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高山上的马丘·比丘

  在没有铁制工具、没有牛马、没有车船知识的时代,马丘·比丘在南美大陆的出现让人匪夷所思,关于创造这一建筑奇迹的种种猜测,至今仍未得到考古学家的证实。

  探查这些废墟的乐趣,确是难以形容,没有一篇文章和旅行指南提及这片处女地。发现的经过偶然而又神奇,有时就在我们清理路上的枝丫和蔓藤时,遗迹便出现在这些绿色植物的背后。

  --夏尔奈《美洲的城市和废墟》

  马丘·比丘被浪漫地称为“消逝在云雾之中的城市”,宾格哈姆也因发现了这个城市而闻名于世,然而正如很多古代遗址曾被称之为消逝了的城市那样,马丘·比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消逝,尽管它已被一些植物大面积地掩盖着,但毕竟还能窥见它,它并未像特洛伊或克罗索斯那样被泥土掩没而成为一些土堆,居住在这山区周围的人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遗址存在,一些当地农民甚至从古印加人残留的梯田上清除掉灌木和荒草,用以种植如玉米、土豆和胡椒等类农作物。马丘·比丘也曾来过一些远道客人,其中不乏有人在那白色残壁上信手胡写乱画。但是却只有宾格哈姆第一个告诉世人有关这个遗址的大量事实,同时组织了对遗址的科学考察:1918年他从积极的考古工作上退休下来,但他仍继续坚持作对马丘·比丘的考古工作,撰写出了有关自己旅行方面的几本书并继续为美国参议院工作。他于1956年去世。

  一些被发现的古城遗址,重现了古时全部历史文化,这些事实从未曾被怀疑过。就好比亨瑞琪·斯里曼发掘了特洛伊和迈塞勒遗址,这一工作给曾对爱琴海文化属支配地位的迈塞勒文化带来了新的见解。在查可坎曲对印第安人材庄的发掘成果,产生了把美洲西南部的阿纳萨斯收集于历史文献之中的成果。

  然而马丘·比丘和维尔卡巴姆巴却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当欧洲人征服了印加帝国并将其变成他们的一个殖民地时,与宾格哈姆同年代的历史学家们已从西班牙人入侵及其随后的数10年的西班牙编年史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印加帝国的事。而更多的近代研究更让我们对这个山区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数百年前,印加帝国屈辱地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居民也因为对西班牙人带来的传染病没有抵抗能力,人口在短期内锐减90%。在这样一个没有文字,仅靠口传来记载历史的民族,人的消亡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好在精于石器建筑艺术的印加人留下了虽不能开口,但却能够永恒的马丘·比丘古城遗迹,即便这世上再没有印加人,印加文明在地球上的痕迹也将无法磨灭。

  也许是对侵入者的一种惩罚,马丘·比丘以沉默来面对世界。人们经历了发现马丘·比丘的兴奋之后,想要找到了解这座神秘古城的钥匙,却陷入一片迷惘。

  马丘·比丘位于云雾缭绕的安第斯山脉海拔2458米的山顶上,地势居高临下,十分险要。城墙用巨大的花岗岩建成,迤逦壮观,气势磅礴,有“秘鲁长城”之称。在克丘亚语中,马丘·比丘意为“古老的山顶”。城内所有建筑都用巨大的石块堆垒而成,窗户都成三角形,顶端仅置一石块。

  1它是何时建造的?2它为什么目的而建造?3它是印加文明的发祥地吗?4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放弃这座城市?由于马丘·比丘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成了谜中之谜。

  第一个发现者宾汉姆说,古城的神庙都是配备三扇窗,它同其他印加遗址不同,因而可能是印加帝国缔造者、第一代国王曼科·卡帕克的出生地。有的学者曾发现,居住这里的妇女人数大大超过男子,所以推断马丘·比丘是一座“太阳圣女之城”。但现在已发现男女人数比例相当。

