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7章 原宪

  原宪(前525一?),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原思、仲宪。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36岁。曾任过孔子家宰(管家),先生给他棒禅粟米九百解,他推辞不受。孔子死后,隐居于卫国,终身未仕在孔门众贤中,原宪以安贫乐道着称,后人常将他与颜回并提,“论古则知称夷、齐、原、颜,言今则必官爵职位。”(《潜夫论·交际》)他曾问孔子何为“耻辱”,孔子教导说:“邦有遭,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即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取薪傣;如果国家政治黑暗,仍做官领傣禄,这就是耻辱。对先生的教诲,他始终遵循,并以终身不仕来实践自已的信念。在修身方面,主张不行“克、伐、怨、欲”,即一生之中避免“好胜、自夸、怨恨、贪心”四种毛病。虽然孔子不同意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仁”,但还是肯定了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论语·宪问》)孔子死后,虽然他还很年轻,埠没有去追求官职,投靠权贵,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仁”的目标,退隐到卫国,过起了隐居生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原宪在卫国过着“不厌糟糠,忍于穷巷”的生活(《史记·货殖列传》),“清净守节,贫面乐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保持自己品行的纯洁。此期间,子贡闻知原宪隐居在卫国,特别专程“结驯连骑”前往看望但见原宪居处,“环堵之室,茨以生篙,蓬户瓮墉,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再看原宪,则“冠桑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枉襟则衬见,纳屡则踵决。”(《新序·节士》)子贡见如此狼狈情景,怀疑原宪是不是生病了。哪知原宪慷慨陈词:“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说:“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新序·节士》)原宪认为他自己是个贫穷的人,但不是那些学道而不能行的人,因而没病。并进一步阐述他的主张:凡是那些为他人而学习,为自己的利益而授徒,不合干仁义的行为,纵使有荣华富贵,也不愿去做。子贡听了原宪一席话,自觉非常惭愧,又无言以对,于是不辞而去。而原宪则曳杖拖展行歌《商顺》而反,声满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新序·节士》)原宪穷不失志,“虽贫与残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其品行与颜回、曾参相类似。但其旷达的性格,又远超颜、曾二贤。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汉明帝祭孔子,原宪配祭。此后历代不断封祭。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原宪为“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追封为“任城候”。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