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踏浪”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一踏进寺院,笑眯眯、胖乎乎的弥勒佛,便袒露着大肚皮迎接着每一个人。弥勒佛塑像的原型是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位禅师——布袋和尚。
他本名契此,号长汀子,不知他来自哪里。他总是腆着大肚皮,禅杖上挑着一只大布袋,时常在明州(今宁波)奉化的街上转悠。他看到什么东西就向人家乞讨,然后一股脑儿装进他那大布袋。他嘴里总是唱着: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白鹿和尚瞧得真切,问事更问禅:“什么是布袋?”
他闻言放下了布袋。
“什么是布袋下面的事?”白鹿和尚当然是在问什么是更深邃的禅要。
他一言不发,背起布袋就走。
那天,有一位云游禅僧在街上走。他追上去,在人家后背上拍了一巴掌。禅僧回首,以为他要询问什么佛法,谁知,他却伸出手,大言不惭地乞讨:“给我一文钱。”禅僧从这俗不可耐的举动中感受到了滚滚而来的机锋。禅僧道:“你说的好,就给你钱。”
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禅僧见状,深深礼拜下去。
著名的保福禅师听说了他的行状,专门来勘验他,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他依旧放下布袋。保福追问:“难道仅仅如此?更有‘向上’的事吗?”
他拿起布袋,挑在禅杖上,扬长而去。
有一日,他在十字路口站立。一位僧人问他在这里干什么?他说等人。僧人就跟他斗禅机,说:“来了,来了!”
布袋禅师说:“你不是我要等的人。”
僧人明白他指的是“真人”——自性,再次问:“怎样才是那个人?”
他却装傻充愣,伸手说:“给我一文钱?”——真人无形无相,如何能说?虽然不能说,却能表示——那伸手开口的,岂不是“真人”的作用?
三月的一个晚上,他没有露宿街头,而是回到了他出家的岳林寺,端坐于东廊下的磐石上,说道: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说完,他闭目溘然长逝。蹊跷的是,在他圆寂火化之后,他那挑着布袋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附近的州县。人们联想到他临终的法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布袋禅师,是弥勒佛的化身!
于是,各地竞相图画、塑造他的形象,久而久之,人们就将他与弥勒佛等同识之。千百年来,它就在寺庙门前以笑脸应人,以大肚皮示人,阅尽世间百态。
“慧心小语”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大肚弥勒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就该拿得起,放得下,一切都会随风而去,何必那么执著于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