  马丘·比丘坐落在老年峰和青年峰中间陡峭狭窄的山脊上,四周被崇山峻岭重重包裹。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印加人却建起了他们的城市。从远处看起来,马丘·比丘似乎随时都可能从狭窄的山脊上滑下万丈深渊。古代印加人怎么能在绝顶上建造城市着实令人费解。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几百年都没有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因此也免遭劫掠。当初美国人宾汉姆Bingham偶然发现马丘·比丘的时候,它已经被几个世纪以来的树林灌木、苔藓藤蔓遮盖,只能隐约看到些断壁残垣。今天,杂草藤蔓虽然被清除了,但是想要瞻仰古城,仍然得耐心等待笼罩古城的山中云雾散尽。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丘·比丘被叫做“云雾中的城市”的原因。等待是漫长的,可是也正因为这样,当那层神秘的白色面纱最终消失,马丘·比丘更像是上天额外赏赐给人类的礼物。

  通过对这里发现的木乃伊做年代测定,人们发现马丘·比丘大致在15世纪中后期由印加王帕查库蒂Pachacuti所建。城中宫殿、神庙、祭坛、广场、街道、水道、监狱、仓库等一应俱全。因为被人遗忘在高山之巅数百年,所以一切都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以15世纪印加人的生产力和技术,他们如何将巨大的石块运上绝顶山梁已经让人惊讶,他们又如何把这些巨大的石块垒成城堡就更让人无法想像,更何况石块之间结合严丝合缝,有时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如此精密的建筑,细致的规划,却没有任何可以查证的历史记录,也确实匪夷所思。

  现代的考古学者推断,马丘·比丘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是一个举行各种宗教祭祀典礼的活动中心。平时有一些人居住在这里照料寺庙和祭坛,大部分人要到宗教节日才到这里来。考古学家在城中发现的头骨中,绝大多数是女人的头骨。他们推断这些都是敬献给太阳神的“太阳神的处女”。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Intihuatana,它是一块精心雕刻过的怪异巨石,据说是印加人每年冬至的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巨石上。印加人崇拜太阳,太阳神ApuInti是他们最重要的神灵。印加王都自称为“太阳之子”。但是这些太阳的子民为什么竟遗弃了他们的拴日石?这也不得而知。

  但是一切都只不过是现代人的推断,究竟这座古城为什么不为人知,为什么被遗忘了300年?这些都是印加人留给世界的神秘问卷。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去理会这些现代人穷追不舍的问题?我们可以只把马丘·比丘当作高山之巅、云雾之中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时隐时现,只为诚心倾听的耳朵讲述。

  马丘·比丘位于一座非常美丽的高山上,海拔2430米,为热带丛林所包围。是印加帝国全盛时期最辉煌的城市建筑,那巨大的城墙、台阶、扶手都好像是在悬崖绝壁上自然形成的一样。矗立在安第斯山脉东边的斜坡上,环绕着亚马逊河上游的盆地,那里物产丰富。

  马丘比丘城占地约5平方公里长1000米,宽550米,分为梯田和城区两大部分。城区又以中央广场为界,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地势略高于下城。

  主要看点:太阳庙、印加之家、大庙、拴日石Intihuatana、三重门、谷仓、大磨盘、神鹰庙、中央广场。

  出现于15世纪的马丘·比丘原为一个崇拜太阳并有着神秘宗教仪式的民族的居住地,在那里,女人大大多于男人。马丘·比丘意为“古老的山巅”,位于乌鲁班巴河上方457米的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上,它像个巨人,栖息在两座山峦间的马鞍形的山脊上,那里曾是个宗教活动之地,又因世人无法得知其原始的名字,故借其附近一座山脉之称而得此名。

  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海拉姆·宾汉姆于1911年发现了这一遥远的占地2公顷的古迹时,他确信自己已成功地找到了盛传的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自从西班牙征服者从其首都库斯科赶走了他们的印加帝王之后,他们在这里幸存了36年。宾汉姆当时被他们眼前见到的一切惊呆了,他立即把自己的最初感觉记录下来,他写道:“我这才开始认识到,这里的城墙和它周围合成半圆形的庙宇,是世界上最最完美的石方工程。它们简直令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工程很壮观,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宾汉姆当时确认的关于这里的考证,如今被认为是错的。马丘比丘的真实名称以及关于该地其他种种说法,如今看来,纯属推测而已。

