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云上的伊丽莎白(2)

  我东张西望寻找每一个出口,或者一个在记忆中尚确切的标志物。可是这一搜寻失败了,已经有几个人围观,我和那个高鼻子像是要吵架的架势,我很希望此刻有一个懂汉语的人帮我解围。可是没有,一律的金发碧眼。

  我像是突然间从天上掉在了这块地方,这种感觉抓住了我。之后,我感觉到我的胳膊被高鼻子抓住,他将我要往一个地方送。此后我在购物中心的一个单间里待了好几分钟,他们将我放在这里是等候伊丽莎白找上门来。我听见广播里有Chinese这个单词,我意识到这个是在播放启事。事实上,我想象着伊丽莎白焦急看着洁白的天花板,等着有人将我带离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还算热情,给我端了一杯咖啡。一个中年妇女还抚慰着我的肩,让我不要慌张,尽管我听不懂她的话,但是我能够从她的眼神和动作上感觉。她还能说什么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几分钟有点难熬。我决定不再坐等,离开购物中心然后上街,在街上我或许能找到标志物,一旦有了标志物就等于获救了。

  我拉开门,预备出去,但是却遭到了拒绝,高鼻子打着手势让我继续坐下,并且用一个喝的动作让我继续喝咖啡。我是断然没有心思的,我忽然想给她们打电话,可是我又没有记住住处的电话号码。这让我突然很绝望。这种情绪的到来使我很懊恼,我开始搬开高鼻子横在门框上的膀子,奇怪的是膀子犹如石株纹丝不动,我只得坐回了原位,双眼瞪着对方。对方高鼻子耸了耸肩,然后嘴里说了句什么,我想大概是对你负责之类的话。那个妇女本打算劝说什么的,现在看情形似乎没有必要,于是又低头看报纸去了。一杯咖啡喝完之后,我决定必须离开这个地方,我首先向那个妇女打手势,她终于明白了我要去厕所。于是她放下报纸。我就跟在她的身后,在一处走廊的尽头拐了个弯,然后在与另一个走廊的接口上有一个厕所。这个妇女站在门口等我,我在厕所里计划着如何将她推开,然后夺路而逃。两分钟后,我便如愿以偿,那个妇女个头虽高大,却因为微胖而有点笨重,加之脚底一滑她竟然跌倒在地,我歉意地说了声sorry之后就真的如设想中那样飞奔而去了。我顺着走廊直奔另一头,心里既歉意又欢喜。我一路狂奔,好在他们并没有从后面追上来,一会儿的工夫我便来到了大街上。这个大街比我们刚才经过的要小得多。

  街虽小,但井然有序,那些街头橱窗新鲜而漂亮,建筑物多半是巴洛克风格,下午的光照在街上拉着长长的影子,这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我在橱窗跟前走走停停,前面有一个教堂。

  远远地就能看见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事实上教堂还在两条街外,然而我似乎能从街道的幽静里听见管风琴的声音,那种洪亮低回的教堂音乐令我神往。事实上我乐意这种幻听包围着我,使我能从短暂的寂静里解脱出来。我正走着,似乎短暂忘却了自己。

  街道边的树影里那些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小轿车如光洁的小兽,静穆而温柔。此景犹如一张异国明信片。这个后来在我回想起来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感。

  我继续向前走着,拐了个弯,有一个人从街头闪出来几乎吓了我一跳。那边的橱窗里能看见人们静静地喝着下午茶,或许是酒之类的饮料。时不时地从门口飘出爽朗的笑声。面前的人是一个黑人,很像上回在广场看见的那位,当然不会是,尽管在我看来黑人长相差不多。黑人开口说话了,我感觉到他的牙异常得白,嘴唇异常得红。他敞开怀从中掏出一本书,我看见那是一本《圣经》。我曾经在我的同事马良家看到过,他家存有好几种版本的《圣经》。后来他从大楼楼顶的晨曦里飘然而下,怀里便揣着那本钦定本《圣经》,血迹染红了书页。很多人都说他死于一场精神霍乱。这个说法显然莫名其妙没有道理,且不说它。

