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家族聚会

  父母之间支持式的关系,以及清楚地理解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独特的个人角色,将开创一个通向成人世界的安全旅程。如果离开不良环境,那么人的智慧就会表现出来,而且她的性格也会日臻完善。

要公正和准确地判断儿童,我们不应把儿童从他们的生活圈子里硬拉出来以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应当进入到他们的世界里去。

皮罗果夫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中最纯洁的、最神圣的活动。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

福卢倍尔

一、玩是正事库娜的委屈

刚下过雨,库娜正和弟弟筑她们的“大坝”。为了多蓄些水,姐弟俩不知从哪儿弄了那么多泥巴,把整个大门口都给圈起来了,而且她们还给自己的“大坝”挖了三个闸门,用废易拉罐子的铁盖作闸板,看着越积越多的水,姐弟俩为自己的这一“伟大工程”而高兴得大喊大叫起来。

这时母亲南希太太从屋里出来了,看着两个孩子把大门口弄得一片狼藉,一时气不打一处来,走上前去,一脚把“大坝”给踩扁了,对着库娜吼道:“你这个坏丫头,滚开,你玩这个有什么出息。”看着自己的“杰作”被妈妈破坏了,而且妈妈说自己是坏女孩,库娜心里很委屈,哭着走开了。

南希太太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她不但不尊重孩子,而且还剥夺丁孩子玩的权利。在传统的教育的观念中,父母总是把孩子玩泥巴、玩水、玩沙、玩石子,看成是一种没出息,没教养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孩子成不了大器。

“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阿尔伯特博土说,“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怪圈,作为父母,必须走出这个怪圈。”世界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孩于的智力是在玩中发展起来的。他认为人的思想不是直接来源于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而是来源于人的动作。儿童期的思维主要是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可以坐在那儿静静地思考问题,孩子必须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触摸事物,实际的摆弄和操作来认识世界。

其实,大约在3~4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游戏。随着动作技能的提高,运动范围的扩大,一些由婴儿独自进行的游戏就开始出现,如伸手去玩抓物体等。通过这些简单的游戏,儿童动作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由于游戏不需要刻意地去努力,不需要紧张就能够达到游戏的目的愉快,因此,它对动作的促进是在不经意中进行的,效果自然更好,更能持久。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在2岁以前,儿童的游戏一直是一种练习性的游戏,也就是由儿童与照顾的父母亲、玩具等一起进行的游戏。典型的特征就是以练习动作的熟练和成熟为主要内容,思维参与程度较低。

在儿童2~3岁期间,她们的思维水平不仅依赖于感觉运动,而且出现了表象思维。我们会发现她们在游戏时不断地伴有一种幻想的成分,比如她们假装在吃东西,你会发现她在舞着自己的手,好像在拿着刀叉在切下一块肉来,拿到嘴里,夸张地咀嚼,然后囫囵吞枣地往下咽。你可能会觉得可笑,可在孩子眼里,这是一种真实。如果你刻意去纠正她,甚至嘲笑她,那会引来不少麻烦的。专家认为,恰恰是这些夸张的动作,极大地促进了她们的想像力和动作的社会化。

从3岁起,随着儿童想像力的发展,活动能力的加强,这种带有象征性的游戏开始不用借助于某一特定的工具,以前必须用一支玩具手枪代替真的手枪,而现在只用一只手指即可代替了。这说明,儿童的游戏可以从对物体的直接依赖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样,物体与思维逐渐分离,身体的动作也更多的是受观念,而不是物体具体特征的支配。这一过程一直会持续到学龄初期才会被更高级的规则性游戏所代替。

这就是游戏的意义。你明白了吗?我们的提议是,不要让你的女儿再委屈。还给孩子玩耍的自由吧!

