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阿兹特克文明的毁灭

  从Toltec神话开始,已预言诸神“白色之子”Quetzalcoatl的使者会有一天从海上回来,重夺国家统治权。公元1519年,果然有一位皮肤白皙的西班牙大贼Cortes联同一伙人在墨西哥湾登陆,被当时的阿兹特克的国王Moctezuma二世误认是羽蛇神的化身,恭迎他们到首都Tenochitlan。

  西班牙人利用阿兹特克人这个“美丽的误会”,加上邻近城邦对阿兹特克早有不满,在以寡敌众的情况下夺去了墨西哥的统治权。由此引来更多更卑鄙殖民者的野心,祸延南美的印加帝国,带来几近灭族式的死亡。

  阿兹特克人邀请西班牙人参加庆祝惠茨罗伯底里节日的宗教仪式。当祭神舞蹈开始跳起来,阿兹特克人全神贯注投入到庆祝活动中时,西班牙人抓住时机发动了进攻。他们杀死了阿兹特克贵族阶层里最有名望的成员,据说仅在那一晚上就屠杀了至少1万人。

  一些阿兹特克人奋力制止他们,把他们从城里赶走,但是他们纠集了更多的本地同盟,接着又返回来。并且还建造了13艘大船,发起攻城战。1521年8月13日,泰洛克帝兰城最终被攻克了。摩克台祖玛本人被抓进监狱,然后被杀死。成千上万的人惨遭杀戮,街道上覆盖着新西班牙人统治下的牺牲品们的鲜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许多在入侵者统治下幸免于难的人却死于瘟疫和疾病。西班牙人所带来的天花、霍乱、麻疹和黄热病在美洲并不曾有过,因此人们对于这些病丝毫不具备免疫力。天花是利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人的最强有力的盟友,在战争与疾病两方面因素的夹击下,当地人口大批死亡,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从1千万下降到几乎不足2百万人。

  拉丁美洲古文明起源之谜

  古代美洲,无论是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还是印加文明和奇布查文明,它们都散布在纵贯美洲太平洋海岸的科迪勒拉山系一带。尤其是墨西哥与秘鲁这两个主要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地区,也是古代美洲的两大文化区。它们均是靠近太平洋的地带。同时,美洲印第安人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从墨西哥到秘鲁的近太平洋地区,而广大内陆平原和大西洋沿岸则人口较少。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说明美洲古文明和朝鲜、日本一样最初都是从西部海岸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受中国影响,中国的文化从西边传来时,最初都是在他们的西海岸登陆,所以首先发达起来的是靠中国最近的西部地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古代美洲的文化也出现这种现象,加之不断发现的大量具有华夏文化影响特征的证据,是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五千年前踏上美洲的黄帝裔胄

  美洲许多部族的语言都与汉语有许多近似之处,如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印第安人中间,人称代词“你、我、他”的发音与中国古代人称代词的发音相似。秘鲁的一些地名与汉语的语音相同,有一些地名甚至与中国的地名完全相同。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所以语言学家们通过计量两种语言的100个最基本的核心词的共同对应数或同源率可确定两种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这100个测试词汇是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词汇,如“我、你、不、一、水……”等,根据一定的测算公式和年表,就可确定出两种语言的分化过程时间表。在测量汉语、玛雅语两种语言的关系时,专家们经严格筛选找出重合词,并在其中选定在两种语言中音义全面一致,而且在玛雅语中广泛使用且普遍性强的共同词,再根据比例扣除了可能产生的偶然巧合词后,还有22个。而根据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公认的算法,当共同词的比例为22%左右时,两种语言分离的时间是5000年。中国学者胡春洞指出,这证明了两种语言同源,华夏与玛雅文明同根。而另一方面,与此相对应的,玛雅人自称其到达美洲的时间是公元前3113年,这已为近代的考古发掘所证实,时间距今正好是5000年,两者惊人地吻合。

  更让人惊讶的是,1991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文称,根据在蒙合科河易洛魁印第安人部落里发现的易洛魁人保存的鹿皮画《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这一情况,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即中国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时代,华夏先民就到了美洲。易洛魁人既是美洲最早的部族的一支,也是一直将生活习俗、制度保存下来的一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证明了今天美洲的易洛魁人也是五六千年前移民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的裔胄。无独有偶,今天在墨西哥的印第安威哥尔部族人的面貌和中国人十分相像,以至被称为“中国人”。同样秘鲁不少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秘鲁初期的人种属于华人血统。

  大海之东的金字塔与西来之神

  玛雅人死后,安葬时要头朝西方,这种信仰源于玛雅人说他们的祖先中有一部分是从西方来的╟╟他们以库库尔坎为首,所有的人来时都身着长衫,脚穿木底鞋,蓄长胡子。库库尔坎既是金字塔的建设者,也是马雅帕克城的奠基者。美洲的金字塔与中国古代的祭坛很相像,多为带阶梯的截顶锥体,都做祭祀、埋葬之用,也可做观察、检阅之用。更需一提的是,墨西哥称呼金字塔的发音与中国的“坛”字发音极为接近。墨西哥梯奥蒂华干、都拉、尤卡坦等地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并沿着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建筑群的设计特点相同。玛雅人建筑的特色装饰同中国古代艺术中饕餮怪物的面像组合如出一辙。

  有关在5000年前那个神话与英雄并存的时代,华夏人探索大海之东那块神秘地方的影子,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与记载中时常可见。先民们把这块地方称为汤谷、缚木等。传说中黄帝的孙子颛顼就曾到过那里,距今约6000年,说他曾北至幽灵、南至交趾、西济流沙、东至缚木。《山海经》中还记载说在海外有汤谷扶桑、大壑咸池,是少昊国所在地。在那里颛顼长大成人,还曾把他幼年时玩的琴扔到了深不见底的大峡谷中。亚历山大·麦加伦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所记载的大峡谷》、《中国古代所记载的亚里桑那以及它的崖宅》等书中指出《山海经》上所提的一些地方就是现在美国亚里桑那的大峡谷。在远古的地理巨著《山海经》中的《东山经》所记述的地区,那是惟一与中国国内地理分布对不上号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墨兹博士根据上面所说的《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的这一线索,跳出中国本土的范围,在北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考察,结果发现书中记述的这片地区与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的地理完全相合,确认这块几千年来被认为是无可考证的地区是北美中西部。《山海经》从口述的形成算起已有4000多年历史,那么也就是说在那之前华夏先民就已到达美洲,并对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及1万年前经白令陆桥由亚洲东部迁至美洲的印第安人土著部落,进行了考察,这个时代可能距今约5000年。此外,在中国古书《春秋》中也记载过只有美洲所特有的能倒飞的蜂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对美洲做过考察。