  这里与其说是个城市,不如说是个宗教活动的聚集地。它建成的年代尚是个未知数,不过很可能是建于15世纪末,印加帝国向外扩张势力的鼎盛时期。有人估计说这里至少居住了1500人。从挖掘出的头骨,能推断其女性人数与男性人数的比例为10∶1,这一点支持了下述的推测:这里曾是个宗教祭奠活动的场所,这里的人们崇拜太阳,因为女人被视为太阳的贞女。

  对于马丘·比丘的人们崇敬太阳的推测,还出自另一个迹象,就是“拴住太阳的地方”的一座建筑。这是个奇妙的石头结构,似乎是个复杂的天文装置,当其他东西都残迹全无时,唯独它却能幸存至今。据猜测这是用来计算一些重要的日期的,如夏至,冬至等。它的名字好像与一种庆典有关,因为据称在冬至那一天太阳被拴在这里。而且,在太阳塔上,似曾有过对太阳系的观察与研究。那个塔是个马蹄形的建筑,朝东的一扇窗子很特殊,它在冬至那一天可以抓住太阳的光线。再者,在三窗寺,三扇排成一直线的窗户,以及屋子中央那一块笔直的长方形的石块,这些显然都有着特殊意义的,每当夏至或冬至日,印加人便在此举行太阳节的庆典活动。

  一座城市必须有一个物资供应区,作为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而这个地区将能够提供充足的农业剩余产品;对印加文明来说,这基础就是那层层梯田上生长着的粮食作物。当然,这些梯田如今已是荒草丛生,一片萧瑟景象,而当时上面曾生长着马铃薯它至今仍是秘鲁的特产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当地特产的玉米。玉米最初是由北方传来的。这座城市又是一个举行各种庆典的场所,当印加人到来时,这里无疑生长着热带地区的奢侈品--古柯,印加贵族咀嚼着古柯叶,使庆典的狂欢达到高潮,而人们今天则从古柯叶中提取可卡因。

  这种梯田文化的核心是水利灌溉体系。这一体系先后由前印加帝国和印加帝国修建;它联结起所有的梯田,并通过水渠和水管,流经山间深深的沟壑,一直通向延伸至太平洋海岸的辽阔荒原,使这片荒原变得繁荣富饶起来。在中东的“肥沃新月”地带,文明是对用水量的控制,而在秘鲁,印加文明则建立在对灌溉系统的控制基础之上。遍及整个帝国的庞大水利工程体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管理。在美索不达米亚是这样,在埃及是这样,在印加帝国也是这样。也就是说,这座城市和其他所有的城市由一个无形的网络联结起来,通过这个网络,当局的权威无处不至,人们能听到统治者的声音,收到他从中央发布的命令和信息。有3项发明支撑着当局的统治体系,它们是:道路、桥梁尤其在像这样的一片荒原上和通讯。它们从四面八方汇合到印加王所在的中心,又从这个中心散布开去。它们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紧密联系的三大媒介。

  随着西班牙殖民的入侵,印加帝国一蹶不振,而那些城市,那些美丽的城市,则被贪得无厌的西班牙强盗洗劫一空。然而,一座城市毕竟不只仅育一个中央政权。何为城市?城市即人民。城市是有生命的。它是以比村落富饶得多的农业区域为生存基础的社会,足以负担每一种手艺人的生计,使他得以终身专操其业。

  这些手艺人早已谢世。他们的作品也已湮没无闻。那些缔造了马丘·比丘文化的人们--金匠、铜匠、织工、陶工的作品被抢劫殆尽。编织物腐朽了,铜器锈蚀了。留下来的只有石匠的作品,这是那些创造了这座城市的人们绝妙而高超的技艺的见证。--创造城市的不是印加王,而是那些手工匠人。自然,如果你为印加王工作或为任何一个人工作,他的鉴赏趣味就会支配你,你自己也就不能有什么独创和发明。直至印加帝国末日来临,主匠们使用的仍然是横梁;他们从未发明拱形结构。这就是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文化时滞的差距,因为横梁的发明恰好是2000年前希腊人达到的最高成就,也是他们止步不前的所在。