专家建议:

给孩子提供多种游戏建议:

空闲游戏。这时,儿童主要是寻找有趣的事情,同时也重复着以前的动作游戏,似乎是没有任何目的的玩游戏。

单独游戏。儿童不须与人交往,而只是自己玩自己手中的玩具。

旁观游戏。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游戏,但不参与之。

平行游戏。虽然游戏时儿童在一起,但却是各自管自己手中的玩具,不去理会别人。

联合游戏。是一种集体游戏,儿童共享一个或多个玩具。

合作游戏。是有特定目标、特定活动或角色的分配的游戏,并可能有领导者。

比爸爸更聪明听听杰西与爸爸的一个小故事吧。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杰西一家人都按预定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就要开始了。可是就在开始前的几分钟,电视出了毛病,杰西可不干,非要爸爸带着他去邻居家看。可这时爸爸形象不佳,穿着便服。无奈杰西不理会这套,只想着开始的电视剧。爸爸只好不及整装就出发了。路上爸爸不断地理着头发,无奈还是乱糟糟的。

4岁的杰西终于替爸爸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说:“爸爸,不用急,你到时候躲在我后面不就行了吗?”看着杰西认真的样子,爸爸只好点了点头,依计而行事了。这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寓言“掩耳盗铃”。

其实,这正是幼儿游戏的基础。

游戏对于孩子的思维、动作与创造性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好处:

伟大的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思维自由要发挥作用,是不能同身体运动的机会相分离的。”玩儿能促进自由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与电脑不同,电脑的思维基本是一种预先制定好的、规则的线性思维。而人的思维并不总是线性的,更多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新来源于人自身所接触的信息的多少及它的关联程度,同时,也依赖人类身体自由的神经连结水平。这两者都与身体自由的活动能力有关,尤其对婴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身体活动使他们能获得直接的感知,增加信息感受量。同时,活动机会的增加也促进了神经系统自身的发育,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能力也随着游戏机会的增加而增强,思维的自由度也随之而扩大,自然,思维质量就会提高。

玩是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途径。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除了依照遗传密码而发展和成熟之外,还需要动作的训练。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游戏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尤其对于精细动作而言更是如此。游戏可以通过类似娱乐的方式促进其动作的发展,比如积木游戏、运动游戏等。由此可见,不论是精细动作还是大动作的发展,游戏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曾经被视为禁书的教育名着《爱弥儿》中,设计了一系列有关身体运动的游戏和劳动,目的是锻炼爱弥儿强壮的体魄和可以自由驰骋的思维。

思维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得益于游戏时动作的精确化和系列化。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了上述观点。真正出色的运动员,不仅需要长期持久地训练,还需要思维发展达到很高的水平,善于用脑来处理或控制自身动作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善于把握运动的各个环节的连结、变化,并力求创新。就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的:“自然准备了儿童按它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而这是决不应当予以阻挠的,当他要去跑跳时,莫要使他静坐,他要安静时,莫要使他跑跳。倘使我们不以我们的错误观念损坏儿童的意志,他们的欲望是不会被一时的妄念所搀杂的。尽量让他们依其心愿畅快地去跳跃、跑跳、叫喊。他们所有一切的活动是身体方面为了增强力量的本能”福卢倍尔在《人的教育》中说到:

“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中最纯洁的、最神圣的活动。同时,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快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与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游戏的儿童,一个这样沉溺于游戏中的儿童,不是儿童生活的最美丽的表现吗?”请记住大师们所说的:一个全神贯注游戏的儿童,是最美丽的。

专家建议:

更多提供儿童亲自参与活动和游戏的机会。

给儿童有受到奖励的机会和体验,并兑现之。

任何创新,哪怕只是一点,也应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的探索家莎拉是个精力无穷的女孩儿。在白天她一般都不大愿意待在院子里,她要爸爸带她出去玩。父亲也知道,这一时期莎拉的好奇心特别强,不如带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好增长见识。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按计划全家四口人到郊外去野餐。小儿子迈克异常兴奋,早早准备好,等着出发。莎拉更是乐得直在地板上转了好几圈。这天上午,他们开着车,带了一些野餐的工具和食品出发了。