  从阿兹特克人乃至南美的广大地区都有这样一个关于神仙的传说,只不过各地对神的称呼不一而已。他发明文字,并教人们种植谷物。另外,人们发现玛雅人用蛇、鹿、兔、猴、虎等动物纪年,同中国用十二生肖纪年相似,且每月前也同中国一样冠以农业时节的名称。阿兹特克人有一种与中国干支纪年相仿的循环计算方法,也被认为是来自中国的。在秘鲁当地语言中的的喀喀湖与远方来的弟兄二人有关,而的的喀喀与中国的弟弟哥哥发音一致。的的喀喀湖是传说中的神的活动中心,据说神也是渡海而来的。传说中的神后来又到海边向太阳落下的地方而去,也就是回到了他来自的地方。在中国的古籍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相土的人,是一位擅长航海的人。《诗经·商颂》记载道:“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相土在海外“有截”这个地方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现代学者考证,有截就是在大海之东的美洲。

  从种种传说与记载上看,以颛顼、相土为代表的华夏先民不但去了美洲干了一番事业,而且还有人将其在美洲的业绩带回中国并记录下来,这与古代美洲的传说是相互印证的。

  龙的传人在水一方

  华夏、玛雅两个民族的亲属关系除一方面在语言上有反映,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信仰上也有反映。如华夏与玛雅的龙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龙蛇崇拜是古代玛雅与中国人共同信仰的非常突出的一点。玛雅帝国被称为巨蛇王国,标志是一个双头龙。艺术主题以蛇为主,各式龙、蛇贯穿于玛雅象征文饰之中。而中国古代有名的族系都属于龙蛇图腾,因为中国最早也是崇拜蛇的。古代中国气候湿热,适合蛇的生长,甚至到了汉代《史记》中还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现在山东是种不了桑麻的,陕西的渭河平原更不能长竹子。今天的福建武夷山地区,还保留了当时的气候条件环境,所以是有名的蛇的王国。中国古代传说中共工是人面蛇身,祝融是一条火龙,黄帝也是龙,古代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母族。而玛雅传说中玛雅的造物神是羽毛蛇。玛雅的王蛇是最重要的神,其上半部是人身,下半部是蛇,与中国的伏羲与女娲是一样的。

  此外,华夏与玛雅的一些远古的传说与记载,也极具有共同之处。如《山海经》上说汤谷有扶木,是太阳所居之地,同玛雅的神话如出一辙,只是玛雅人称这一棵巨大的树是木棉树;《玄中记》所记扶桑之树及天鸡,1969年出土的汉墓陶树所表现的故事,均与古代玛雅人关于第一树并带给民初食的传说吻合。至于华夏与玛雅文化习俗的相同点也很多,如玛雅的书写方式同中国的石刻一样是由上到下直写的;玛雅音乐同中国古典音乐一样,有5个音调,5个音阶;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的高跷舞同样也出现在古代玛雅的舞蹈中。直到今天秘鲁普诺省的居民多数都是黄种人,其相貌、打扮、生活习俗与中国的藏族十分相似。中国史学界公认华夏民族的主体民族来源于上古的羌人,也是与藏族同源的。而且秘鲁印第安民间也有狮子舞、踩高跷等极富中国特色的舞蹈,安第斯山区的音乐的韵律与中国民间乐曲很相像。诸如此类,有关记述已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有锻石锛与季风洋流

  华夏民族并不是只知眼前一小块天地的民族,而是早就探索四海的民族。华夏先民对海外的探索是有其理论根据的,其中最有名的反映在齐人邹衍的《九州学说》之中,认为世界有九大州,各州之间有神海隔开,中国只是其中一州,即赤县神州。华夏先民就是带着这样的认识,越过大洋到达美洲的。秘鲁古老的有明显亚洲文化印迹的查文文化,在其出土文物中,就有一块刻有这样九州学说的大石头。

  有一些人怀疑华夏先民是否具有航渡大洋的能力,他们只是认为亚洲人在冰河期结束之前,有一部分经白令海峡陆桥进入美洲。但是,近代考古学家在自菲律宾、印尼、波利尼西亚、夏威夷、库克群岛、复活节岛直至南美厄瓜多尔均出土发现了一种叫有锻石锛的加工独木舟的专用工具,经测定有5000年至6000年的历史。开始人们不清楚这种文物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在中国的浙江、广东等地相继出土了相同的有锻石锛后,考古专家们才最后得出结论。有锻石锛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后经百越人航海横穿整个太平洋带到各地,即凡是有有锻石锛出土的地方,就是华夏先民横渡太平洋时的所到之处。古越人的迁移路线、有锻石锛的出土分布情况与风向和海流恰好是一致的,从亚洲东部有自然季风洋流流向美洲,南边有赤道逆流,由西向东可抵中南美洲。德国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海尼·格尔顿指出,大洋洲的文化也来源于中国,当地居民是从中国东南沿海迁移过去的,这一观点后为考古界的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所证实。有6000年历史的中国龙山文化遗存,在日本北部、阿拉斯加等北太平洋暖流沿线附近均有发现。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的一些青年曾利用这条洋流孤帆横漂太平洋,从台湾出发成功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加上20世纪70年代在洛杉矶海岸发现的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船用石锚等情况,均充分证明了古代华夏人完全可以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

  华夏与美洲古文明相比较,两者在生活习俗、思想方式、文化艺术等方面均存在着大量的共同之处。这是否在告诉我们,在5000年前正当炎、黄、蚩尤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中华文明大幕之时,华夏先民的一部分也同时在不断地征服浩瀚的太平洋,到达了美洲并创建了古代的美洲文明?

  美洲古文明与中华古文明之关系

  美洲灿烂的古代文明及其众多遗址,经过约160年的研究与发掘,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注目。其雄伟肃穆的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可与埃及最著名的金字塔相媲美;其有120层观众席位的宏伟体育场,使希腊、罗马的同类古建筑黯然失色;其独特的象形文字与高度发达的精确历法,令人为之惊叹;其具有浓厚原始色彩图腾崇拜与血腥的祭祀方式,也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神秘而灿烂的美洲古代文明,不仅令人心向神往,而且会禁不住去追溯思考在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这片新大陆之前,是否会有更早的移民美洲古文明是本土文明,还是外来文明或是兼而有之美洲古文明与中华古文明是否有亲缘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同根同源”,或是仅限于历史长河中偶尔的接触与影响要精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无疑为时尚早,但根据各种学科专家长期共同的探索研讨,有一些问题已逐步形成共识,答案较为明确;有一些问题学者们尚有争议,要形成共识还得等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只能根据事实与证据加以综述,尽可能地避免主观的臆测或过早的判断。