  海拉姆·宾汉姆评论说马丘·比丘的砖石建筑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观。当地人把巨大的花山冈岩石块砌在一起,却又不使用砂浆,这简直是个奇迹。各种不同形状的石块,被如此巧妙而又精确地相互拼合起来,成为一体,所筑成的石墙,使人难以觉察到石块间的接缝,看上去,它好像本身只是一大块石头,这远古时期如此超凡的技巧,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宾汉姆来到这里时,这座被遗弃了数百年之久,又被森林蚕食了的古城,已是满目疮痍,唯独其石砖建筑结构遭到毁坏程度之少的确令人意外。

  有人断言印加人不可能在没有铁制工具,没有马等牲畜,没有车轮知识的年代里,建造出如此绝妙的砖石建筑。他们确是极具智能的民族,即使如此,若没有用来进行切割与运输整块巨石的实用工具,绝不可能建造出马丘·比丘来。鉴于这一点,便开始传出了外星人光临,上天之灵的创造等说法。另一个更简洁的说法则把这一切归功于印加帝国的祖先的成果。虽然人们迄今无法断定,马丘比丘是如何建造而成的,但是它的存在,总使人们饶有兴味地想探知更多一些,关于创造了这一伟迹的那些神秘而又充满了智能的先祖的一切。

  在一个大帝国里,道路、桥梁、通讯总是先进的发明,因为如果它们一旦中断,帝国的统治也就随之而终止,甚至导致统治阶层的垮台--在近代的革命中,它们是典型的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我们知道,印加王一直在精心保护这些设施。但是,在这些道路上没有车辆往来,在桥梁的建筑上也没有采用圆拱,信函也不是用文字写成。印加人的文化在1500年时还没有作出上述发明。这是因为美洲文明的开端延缓了几千年之久的缘故,而在它未来得及作出旧大陆已有的全部发明之前,就被外族征服了。

  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已经知道如何利用滚木运送大块石料的建筑学竟没有发展到应用车轮;我们忘记了关于车轮的应用,关键是固定的车轴。这一点也颇为奇怪:人们修建了悬索吊桥,却没有想到建造拱桥。而奇中称奇的是,一种能够精心保存数字资料的文明形态,却没有将这些资料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这是否因为印加王也像他那些卑贱的臣民一样冥顽不化,抑或像推翻他的西班牙海盗一样粗野无知呢?

  印加王用一节一节剪断的绳子,以数字形式记录信息,这种记事的绳结被称为“基普Quipus。“基普”只记录数字其结头的安排恰如十进制,作为一位数学家,我对此倍感亲切,可以说,这些数字是一种像言语那样信息丰富、富于人性的标记;但它们毕竟不是语言。要而言之,描述一个秘鲁印加人生平的数字,就像电脑打孔卡片背面的数字一样,而卡片上凹凸不平的纹路,也就好比这些打结的绳索。当这个人结婚时,有关他的一段绳结就与另一家族的绳结联在一起。印加王军队的每一件装备,每一座谷仓和货栈,都如数在“奎普斯”上记录下来。事实上,秘鲁已经成为未来那种令人生畏的大都会,成为一座记忆库,帝国冷漠无情地用数字形式记载每一位臣民的行为,安排他的劳作,确认他的地位。

  这是一种相当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一个人都供给衣食;每一个人--农民、工匠、士兵--都为同一个人工作。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印加王。他既是国家的主宰,又是神明的化身。那些为印加王效劳的匠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刻石作画,以象征太阳、太阳神与印加王的关系。

  然而,这又必然地是一个非常脆弱、外强中干的帝国。从1438年起,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印加王征服了3000英里的海岸线,从安第斯山脉以至太平洋海岸,莫非王土。但是,到了1532年,几乎是目不识丁的西班牙冒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Pizarro,仅率62匹令当地土著不胜恐惧的战马和106个步兵,进入秘鲁,转瞬之间,就征服了整个印加帝国。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砍去金字塔的顶端--俘获印加王。

  1911年海勒姆·安格哈姆发现了马丘·比丘遗址。

  现在这儿已被广泛的发掘和研究。现代专家们认为马丘·比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个宗教活动遗址的中心。它是由佩查叩提,即“地球震撼者”国王建造的。在马丘·比丘的200个建筑物中包括了许多寺庙和地下粮仓。当时约有1200人居住在那里,由他们耕种那些梯田和照料寺庙和祭坛,但有更为众多的人要在宗教节日才间或来此聚会。