  我自然听不懂黑人的话,但是我很快明白了他在向我兜售《圣经》。这个举动我无法理解,我听马良说过,如果谁需要一本圣经,只要写一封信就可以索取,或者到任何一个教堂去领。我连连摇手,可是他显得死皮赖脸,开始纠缠着我。我有点不安,事实上我开始怕遇上歹人。就在这一刻间我想起了老匾,老匾在一棵老榆树下举起了笨重的哑铃,汗珠在他结实的肌肉上打滚。他粗着嗓门和我说话,他那副样子你感觉到他的身上每一处都有用不完的力气。恰好有一对年轻人挽着手经过,他们手里拿着一把像雨伞一样的东西,他们像是认识,用手上的东西打了一下黑人,像是在谴责他似的。我就这样从他的体侧一闪离开了。我决定往前走下去,几乎跟在那两个青年男女后面。不过很快他们进了另一个街头的咖啡店。我只得独自走下去,心里不停地祈望一路平安。

  此后几乎一路畅通,只是在这条街走到尽头也就是邻近教堂的那条街的时候,遇见一个唧唧呱呱的年轻人,看样子像是一个混血儿,留着很长的胡子,也神秘地跑到我面前来向我兜售《圣经》,嘴里唧唧呱呱个不停,我自然也挥手拒绝了,他倒是没有给我麻烦,之后向我来的方向上去了。我期望能够在街头什么地方看见伊丽莎白,我也能够设想她很是焦急的。我想回到了河边起先那个位置上去,我们那会儿盯着吊在空中的家具看,可种种迹象表明了这是渺茫的,我感到自己远离了那河道。

  事实上后来我也知道我一步步地深入了阿姆斯特丹的腹地,愈走愈深。

  我走走看看。一两个街头艺术家在做行为艺术吸引了我,那是两个丹麦人,一男一女,地面上有个白色痕迹的圆圈,不像是粉笔画的,像是原本就有的。男的趴在地上,脖子里有一个做工考究的项圈,女的穿着打扮很时髦,手里像牵着一条狗一样牵着那男的。围观的来了些人又走了些人,我驻足看了一会儿,在人扎堆的地方我以为会有一些希望。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在那么将近半个钟头里,我几乎没有看见一张熟悉的中国人的面孔。我的脚几乎靠近了那个白色痕迹的圆圈。在那些围观者中我可能是一个待时较长的人,后来我想那些人把我看作这个行为艺术的一部分也未可知。我笑着摇了摇头,那是多么滑稽而有意思的一幕。此后呢,此后的我慢慢地向着一个不可知的方向而去了。

  木乃伊世界巡回展已经来到了阿姆斯特丹,此前我听见伊丽莎白在我的面前提及,我甚至提议一定要去看看的,不曾想我后来竟然无意中来到了那个展览馆的门口,展览馆的门额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木乃伊画像,那是经过电脑处理过的,木乃伊正在挥着手,面目既狰狞又仿佛有一种可怕的温柔。

  我站在门口踌躇了半天,事实上我是在观察。最后我还是装得很自然混迹在人群中,企图鱼目混珠,还好,这些金发碧眼的人还算友善,我就这样夹在其中进了里面。展览馆很宽大,当时的情形决定了我不能够瞻前顾后,我仅能跟着他们,一步一步向那些木乃伊靠近。木乃伊有好几具,大大小小,仿佛一个远古的家庭聚会。他们一律放在玻璃器皿里,人们小声地、叽里咕噜地议论着。即便声音压到很小,但是还能感觉到他们的兴奋之情。

  事实上我和他们一样既好奇又有一种恐慌。看着他们睡姿自然,仿佛过一会儿就会起身而坐。我靠近的是一具男木乃伊,他的个头不大,脸部那些纵横阡陌的肌肉发出一种暗瓷色,脸上的表情夸张,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眼窝深陷,看上去黑洞洞的。他的手平放两边,手像一只大的鸟爪。木乃伊全身赤裸,他的裆部模糊犹如一团黑色的水藻。板结着的一团使我忽然间不寒而栗,我想到这个曾经生猛有力的人,他在陆地上弹跳着,走动欢笑,有思想,活得有滋有味,而现在跟一团泥土无异。没有任何意识,只是徒有其形。我感到了后怕,这种莫名而来的对死亡的体验感让我感觉到腿部有点发软。我想到,我所经历着的这一切只是同样的幻影如电。他,这个曾经生猛有力的人还留下这么一具躯壳,而我将什么也不会剩下,我的意思是说并不是谁都有机会成为一具遗留后世的木乃伊。我正这么胡思乱想着,有人过来了,他们一看便知是展览馆的人,他们面部严峻。在跟我说话,其中一个稍胖的打着手势,他像是没有多少耐心,要我立即出去。我其实很想去看看那具女木乃伊,据说他们是在一个地方出土的,或许他们是一对曾经的夫妻。

