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4章 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前52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人。其年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少孔子四十九岁”。有人据子游的年龄小孔子45岁和子游曾对子羽作过的评价来推断,认为其年龄以小孔子49岁为宜。其籍贯虽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但可从其他材料作出推断:《论语·雍也》篇记载,子游做武城宰时,发现澹台子羽有才并向孔子推荐;《左传·哀公八年》说澹台灭明的父亲与武城长官交情甚厚。因而子羽籍贯当属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据澹台子羽之父与武城宰有很好的交情来看,子羽家庭并非一般平民之家,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子游向孔子推荐后,子羽才拜学孔子,是孔子晚年弟子。《论语·雍也》篇惟一记载到澹台子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堰之室也”,说明子游很欣赏子羽,称赞他走路不插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子游屋里来。由此可见,澹台子羽是一个不贪近利,注重自身修养的人。从非公事不到子游屋里去来看,澹台子羽得到子游的信任尊重,井被委以职事,为人光明正大,不投机取巧,不借重权势谋取私利。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引杨氏云:“为政以才为先,故孔子以得人为问,如灭明者,观其二事之少,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迁,不至其室者,人必以为简。非孔氏之德,其孰能知而取之于”即是说,为政以得才为首务,所以孔子以是否得到人才来问子游的为政情况。像澹台灭明这样的人,观察到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至于室“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光明正大。后世有的像子羽那样行为的人,人们必定认为他迁腐可笑而且怠慢无礼。不具备像孔子德才的人,是不能发现这种人的价值的。”

  朱熹进而倡导人们持身应“以灭明为法”洁身自好关子澹台灭明的容貌与才品,史籍记载截然矛盾。《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子僻见》篇也说:“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是说澹台子羽相貌堂堂,但才能菲薄,不能与长相相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说他“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才薄。既以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司马迁说他形相丑陋,孔子先以貌取人,后才发现此人相貌虽丑,但才品俱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为政良才。从上文所述子羽确有相当才品来看,司马迁所记当更接近事实后来,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澹台子羽“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没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谙台子羽从先生学成后,南游江楚,广泛招徒授学,名声显赫。孔子听说,深感从前以貌取人很不妥当,自责“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去世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尹此时“澹台子羽居楚”(《史记·儒林列传》)继续在楚国授徒讲学,为孔子学术思想南播江南起了很大作用。澹台灭明虽形相欠佳,但未因此自惭形秽,而是严于修身,洁身自好,持政廉洁。死后受到后人的推祟。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澹台子羽受到皇帝的祭祀,此后,历代封祭不断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澹台灭明为“江伯”。宋真宗大中样符二年,又封为“金乡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