  在美洲古文明与中华古文明的关系上,历来有两大派别,即“同源派”与“自我派”或称“本土派”。所谓“同源派”,即认为美洲古文明与中华古文明同根同源所谓“自我派”或“本土派”,即两种古文明各有各的渊源,两者不存在因果根源或相互交流的关系。约250年以来,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都分成了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客观地说法,我认为“同源派”有一定的证据,但证据还不够充分“自我派”也有一定的理由,但理由也不是很充分。所以笔者认为不必先入为主地卷入某一派,而应把美洲古文明与中华古文明的关系,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由于目前对这两种古文明的研究都还不够全面深入,因而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笔者所能做的工作,只是把两种古文明的连接点或称接触点,作一些如实的介绍与分析,而不是过早地下“同源派”或“自我派”的结论。

  印第安人与黄帝、蚩尤的关系

  1992年6月19日《华声报》刊载了《轩辕黄帝族移民美洲,易洛魁人是其裔胄》一文,该文谓1991年美国华盛顿《国家地理》10月第180卷第4号期,刊登的布鲁治·约瑟的论文《奥次顿哥》,介绍了在莫哈克河奥次顿哥村易洛魁人保存的鹿皮画彩图,一幅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另一幅是《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这两幅彩图,为今美国纽约州的易洛魁人是6000年至5000年前移民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族的裔胄,提供了确凿有力的证据。

  《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画面的上方是二十八宿环绕中央的天鼋,黄帝属土,与星象相配即为土星土星二十八年运行一周天,每年临行二十八宿之一,故土星又名“镇星”,意谓镇得住二十八宿。东方七宿为“青龙”,其帝为东帝伏牺南方七宿为“朱鸟”,其帝为南帝炎帝西方七宿为“白虎”,其帝为西帝少昊北方七宿为“龟坨”,其帝为北帝颛顼。而中央之帝,居于中土,临驾四方之帝。故二十八宿的象征意义黄帝是镇得住二十八宿四方之帝的镇星,因而这个图形是黄帝征服四方,统一天下的象征。“天鼋”本是黄帝族的象征,相传著名的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蚩尤作大雾三日,黄帝的将士都迷失了方向,军师风后献计说“将天鼋军旗之天鼋头对天山指西北,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二十八宿中间的天鼋形象,据欧阳明、王大有、宋宝忠诸位学者的分析,这个天鼋就是这个流传数千年的史话的缩影。由上分析可证,二十八宿环绕天鼋的图像,应是轩辕氏黄帝族的图腾徽帜,它象征着黄帝族征服四方、统一天下的辉煌历史,也是黄帝族独特的图腾标志。

  《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中的蚩尤,本是炎帝族中强有力的优胜者,他本是炎帝的继承者之一,曾一度获得“古帝”的称号,只是由于面对强大的黄帝部落联盟包括炎帝之后争继帝位的失败者,以蚩尤为首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多次激烈的战斗,蚩尤部族终于以惨败而告终。①蚩尤部族的一部分因战争而死亡,一部分战败后散落四分,一部分则归附于黄帝族。故图二中的蚩尤头上所戴的是“炎帝的椎形五联冠,冠上为篦形轩辕日历轮”。②体现了黄帝与蚩尤大战后,炎黄两族的再次融合。关于图二其他部分的分析,学者们认为“轩辕日历轮”上面有两个蛙龟形人,其下又有两个菱形符号,象征四时八节,又有两个“执手”,由风后由右向左推动,于是蚩尤奔跑起来,足下是日落的红色禺谷,右臂下垂,有两只阳乌堕落,代表二更已过,左臂高举,指向月亮,月亮中天,说明是三更子夜,双臂成太极S曲线,由右向左旋,为先天太极图,与天鼋图亦为先天八卦方位,证明两图均为先天伏羲八卦时代的产物。③今美国纽约州易洛魁人保存的两幅鹿皮彩图,确实证明了黄帝族后裔的一支,曾由海路移居美洲,易洛魁人即是其传人。

  美洲古文明与夏、商古文明

  美洲的“前古典时期”,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50年。属于这一时期早期的文明,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文明,一是位于墨西哥湾沿海低地的奥尔美克Olmeca文明,一是在南美安第斯高原上的查文Chavin文明。在前古典时期的晚期出现了文字。“古典时期”约从公元前250年~1000年,这一时期文明之花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普遍开放,而最著名的则是玛雅诸城邦。玛雅地区的文化较为发达也较有特色。“后古典时期”约从公元900年~15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有强盛的托尔特克“帝国”,与后来的阿兹特克“帝国”南美洲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则有奇穆“帝国”和印加“帝国”。

  “古典时期”与“后古典时期”,在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包括今秘鲁、波利维亚和危瓜多尔的部分地区,中部美洲地区包括今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与萨尔瓦多,这两个地区孕育出了拉丁美洲的四大文明,即托尔特克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而其中后三种文明的影响尤为显著。

  下面让我们考察一下,中华古文明东渡美洲的若干证据。

  商代文明对奥尔梅克文明约公元前1200年至前300年的影响。据1992年2月28日《华声报》王大有、宋宝忠、王双有的报道,纽约《世界日报》1996年11月1日的报道,主要证据如下

  证据之一考古学家在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数英尺的沙中,发掘出16尊高约七八英寸的雕像与玉圭。玉圭上所刻的铭文,其字体介于大汶口文化陶文和殷墟甲骨文、三代吉金文之间。所谓“玉圭”,据《尚书·尧典》所载玉圭为“群后”即王侯身份的信符。长条形,上端呈三角状。乃是古代王侯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的礼器。生时执圭用于朝聘,在死后刻其名号于上并供祀于宗庙,即成为“神主牌位”,立于墓前即相当于“碑”。此六圭为镇圭玉圭,上刻祖先名号,明显属于祖先的神主牌位,以此祭祀祖先。此六圭之形态与山东龙山文化日照两城镇玉斧--平首圭形制相同。六圭的文字为阴文契刻,刻写方式与殷墟甲骨文相同。线形方块字,自上而下书写,其结构方式和书写习惯与甲骨文相同。六圭白色,十五尊雕像黑色、一尊红色。这种崇白、尚黑、贵红太阳崇拜,恰为东夷先祖的少昊氏西帝、金星神的习俗,殷人继承了这种习俗。由此而推,红雕像当为少昊氏或帝喾,其余的黑色雕像为商代的祖先,六圭的铭文与红、黑雕像相对应,构成了一个有文字记载有形象显示的宗祀整体,以示东渡美洲殷人的根思之念。

