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0日,一位好医生离我们而去。人们都说,她是累死的。
朱翠芳,生前是大荔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从医的28年中,她接生过2000多个婴儿,为6000多个母亲做过手术,如今,被她亲手领到这个世上的孩子们渐渐长大,而她却永远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
“经过一场紧张的劳作,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也就在同时,东方露出了鱼肚白,一轮鲜亮的太阳缓缓升了起来……”
——摘自朱翠芳日记
在大荔县石槽乡三里村金虎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一张17年前的住院证。这是他儿子出生时的住院证明,如今,儿子已在北京打工,而这张微微泛黄的纸片,却被一家人珍藏着。
1989年的一天,40岁的
金虎正在地里干活,怀孕的妻子张彩霞突然大出血,情急之下,他叫来一辆三轮车急匆匆地将妻子送到县妇幼保健院。当时,他身上仅有80元钱,可住院押金需要300元。望着妻子苍白的脸色,他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位穿白大褂的大夫走了过来,和住院部的工作人员说:“救人要紧,钱明天再补吧。”
随着妻子病情稍有好转,
金虎想起家中几亩棉花还没收,不禁犯了愁。朱翠芳看出了他的心事,让他回家了。然而,几天后,当他刚刚收完棉花回家,就看到一辆救护车停在门口。原来,他妻子有危险了。当他赶到医院时,妻子的手术已经结束,母子平安。事后,他才知道,妻子子宫出血,眼看母子都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手术,但是患者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情况万分危急时,朱翠芳主动恳请院长,由她破例替病人家属签字,手术才得以及时进行。
“我们是医务工作者,肩负着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责任,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这是朱翠芳笔记本里的一段话,也是她从医28年的最真实的写照。现在,医生班外行医,拿回扣、收红包已不鲜见,可朱翠芳却从不愿让病人多花一分钱。平时便宜的药能治好的,她决不给病人开贵药。
53岁的杨改转是西安市临潼区张八村人,因患子宫肌瘤,经期紊乱,出血不止。她听弟媳介绍,来大荔找到了朱翠芳。此前,她已到西安、渭南几家大医院跑过多次。医生都说,子宫肌瘤要做手术,甚至要切除子宫,少说也得花三五千元。
考虑到病人路途遥远,朱翠芳就决定马上安排手术。等到检查报告出来,朱翠芳却找到病人,建议她不要做手术。结果,病人买了不到100元的药,不仅免除了手术之痛,还省下2500多元。几个月后,病人打来电话说:“我的病好了,干活有劲了。”
“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欢乐。作为医生,我只能选择前者,但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一直在把艰辛和欢乐相融,让艰辛为欢乐增加更甜的韵味。”
——摘自朱翠芳日记
28年来,朱翠芳常常晚上出诊。儿子雷磊回忆说,平时晚上睡觉,最怕电话响和叫门声。电话一响,妈妈准会出急诊。母亲却总是说:“娃,谁还不帮谁,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朱翠芳把困难留给自己和家人,却把欢乐带给患者。据她的同事王惠琴回忆,朱翠芳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只要她一进病房,病房里就有了笑声,有了欢乐。步昌乡小坡村杨秋芳生第二个孩子时已42岁,产后不能吃盐食,医院里又没有营养餐,朱医生干脆每天为杨秋芳做饭,饭做好后,又趁热送到病床前。
朱翠芳的同事王惠琴说,朱医生生活俭朴但并不穷,按她的收入,许多东西是能买得起的。朱翠芳下葬那天,亲戚朋友翻箱倒柜,竟没能为她找出一件体面的衣服。从山东曹县赶来参加她葬礼的大姐朱玉兰,看到自己多年前为朱翠芳缝制的棉袄,还穿在妹妹身上时,伤心不已。屈指一算,这件棉袄在她身上已整整穿了18年。
“人生就像天上的一颗流星,不要学它瞬间划过的一道美丽的色彩,要学它摩擦将自己消失在太空中。”
——摘自朱翠芳日记
2006年1月28日,农历除夕。这是朱翠芳在病房里度过的第21个除夕之夜。
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朱翠芳已连续收治了13名产妇,接生了7个婴儿。
晚上10时1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突然响起。家住数十里外的一名农村孕妇难产,需要马上手术。朱翠芳一边安排救护车去接,一边做着术前准备。突然,她身子一歪,开始呕吐。“我头痛得快炸了!”她喊道。一名护士赶紧扶她躺下。
“哎呀,不行,还有个产妇马上要生了。”朱翠芳叫着,却没有力气再起来。经CT检查,朱翠芳的病情让所有人都震惊了:颅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发此病的直接原因是疲劳过度。经过紧张的抢救,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朱翠芳醒了。睁开眼,她第一句话就问:“昨天那个孕妇剖腹产手术咋样?”得知母子平安,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2月20日,朱翠芳因再度脑出血抢救无效,离开人世,终年52岁。追悼会那天,大雪纷飞,十里八乡的农民闻讯赶来,许多人带着经朱医生接生的孩子,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也有不满周岁的婴儿,他们都来为他们的“朱妈妈”送行。
朱翠芳去世后,大荔县委做出了向朱翠芳学习的决定,省卫生厅追授她“白求恩精神奖”。日前,卫生部也做出决定,追授朱翠芳“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并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向朱翠芳学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