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节 孩子追问自己从哪儿来怎么办

  明明听到小朋友妈妈告诉她说孩子都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很担心自己也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一进家门就激动地问妈妈:“我到底是不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啊?”明明问得那么迫切,那么认真,看得出,他内心对那种“捡来”的答案的恐惧很深很深。妈妈深受感动,忙把明明搂在怀里说:“明明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一点不会错!妈妈还知道,别的小朋友也都是妈妈生的。”

“那为什么他们的妈妈要撒谎?”

“因为生孩子的事不好说。”

“妈妈,我们就是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

“明明,你是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在妈妈肚子里长成的。你在妈妈肚子里住过10个月呢!”

“那我为什么不记得?”

“因为那时你很小很小,最初小到眼睛都看不见,只是一个细胞叫‘受精卵’,后来它开始分裂成2个、4个、8个细胞……逐渐生长起来,这就叫‘胚胎’,再以后就长出了头、颈、身体和四肢,形成了‘胎儿’,妈妈肚子里有一个专给胎儿准备的‘房子’叫子宫,你就在那间房子里住了10个月,长成一个6斤多重的孩子才生出来。”

明明很惊奇,睁大了眼睛,似乎感到不可思议。可他最后,突然醒悟过来说:“妈妈,是不是我也像咱家的大猫生小猫一样,生出来的?”

这正是妈妈感到难以细说的地方,不料儿子用一个比喻给讲清了。妈妈忙说:“明明说得对,好多动物都是一样的,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叫‘胎生’;像小鸡、小鸟,由蛋孵出来的叫‘卵生’。”

明明琢磨了一会又问:“那我和爸爸有什么关系?你不和他结婚,不能生我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精了,马虎是过不了关的。

“明明的问题很有道理,没有爸爸是不行的。你最初那个单细胞,有妈妈一半,还有爸爸一半,才成了一个完整的受精卵,才成为一个新生命,开始生长起来。”

“爸爸怎么会给你一半?”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就是为什么要结婚,结了婚,爸爸和妈妈就成了最亲爱的人,爸爸才舍得把那一半给妈妈;只有结婚,才说明两个人都决心把生下来的孩子共同养大成人。我和爸爸都有养育你的责任,你长大了,也有孝敬妈妈和爸爸的义务。”

明明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更爱你了!”

可能所有的孩子都问过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你有被问得张口结舌的经历吗?除了“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是呀,这是为什么呢”、“你说呢”、“妈妈(爸爸)也不知道”、“让我想想”,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有的家长回答: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有的回答从医院里抱来的,有的回答从猴子变来的……这些扭曲的谎言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为什么孩子会问“我从哪里来”

孩子探询生命历程的疑惑是天经地义的,1岁半以后宝宝就能注意到男女身体的差别,2-5岁的孩子处于性蕾期,会当众碰触自己的生殖器或玩“性游戏”,6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萌发了对客观事物内在过程的兴趣。而孩子所好奇的“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男孩女孩不一样”一类的问题,其实就是对生命起源的好奇。也许我们应该看到,孩童时代的所谓“性教育”对于小孩子来讲,称为“生命教育”似乎更合适。

此外,从心理学认知发展来说,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正是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同哲学家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样,孩子对“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可以说是孩子正在进行儿童式的哲思,而在很多父母看来,这却成了一个单纯的“性知识”问题。

生活化解答更自然

父母首先要有科学和健康的性观念。性不是禁区,性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我们往往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性反映和性兴奋,其实七八个月的婴儿在父母为他们洗澡时会出现大腿有规律地肌肉收缩和脊柱屈曲相结合的典型动作,只不过这种性生理反应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罢了。1岁以后的男婴常会抚弄自己的小阴茎,发现阴茎会勃起,这时他会很愉快。女婴在玩弄外阴时偶尔触及阴蒂时也会发现这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当然这时的性好奇与成人完整的性意识是两码事儿。有了这样的理念,当孩子问及有关性的问题时就会觉得再自然不过了。

性繁殖是人类的自然事实,坦坦然然对孩子谈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脸红心跳头发晕的必要。也没必要找个具体时间正襟危坐,郑重其事,侃侃而谈。搞得那么正规严肃孩子反而不知所措。顺其自然,遇到孩子发问时不经意地轻松并且简短的回答往往是最自然的传授时机。

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简略真实地回答

面对3-4岁的孩子就应该进行性教育了,这个时期最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正面回答“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并不难。不妨对宝宝这样讲:你是由一颗种子慢慢长大的,就像花儿一样。花儿、草儿、树木,所有的植物都种在泥土里,爸爸把你种在了妈妈的肚子里。肚子里有个子宫,那就是你生长的地方。因为你太小了,不会自己吃饭,妈妈通过你的脐带把营养输送给你,到了十个月的时候你就出生了。这样的回答三四岁的孩子会满足的,不用担心他们追根溯源,因为这个年龄的他们并不关心性交的原理。

6岁以后的孩子,自己可以看书看图,父母完全可以买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性教育图书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可以亲子同看,父母讲解。这期间孩子可能收获的不止是性知识,可能还有一种获取未知领域的正确途径。