  又1996年2月份,俄克拉何马中央州立大学的中国学者许辉教授,发表了《奥尔梅克文明起源》的专著,详细地阐述了殷商文化的衰落与奥尔梅克文明崛起的密切联系。许教授在拉文塔出土的玉圭与玉雕上曾寻觅到200多个甲骨文字样,他曾带着其中146个字模,两次回中国,请好几位中国古文字权威专家观看鉴定,又得出了“这些字属于中国先秦文字字体”的肯定结论。由于中国古文字的确凿依据,也由于1996年9月间,北京商代学术专家陈汉平访问华府画廊时,破译了拉文塔出土的第四号文物的一件玉圭上的符号文字,意谓“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殷末军事统帅攸侯喜和摩且王徐方领袖统帅殷朝军民,约在公元前1120年从东海出发,经日本,东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海岸,在拉文塔定居,并建神庙,告祭祖先,因而才有拉文塔遗址中的玉圭与玉雕。殷商文明为当地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和天文地理知识,从而导致美洲第一个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兴起与形成。

  又据调查得知,在羲支或中华华州、市、村居住的殷福布人自称为殷人后裔,他们彼此每日相见、起床、吃饭、睡觉时必说:“YINDIAN殷地安”,以表示东渡美洲的殷人遗民对“殷地安阳商都”的深切思念。

  证据之二据《光明日报》等国内报刊的报道,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的王大有、宋保忠等三位学者,曾在北京的墨西哥驻华使馆举行学术报告,他们认为中国与墨西哥古文化具有整体、序列、共时、历时特殊指向的同一性,诸如太极八卦文化、龙凤文化、五方、五行、五色、五音、五气文化,凡此种种都浓缩在墨西哥国宝阿兹特克的太阳历中。他们还展示了古墨西哥多种多样的八卦历,并与我国仰韶、大汶口等文化时期的八卦太阳历对照。证实了中、墨八卦太阳历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一致性。

  证据之三殷人东渡说之所以是可以成立的,不仅有拉文塔的殷商文物可作直接的证明,此外尚有三条线索可资证明。其一,经美国与台湾的人类学家的研究,发现殷人祭祀坑的约400具人骨照片,并非都是蒙古人种,其中有两种异族人种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太平洋的尼格罗人种,约有38具另一种与波里尼西亚人相似的人种,约有50具。这两种太平洋岛屿中的异族人种出现于殷人的祭祀坑中,说明殷人在殷亡之前,就有远洋航海的经验,否则这些太平洋岛屿中的异族人种,不可能被俘虏并被当作祭祀的牺牲品。其二,据著名历史考古学家李学勤在贵州贵阳的一次学术报告中说,殷王朝的势力范围相当广阔,殷王朝占卜使用的龟壳体积很大,经专家们考证,绝非中原本土的产物,而是东南亚的特产。这说明商王朝的势力至少已深入越南一带,并有相应的信道。因此商末殷入东渡的地点,既可从东海出发,也不排斥商朝战败南下的部队从越南一带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其三,有关印第安神萨尔寇特尔的传说,说他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来到人间,他身穿白袍,教人们创造器具,建立礼仪,制定法律……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不得不离开帝国,后来他走到海边,开始哭泣,纵火自焚,死后心脏变成启明星另一种说法是他乘船渡海而来,又乘船返回。两种说法的结局是一致的,他向人们宣布最终还是要回来的。如果把这个“萨尔寇特尔”设想是殷人东渡的首领,“殷人尚白”,故身着白袍是一种明确的标志,后来复国无望,故走到海边哭泣并自焚另一种传说,则是乘船返回故地,即有意再回中国以图复兴商朝。当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斯特带着军队与墨西哥阿兹特克的国王莫克特祖马相遇时,之所以没有刀兵相见,而是得到友好的礼遇,据传记作家说,就是因为科尔斯特是“白”种人,有“白”的标志的缘故。可见印第安人对古老的传说是怎样的尊重而深信不疑。

  周初商末文明对美洲的影响

  周初商末藏、羌、彝族东渡美洲对美洲查文文明约公元前1100年~前400年的影响。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藏、羌、彝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约在商、周交替时期,西南地区部分藏、羌、彝居民因躲避战乱,南下越南,经菲律宾、斐济、波利尼西亚,而到达秘鲁。

  在秘鲁和波里维亚边境的安第斯山上,有一个南美洲最大也最高的湖泊,名叫的的喀喀湖,该湖海拔3656米,面积为80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36个小岛,空气清新而气候寒冷,与青海、西藏一带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相当接近。现今秘鲁的土著人中有不少是黄种人,其相貌、衣着打扮,舞蹈与音乐及习俗与中国西藏、青海一带的居民极为相似。据当地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来自远方,发现了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就定居在湖边成为最早的居民,故的的喀喀湖实际上是“弟弟哥哥”湖的意思后来逐渐繁衍成邦,就取名为“迪亚瓦纳科”,意谓地球南部的国家,实际上就是“天华南国”的谐音。玛雅人中有人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的农民”。又秘鲁的印第安人有33种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克丘语,与汉语一样是单音节的,其中有部分单词其音、义均与汉语一致,如称印加王为TAWATIN“大皇帝”、BAGUA“八卦”、YUPAN“玉盘”、KOLAN“高峦”、WAWA“娃娃”、NANA“娘娘”。

  从黄种人,西南地区藏族等相似的衣着、歌舞、习俗,古老的东渡传说,到部分语词的一致性,说明商周之际西南地区藏族等居民东渡的推测是可以成立的。这是证据之一。

  证据之二,对查文文化研究30余年的秘鲁历史和考古学家利奥·特略发现,查文文化时期的文物有额头带“王”字的人头雕像。自古以来,中国的习俗因蝙蝠之“蝠”与“福”字谐音,视蝙蝠为吉祥物。在秘鲁的查文文化时期的石雕、石刻及陶器中也有大量的蝙蝠图案。另外在查文文化遗址中,还发掘出了雕刻精细的石笔筒,鸳鸯笔筒,以及石龟、石磨盘、数以百计的石雕人像、人头像、皇帝坐像,这些石雕、石刻作品与中国的同类作品完全一致。

  更令人惊奇的是以下两个事实其一,在查文时期的文物中,竟有一块刻有“洛书”图样的大石,后来称为九宫图,其中东、南、西、北四方为阳,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为阴,九宫中间的中宫为阳。其后,战国时期的齐人邹衍又据此创立了大九洲说,中间的部分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因为居中、故称中国云云。相传《河图》、《洛书》是五六千年前华夏文化的重要文化模式。

  与八千年的八卦文化模式也有密切的联系,故刻有“洛书”图样的重要文物的出现,是华夏古文明传播于美洲秘鲁一个明显的证据。其二,中央音乐学院王雪教授曾明确指出,不仅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乐器,如阳埙、排箫、螺号、骨笛与中国古羌人、西藏人的乐器功能相同,而且在五声音阶和五音调式上也与中国宫、商、角、征、羽完全相同。