  我指了指旁边的那具玻璃棺椁,我的意图并没有被他所领会。那个胖子开始叫嚣着,他的声音很大,在空旷的展览馆里回响着,有很多的人回头向这边看,很快他们又掉转头继续像是辨认着木乃伊的发丝和脚趾了。我终究被赶了出来,那个胖子很粗鲁地推搡着,我几乎一把搡开了他的手,那会儿我对他的手讨厌极了。

  我回到了大街上,突然想哭,但是还是忍住了。我无意叙述这样的场景,我那会儿觉得委屈极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屈辱。这在后来的回忆中令我吃惊的是我还能记起那个外国胖子的脸上的一个疣子。此后我开始再次来到大街上,走了三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熟悉感,那种熟悉感使我忽然地拥有了一种难以忘却的快慰之情,失而复得便是乌云后的太阳重现。

  我快步地向前走着,向那个熟悉的地点接近。此时已经傍晚时分,我已经忽略了那些耀眼的灯红酒绿。我想尽快回到他们的身边,我想起了李菲的一句诗,“焦急的人啊,犹如烫卷的树叶”。我就是要回到那些树叶身边去,让他们放下焦灼。那些夜晚的光鲜色泽从身边滑了过去。像一道五彩的波纹那样。

  他们当中除了诗人x留守外,都出去寻找了,x几乎从床上一个鱼跃,他连说,回来了回来了。

  事实上我的街头走散已经演变成了失踪事件。伊丽莎白已经哭过几回了,她一直自责不已。李菲的心情可想而知,我从诗人x的转述里知道她为我担忧的情形倍感安慰。我被要求坐下来,并且不允许再跑动。此后不久,他们陆续地从门外进来了,他们坐下来似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庆幸感,仿佛我死里逃生一般。伊丽莎白是最后回来的,她已经发动了很多的人,譬如她的一些亲朋,她还向诗歌节组委会作了汇报等等。

  从她的话里还能够听出来,胡笳也似乎知晓了此事。总之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和我们有过短暂联系的人们似乎都已经被通知了,当然事后这一切联系又友好地结束了。伊丽莎白一看见我便扑上来抱着我,拼命地摇着我的身体,嘴里快速地嘀咕着。我被她摇得有点头晕。似乎她很快也明白了便放开了我,看着我并不断地表示歉意。我自然不能责怪她的。如果我不在那个玩具柜台逗留的话,不会出这样的事情。那会儿人很多,伊丽莎白要去用厕,我又不想去。她要我待在原地不动,那儿有一排橘红色的坐椅。我想起李菲小时候我给她买玩具的情形,那会儿刚开始时兴芭比娃娃,李菲缠着我要,当时我口袋里钱不多,自己又正在和李湛闹别扭。便没有答应,李菲蹲在柜台边号啕大哭,我当时急了便给她很亮的一巴掌。后来李菲还跟我提到过这个事情,结婚前提过一次,后来李菲离婚后跟我晚上睡下后又提过一次,我对此愧疚得不行。我觉得当时自己太过分了,孩子一个小小的要求没有满足。李菲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她是很少开口向我要东西的。而我却没有满足她,还打了她一巴掌,事实证明这件事深深地伤害了她。

  那些玩具很好看,有很好的毛色,还有悦耳的声音,其中一款带感应控制的。就是你一走近她就向你问好,有好几种语言选择。我很想买下来,可是我恋恋不舍了半天,还是放弃了,我拿不准李菲是否喜欢这个东西,她毕竟不再是一个孩子,尽管我还乐意将她视如孩童。我不知道这个心灵上的补偿还会有什么效用,因为我知道,这几天来李菲的心思显然不在这些事物上,她的魂儿已经随了那个高鼻蓝眼的家伙了。

  我跟伊丽莎白解释这个时间差就出在这儿,就在我为玩具踌躇时,伊丽莎白急着转圈。我想起返回原地时候,伊丽莎白已经向别处而去。就这样,阴差阳错,我们走散了。好在这一切最终有惊无险,大家便又乐呵呵的了。此后便是去参加招待酒会,伊丽莎白包括其他人都说,我不回来他们哪有心思去参加什么招待酒会。