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更适合在孩子12岁左右时进行,只有女孩子有了月经,男孩子有了遗精之后,他们的性心理才会产生,也才能理解“性”的概念。

因此,家长应该把性教育看做是一个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任务,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知识学习和心理调适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简单认知。

让他观察孕妇和初生婴儿

带孩子观察小区里正在怀孕的准妈妈散步或比孩子更小的初生婴儿,如果可能,和准妈妈或婴儿的父母搭搭话,并告诉自己的孩子:“当初妈妈就像现在阿姨一样,肚子里怀着小时候的你,你刚生出来时就像旁边这个小baby一样。”形象化的教育生动活泼,完全在言谈笑语之间,避免了尴尬,还让孩子认识到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繁衍的。

如果是有心父母,将结婚到十月怀胎,从婴儿出生到慢慢长大的过程用照片、视频、文字整个记录下来,此时一一展示给孩子,可能教育效果会更好。

如果孩子想了解更多当时的细节,不妨找一些视频来看。《实话实说》曾播出过一期节目,讲述了一个中学生利用假期在产房拍摄一位母亲生产的全过程。当许多同学看了这部小小的纪录片以后,眼睛里满是感激的泪水,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妈妈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艰难:一个与失去生命危险相伴随的过程。这些孩子并没有去关注生殖器的羞涩神秘,大家的焦点是妈妈的伟大,感叹的是生命如此来之不易。

让他观察小动物

带孩子饲养小动物(最好是哺乳动物,如小猫、小仓鼠、小兔等)或者观察小动物的生产,在整个喂养繁殖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其同类生命如何生长繁衍也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方法。一个动物家庭有爸爸、妈妈和宝宝,与人类家庭的功能没有区别。观察它们的生活模式、传递感情的方式,对于孩子将来的责任感以及社会角色的认可都是启蒙教育。如果父母引导得好,还会让孩子对地球生命既繁衍不息又十分脆弱产生更深的认识,引发他的环境意识。

过家家游戏

五六岁的孩子会模仿大人拥抱、亲吻的动作,还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你当爸爸我当妈妈,还有个布娃娃宝宝。这样的游戏让一代代的男孩、女孩有了最初的性别角色意识。其实他们对男人、女人的界线只有初步的认识,喜欢无所顾忌地玩耍,好奇地模仿。对他们的不太过分的“表演”装作若无其事比较合适,因为你越是关注或者呵斥他们,越会强化他们的行为。

禁忌和注意

不要丑化问题

中国文化里“性”常常是个被丑化被压抑的话题,孩子之所以认为“性”是个很恶心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觉得这不该是小孩子该问的问题,下意识地都会把成人想法加在其中,选择用“扭曲”的话来转移小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就导致孩子顺着大人的想法把“性”丑化了。在“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上,家长切不可指责孩子“小小年纪,问这么难以启齿的话题,真是没羞没臊”这类的话。

不要低估孩子的知识和理解力

有一个笑话:一个小孩问他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他爸说:“你是我从碗柜里拣来的。”小孩又问他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他妈说:“有一次啊,妈妈做梦,梦到枕头边有一个小孩,一睁眼你就在妈妈的枕头旁边啊!”小孩跑去问他爷爷,他爷爷回答:“爷爷奶奶做梦都想有一个乖孙子,后来天上的神仙知道了,就派一只老鹰把还是婴儿的你送到了咱们家门口。”晚上,这个小孩写下作文:我们家人太可怕了,已经3代没有性生活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它告诉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远非现在成人认识的那么简单,曾经有位妈妈的经历更有启发意义:一次上中班的小女儿问自己从哪里来,妈妈告诉她:爸爸妈妈结婚后,很想要一个小宝宝,于是爸爸就把一粒种子放进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的肚子里有一个叫子宫的地方,种子可以在那里吸取养分,渐渐长大,成为一个小宝宝。爸爸妈妈都希望快点见到这个宝宝,所以妈妈每天要吃很多有营养的东西。终于有一天,妈妈的肚子再也放不下这个越长越大的宝宝了。你就出生了。女儿继续刨根问底,“那爸爸把我从哪里放进妈妈的子宫的呢?”妈妈只笑着让她自己猜。她的答案是肚脐眼。妈妈笑着并未给出答案,只是夸她真有想象力,她也以为自己猜对了,便不再追问。

可不久以后,有一次妈妈和爸爸偶尔说起韩国变性人河莉秀什么的,女儿突然插嘴:“那变成女的以后会有子宫吗?要不怎么生宝宝呀?”妈妈和她爸爸面面相觑……真不能小看了小孩的领悟能力。

不当回答会造成心理阴影

孩子对于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感受的角度和父母不同,不当的回答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有时这种心理阴影会笼罩孩子一生,甚至让孩子走上歧路。比如,父母回答几率比较高的一个答案:你是我们从垃圾箱捡回来的。父母可能觉得这只是个玩笑,甚至会觉得孩子应该在心里感激自己能把他捡回来,而对父母更孝顺。而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却是:我是个被遗弃的人!甚至会对自己是从那么肮脏的地方出来的感到沮丧和不幸,错以为是真的甚至会认为现在的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从而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更大的误解和逆反——理由很简单:反正我也不是你们生的,你们本来就不喜欢我!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