  证据之三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居民如羌人、巴人、彝人都有虎崇拜的习俗,而夏王朝又是龙崇拜的继承者。古之所谓“左青龙、右白虎”,本是星象崇拜与龙、虎崇拜于一体,这一点在距今6500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的45号古墓中已找到确凿的证据。据电视“伟大的旅游”的介绍,玛雅人不仅崇拜虎,而且特别崇拜西方七宿中的“昴星”。西方七宿本为白虎星象,“昴星”是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个星组成,俗称“七姐妹星团”。以治水而闻名的大禹,本为古羌人,生于蜀地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太平广记》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曰禹“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胸有玉斗。”意谓禹为西方七宿的白虎星象感应而生,故有“虎鼻大口”的特征,“胸有玉斗”则指“七姐妹星团”的“昴”宿。而玛雅人不仅崇拜虎图腾,又崇拜白虎星象中的“昴”宿,双重的一致,说明不该是偶然的巧合,这表明夏文化对美洲的查文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又查文文化中著名的雷蒙迪石碑因秘鲁学雷蒙迪发现而命名,很像中国龙王庙中的龙王碑,碑上刻有龙头、龙面、蛇身、龙爪,双手也是龙爪形,并各持一龙杖。夏王朝以龙图腾崇拜而著名,夏朝的龙、虎崇拜,在查文文化中均有体现,更能证明夏文化对查文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再说彝族发现了古老的十八月太阳历,与玛雅著名的十八月太阳历是一致的,即每月为20天,共360天,余下的5天为节日。彝族有火把节,玛雅也崇拜火神。彝族古老的传说,认为彝人曾经历了多次的劫难毁灭与复兴,玛雅人也认为自己曾经历了4次劫难毁灭,现在是第5次复兴。这些证据,足以表明中国西南地区的藏、羌、彝的东渡美洲,确实对美洲的查文文化的兴趣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周文化对美洲古文明的影响

  华夏古文明对外的传播,往往与中国历史上的更代换朝的重大历史时期有关。商末周初之际,既导致了殷人的东渡,也导致了西南地区藏、羌、彝等族的东渡。当秦始皇最后消灭东周、并吞六国之时,也很自然地会导致周代遗民的东渡。据专家们的研究分析,认为奥尔梅克与查文文化与周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奥尔梅克时期的人兽同形神像、动物形状的头盔、双头龙等艺术造型均来源于周朝。奥尔梅克人设计的甬道图案、修建的水渠、垒筑的土墩均与中国古代相似。查文时期的雕刻、浅浮雕的艺术特征均同周朝类似。例如,一石兽造型酷似周朝的一铜虎形状,背上均带有一圆形器具,纹饰和尾形均相似。查文时期的纺、染工艺无不雷同于周期及受华夏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地区。

  本土派与同源派的争议

  综上所述,自黄帝族后裔的东渡美洲始,夏、商、周的三代遗民也不断地东渡,因而美洲的古代文明不可能不打上华夏古文明的烙印,而其中商代古文明的证据与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可以肯定,美洲古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确实与更古老的华夏古文明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又有历时性相当长久的特点。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自我派”或“本土派”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据。略述要点如下,以资参考比较

  1。美洲的金字塔系阶梯形金字塔,与埃及的金字塔有明显的不同,与中国的古祭台亦无共同之处,而美洲的金字塔是美洲文明的显著标志,“同源派”在这个问题上却无法找出相关的证据。

  2。玛雅人的象形文字其结构很复杂象形在中间,四周有附加的连缀和语尾变化,因此一个字往往就是一句话。句子按动词-→实词-→主词次序排列。其文字结构与语法程序与甲骨文及《尚书·商书》有明显的不同。玛雅的象形文字与中东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古文字亦有明显的不同。由此可见,玛雅的象形文字是自成系统的独特文字。而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点“同源派”亦无证据可言。

  3。玛雅人的数学成就很高,虽然18个月的太阳历玛雅人与彝族都有,但在年长的计算上玛雅人的精确程度在古代世界是举世无双的,兹比较如下

  恺撒历的年长为365。12501000天

  格利高利历年长为365。12421000天

  雅历的年长为365。12421129天

  恒星计算的年长为365。12421198天

  对此,“同源派”也很难找到理由来解释。

  4。阿兹特克、玛雅与印伽的神话系统,都有太阳神、月亮神、风神、雨神、火神、死神等崇拜,这些与华夏的神话系统颇为近似。但其残酷而血腥的祭祀风俗却是极其骇人听闻的,而这种举世为之震惊的血腥的祭祀方式却数千年来绵延不断,一直到西班牙殖民者用武力袭击阿兹特克帝国时还存在着。据电视媒体的报道,拉丁美洲地区至今还发现零星地但不止一起的用活人血祭的事件。而这方面号称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则好得多,《诗经·秦风·黄鸟》一诗,对秦穆公叫三良殉葬的行为就作过尖锐的批评,这是公元前600年前的事。殷人的后裔孔子也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对野蛮的殉葬制度作了严厉的谴责。“同源派”在这方面也没有提供过合理的解释。

  由上述四个主要方面来看,“自我派”或“本土派”的见解也确是具有相当依据的。客观地说,“同源派”与“自我派”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依据,但由于对华夏与美洲古文明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因而目前或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美洲移民的种族与时间

  关于美洲移民的种族,学者们曾有多种猜测:

  1。远东地区的蒙古人与高加索人。

  2。澳大利亚人。

  3。大西洋神秘岛屿“亚特兰蒂斯岛”传说中该岛曾具有极其发达的文明,后来毁于地震与洪水居民的后裔。

  4。以色利人后代的一支。

  5。素描中的雕像酷似印度教的神像,因此当与印度人和印度教有关。

  6。美洲的金字塔与埃及的金字塔有共通之点,因此当与埃及人有关。

  7。在西班牙的文献中,发现玛雅古文物不仅有十字架的形象,并且也有洪水传说,因而可能与基督教的传教士有关。

  但据微生物学家对人类基因的分析研究,已基本确认美洲的土著居民,其远古的先祖是来自亚洲的蒙古人。因为根据DNA脱氧核糖核酸资料的分析,只有蒙古人的四类变体基因A、B、C、D,与美印人的四种原始体基因完全一致。而在今加拿大育空地区的旧克罗处发现了一处古人类遗址,经碳14测定,其年代可确定在5万年之前。而前7万~112万年之间,是人类最后一次的冰川时期,亚洲东北部可以通过冰封的海洋通向北美洲的西北部,故而下列的设想是可以成立的一支亚洲的蒙古人,为了追捕猎物,通过冰封的白令海峡,进入北美的加拿大地区,然后逐步南移,据考古资料可测定,约在211万年前进入墨西哥,约在1万~114万年前进入南美洲。以上可称之谓“亚洲人”学派的见解。

  而“澳大利亚人”学派的看法则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是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约在1万~114万年前漂洋过海登上了南美大陆,其依据是20世纪初在巴西、哥伦比亚出土的1万~114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通过复原进行比较研究,可确认不是亚洲蒙古人种的头盖骨,而与澳大利亚土著先祖的头颅相似。