  在马丘·比丘的中心有一片长形开阔地,考古学者们称其为神圣广场。专家们相信各种典礼仪式应是在这里举行的,也许这儿就是他们祭祀太阳神的地方,从神圣广场有一条阶梯道路向上直通陡然裸露着岩石的地面,它是一个平台。站在上面可鸟瞰整个广场。这块神圣的岩石名为英提露埃塔那,其含义为“太阳的驿站”,在古印加帝国各地都没有这种“太阳的驿站”,而在马丘·比丘的这个却是迄今已知最大的一个了。它与遗址的建筑物和寺庙不尽相同,这一岩石地面不是用石块和砖头铺砌的,而是由这座山的基岩上立体雕琢而成的。据考古者们推测:印加的祭司们就是利用这一巨石作为当时的现象台,从对石头阴影的观测来标明季节和假日。英提露埃塔那即“太阳驿站”,也曾被用来作为6月夏至和12月冬至时举行特殊典礼式的地方。

  印加帝国境内散布着数百个堡垒、城市和要塞,马丘·比丘仅是这些城堡中的一个。然而马丘·比丘对世人总有着一种特殊魅力。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丘·比丘就处于一个恐怖组织烦扰的地区,但它仍不失为秘鲁的旅游胜地之一。

  马丘·比丘的巨大魅力部分来自于一位发现它的历史学家的精彩故事,就像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制作的影片中精神抖擞的印第安琼斯那样,这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戴着宽边帽、帽檐下垂,穿着卡其布夹克衫的冒险者;而另一部分的魅力,则来自于马丘·比丘的环境,它颇具特色地处于两座绿色险峰之间的一处高地上。在西班牙人入侵时期前后或更早一些时期,马丘·比丘似科潘城一样就被它的建设者们抛弃了。西班牙人没有在马丘·比丘进行劫掠,甚至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过它。在西班牙的编年史上也没有提到过这个神圣的隐秘的场所以及它在印加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切都隐藏在神秘的云雾之中。当今,马丘·比丘以其独特的山顶建筑和世界上已知的最庞大帝国之一的遗迹而屹立于世上。

  纳斯卡的神秘线条

  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在利马以南约400公里,位于秘鲁海岸的干旱的草原上,占地约450平方公里。这些线条图大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就其数量、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它们是考古学中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有些线条图描述了活着的动物、植物,想像的形象,还有数公里长的几何图形。这些物品被认为是用于与天文学有关的宗教仪式。

  纳斯卡线条图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在辽阔的荒漠上,有人用网状线条,蚀刻出巨形飞禽走兽的图案。

  纳斯卡线条图是一种巨形的,镂刻在纳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奥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图形。有直线形、几何图形,还有飞禽走兽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地面上,它们似乎像在暗红色的沙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往下观望时,这些线条才能呈现各种兽类的巨大图形。

  例如:一只50米的大蜘蛛;一只巨大的秃鹰,其翼展开竟达120米;一条蜥蜴有180米那么长;而一只猴子则有100米高。

  这些迷宫般的图案占地500平方公里,它们是靠移开坚硬的表层石块,让下层黄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创造出来的。

  自1926年人们发现了这些图案后,众说纷纭,然而对这些图案想表示的意图,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艾尔弗雷德·克鲁伯和米吉亚·艾克斯比,这两个最早注意到这些图案的人以为,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后来,艾克斯比认为这些小径与印加帝国的“神圣之路”相似,那些圆锥形石堆是“聚焦”即这些线条的聚合相交点,也可能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

  保尔·考苏克在1941年到达该地时,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观察到太阳恰好就是从这些红条中某一条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这一奇妙的现象他认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天文书。

  德国学者玛丽亚·莱因切在经过30余年潜心研究之后,提出相同的理论。她解释道,这些直线与螺线代表星球的运动,而那些动物图形则代表星座。

  在所有的理论中,最出名却又最牵强附会的要数埃里克·冯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战车》一书中所作的解释:这些是为外星人来参观而留下的入口处标记。另一种同样异想天开的妙说是,古代时,这里的人乘坐在热气球上留下这样的残迹。这一猜度的依据是,这些图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还称图案中有许多看上去很可能是当时为使气球飞离地面时那些燃烧物留下的痕迹。不过,乔奇艾·冯布鲁宁又声称这是赛跑比赛时留下的轨迹。