他们选择了一个宁静的、靠着河边的小草坪坐下,就开始准备午餐。这时最忙的不是妈妈而是莎拉了。她一会带着迈克去打水,而且非得自己拿一个壶。迈克把水倒到小锅里时,莎拉自然当仁不让,倒她自己拿的那一壶,结果把刚点的火又给扑灭了。气得父亲直摇头,哼了一声:“哪来的灭火专家?”莎拉反问了一句:“Dad,灭火专家在哪儿?”说着四处张望,寻找灭火专家。

吃过午饭,莎拉开始进行现场指挥,叫爸爸去洗锅,妈妈去倒垃圾,最气人的是她居然还叫迈克给她拿自己的布娃娃。迈克自然不干,结果莎拉在那里大闹一场,最后迈克在爸爸的“威胁”之下恶狠狠地把小布娃娃塞到莎拉的怀里。

爸爸与迈克一起到河边去钓鱼了,妈妈和莎拉在河边散步。莎拉刚开始还是牵着妈妈的手,后来,她不知被什么吸引住了,一个人落在妈妈的后面,独自去看个究竟。直到听到莎拉叫了一声:“妈妈,快来看!黄蝴蝶!”妈妈才意识到莎拉离她都有6米远了。不过她也不着急,毕竟这还算比较安全,在她的控制范围之内。况且看到女儿神采飞扬的样子,妈妈的心里也多了些安慰:莎拉长大了。于是又回过头去,和莎拉去寻找那黄蝴蝶去了。

过了一阵子,迈克和爸爸钓鱼回来了,还真有不小的收获,莎拉一看水桶里有活蹦乱跳的鱼,又兴奋起来了,非得伸手去抓弄一阵。幸亏有一条鱼来了个鲤鱼打挺,她才害怕地放手。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习惯让孩子规规矩矩、老实听话,那些顺从、安静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淘气、鬼点子多的孩子则常遭到指责。

这种教育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呢?是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呢?它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吗?

陈鹤琴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总结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好游戏的、喜成功的、喜合群的、喜野外生活的、喜称赞的。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这一特点,就必须解放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让他们过一个好的童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能把儿童的功课表填满。

去郊外玩,是孩子最热切期望的。精力旺盛的小女孩对每一样事都感到好奇,非得亲自去尝试着接触、感觉。如果你全神贯注于聊天,你会发现,即使是你慢悠悠地散步,也会很快地把孩子抛在后面,如果恰好是在人多或者树丛较多的地方,你可得费一番功夫才会找到她。而此时,她正在摆弄着开着小花的小树枝或者趴在地上看着小蚂蚁搬家呢。所以,这个时期的小女孩最容易走失。不过,细心的父母也会发现,只要在你们的视线以内,一般孩子是不慌不忙的,而如果离开了你们的视野,孩子一旦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们会大声地哭着喊:“妈妈在哪里,妈妈快来!”一旦她有什么新“发现”,她也会首先喊着父母和她一起分享。如果这个时候能对她进行一些自然常识的教育,会给她更多的信心,她还会问你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如果你不愿意与她分享这份浪漫的发现,久而久之,她也会兴趣大减,好奇心消退,对她今后的发展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你如果是一个宽容的家长,你对她就应该“放任”一些,给她自由活动的空间,至多加以定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按照天性自由地成长,那小公主的世界里就会充满欢笑,你的生活里也会充满阳光。

专家建议:

让孩子做她们想做的事情,除非它过于危险。

保持和加强好奇心的教育,使她们不断有机会关注“新鲜”事物,尽量让她们亲自感受。

带她们去玩时,只要保证她们不走丢就行。

和她们一起去体验“世界真奇妙”,用言语引导和解释这个世界。

二、游戏中的知识

小维尼的卡片着名的教育专家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法别具一格。斯特娜说道:

“我对女儿的教育都是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的。首先,当她满六个月时,我就在她的房间四壁大约一米高的地方贴上厚厚的白纸,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下的文字和数字。在白纸的另一块地方,有秩序地贴上简单的单词,如猫、帽子、席子、耗子、沼泽、狗、肥猪、原木等。请注意,这些单词都是名词。在别处并列贴上1到10的十行数字,在某处画上乐谱图。”“因为婴儿的听觉比视觉发达,我决心对女儿从听觉人手教ABC,遗憾的是我不会唱歌,很不方便。幸亏保姆会唱歌,我指出ABC字母时,就请她像唱歌似的唱给女儿听。当然,因为维尼毕竟是六个月的婴儿,起初也只不过是耳旁风。但不要泄气,天天听、天天看是非常奏效的。不久,维尼就学会ABC了。”“接着,我在卡片形的小板上,做了许多写有大小不一样ABC的卡片,用它开始教拼音。教法是这样:首先用画册让她看猫的画,同时教CAT(猫)这个词。然后指着墙壁上的CAT,反复发CAT的音给她听。接着从文字盒中选出所有的C,再选出所有的A和T,用这些字母拼写CAT。当然,这些都是由我和女儿一道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孩子学习时,我在边上给她以表扬和鼓励,而且要学会这些单词也让她适度地、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玩了好几天。”斯特娜用这种方法教育女儿,维尼不到两岁就会看书了,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维尼在写《和仙女作圣诞旅行》时,看了一百种参考书。

孩子从游戏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游戏可以使孩子快乐,放松心情,并且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不论是大人或孩子,游戏可以使人从惊吓和沮丧的事件中解放出来。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博士认为,对孩子进行头脑的训练越早越好。他建议这种训练必须用游戏的方法进行。

德国着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说:“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唤起孩子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刚出生的婴儿会先观察,然后想去碰床柱上悬摆的彩色装饰品。6个月时,会对嘎嘎作响的玩具,或是橡皮鸭子边看、边摇、边咬、边笑。

12~18个月大的孩子喜欢把东西拆开后又拼回去。他们会乱丢垃圾桶,把锅碗瓢盆往上堆,把鞋子从鞋柜里拿出来乱丢,再不然就推、拉、掉、洒任何拿得到的东西。

2~3岁时,他们会模仿父母亲洗碗、烹饪、除草、刮胡子、涂口红。因为孩子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挖出洋娃娃的眼睛,卸下玩具汽车的轮子,把小熊丢在马桶里,或是把沙子放在汽车油箱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兴致勃勃,堆积木,帮洋娃娃穿衣服,搬砖,爬树,赛玩具车。他们可以一个人玩一小段的时间,但是每隔几分钟就要找一次妈妈。

3~4岁时,孩子每次可以独自玩20分钟以上。他们会骑小三轮车和荡秋千。他们也会用蜡笔画画,玩陶土,使用剪刀。他们能接住大的球,也会用棍子打球。

4~5岁时,他们喜欢玩棋,玩牌,玩团体游戏。这时也许会出现想靠作弊取胜的现象,或是玩输了就心情不好的情形。有时候,孩子会以玩具人物为角色来演戏,独自一人高高兴兴地玩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在玩耍中学习,美国幼儿教育不把孩子限制得过死,不轻易责罚孩子。有这样一幕:几个孩子在房间里玩,房门敞开着,他们要到外面去,却不从门里出来,而是在门口搭了一个架子爬过去,一个个爬过去的孩子非常高兴,很像自己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任务,似乎自己多么有能耐!在一旁的老师不干预,似乎没看见。两个孩子扭打成一团,没有孩子去告状,老师也不理睬,一会儿,就有孩子主动去解劝,纠纷很快解决。

参观日本横滨某幼儿园,那里的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在树林、山丘上玩。几个孩子爬上山坡,从上面坐着塑胶椭圆形的小船滑下来,跌倒了爬起来再玩,旁边却没有老师。

这种让孩子自发活动、自由游戏的教育,看来似乎是撒手不管,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独立,掌握生活知识,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爱好。他们认为让孩子长时间做单调、整齐划一活动,限制孩子的个性爱好,束缚孩子手脚,对孩子生长发育是不利的,也是危险的。

我们不妨学点儿欧美幼儿教育的经验。

专家建议:

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以便她们充分地玩耍和探索。

提供一些适合她们年龄的玩具、积木、搭建材料,以及一些日常零碎物件,这些都可以让她们在玩耍时展开想像力。

要对孩子的玩耍表现出热心。必要时,帮助孩子开始游戏,但是随后要退出,让她自己继续下去……

鼓励孩子谈话,倾听她们的故事和想法。

“冲浪”女孩儿琳达是一名5岁的小女孩,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律师家庭,住在芝加哥郊外的一幢别墅中。她还有一个才1岁大的小弟弟。妈妈自从有了她俩之后,便在家里做家庭主妇了。最近,兼做一名地方报纸的专栏主持。不过,母亲也不用到城里去上班,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与公司联系,一切写稿、改稿和发稿的工作都在电脑中完成,是典型的数字时代的幸运儿。

琳达并没有和许多孩子一样去幼儿园,家里请了一名保姆,专门做家务,妈妈则专职带孩子,兼职写作,每当小弟弟睡着之后,妈妈总会在电脑前操作起来,而琳达常呆在旁边,看着妈妈神奇的手指和变幻的屏幕。爸爸回来,就带她到自己的书房,跟爸爸玩电脑游戏。没过多久,琳达居然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还学会了上网。不过,她只会上爸爸给她预先设定的迪斯尼网站,在爸爸的指点下,打开图标上的图片,看看最新的动画片。后来,她还从爸爸那里学到了更妙的一招,就是在电脑上画画,只要她在电脑桌面上点那只蓝眼睛两次,不一会,就能用鼠标画起画来,而且可变换很多不同的颜色,不过,琳达怎么也学不会自己上色,真是气死人了。

自从琳达与电脑交上了朋友之后,妈妈怕她会沉溺于电脑,就想办法限制她。于是布置了很多任务,可琳达总是能够很快地完成,直奔电脑,上她的网,画她的画。最后没办法,只好把她送到幼儿园,只允许她晚上和爸爸玩半个小时。不过,琳达和爸爸常常串通,多玩上一会儿,最妙的是爸爸也常常忘记时间。

其实,在当代的美国家庭中,电脑普及率很高,而且绝大多数电脑都上了网。网络和电脑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对网络有时也会有一些感性认识,对电脑上的卡通消息更是留连忘返。

教育专家对电脑时代的这些变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电脑游戏、电脑网络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成为他们研究的重点。专家们认为,电脑对儿童的吸引力随着网络的发展会不断增强,尤其电脑游戏更是如此。客观地说,电脑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动作的判断和反应能力,对动作和思维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由于电脑游戏自身的吸引力,占用了儿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上儿童本身自控能力相对低下,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适得其反。就电脑网络而言,目前专家主要讨论如何对网络内容进行分级过滤,避免色情与暴力的内容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同时,电脑可能会对人格产生负面影响,正如电话普及的冲击一样,网络会加剧人们之间的冷淡关系,减少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今后,要格外重视合作、协作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网络给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专家建议:

鼓励儿童较早接触和熟悉电脑及网络服务。

限制儿童接触电脑的时间。

限制儿童参与电脑游戏和网络服务的内容。

鼓励儿童参加社交活动,克服由电脑产生的隔阂。

鼓励儿童与父母一起分享电脑,参与具有动作和想像训练的电脑制作,如电脑画图。

别把家庭当学校苔丝是刚上学的一年级小朋友。

苔丝的爸爸、妈妈曾听好多人说过:“在家里就别指望教孩子什么东西啦,孩子就得往学校里送。到了学校,上课铃一响,老师往讲台上、黑板前一站,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来了,不由得不听。”从这些话里,苔丝的妈妈似乎悟出了道理:家里不能学习,何不仿效学校呢?

