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会之后,任何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如今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进入社会创业的人都做足了准备,别人不比我们差,而我们也未必比别人优秀,这样一来,我们要靠什么取得成功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想办法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其实,这句话是很多成功人士和企业一直都秉承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能够体现出很多的道理,它是勤奋、努力、主动的象征,也是一种努力做到最好的精神体现。现在的社会,稍不留神,就会被其他的竞争对手取代,而一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更应该想办法比其他的企业做得好一点。
俞敏洪在回忆新东方的创业时期,也深有感触,他也承认:“我今天的成就以及新东方如今的成功是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大家也非常清楚,当时的英语培训机构不只有新东方一家,那为什么新东方可以一直稳步发展呢?这里面更重要的是新东方的文化理念就是‘比别人做得好一点’!”
在新东方一开始的时候,俞敏洪就把定位放在了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教育上,在俞敏洪的眼中,新东方不仅仅是要让学员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的服务提上去,新东方不应该纯粹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目的是寻求新东方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把服务做好的话,教育自然也会得到发展。“当时的新东方在这些方面就比其他的培训机构想得要深刻得多,而且当时办培训机构的很多都是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人,多数人都是在碰运气,他们尝到办培训机构的甜头之后就不肯放手了,都想赚更多的钱。我把前两年赚到的钱几乎都用在了学生身上,结果现在学生给我送来了更多的钱!”俞敏洪这样对媒体说。
对于俞敏洪而言,“比别人做得好一点”这样的思想意识并不是在创立新东方的时候才形成的,在他的大学时代,这种思想就有了体现。
俞敏洪刚进入北京大学的时候,他这个来自江苏农村的学生的普通话自然让人不敢恭维,也正是因为他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使他被“边缘化”。但是当时他的专业就是英语,对于这样的专业,需要的就是不断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自己的英语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可是没有人愿意主动和他交流,他的英语就很难有大幅度提高。有传言说北大的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批评俞敏洪:“你看看你啊,除了俞敏洪这三个字你能听懂之外,你恐怕再没有听得懂的单词了吧?”由此可见,当时的俞敏洪处境是多么尴尬。
但是,同学的不理解、老师的批评并没有让俞敏洪甘心做一个被忽略的人,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现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总会看见俞敏洪戴着耳机在北大的语音教室疯狂地练习英语听力,可是这样废寝忘食地努力两个月之后,他的英语成绩还是非常一般,依然还是不会说、听不懂。看见自己的努力失败之后,俞敏洪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次他从一个书店中买了一本《新概念英语》,自此之后,他就抱着一台录音机,钻进北大的小树林中,开始了他的“疯狂英语”之路。俞敏洪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不去上课,也不和同学出去玩之类的,整天就在那个小树林中,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读啊、背啊……我看得眼睛都绿了。”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之后,他能够听懂任何人说的英语,而且他自己也变成了会说英语的人了。
当时,在俞敏洪的班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有些人发音非常标准;有些人文笔非常优美;也有一些人口语能力非常强;另外有一些人的阅读理解能力超强……俞敏洪就在想自己的强项是什么呢?想来想去,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很好。因为有很多次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些比较生僻的单词其他同学都很难记住,而他却能够很轻松地说出这些单词的词性、词义,这让同学都大感意外,并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找到自己的强项之后,俞敏洪就在想:我在其他方面不如别人,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更擅长的背单词上呢?这样达到的效果不是会更明显?之后,俞敏洪就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起来既笨又简单,就是每天比别人多背、多记一些单词。
俞敏洪说:“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做好一点点就可以了。如果别人每天背10个英文单词,你就背11个,这样一年下来,多背的就是365个,在一年之后,别人要想再追上你的话,可能就需要多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了!”
就是这样的方法,俞敏洪成了当时班上非常有名气的“活字典”,在1985年毕业的时候,他留在了北大,成为一名老师,这时他的英语词汇量已经达到了7万多个,被称为“超级英文字典”,因为他的词汇量比一本《朗文英汉双解字典》还要多一倍。
从北大辞职之后,他第一个想到的事情就是要做一个培训机构,传授别人学好英语的秘诀,就是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这样才能比别人学得好一点。在新东方的企业文化中,“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已经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