  考古学家乔斯依·兰其奥则更直接而简单地把这一切解释为地图,标出的是一些进入重要场所的信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对于这些图案形成的时间的争论则少多了。

  考古学家们最新的估计是出现在公元1世纪前后,这估计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还是非专业的分析家都无可置疑地对其魅力感到难以抗拒。为了让它们能一直保存下去,当今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参观者不准步行或驱车前往。在纳斯卡北部20公里处,建了一座蠥望塔,专为不宜乘飞机的游客们,提供斜向观望其中3个图案的机会。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观看,那么这些奇妙的图案将即刻失去其所有的魅力,因为它们规模之大,式样之繁多,是难以被觉察的。

  纳斯卡山谷这块辽阔的考古沃土,还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锥形塔。那里众多的土砖建筑和昆切用木条、藤、竹等捆绑在一起,外面涂盖泥土的建筑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有几幢建筑物却不一般,它们也许是公众聚会进行祭奠活动的场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寺庙。

  这是一座有石阶的塔状寺庙,建造在一个斜坡上,随坡度逐渐增高到20米。庙前及最高处,都有长方形土砖砌成的墙。寺庙底基周围有用土砖砌的房间,还有一些广场,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纳斯卡文化早期从公元100~800年间,教士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那里的宗教活动却鲜为人知。不过,后人能从那里的陶器以及纺织品上的动物图案推断出几种当时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如:猫科动物。另外,那里还埋着不同时期的一些墓穴,从有些墓穴中,人们还挖掘出一些当时的纳斯上学人所使用过的陶器和吃过的食物。

  在秘鲁许多博物馆里存放着许多展现纳斯卡各个时期的文化的陶制品,其中最出名的是存放在利马的一件精品。早期的陶壶以其现实主义手法的描绘为特点,壶上用多种色彩画出各种飞禽走兽秃鹰、美洲驼、蜂鸟等动物以及庄稼玉米、辣椒、利马豆等。后期的图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壶本身则更笨大了。

  文明点滴亚马逊雨林

  亚马逊雨林出现在热带,靠赤道很近。丰富的雨量使森林生长得特别茂盛。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其面积比欧洲还要大,有700万平方公里。它从安第斯山脉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

  亚马逊雨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树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大量存在使地球变暖,危害气候,以至极地冰盖融化,引起洪水泛滥。树木也产生氧气,它是人类及所有动物的生命所必需的。

  有些雨林的树木长得极高,达60米以上。它们的叶子形成“篷”,像一把雨伞,将光线挡住。因此树下几乎不生长什么低矮的植物。

  亚马逊平原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繁多,而且数量丰富。19世纪末,根据一位英国自然学者的统计,共有14712种动物,其中8000多种尚未为人所知,现在已知的动物和鸟类超出了10万种,还有至少27种甲虫,可能另外还有几百万种正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文明点滴两万吨重巨石之谜

  最近,考古学家对遗留在湖附近的前印加遗迹的建造年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即由原来假定的公元500年左右改为约12000年前建造的。据此,的的喀喀湖畔的古城蒂亚瓦纳科或其北方的萨克赛瓦曼城堡遗址是远比埃及文明或古代苏美尔文明发祥得还要早的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萨克赛瓦曼是在库斯科以北1。5公里处。尽管今天这里已是满目荒凉,但只要看到由巨石垒起的3层总高约18米、绵延400米长的宏伟石头城墙,就不由得使人想起当年它是何等坚不可摧的防御工程。这里所用的巨石大多高5米、重两三百吨。令人吃惊的是,印加人开采的巨石不是四角形的,而是特意切割成复杂的多面体,并将其表面打磨成平面。连铁器工具都没有的印加人是用什么方法开采这样坚固的花岗岩的呢?再者,砌墙不用灰浆,而是靠石与石之间巧妙地咬合,使缝隙间连一枚刮胡子刀片都塞不进去。正是这种惊人的建筑方法,连现代的建筑家都叹为观止。为此,印加人被誉为“石头的魔术师”。