于是,苔丝的妈妈买回来一块小黑板,给苔丝制定了作息时间表、教学进度计划等等。准备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余,再加强家庭学习,争取在四年的时间里学完小学的内容,提前升中学,然后再一步步地提前上大学、攻读硕博结果如何呢?苔丝每次在妈妈的课堂里坐下学习时,总是愁眉苦脸,心不在焉的样子,并试图和妈妈商量不要这样学习。这使妈妈感到很气恼: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就是不爱学习?是不是在学校也这样?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像苔丝的母亲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对儿童来说,消遣和工作、食物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消遣会带来快乐,但快乐却不会永远听从理智,相反它听从嗜欲的时候还多一些。所以对于孩子,不但要允许她们消遣,而且还要让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消遣,只要她们自己消遣的方式没有坏处,不会损害到健康,就不必去限制。如果孩子想要这样那样去玩玩,我们不应该拒绝她们。其实如果我们采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孩子本不该缺乏快乐的。

我们应该注意凡是对孩子有益的事就应该让她们高高兴兴地去做,在她们正做着某件事,还没有感到烦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让她换另一件事做做。如果孩子还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你就应该允许她去玩她喜欢的游戏,应该让她尽量玩个够,玩到她不再渴望去玩;但是她们在做着有益的事情的时候,应该每件事都留点余味,至少在她们感到疲倦之前放手,这样她们就会希望下次再做,就像想做一件能让她们从中得到消遣的乐事。你要孩子去做有益的事情时,一定要让她从中得到快乐,从不同的事情中得到不同的快乐。若是她的一部分感到疲倦了就立刻停下来休息,转向另一件事,让她身心的各部分更替着进行有益的练习,使她的整个生活和她的每一个进步都在接连不断的快乐中进行。只有这样,孩子才算走上了正轨。

给孩子松绑吧,将孩子的年幼的心放飞蓝天,智慧之花也就随之孕育、生长、开放。

专家建议:

孩子在紧张的学校学习之余,需要休息和放松。

孩子可能更需要和家长交流一天来的思想,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天性。

孩子需要变化多样的活动,家庭在这方面应补学校之不足。

家庭变成学校,让孩子感到拘束紧张。

三、妈妈请放心

开放孩子的天空约翰夫妇10岁的女儿科妮得了满分。女儿平时勤奋好学,又好动脑,速算、抢答题都是她最先做完,那些思考题、作文也是班上做得最好的。

当人们让约翰夫妇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女儿时,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们从来不管女儿的作业,也从不看着她学习。从女儿上学之前,我们就开始给她灌输一种观念学习只是她自己的事,将来就算是有出息也是她自己的事。我们一直在给女儿讲这一道理,几年来,我们都把责任还给了她自己,同时我们也把自由还给了她自己。我们的女儿每天的作业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即使是作业多做不完,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做完作业。我们要求她每晚8点半之前睡觉,有一次她贪玩结果忘了做作业,到睡觉时才想起,我们却告诉她,作业没完成是你自己的事,只有等着明天挨老师的批评吧,现在是睡觉时间,你一定上床去睡觉。从那以后,女儿就真的再也没有耽误过她的学业。

事实的确如此。正是由于约翰夫妇平时不管孩子,实行“无为”而治,才使得自己的孩子有了许多的自由,也使他们产生了许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没有家庭作业的时候,女儿会一边查字典一边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和其他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有时家长问她为什么爱读这些书,她就告诉家长说因为她的同学们都爱听她讲故事。约翰夫妇的女儿还爱画漫画,她把家长、亲人、老师同学都画到她的画里,她说这样是很有趣好玩的。家长过生日时,她送给母亲一张她自己画的漫画作为生日礼物,那张画面上她画了一个小老虎,用头顶着一本厚厚的书,然后递到一头戴着眼镜的大牛面前。女儿跟母亲解释说:“我是虎,你是牛,你平时爱看书,所以我送给你一本厚厚的书。”约翰夫妇的女儿生性是自由的。家长告诉她,做女儿的是可以跟自己的家长讲理的,每当她做错了事,家长从来不打骂她,而只是与她讲道理,一直到她自己明白是自己做错了为止。

家长也从不因为考试成绩好而去奖励女儿,因为他们要让女儿明白,学习的好坏其实是自己的事,既然学习是自己的事,那又凭什么要家长给她奖励呢?