  此外,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语言学专家约翰·尼科尔斯的研究,南北美洲土著人的语言已达150个语族。据尼科尔斯的研究,平均起来,一种最古老的语种约每隔6000年,可发展为115种语族,按此推算,亚洲移居美洲的移民至少已定居3万年或4万年。从语言学家的推算来看,应该说进入美洲的移民应该是以亚洲的蒙古人为主的。

  又根据多种媒体的报道,在智利的蒙特贝尔德发现一个有1125年历史的村落,按照当时移民南下的过程,至少要花6000年的时间,才能由美洲的北部到达这里。又据媒体的报道,1996年在华盛顿州肯纳威克发现一具9000年男性遗骨,其相貌特征与高加索人非常相似。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遗骨不是当今欧洲人的先祖,而是阿伊努人和其他相貌与高加索人相似的如波利尼西亚人先祖的形体。

  根据以上以考古为依据的人类学的研究分析,我们可大体确认最早进入美洲的主体移民,应是亚洲的蒙古人,但美洲的后期移民应是多元化的。

  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

  玛雅与古代中国的共同特征还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二者的源流关系,理解二者的同与异的历史内涵。

  一尊从墨西哥坎佩切州的海纳岛出土的陶女佣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眼光,“她”眼睛细长,姿态安详,被墨西哥学者称为“具有中国风格”,要不是明显的鼻环装饰,真有可能把她当作魏晋--隋唐时代的陶俑。

  出土于瓜纳华托州的丘皮夸罗人面纹彩陶锅,人面两侧的图案是八角星纹,这种纹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上就有,后来又普遍地出现在商周时代的铜器上;墨坎佩切州出土的彩绘陶锅上绘着的玛雅人信奉的造物神羽蛇图案,其造型和绘画风格都与中国夏商时代的陶器纹饰相像,而羽蛇掌握风雨雷电和创造宇宙万物的神格身份以及他蛇类的原型都与中国的龙几乎完全吻合;玛雅人和中国人一样珍爱玉石并将琢玉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玛雅人也有象形文字和纸,他们体质上与亚洲东北部人最为接近,都属蒙古人种……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中国文明,两者是文化传播的关系。最早提出的是“扶桑国”说,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飘洋过海达到“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说是中国商朝的商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美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玛雅文明根在中国,玛雅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一个分支,是上古中国史与世界史不应漏掉的重要篇章。

  玛雅文明断代如下:前古典时期是公元前1500~公元300年,古典前期是公元300~600年,古典后期是公元600~900年,后古典时期是公元900~1527年。玛雅历法大周期起点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是所有历史记载共同的时间基准。但是,实际发现的碑文所属年代,最早是公元328年。这以前的历史没有留下当时的文字记录遗物?神圣的年月日没有可信的依据,最初3000多年是子虚乌有?这一点与中国文明前半部分的情形很相似:缺少早期文字记录实物,但古人分明严肃地对待那一段历史,也许当初是有证据的。

  玛雅人的最高神--羽蛇神既是凤,又是风神,又是金星启明星……与少昊金天氏相同。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挚为凤鸟图腾。古凤、风通。金星又名太白,“大司马位谨候此”《史记·天官书》,因为金天氏曾为“司马”《逸周书·尝麦解》。羽蛇神与金星的关系不仅在中国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而且在民间传说中保留着这一史实。称金星为太白金星,太白金星为玉皇大帝的大臣。在中国本土,少昊是诸侯,但在美洲,被尊为最高神,揭示了中国的少昊把高度文明传给美洲的史实。《山海经》“少昊之国”的记载非常精确。

  为什么玛雅人用二十进制,中国用十进制?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注意两个前提:一是古代玛雅文明的源头不是近2000年的中国文明,而是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犹如大江大河,不断有支流汇入,玛雅文明在中国的源头可能已经消失了的一个地方文化;二是历史是在发展的,中国历法、计数法的确切情形目前只可上推到商代后期,更早时用什么计数法无法证实,玛雅人的祖先也许用的不是二十进制,后来才发展出来。

  对比了玛雅语与汉语的基本词汇,很多词是相同的,如“人”、“天”、“昊”,两者分离的时间应当在距今5000年以前。

  六十干支的配合法是世界各地历法中非常独特的,玛雅人的卜卦历用20个日名与1~13配合,方法与干支配合完全一致,只是数字不同,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对纪日法必出自同一个源头。

  玛雅兴的短年历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都用象形文字表示,中国的干支本来就是象形文字。如甲为古盾形,乙为鸟形,……子为已经或正在出生的婴儿,丑为指间抓物操作形……详见康殷《说文部首》、唐汉《汉字密码》商代人及其祖先和后代曾用干支命名,如上早、祖乙、帝辛。中美洲印第安人至今仍有这种用生年生日命名的做法,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十二月相图,十二个月的名称。《尔雅·释天》说六月名且,与夸父猴又作举父狙父联系,知道六月实际上是用猴图腾的夸父命名的。

  玛雅人的十二生肖为虎、兔、龙、猴、狗、猪及六种与我国不同的生肖。这一点说明玛雅人迁出中国时十二生肖未定型或未统一,也可能是玛雅人对十二生肖作了改动,就像伊朗人用鳄代替龙、用豹代替一样。

  巴蜀金文与玛雅象形文字有共同的符号和组合方式。从古蜀文物及文献关于蜀人与中原、与美洲关系的记载来看,这种联系绝不是巧合。黄帝及其子孙与蜀人联姻,少昊、颛顼曾在蜀生活,又一起去美洲,古老的文字在蜀与中美洲同时保存下来是完全可能的。玛雅文有了发展,而巴蜀金文相对简单一些。

  以上几个方面比较了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相同特征和细节差异。计数法的差异是不足为奇的。早就分开、各自独立民展的两种文明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从十二属相发展史来看,二辈制族外婚形成后,“八进制”曾经盛行。中国既保存了十二属相的全部发展史,用过八进制是事实。八卦是最有深远的意义的一项发明。重卦--六十四卦是八个八。八进制的三个数位,最低位以一为单位,满八向上一位进一当作八,第三个数位则用一代表六十四。

  黄帝时已应用六十龟甲历。干支的轮六十正与龟甲的六十片一致。这周而复始的六十个干支名称是六十进制。干支不仅是不曾中断,而且必有一个起始点。

  玛雅人在5000多年前就已从中国迁出,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玛雅人的天文学、数学成就达到了极高水平,超过了中国。但是两者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随便举一些例子吧。

  1。太阳扶桑崇拜。太阳崇拜是各地古老民族都有过的现象,但《山海经》说的扶桑、三足乌与太阳崇拜相结合却仅见于中国文明和源于中国文明。玛雅有人形扶桑,与甲骨文、金文若、女合体相同若作三个又:■。

