迅先生对五种版本的《水浒传》进行了分析比较后认为,简本一百一十五回本文笔粗糙,保留初成时的原貌,应该是最早的版本,至少也接近于最早的版本。郑振铎先生认为简本是罗贯中的《水浒传》原本,或者说是最接近罗贯中原本的本子,那么繁本当然就出现在这之后了。

  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是孙楷第先生。孙楷第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水浒》校勘,发现容与堂本和钟伯敬评本的正文有的地方作有删节符号,而所见的简本则删掉了相应的内容,因而得出结论为文简事繁的百回本,就是百回本的删节,也就是说繁本是底本,而简本是后出本。王根林、张国光等人也先后声援这一观点。张国光认为,就长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而言,是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文字逐渐精细,故事情节逐渐合理,复杂,思想性、艺术性逐渐提高。但也有特殊情况,《水浒》的演进过程就是特例,不完全符合上述规律。张国光根据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和清人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所提供的材料作为依据,认为《水浒》出现删繁为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出版商们出于谋利目的而采取了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手段。此外他还分析了胡适的《一百二十回水浒传序》和郑振铎《水浒全传序》等文章,认为郑振铎晚年对《水浒传》版本问题的提法已有所改变。

  近些年,删繁为简说的呼声渐高,由简到繁说则再次遭到了挑战和冲击。争论并没有停止,谜底还未揭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