约翰夫妇联系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太多太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是一心想让自己孩子成才,于是就替孩子做出一切属于孩子自己的选择,也陪着孩子做一切,结果使他们的孩子认为学习仿佛是家长的事,是自己在为冢长完成这一切学习的。这样下去,本来是望子成龙的家长,相反却剥夺了孩子的学习自由,又把孩子应负的责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到头来,他们的孩子肯定很难成龙,因为任何没有奋发向上的愿望的孩子的将来是不可能腾飞的。

他们呼吁:家长应该把“望子成龙”的心情改为“让子成龙”的心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给孩子树立一个比较好的榜样,让孩子能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也让孩子有更多的责任感,设法去激发孩子的“成龙”热情,激发孩子的潜在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自己去渴望成龙,这样一来,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条“龙”。

父母常常无法知道自己对于孩子新的天空有几分把握,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仍会受孩子的尊重。其实,为人父母的如果能够越早体会到让孩子自主的艺术,那么就越能够当称职的父母。奉劝天底下的父母要给孩子空间,让孩子拥有适度的自由。

专家建议:

对孩子的功课不用督促得太勤,否则反而使孩子心生反感。

让孩子随心所欲地接触各科各类知识。

适时引导孩子的广泛热情与兴趣。

关乎孩子的事情,要与孩子商量,以平等的语气。

切记孩子的发展方向不能由你主观去定。

规则越少越好11岁的梅妮·奥斯陆星期六想和同学去逛百货商场,然后看场晚上七点的电影,大约九点半以后再回家。奥斯陆太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梅妮的要求,“五年级的孩子可以自己去逛百货公司、看电影吗?”“妈!求求你让我去嘛!”梅妮不停地说服妈妈,“其他的同学都去过了,只剩下我。她们都笑我像个小木偶一样,什么事都不会自己做!”“可是,让你们自己去逛商场我真的很不放心。”妈妈回答。

“大家都这样,为什么我就不行!”梅妮开始掉眼泪。

“梅妮,我先打电话给爱丽莎的妈妈,”奥斯陆太太希望有更多时间和资讯来做决定,“你和爱丽莎是好朋友,我想看看她妈妈是怎么决定的。”“你打电话来真好,”接到梅妮妈妈来电,爱丽莎的妈妈说,“爱丽莎和梅妮一样,吵个不停,说的话也都一样。我之前打过电话给坦妮亚的妈妈,她的情形也一样。”“那我们是不是该一起商量,看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比较好。否则,听孩子说起来,我们好像很不近人情,把她们当木偶一样操控在手里。”梅妮妈妈笑着说。

最后,妈妈们决定让孩子们星期六去逛百货商场两个小时,晚上如果要看电影,必须有一个大人陪同。这样,孩子有某种限度的自由,大人也比较安心。

“妈!这种规定太无聊了吧!”梅妮不以为然。

“宝贝,规定就是规定。你可以决定遵守它,去逛街看电影;或者干脆不去。你自己想一想。”奥斯陆太太平静地回应。

梅妮决定遵守规则和同学去逛百货商场。可惜有大人在场,她们没有尽兴。

现在的父母们,把大把大把的规则往孩子身上压,而那些可怜的孩子连这些规则的十分之一都记不清楚,更不必说去实行了。

管多紧才算太紧?放多松才算太松?这是许多学龄儿童的父母最无法解答、最难以挣脱的噩梦。

孩子呱呱坠地之后,我们就千方百计地要保护孩子。我们担心孩子受苦,并且教导孩子在任何地方都要保护自己。这是一种自然的呼唤,让我们会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

当孩子长大时,我们还事事都要保护孩子的话,这可能会让她们感到失望。

我们对于生命中可能碰到的挫折无须预设立场,但是我们也不需要特别去掩盖它。不管我们想出什么办法,让孩子不受伤害,她们还是会有自己的选择,并且到最后,孩子对于我们的努力都会有所抱怨或是反抗。所以,不管你多么小心,到最后,孩子都会觉得你在控制她或是不信任她。

要给孩子多大的保护及多少的自由,这是父母一生的功课。父母扶着孩子从爬到站,你都会看到这些过程。你要一直扶着孩子以避免她倒下来吗?你在孩子每次跌倒时都为她准备好保护垫吗?或是你在远远的地方看着她?