  布朗在一旁正在用刚刚学会的生硬汉语说,怎么样,我说不会有事的。李菲向着我这边笑着,眼睛里有点泪光闪闪的意思。她脸上的表情既像是惊喜,又像是对布朗的生硬汉语嘉许。在等待酒会开始的一小段时间里,我和李菲坐在房间里谈了一会儿,伊丽莎白本来是待在房间里,显然我们母女很有必要沟通一下。事实上李菲也表现得尤为迫切,她的歉意和自责溢于言表。伊丽莎白和他们另一群人去了另外一个房间,布朗也从面前消失了。

  我和李菲的交谈显得颇有意味,我们似乎都小心翼翼地向一个话题走近,确切地说是雷区更合适点,我们的言词有点蹑手蹑脚。李菲不停地绞着手,我们的谈话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她似乎不知道如何说,该用什么样的词将突如其来的一场爱情解释清楚,以至于不使我被惊倒。李菲脸虽然低埋,但是她的内心处于一种痉挛,一种风暴。她继续绞着手,我能想象得出她处于一种可怕而痛苦的矛盾中。我显然起了恻隐之心,拍了拍她的肩站起来,只说了一句,妈妈能理解你,你自己好好把握吧。李菲突然站起身来抱住我,我想她是感激我。此后我们的话题再次回到了那个玩具上来,我们都能准确地回到了回忆之地,女儿李菲的脸上忽然有了一种调皮的神情,当时我可真的恨你了。现在还恨吗?不恨了。

  晚上的招待酒会在一家星级饭店里举行,据伊丽莎白说,克林顿希拉克还有谁谁世界各国军政要人曾经光临过。看情形确实很是高档,我走进去像是走进了一个水晶宫,每一处墙壁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里面挟裹着一种珠光宝气般的物质。事实上,晚上的招待酒会已经变相地成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到最后简直就是一个角逐地,我坐在那儿看着世界各地的诗人竞相登台,其中一个还端着酒杯就走上了台。语言虽然不通,但却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气氛,这种气氛虽然和第二天的正式诗歌朗诵会不同,但有一种稀松平常的喜剧风格,引来的是欢笑和掌声,我们也跟着礼貌性地碰碰杯,鼓几下掌。招待酒会大概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后面的自由活动被安排在一处阔大的阳台上。

  阳台上可以瞭望整个阿姆斯特丹,灯火笼罩的阿姆斯特丹似乎跟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城市一样,他们都一样具备灿烂而温柔的暧昧姿态,一律抖动着五彩斑斓的羽翅在无边的黑暗中滑翔着,楼层的阳台很高,几乎比东南边的一栋大厦要高些。脚下的灯火就显得异常地低矮,不仅矮,而且似乎很安静,犹如倒悬在地的星空。

  晚风吹过来,阳台上团团簇簇的人影,他们低低地交谈着。后来我想到了这一幕便随即联想起了那句“手可摘星辰”的古诗,那会儿的景象真的令人难以忘怀。随后半个小时因为伊丽莎白要帮助x和一个西班牙诗人做一个访谈,我看着她坐过去,夹在两个男人中间,那个西班牙诗人据说和洛尔加有点关联,他似乎也乐于提及这一层。蓄着很长的头发比高浪的还要长些,束成了一个乖巧灵动的马尾,还有一抹动人的胡子。他不停地喝水然后又不停地往内厅的厕所跑,即便一时半会坐在那儿也是一幅坐立不安的样子,此人心中狂野,这是后来x所下的断语,这是很有感染力的,x说到这儿总是脸上钦慕不已,像是在说明诗人就应该那样去做。

  他们之间的谈话进行不是很顺利,伊丽莎白在向我讲述时候说到他们两个人为此还产生些争执,主要的矛盾表现在政治与诗歌的关系上,他们提到了很多诗人譬如聂鲁达、布鲁茨基,还提到了艾青。访谈结束后,x意犹未尽又连续和法国的一名女诗人,还有冰岛的一个六十岁开外的老头进行了个别的交流。x是一个很会揽机会的人,此后他们的访谈出现在国内和港台的文学刊物上。当我偶然间读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天上人间的飘忽之感。那刻我也曾经在场,听见他们复杂交错的音调过,不过这个感受稍纵即逝犹如云烟。