  2。龙蛇崇拜。《山海经》反映出中国人对龙蛇的崇拜也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存在。这与欧洲、近东的观念差异很大。龙本为鳄,但早已变为虚幻的龙。

  3。太极八卦文化。所有印第安历图,中间必有太极形。玛雅、密斯特克、阿斯特克历图均为八卦格局。先天八卦早已传到美洲。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为止,一直在应用。反观中国自公元前4500年以来的八卦历图河图洛书,才知其深刻内涵。

  4。时间、空间、颜色、五行一体的观念。从玛雅人、阿斯特克人的类似体系可以看出,八节、八方相配,五色、五行、五主相配,是有悠久历史的,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内容,《五帝德》固然有后人附会的地方,但其依据是远古时代的实践。太昊木德与扶桑建木有关,炎帝火德与尚火有关,黄帝土德与土星有关……五德终始说本已是差强附会,秦汉人编造和改变“德”的说法更是毫不足信。

  5。中国和美洲都有巨鳖之类托载大地的说法。欧洲人舍本逐末的“龟岛--大西洲”之说虽然可能与大陆沉入大洋的事实巧合,但不知道龟岛本是中国人的古老观念,在黄帝后裔易洛魁人中有详细的传说。

  6。尚玉器、中国与美洲对玉器的喜爱已经超过了日常生活的范围,而是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商代人对玉的崇尚和利用,达到了自兴隆洼文化约8000年前以来中国玉器文化的顶峰。看玛雅文物,玉器非常精美、丰富,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地方有这么辉煌的玉器文化?

  7。玛雅国家形态与商周政治格局。美洲的古代社会与中国同为马克思说的亚细亚所有制方式。玛雅有繁琐的仪式;通过宗教仪式把握和决定政治行为;文字只用于宗教、政治和历法;亲属制度、氏族制度也与国家强烈结合,与城市紧密结合……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这与商周国家是同一类型。在政治上相互对抗的城邦,其实属于同一个社会,并分享了一种文明,而又各自形成特色。这是个纷争不断的社会,它的历史充满兼并……上海书店出版社《马雅古城》这简直就是中国的东周社会的写照。当然,东周时诸侯国已不仅是城邦,早已出现幅员广大的王国。中国“战国时代”在公元前3世纪结束,而玛雅的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玛雅文明衰落为止。在政治上,玛雅社会发展显然比中国滞后。

  8。人祭。玛雅人用活人的心祭太阳神。如《礼记·明堂位》说:“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甲骨文记载的人祭成千上万!周代有了俑代替人殉,才结束了活人殉葬的历史。但《后汉书》记载巴人的廪君为虎图腾,让虎喝人血。直到20世纪60年代,佤族“猎人头”的习谷才渐渐被取消。

  9。丘墟坛台文化。中国虽没有玛雅人的金字塔那样的上古建筑保存,但在文献中、古文字中则充分证明我国远古时代有类似建筑。《山海经》记载的“共工之台”、“轩辕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楚辞·天问》说的“简狄在台,喾何宜”,其中的台都是四方的建筑。“共工之台”隅有一蛇,与玛雅金字塔上绘蛇形象一致。简锹居九层瑶台,是阶梯式金字塔之类的建筑。这种建筑或繁或简,在中国自远古时代起极为普遍。京、高、亳、郭等汉字显示的正是这类建筑式样。

  10。少昊羲和常羲--不该忘却的环球旅行家。中美洲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对于少昊、羲和、常羲的记忆与《山海经》相同,可证《山海经》记载是基于史实。《吕氏春秋·勿躬》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羲。这二人,一为日母,一为月母。美洲许多印第安民族的文化都说来自一个相似的最高神,即玛雅人的羽蛇神,也就是少昊。他是大多数印第安民族公认的始祖。这与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也知道炎帝之前还有始祖一样。印第安人也有伏羲女娲图,玛雅文化有太昊文化在河南省淮阳县。羲和蝶蛾图腾,有玛雅文物和出土的奥尔梅克文物为证。常羲之名也见于古埃及《冥书》一译《死者之书》,古埃及的拉神与少昊的等同,揭示了古埃及与远古时代中国的联系。《山海经》、《淮南子》记载竖亥、大章步测大地东西极距离与南北极距离,看似荒诞,可是若没有这类实践,怎么会有《山海经》的记载与《天下图》的标注呢?环球旅行在远古时代怎样艰难哪!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形态,玛雅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炎黄时代到战国时代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至于体征的相似,古史传说与的相近,玛雅文明各阶段的汉字、钱币、佛像、服饰等明显的中国文物,就不用多说了。玛雅文明来自中国,但5000年前已分离出去,独自发展。

  印第安人之谜

  1492年,哥伦布经过漫长而枯燥的海上航行,突然发现在他的视野里出现了一线很长的海岸,他登上了岸,迎接他的是当地的土著。

  当时的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他脚下踩着的是一块新奇的土地,他以为那是书籍上早已记载的东方古国印度。因此,他漫不经心地称他们为“印第安人”。

  迄今,拉丁美洲尚有2000万印第安人的后裔。

  印第安人是在遥远而孤寂的美洲土生土长的吗?不!印第安人是从遥远而冷漠的星宇破空而降的吗?也不!现在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大多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这些迁移而至的部落,才是美洲最早的发现者,他们比哥伦布至少要早几千年。至于是什么种族或部落,通过什么路线迁入了美洲,史学界却是众说纷坛,尚无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欧洲移民说”。此说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冰岛和格陵兰岛进人美洲的,也有人认为,欧洲人是通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

  二是“南太平洋岛屿说”。此说认为亚洲人经过南太平洋的岛屿,逐步移入美洲。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本来就生活在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通过南太平洋岛屿进入美洲的。

  三是“非洲移民说”。此说认为非洲黑人,特别是努比亚人、马里人,都有可能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四是“白令海峡说”。此说认为是蒙古人种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8万年前,通过白令海峡结冰的“走廊”,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大陆的。

  第四种说法影响很大,赞同者也最多。在这种说法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提出“华北人说”,用引人注目的证据,论证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他们可能是一批寻找安憩之所的仓皇逃窜的罪犯,也可能是一批敢于冒险、结伴觅食的猎人,他们才是杳无人迹的蛮荒的美洲的开拓者。

  殷即商,商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王朝。

  大约是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

  当时的纣王,正率大军,征伐位于今山东省的“人方国”,大获全胜,然后,匆匆地赶回安阳过年。正月初二,武王兵临城下,而他的大军还在返回的途中,他不得不驱使大批的奴隶、俘虏和平民应战,结果大败,纣王自焚而死。

  武王死后,纣王的儿子武庚谋反,企图复国,周公进行了第二次东征,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