请记住,孩子不是用规矩约束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有被忘记的时候。对于孩子必须学会的事情,你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如果可能甚至要有意创造机会,给她反复地练习,使好的习惯在她身上固定下来。这就是一个培养习惯的过程,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反映在孩子的一言一行当中。

负责教育孩子的人应该悉心研究儿童的天性,并且应该经常去实际地尝试一下,看看哪一条路最适合她们。此外。还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本性,看看需要怎样对它加以改良,看它适合于长成什么样子。他应该了解孩子所缺乏的是什么,而那些缺乏的东西能不能通过努力获得,再经由练习去巩固而且那些东西值不值得付出努力去获取。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能做到,也是听应该做到的,乃是在于尽量利用自然赋予的一切条件,在自然本身的基础上去改良。

专家建议:

允许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孩子到了学龄时期,不妨适度给她一些空间,教她为自己负责(例如:可以骑脚踏车去同学家,到了先打电话回家报平安等等),等她渐渐长大,才会懂得如何安排更多的自由、接受更大的挑战。

赞美孩子适度运用自由。如果孩子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注意安全又不造成他人困扰,记得称赞她。

信任孩子。如果孩子知道你信任她,她会比较努力地维持你对她的信任感。

讨论限制。如果孩子要求更大的空间,和她一起讨论,并找出折衷的方法。

订立明确的范围。如果孩子要求更多的自由,在答应她的同时,要让她明确地知道自由的范围。

我最不喜欢的伊芙是个生活刻板严谨的人,极有规律,无论发生什么事,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但是她,却有一个最不安分的女儿梅利莎。

梅利莎是个好奇心强的女孩,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做游戏,玩闹,发出种种声响。她与母亲是两个极端,因此母女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梅利莎把祖母刚送给她的万花筒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招致母亲的愤怒。拆东西可算是梅利莎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她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她也逃不过挨罚的命运。可是无论母亲怎样罚她,她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梅利莎竟然把啄木鸟挂钟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座挂钟是梅利莎故去的祖父留下来的遗物。母亲一直十分珍惜,现在这座钟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母亲被气得暴跳如雷,不由自主打了梅利莎一下。

“从此以后,不许你乱拆东西,不许大声唱歌,不许胡闹”伊芙一口气给梅利莎下了好多条死命令,并威胁梅利莎如果违犯命令就要受罚。

那天梅利莎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从此她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劲儿,眼睛里充满了9岁的孩子不该有的忧郁神情。

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她们就是要有事可做,至于做的是什么她们是无所谓的,如果外来的鼓励或阻挡是相等的话,跳舞和跳房子对她们来说是一样的。可以说,孩子学习她们应该学的事情时,惟一而巨大的阻碍就是:命令她去做,把学习当作任务要他去完成,因此去羞辱、斥骂,让她战战兢兢地去做。或者,她们本来也是愿意做的,但是你叫她做得太久,使她感到疲倦。这么做的话就太侵犯孩子所极端看重的、与生俱有的自由了。她们对于日常所玩的游戏之所以会真正爱好,全是因为她们在游戏中感到自由。而一旦这种自在没有了,你就会发现,一会儿工夫她们就丢下这件事,去做别的事去了。那些能让她们尊重、自认为不如的人作出的榜样对她们尤其有吸引力。假如她们看见别人做事的方式能对她们透露出那是年龄较大、地位比她们高的成人的特权,那么她们的野心以及想和那些在她们之上的人并驾齐驱的愿望就足以促使她们去愉快地努力求上进了。这是她们自己的欲望所发动的快乐她们得到了她们最喜欢的自由,这对于她们就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对于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认识:用烦琐而不必要的命令使儿童的习惯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台只会听话却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在教育中应该予以坚决禁止的,这才是教育应遵循的最高原则。

专家建议:

父母亲要有一个开放的心胸,不必对孩子做过多的管束。

通过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你对孩子好奇的容许。

孩子会经常破坏一些东西,你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孩子的新奇想法及发现给予赞赏和鼓励。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