  李菲被另外几个年轻的诗人包围住,伊丽莎白跟我说那几个年轻诗人在他们的国家很被看好,都是很有实力的。李菲在和他们谈着什么,布朗和她有了短暂的分离,布朗那儿另有一簇人,不过在说话的间隙,我能看见布朗向李菲那边递眼色,李菲很是恰到好处地笑着。李菲后来跟我说到这些人的时候,只是说了一句自叹弗如。我是怎么回击她的呢?我说我们干吗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做摇尾乞怜状,李菲说没有这么简单,中国文学长期以来如此有很深的问题横亘在那儿,主要是视野的问题。我们在想着什么的时候,别人早就想过,等我们醒过来想到的时候,别人已经想到了其他的,亦步亦趋只能是我们。

  我当时是无语。她说他们现在不仅仅在关心婚外恋的故事,那些仅仅是小破事,他们现在关心的美伊战争,恐怖事件,南非还有全球的环境。其中一个来自德国,不仅写诗歌还写小说,他就说他要做像托尔斯泰那样的作家。此后他们兴奋地谈到了安娜·卡列尼娜,还有《伊凡·伊里奇之死》,其实我对这篇小说对死亡的恐惧的描绘和人临死的无助与绝望印象深刻。

  在那个阔大的阳台上,有一个汉学家取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叫唐之蝶,取庄子梦蝶的典故。过来和我们握手的时候,我马上就想到了那个庄之蝶,还没有等我开口,其中诗人便问他是否知道庄之蝶。这个汉学家年近七旬,须眉皆白,伊丽莎白说他是很有威望的汉学教授,出版了不少著作,其中有超半数是翻译了中国古代的典籍,譬如先秦诸子,还有一个叫皎然的和尚诗人。他兴致勃勃地谈到皎然,他说其实你们不懂他,我懂他。我说他是一个外国人,有人不理解。现在他已经来到这儿定居了。他这般说道,这个说法让我愕然,不过很快便为那个诗人的问话所打断,他立即抖动了脸上白花花的须眉说道,庄之蝶,哦,知道知道,然后像是带有某种得意之情笑了,再看,他似乎又有所宽宥的神色。汉学家和我们自然会谈到翻译问题。实际上也可以称做翻译文艺的。然而我们的交谈也还算愉快。一个钟头后高高的唐之蝶就离开了,他说他必须按钟头上床,他遵医嘱治疗他的失眠症。他向我们表示歉意然后和我们握手道别。老人的身影显得很挺拔,只是走势中含着不易觉察的风声。很快那么耀眼的门庭吞没了他的身影。我怔怔地盯着看了一会儿,耳朵里还时不时传来诗人们的低语声。

  下面我该要说说李菲和布朗的事情了,他们当然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去,这个中缘由是很清楚的,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就这么多,有这个理由还需要其他理由吗?显然一切是多余的。就像曾经情感开始的时候外界的多余一样。实际上在开始的时候便结束了。

  李菲后来跟我坦言过这段情感经历,她说我如果不在场,她可能会更疯狂点,我问会哪样的疯狂,她说可能真的不回来,还有可能……她没有说下去,我也没有多问,但是我能意会到那言辞背后的事实,沉迷肉欲和自我放纵。我知道这点事实,因为我也经历过,然后我是有所警惕的,始终没有突破过那一层堡垒。我问李菲,你是真的爱他吗?李菲的回答模棱两可,说好像是吧。她顿了顿若有所思说,我也不能确定。只是我忽然意识到我可能和任何一个男人相遇,只要存在这种可能,这条宿命的线。我提及几次他们的消失和不在场,李菲说他们离开的距离不超过一百米。我问到具体在哪儿,李菲只是说在房间里。这之后她不说我也不问了,这无疑无须多问。在房间里,对于一对男女只有一件事情可做,没有其他。李菲此后又一阵的羞赧,脸上现出了一些迷人的玫瑰红色。她做新娘的前夜我似乎遭遇过这种神色,迷离欲醉。

  “这样的爱情短暂一时,却是永恒的,灵肉的结合天衣无缝。在那些时光里我们不停地做爱,那种滋味是畅美难言的。”这句话是后来我在李菲的一则手记里看见的,她还具体地说明了在对面的那个小旅馆房间里和布朗翻云覆雨的次数,还有布朗的性交能力,甚至写到了布朗金刚怒目的阳具。我读到的时候有一种心跳加速的热燥感。李菲是从不记日记的,将日记和手记交织在一起,混同了两种文体就是等于将私密性和公开性混合起来。李菲将这个记录写在手记中是她有意那么去做的,包括她将这个手记放在唾手可得的位置上一样。

