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在家族之争中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实质是大权暂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董仲舒像汉景帝于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去世,16岁的刘彻即皇帝位,也就是著名的汉武帝。
汉初国力比较虚弱,统治者为了实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极为适宜的。到汉武帝继位时,国家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逐步繁荣昌盛,国力也已相当强大。刘姓皇朝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国家在繁荣的背后潜伏着尖锐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此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汉武帝刘彻决心解决这些矛盾。于是,他首先从招揽人才入手,于建元元年(前140)下诏全国荐举“贤良方正”之士,并亲自召见他们,询问国策,史称“贤良对策”。
贤良对策后,汉武帝就着手进行政治改革。从小深受儒学影响的武帝开始实施新政:他首先罢免了丞相卫绾,让魏其侯窦婴接任其丞相职务。又让母舅田鼢做太尉,掌管军队。窦婴和田鼢都喜欢儒术,他们又向汉武帝推荐了儒生出身的赵绾做御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赵绾和王臧又推荐自己的老师、《诗经》博士申培改革祭礼、研究明堂制度。汉武帝派人用蒲车和礼物聘迎申培到长安做太中大夫。
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决定与这些儒臣合作干一番大事业,进行政治改革,推行多方进取的政治措施。当时朝廷面临的第一个政治隐患,是郡国富豪实力日益强大,直接影响到了朝廷政令的推行。汉武帝为严格法制,诏令臣下检举那些行为不轨的皇亲国戚,如果情况属实则予以贬职。为了抑制、打击诸侯王,武帝坚决采取迁徙郡国豪富的措施,下令居住在长安的王侯迁回自己的封地去;他有时还召来诸侯王的部下,迫使他们检举诸侯王的罪过。诸侯王们为此惶惶不可终日。
接着,汉武帝又施行了一些减轻负担的措施,如:年满80岁的老人,他家里免除两个人的口算钱;年满90岁的老人,还免除家里的口赋钱,并免除一个儿子服役;废除关卡的税收制度;停止喂养苑马,将苑地赐给贫民耕种;减省“转置迎送”的卫士10000人等。他还施行恩德,振兴教化;继而又设明堂,起草巡狩、封禅制度,准备变更历法和服色,顺利进入太平盛世。
但此时朝中大权仍操纵在“好黄帝、老子言”的窦太皇太后手里。窦太皇太后自文帝时就被立为皇后,在宫中可以说是地位高,权势大,武帝自然是得让她三分。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其侄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窦氏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恃宠怙势,为非作歹,遭到检举和贬谪的人很多,窦氏列侯的夫人们多是公主,他们在京城的势力盘根错节,都不愿回到封地去。这些皇亲国戚们不断到他们的总后台窦太皇太后那里去告状,诽谤新的政治措施,另外加上窦太皇太后本人“好黄帝、老子言”,不喜欢儒家思想,因此,窦太皇太后极力反对新政。为此,在朝中,以窦太皇太后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反对集团,钳制了汉武帝的新政。
建元二年(前139),御史大夫赵绾上书说:“现在皇上已经继位,请太皇太后不要再干预国政,把大权都交给皇上吧!”这等于是取消窦太皇太后的特权,窦太皇太后大发雷霆,立刻让汉武帝废除新的政治措施,罢免丞相窦婴和太尉田鼢,关押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赵绾和王臧后来在狱中被逼至死。汉武帝的新政措施被迫中断了。继任丞相、御史大夫、郎中令职务的分别是许昌、庄青翟和石建,他们都是窦太皇太后的人,并且不是儒士。此时政权基本上操纵在窦太皇太后手中,汉武帝无可奈何,只有等待时机。
这件事表面上是赵绾和窦太皇太后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被儒家思想武装起来的武帝与极好“黄老”思想的窦太皇太后之间的斗争,表明当时朝政大权在窦太皇太后手中,这一回合窦氏家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