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可圈可点治河山

  1966年1月10日,印巴塔什干协议签订刚几个小时,夏斯特里就猝发心脏病,命丧异乡。夏斯特里的死讯传到新德里后不到一小时,英迪拉的心腹和好友就匆匆赶到她的住所,鼓动她立刻夺权。但成竹在胸的英迪拉不动声色,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到了第五天,国大党主席登门造访,告诉她已有10个邦的首席部长公开表示支持提名英迪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英迪拉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进行竞选。与群众在一起的英迪拉1966年1月19日清晨,英迪拉先去圣雄甘地和父亲尼赫鲁的墓地瞻仰,接着前往尼赫鲁时代的总理府“三象府”,在她父亲的遗像前站立良久。之后,她赶到议会大厦出席国大党议会党团会议。选举结果很快公布了,英迪拉以355票对169票击败了竞争对手德赛,以67%的选票当选议会党团领袖,成为印度的第三任总理,同时也是印度历史上首位女总理。选举结束后,英迪拉赶到总统府拜会拉塔克里希南总统,总统邀请她出面组阁。

当晚,她在官邸举行记者招待会,避而不谈自己的施政纲领,也没有做任何口头承诺,当有人要她谈谈以妇女身份担任总理的感受时,她颇为不悦地说:“我并没有从我是个妇女的角度来看待总理工作,如果一个妇女具备了从事某项工作的品格,那就应该让她去从事那项事业。”1月24日,英迪拉·甘地在总理就职仪式上庄严宣誓。从此,印度的历史篇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英迪拉上台之初虽然缺乏威望和经验,但她很快地适应了作为一位领袖的生活。英迪拉·甘地漫画像她能迅速地作出重大决策,甚至比她父亲在权力鼎盛时期还更加果断。英迪拉是个工作狂,她作为总理的生活是严格而有序的,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她每天黎明即起床,先进行一番晨练,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接着处理她的首席秘书送来的急件;并且沿袭父亲的惯例,每天早上8点至9点接见来访的群众,然后到内阁所在地正式上班。一般情况下,她到办公室后就同高级官员讨论重要的政务问题。如果是议会开会期间,则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坐在议会大厦里听会。晚上她一般要到七八点钟才回家,而且到家后还要同阁员们和党务工作者通话,直到晚上9时才用饭。晚餐前她才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短暂地休息、聊天,饭后又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报和阅读文件。她订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包括美国的《星期六评论》、《新闻周刊》;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法国的《费加罗报》等等。由于生活有规律,英迪拉在执政期间,始终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这使她轻松地承担了治理国家的重担。英迪拉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固定的信条和理论,执政中的她只是视情况对尼赫鲁的思想作些阐述而已,例如对“社会主义”一词,她也常说社会主义是印度“惟一出路”之类的话,但又说“社会主义不过是一种工具”,如果有其他更有效的工具,也会加以利用。她基本上遵循尼赫鲁制定的大政方针,但是也结合自己的想法做了许多调整。

如经济上,她坚持“混合经济”政策,发展公营部分,但对私营部分逐渐放松控制。在谈到印度奉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时,英迪拉认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须以它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为基础,印度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的,但又不拘泥于“不结盟”这个词的含义。这就使印度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为印度创造了有利的外交条件。根据印度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宗旨,英迪拉接任总理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她会见的第一个外国人是美国驻印度大使,他带来了约翰逊总统邀请她访美的信件。英迪拉上台后第一次出访就前往美国,受到约翰逊总统的热情接待。约翰逊总统在白宫主持欢迎宴会时,称她为“一个善良而又文雅的朋友”,并赞扬尼赫鲁也是“我们的朋友”。英迪拉地在访美期间并没有严厉批评美国的越南政策,这主要受印度国内经济形势所制约。当时印度严重缺粮,急需美国的粮食援助,而且英迪拉刚刚上台,各方面都想得到美国支持。为了印度的利益,英迪拉可谓是委曲求全。访问结束时,美国答应马上援助印度350万吨粮食和9亿美元非指定用途援助。作为交换条件,印度同意给予美国投资者与印度本国资本家“同等待遇”,并接受了印度历届政府都拒绝接受的印美教育基金。这可说是开创了印美外交的新局面。为纪念英迪拉·甘地而发行的邮票和纪念信封英迪拉上台以来,在一系列重大的内政外交问题上的决策,充分显示了她是一个精明而又讲究实际的政治家。她博览群书,广泛接触各种流行思潮,使得她没有一些领导者顽固的毛病。她的治国之道是在尼赫鲁建国方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或左或右的调整,是对尼赫鲁执政风格的一种仿效和发扬光大。

同尼赫鲁一样,英迪拉时刻注意保持自己的公众形象,只要有空,她就微服私访,会见民众,特别重视那些社会最底层平民,如穆斯林、贱民、城乡贫民等。哪里出现重大灾情,她就会出现在哪里,慰问灾民,帮助解决困难。在摄影记者拍下的众多珍贵照片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她乘坐普通的吉普车,奔波在尘土飞扬、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的形象;或者看到她身穿本色白布莎丽、和蔼可亲地穿行在人群之中,后面跟随着大批支持者的场面。