  其实李菲和布朗的故事也终究逃不脱我们所言的始乱纵弃,李菲也认同这种看法,但是她说爱情本应如此,要想使其完整,没有纤尘,只有这样。李菲以为小说《伤逝》鲁迅故意让子君和涓生一起生活,等于是让爱情遭遇生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李菲后来的佐证是即便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生活一起去又会怎么样呢,定然还就是一出《伤逝》。李菲这般总结说到,鲁迅终究是伟大的。自然和布朗,只有分离。那是我和女儿李菲谈得较为深入的一次,此后好像没有过。当然我们各自回忆起那些在阿姆斯特丹的日子的时候,犹如回忆一个共同的梦境。诗歌朗诵会可以说是一个梦中的梦吗,我想是完全可以这么说的。

  可是我忽然间不想去叙述那场诗歌朗诵会了,虽然这个是这次诗歌节上一个重点的重点,可是我似乎愿意自己回避掉它,就像我回避镁光灯之类炫耀的物质一样,我得承认在此后的一丝恍惚常常来纠缠我,这其实是我一贯的自省意识。没有谁比我了解自己这点。当地电视台,包括BBC以及路透社这样的大媒体已经出动,我能在诗人唇齿间跳动的音乐之间捕捉到那一次次的话筒和摄像机器的运转声,人们滴滴答答地忙碌着。很快静穆,然后是哗然,如砾石纷落般的掌声,再之后便是静穆,人们捕捉诗句也像是捕捉着诗人不寻常的呼吸。场景辉煌,在我以后的回忆中注定是一片灿烂,就犹如后来看见国家郁金香公园的灿烂一样。它铺天盖地没有细节。

  整个诗歌朗诵会分三场,早中晚,如此高密度的诗歌朗诵会就我所知是闻所未闻的,一切都紧锣密鼓,然而却是十分愉快的,这从每一个到会的人脸上看得出来,他们无一不带着笑意。当然我女儿李菲算是出尽了风头,整个亚洲被邀请的唯一一位年轻女诗人就是她,更何况有着令他们惊讶的年龄和美貌。东方女子的美在西方自然就会特别,格外引人注目。女儿在三场的间隙,分别是去参加朗诵会的路上,午餐,以及傍晚时分接受了四五家电视媒体和杂志的采访,女儿被人们团团围住,我有一种窒息般的幸福感。那会儿你感觉有一种明星的感觉,女儿她是深有体会的。那当儿,她几乎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无法想象,李菲后来跟我谈到这一节的时候,倍感过瘾。事实上,那一幕也的确让人羡慕。伊丽莎白自然是少不了忙上忙下的,李菲那点外语也就够和布朗交流,实际上我也知道爱情无须交流,有双眼睛就可以了的。自然谈到诗歌,谈到中国内地汉诗的发展以及介绍中国优秀的诗人,她必须夸夸其谈。

  李菲不停地说着,辅佐以手势。伊丽莎白不停地转身看着李菲,像是从她的脸上读到了诗歌的精义似的。第二天各家报纸分别以“中国当代李清照”,中国的西尔维亚·普拉斯,“中国的毕肖普”这样的醒目标题刊登了大幅照片和李菲的访谈。当然我和她同题亮相完全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看到报纸后,李菲表示了不快,她说干吗要这样称呼,我就是我,我不是李清照,更不是那几个外国女人,事实上我也不喜欢她们的诗作。我跟她们毫不相干。李菲坚决要求再起草一个声明,我相信她被那种巨大的虚荣在一刹那宠坏了,我就是这样看的,但是她听不进去,那些同赴会的诗人们也劝说她,甚至调侃她,说很多人想和她们挂上钩未必就有资格呢。他们的善意调笑也没有使李菲改正这一决定,她真的起草了三页的诗学声明,她希望同样登载那媒体上,事后她觉得也有点不可思议,这一切只不过是个游戏,只不过他们的标题需要这个,她的读者(确切地说是阿姆斯特丹一些无聊的看客)需要这个,需要一个醒目的大标题在任何一个国度都是一样的,他们才不真正关心其本质性的内容。他们只要求快速抓住眼球,让人喘气惊讶的标题而已。我得承认在那短暂的一瞬间,我发现我对女儿突有的豪爽,好强之心不甚了解(诗人L此后跟我说到了这点),它就像一阵动荡的激流带来的几块尖锐的礁石那样。

