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是一个崇尚玉器之国,先民们很早就赋予玉器以神秘、道德等含义,使其富有特殊的使命。如果说艺术,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反映,玉器雕琢艺术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玉器更是与当时的思想意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由于汉代崇尚道教和玄学,王公贵族祈求长生不死,并渴望得道成仙,于是玉器的社会功用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汉代多采用写实与夸张并行的创作手法,将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仙人生活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一大批气势非凡、精妙绝伦并富有梦幻色彩的玉器艺术佳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玉器在汉代时就被神化到了顶峰,其社会功用得到进一步扩大延伸,并在理论思维上日趋迷信。于是,人们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敛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如此,葬玉也随之出现,并且使玉敛制度在汉代发展到了一种极致,特别是统治者还创立了比较完备的玉衣敛葬的制度。到了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个等级,并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据《后汉书中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和公主使用银缕玉衣,而大贵人和长公主等只能使用铜缕玉衣。
另外,在玉器的造型上,汉代工匠往往采用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注重整体效果,表现或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和相貌。
汉代玉器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镂空器物明显增多,特别是对于线条的运用,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例如,工匠们往往巧妙地采用委婉优美、浪漫飘逸而又刚柔相济的粗细线条相互搭配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幅神奇瑰丽、疏密有致而且健壮饱满、洒脱奔放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这些艺术手法,在刘胜夫妇墓室中出土的玉器中多有体现。例如,出土于刘胜墓中的一种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的谷纹白玉璧,不仅玉质晶莹洁白,两面都饰有优美的谷纹,而且其造型也十分别致少见,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在满城汉墓出土的玉石器中,还有一套值得人们注意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石磨,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磨实物。这套石磨,是由两块厚重的圆形石盘组成,称为“磨扇”,两块磨扇上下对合,其中央部位凿有磨腔,上扇凿有添加粮食的孔道,孔道与磨腔相连,在两片磨扇的对合面上分别凿成凸凹不平的锯齿状,称为“磨齿”,下片磨扇的中心安置有一根向上突出的铁制立轴,上片磨扇的中心则凿有能套在下扇立轴上的套孔,使用时推动上扇的手柄便可使其旋转自如。
石磨的上扇在作旋转运动时,由于其磨齿与下扇的磨齿相互间咬合以及相错,从而形成很微小的升降运动,于是上下扇之间便出现了瞬息的齿隙,使加工的粮食通过上扇的孔道不断进入磨齿。
另外,石磨在使用时,将杵臼的上下冲击力改变为齿面摩擦力,将杵臼的间歇工作改变为连续工作,这就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如此,这石磨的发明实在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