1972年,印度出现全国性的旱灾。天灾人祸,疫情蔓延,贪污盛行,老百姓怨声载道。人们视线转向两件事,而这两件事都与在内(选举)外(印巴战争)春风得意的英迪拉有关:一是英迪拉派国大党为第五次大选所募集的竞选资金下落;二是英·甘地的小儿子桑贾伊·甘地的以权谋私问题。英迪拉这个女强人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为政党募集竞选资金上比女儿要清廉得多,他曾谆谆告诫女儿:“永远不要在为自己的党募集资金时玷污自己的手指头。”可是,英迪拉却没把慈父的教导记在心上,她直接插手了这笔资金的募集与分配。人们不能不疑惑“装满现金的提包”怎么被直接带进总理的家里。加上英迪拉的小儿子桑贾伊,他一无资金,二不懂技术,居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开起了一家造价数百亿卢比的轿车工厂,一时成了印度上下议论的焦点。英迪拉的政府不廉洁内幕暴露了。一时间各派力量开始攻击英迪拉,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她曾考虑过辞职,但在其次子的鼓动下,顶了一阵子。在一片反对声中,她于1975年6月25日宣布在印度实施“紧急状态法”。英迪拉对这一行动解释说,这就好像“要治好一个病人的病,有时要多给他吃点苦药……”为了平息国内外舆论,她宣布了“二十点经济纲领”,桑贾伊则搞了个“五点纲领”。这“五点纲领”从内容上无可指责,确实适合印度的国情,如真付诸实行,对印度、对英迪拉都是件好事。但问题是桑贾伊打着这“五点纲领”的旗号,从中捞取政治资本,伸手抓权。桑贾伊的行为引起全国上下的指责,各党派更是群起攻之。1977年3月的第六次大选中,国大党(英迪拉派)惨败,英迪拉母子双双落选。

英迪拉害怕新上台的人民党制裁她,连夜召开内阁会议宣布取消“紧急状态法”,并于3月23日在最后一次内阁会议上宣读了她的辞职声明。经过3年的卧薪尝胆,1980年1月的大选中,英迪拉终于东山再起,又一次以2/3的多数获得压倒优势的胜利,再次就任总理。连续担任三届总理的英迪拉,第四次宣誓就任印度总理。当时印度国内及执政党内问题成堆,国大党(英迪拉派)江河日下,她本人也已年过花甲,体力每况愈下,交班与接班问题势在必行。英迪拉早就有意传子接班,对比两兄弟,英迪拉还是先扶植了次子桑贾伊接班。为适应桑贾伊接班的需要,她特别组建了一个年轻化、新面孔居多的领导班子。此时由桑贾伊领头的国大党青年组织也力量猛增,英迪拉传子接班的步伐随之加快。不幸的是,1980年6月23日,桑贾伊突然坠机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英迪拉心如刀绞。桑贾伊的死对她是最大、最残酷的打击,她的精神支柱几乎彻底崩溃,尼赫鲁全家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几乎失传了。尽管长子拉吉夫没有桑贾伊那种横冲乱闯劲,英迪拉担心他顶不住政治舞台上那残酷的斗争,但此时别无选择,只能由拉吉夫来填补这个空缺了。英迪拉最后一届任期内,印度的民族、教派矛盾严重,骚乱迭起。邻近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是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聚居的地方,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与宗教冲突日甚。

为制止锡克教徒的骚乱,1984年五、六月间,英迪拉冒天下之大不韪,搞了一个“蓝星行动”,下令西部军区司令率兵扫荡“金庙”,也就是令她备受抨击的血洗“金庙”军事行动。这次行动中锡克教头目饮弹身亡,成千上万的人倒在血泊中。此举立刻激起印度国内外锡克教徒的愤怒,教派敌视与对立达到白热化程度。锡克教的教徒开始策划刺杀英迪拉行动作为报复。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生命的终点到来了。这一天,在寓所和办公室之间,她被信仰锡克教的卫兵连击31枪,被送抵医院后,终因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2时35分死亡。作为印度的第一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对印度的影响力可以说从登上总理宝座之前就开始了。自从当上总理后,她施展了巧妙的外交手腕,竟使美、苏两大霸主被玩弄于股掌之间,对她又爱又恨。这给印度的自由发展确实创造了难得的好机会。英迪拉·甘地实质上从她父亲尼赫鲁执政时期就一直左右着印度的命运。如果没有英迪拉·甘地,脾气暴躁的尼赫鲁不知会闹出多大的麻烦。虽然在晚年时期英迪拉·甘地弄出了种种丑闻,以致晚节不保,但相信印度人民仍然会爱戴、尊敬她。因为她毕竟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做着将印度推上正确的、能够稳定发展的道路的工作。

  §§第十一章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埃娃·贝隆夫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