  伊丽莎白尽管也作了努力,包括诗歌节委员会一个日籍的诗人的帮助,但最终反应平平,包括诗歌节委员会内部,他们对李菲因为媒体标题得来的如此反应甚至颇感意外,他们耸着肩,在我们面前或者背后一致的表示了不解。因为这不重要。对于一个真正的优秀诗人来说,的确不重要。李菲后来跟我说,她之所以反感是因为她有一种诗歌殖民的耻辱感。我深深地理解了李菲,一个中国诗人的民族自豪感,这一点不是什么陈词滥调,所谓的大道理。虽然这个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不了了之的事实,但是我还是对女儿有一种由衷的敬意。尽管我很长时间不愿意将一个惯于撒娇的小丫头片子和一个具备一定诗学涵养的女诗人联系起来,一旦联系起来,就意味着两个身份的剥离,两个身影向着两极奔去,一个愈来愈小,一个愈来愈大。当然这都让我无法适从。

  女儿和我悄悄地说,其实,我也不会掉一块,少一块的。这个调皮的态度终于慢慢地包围了此后时光的每一寸,每一毫。李菲意识到了这到此为止,她也不再提这个话题,作为一个插曲由此而忽略过去。就像你毫不在意的时光悄然被忽略而去一样。

  正如诗人L的诗句“夜,是如何将我们包围的,我们,仅仅河流上漂浮的一叶”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很快被夜晚裹挟而去。在阿姆斯特丹的几夜,我并没有睡好,常常梦醒,这使我怀念家中的一些日子,这一些日子多半是李湛还在那会儿,李湛总是和我一起坐起,我的头会靠上他的肩。听见他含含糊糊地说着一些什么然后再沉沉地睡去。我盯着那边伊丽莎白蜷成的模糊的一团,还有李菲,也模糊得很,她们几乎一动不动,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她们和一块石头差不多。晚上朗诵会结束得很晚,大概是快十一点钟了,我因为胃隐隐作痛便早早回到住处睡下了。

  然而深夜里我还是突然醒来了,我惊坐了起来,看不见任何事物。这个沉沉的黑暗犹如玄铁,我被封在其中。我听见自己惊梦后的喘息声,很响地回荡在我的耳壁上,我梦见一个无比光亮的地方,那儿像是雪山,有很多的树在摇晃,我躺在那儿,周围像是冰。我摸了摸很硬,我试图站起来,可是就是站不起来,我想我是怎么了,然后看见远处有一个金黄的影子向我这边过来,我看清楚了是一头豹,一头全身金黄的豹(这是诗人们乐于提及的梦,我也做到了)。我努力地挣扎着,想逃脱掉,可我的努力是徒劳的。

  豹显得很安详,从容地踱着步子,我清楚地看见了她,她停下了步子,盯着我看,那种表情还有眼神就像看一个化石,一片树叶那样,里面没有凶恶,倒像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目光,盯着我看了几眼,然后便顺着那边的岩层而去了。之后是一群笨拙的动物(好像是巨大的犀牛)结队经过,声音沉响,震得我身边稀稀落落得掉下不少石块。我看见另一侧有一团巨大的岩石被震得滚落下去,那一层岩石里有一个异常熟悉的影子,那是伊丽莎白,然后她又飘向空中,稳稳地浮在一朵云上。我惊叫了起来。我忽然间意识到我也变成了一块化石一样的东西,或者是木乃伊什么的,我想挣扎着坐起来,却有很多的人开始围观着我(我也被观瞻了,我能奇怪地意识到这一点),此后我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包围着。我说,不,不是这样的,还不是这样。就在这个时候女儿开始摇我的肩头,不停地摇,然后我终于醒过来了。

  一盏灯亮了,四壁的白光像层白纸,女儿像是从这一层白纸里伸出她的半边身子,身上穿着一件粉红色的内衣,头发团着,脸上的光亮使她的鼻子有一层高大惊人的阴影。李菲看我醒了过来,抓住我的手,紧紧地握住,紧紧地握住。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我听见了自己惊梦的叫声,尖锐而沉痛,然后我听见她说,没事了,并且用一根修长的手指在我的额头上刮着,那儿有一群汗珠。后面还有一些人的影子,他们低声地说着什么,他们身上都有一层模糊的白光,像是刚刚从那个地方回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