  传说古代印加的建筑技师拥有使岩石变得像橡胶那么柔软的不可思议的液体,用这种液体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种形状的巨石。但是,萨克赛瓦曼大城堡据说是15世纪印加帝国第十代皇帝多帕克·尤班克每天动员30000人,经过80年的建设完成的。这个结论是真实的吗?当我们面对一块估计重达2万吨的巨石时,刚才这种说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距萨克赛瓦曼防御工程几百米外山坡上的一个火山口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块有四层楼房大小的巨石。这块巨石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具有台阶、斜坡和宽大的房间,还在房间的地面上直接雕出椅子。显然,加工这种空前巨大的石块不能只是印加人的一点闲情逸致吧?是否可以肯定,这是为了某种我们可能还无法解释的目的呢?更令人吃惊的是,整块巨石是倒过来放的。因此台阶是从顶部朝下延伸,椅子也倒挂在空中。

  关于这个奇怪的、不可思议的建筑物,宇宙考古学家推断是古代印加人在外星人卓越的知识指导下建造起来的。但是到底因为什么目的要把它颠倒过来,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也有人推断是因为地球大异变或大地震从山顶上滚落下来成现在的模样的。

  文明点滴太阳门是太古的天文历

  距的的喀喀湖20公里处的蒂亚瓦纳科遗址是前印加时代最大的城市,建在海拔约4000米的高原地区。这个遗址是由杀牲台、太阳神庙和大型公众建筑三个主要建筑群为中心构成的。杀牲台高50米,底座的各边与东南西北的方向准确一致,它明显是作为南美式的金字塔被建起来的。太阳神庙是边长为150米的正方形巨大建筑,在其前方建起了“太阳门”,这个太阳门高约3米、宽约5米、厚约60厘米,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估计重量在10吨以下。这个门的两侧雕刻着48幅图案,共分成三排,簇拥着一个“飞神”的像,其外貌像是穿着潜水服的奇怪的鸟人或宇航员的模样。而门上部中央的“泪神”雕像带着像是辐射状的天线似的东西。传说这个“泪神”是因过去地球发生大异变,使众多古代城市沉入海底而过分悲伤流泪的神。

  实际上,根据前苏联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德拉托夫的研究,这个“太阳门”上的48幅画表现的是12000年前的天文历,所以推定那时地球的1年是260天。实际上,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变化,12000年前在地球上引起大异变,结果1年由260天变为365天,这在地球物理学上是最有说服力的。

  如果那样的话,距今12000年前的太古时代,来自其他行星的外星人造访了南美大陆,建设了巨大的蒂亚瓦纳科城市文明。或者说,太古时代地球上已经有高度的超人类建立了卓越的文明,他们以南美大陆为中心向古埃及、古代苏美尔等世界各地传播文明。

  再者,距这个太阳门不远有一个长24米的石墙上,雕刻着黑人的脸或白人的像,以及黄种人等所有人种的脸形雕像,分上下两排共180个。各自的眼形和鼻形也不同,并有四方脸、圆脸或菱形脸等,宛如地球人类的陈列馆,集中了所有的人种。据此来看,蒂亚瓦纳科在太古时代居住着世界上所有的人种。

  要说在1万年以前,亚洲人、黑人、埃及人来到过南美大陆,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墙上为什么会有世界各地的人种的雕像呢?这一切至今还是一个谜。

  此外,大型公众建筑群至今还残存着宫殿、公众集会礼堂、法院等遗迹,还有供应冷热水的两排自来水管道和用于污水处理的净化槽等设施,其先进程度可与后来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或克莱特岛的克诺索斯王宫的供水设备相媲美。

  据最近玻利维亚政府考古队的报告,发现从遥远的地方起就有城墙把蒂亚瓦纳科城围在其内。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海洋学家科斯特博士在的的喀喀湖潜水时就发现在湖底有巨石垒起的城墙。据此可以推断,从蒂亚瓦纳科起到印加首府库斯科有一道宏伟的城墙,犹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用做防御外敌入侵。