  殷人到底逃到哪儿去了呢?有的学者认为:就是美洲。

  早在1939年,中国学者陈志良就提出了殷人逃美的断想。70年代,香港学者卫聚贤在《中国古代美洲交通考》中撰文说,殷人亡国后,逃亡到了美洲,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曾到阿拉斯加的科达克岛去寻找美洲虎皮,后来,殷人后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带回六只美洲特有的蜂鸟。蜂鸟体小而美丽,是惟一在飞行中可停可退的鸟。《左传僖公十六年》中载“六鸧退飞过宋都”,这几只退飞的“郰”既不是中原的特产,也不是古人的梦幻,惟一的可能就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2136年,殷人的后裔就带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美洲蜂鸟。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美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金字塔,墨西哥的金字塔与埃及的金字塔,仅仅只是“锥”形相似,而“棱”状全非,“锥”、“棱”全似的则只有中国的“金字塔”。我国山东曲阜的少昊,陕西十数座汉皇陵,特别是吉林集安县的正方锥形体“将军坟”,与墨西哥“金字塔”的形状、大小、石室结构以及筑为单数的石阶相比,如出一人之手。其中,以少昊陵为最古,陵顶有庙,石筑台阶,俨然是一座墨西哥“金字塔”。中国人崇尚龙,被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图像最早出现于3000年前的商代,而3000年前的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中,甚至在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中,也出现了镶嵌着龙状的石刻和龙蛇交尾的图像。还有,我国古代传说,伏羲、女娲兄妹婚配,以传人类;古代的墨西哥的一些民族,主要由祭司来管理,他是天神的化身,另一个女祭司,则是他的妹妹和妻子,她代表着地。这表明,“内婚制”在中美两地的古代,不约而同地流传。

  远隔重洋,滔滔万里,中、美两地的这些相同的文化观念,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然而,殷人又怎么能渡得过那迢迢烟水呢?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滨海民族,绵长的海岸和烟涛迷茫的广阔的海疆,本来就足以诱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战败者越海而逃的事屡见不鲜:最早的出现在夏朝末年,《尚书大传·汤誓》中说:“桀日‘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500人俱去。”那就是说商汤--殷人的祖先在战胜夏桀的时候,就出现过500人越海而逃的事例。后来,秦始皇灭齐的时候,田横也曾率领500壮士越海而逃。殷人本来就是个航海的民族,《诗经·商颂·长发》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统一。”他们管辖的范围本来就延伸到了“海外”,到他们战败的时候,越海而逃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他们能渡过茫茫的烟水吗?答案也是肯定的。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从广东偕数人驾小艇8艘,就曾沿着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亚州,他同他所乘坐的小艇照片,被保留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博物馆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周传钧博士,30多年前在他还是个渔人的时候,就曾偕同四人,不假其他动力,驾木帆船,用了63天的时间,沿黑潮暖流横渡太平洋获得成功。在他之前,他的一位同事的父亲,也因一批木船被台风刮向黑潮暖流,最后也漂流到了美洲。与此同时,一批勇敢者也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试验。一位名叫图尔·海耶达尔的挪威旅行家,仿造古人埃及的船只,建造了一艘纸莎草船“拉”号。1969年,他就乘坐这艘船从摩洛哥横渡大西洋。来到了美洲沿岸的巴巴多斯岛。1981年12月,另一位勇敢的探索者,36岁的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马蒂,乘坐一艘面积只有2平方米的带帆水上滑板,经过38天的航行,于1982年1月18日到达了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市附近。这些勇敢的实践,说明了跨越茫茫烟水的可能。

  据考证,周公平定叛乱为秋9月,渤海、黄海、东海已开始刮北风,如果殷人此时下海,那么北风、黑潮、西风漂流会促使他们走以下路线:舟山群岛-台湾北部-琉球群岛-日本南部-阿留申群岛南部-北美-加利福尼亚-墨西哥,顺风顺水,简直是一帆风顺。正如沿着黑潮横渡过太平洋的周传钧教授所说:“古代中国的船舶不被漂到美洲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够的食物、淡水和思想准备。

  另外,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自称是3000年前,经过“天之浮桥诸岛”而来,这与殷商灭周的时代正好一致。住在支华华的殷福布人自称是中国血统,每天见面都说:“殷地安”,意思是“殷人新地平安”。

  也许,当哥伦布初次踏上这神奇的土地,见当地居民友好地向他道:“殷地安”,他便以为是“India”了。后来,哥伦布又到古巴时,他以为是中国南方某省,这个地理错觉他至死都执迷不悟。正如美国历史学会执行会长塞缪尔·盖蒙所说:“事实是,不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是美洲人发现了哥伦布,他迷路了。”许多考古发现令人震惊。

  在奥尔梅克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批雕像,都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但却都长头少发,而《御览》引《晏子春秋》:“汤,长头而寡发”,汤,是商朝的开国国君,经著名人类学家斐文中教授解释,它们是由“人工缠绕变形的”,这是北方沿海东夷人的风俗、至今山东半岛仍有此风。

  汉字在美洲不断被发现,迄今已有59个。房仲甫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发现美洲与中国商代文化明显相似之处有7点:土墩、雕像、饕餮纹、祖石、虎神崇拜、“四合院”式的建筑物以及与甲骨文相近的文字。墨西哥拉文塔有一处土墩遗址,是美洲最早的祭礼场所,其建筑年代与内容和殷人“封禅”仪式完全一样;秘鲁查比国文明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都崇拜虎神,在安第斯山上的神殿里有一座高大的半人半虎石像,和商代立雕的虎首、人身、虎爪明显地一脉相承;印第安人的饕餮纹与商代相同。

  1975年冬,鲍勃·迈雷尔在加利福尼亚海底捞到一块重152千克,中穿一孔的石柱,经考古学家莫里亚蒂和皮尔逊鉴定,这是一个船碇,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北美沿岸从未发现过此类人工石制品。1980年8月,北京大学安泰庠先生鉴定,这些“石锚”与台湾中、东部的灰岩同属一类,而广州的一座东汉古墓中的陶船上,却吊有这种石锚的仿制品,因此,它只可能是中国人远航美洲的遗物。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墨西哥奥尔梅克发掘出的16个玉雕和6个刻有汉字的玉圭,玉圭上的汉字现已被破译出来。

  第一块上刻有“俎郹茧翟”。茧翟是有氏的长女,殷商的祖先。

  第二块上刻有“妣辛”,帝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

  第三块上刻有“亚俎司多月,蚩尤多,瞒,并”,是祭祀少昊,尤,先祖多妇,相士和王亥等人的。

  第四块上刻有“十二示土”,土即社,“十二示社”是殷商祭祖的制度。

  这些文字,这些和殷商历史紧密相连的文字,总该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吧?

  印第安人到底来自何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