  文明点滴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

  据最近考古学家的研究,在西班牙人皮萨罗入侵时,蒂亚瓦纳科和萨克赛瓦曼遗址自不待言,就连马丘·比丘遗址也完全没有印加人居住,都是化为废墟的城市。

  特别是蒂亚瓦纳科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远离任何地方。从其满目荒凉的景象上看,像是在一颗陌生的行星上。严酷的地理条件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的一半,空气中氧的含量相应也很少。这里无法种农作物。一般的白人女性因高山病连生孩子都不可能。

  虽说古代印加人是高原民族,能够经受氧气稀薄的恶劣环境。但是建设用的巨石却要从远在10千米外的采石场运来,其间要越过河流和一个陡峭的断崖,其艰辛是无法形容的。那么他们为什么特意要在此建设城市,并在山腰上开垦大片梯田呢?

  最近考古学家根据从蒂亚瓦纳科遗址挖掘出的陶器上的绘画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原来其上画着的史前时代灭绝的动物箭齿兽和现在尚存的美洲驼的爪子皆是四趾的,而现在的美洲驼的爪是双趾,这说明是在相当遥远的过去,他们还发现了古代停泊船的巨大码头的遗址,并在遗址周围的山岳地带的地层中发现有覆盖盐分的痕迹。再者,理应是淡水湖的的的喀喀湖,发现许多海洋动物的化石。

  综上所述,学者推断现在的的的喀喀湖和蒂亚瓦纳科城可能在遥远的太古时代是与海平面等高的低洼地。由于后来地球的大异变等引起地壳变动,才隆起为现在的安第斯山脉。即经过1万多年的漫长岁月,的的喀喀湖和蒂亚瓦纳科城被抬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若是那样的话,古印加人随着巨石城市一点一点地升起,开辟了一片一片的梯田。至于倒置的2万吨巨石则是因为大地震翻过来的。而且古印加人等到蒂亚瓦纳科隆起到如空中城市马丘·比丘的高度时决定不住了,毅然地离开了那里,不是吗?

  如果上述假说正确的话,那么岂止蒂亚瓦纳科诸谜得以阐明,而且可以推断古印加的超文明或许是通过各种人种的智能发展起来的科学文明。他们可能是地球大异变后幸存下来的超人类的子孙,制造了纳斯卡和皮斯科地上的巨画、三角翼飞机,并且为了防备未来的大异变,在厄瓜多尔修建了巨大的地下王国。

  若是那样的话,以的的喀喀湖为中心的蒂亚瓦纳科城显然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了。但是,按最近秘鲁圣马尔科大学的费尔南多·卡尔萨斯博士的报告,在安第斯山中发现的古代印加王族的木乃伊中,有三具是未知的血型,即不属于现知的血型中的任何一种,并将它命名为X型血。难道他们就是曾经造访过地球的外星人吗?

  再者,据说目前在蒂亚瓦纳科博物馆展出了从该遗址附近挖掘出来的奇怪头盖骨,从它的前顶骨中央到鼻骨进行了缝合。若是那样的话,这些X血型或施行不可思议的外科手术的人不正是1万年前造访南美大陆的外星人吗?

  总之,现在的南美大陆依旧隐没在当今世界最大的考古学的谜之中。

  文明点滴保护马丘·比丘

  科学家们在秘鲁著名的印加古城遗址马丘·比丘及其周围发现7大地质构造缺陷,受此影响,马丘·比丘正面临缓慢移动、下陷和坍塌的危险。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秘鲁全国文化委员会的协助下,来自日本、意大利、捷克、加拿大和秘鲁的地质科学家对马丘比丘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发现在不同地点存在地层松动和断裂等地质构造缺陷,这将严重威胁马丘·比丘风貌的完整保存。

  这7大地质缺陷分别存在于通往马丘·比丘的公路、山顶旅店、三窗神庙遗址、日晷石、印加桥以及马丘·比丘遗址周围的一些地区。科学家称,即使这些地质缺陷不会马上对马丘·比丘造成坍塌危险,但是随着马丘·比丘所在地基和石层的逐渐磨损,将来也会产生严重后果。为此,科学家建议有关当局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对马丘·比丘继续进行跟踪测试,保证山下河流不再继续侵蚀马丘·比丘地基,实施地面和地下水引流工作,维护遗址坡面。

  §§第四章辉煌的阿兹特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