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卢泰宏,营销人的同路人和观察者

  卢泰宏简介:

出生时间1945年;

1992年任中国中山大学国际营销教授;

1996年升任博士生导师;

2001年成为菲利浦·科特勒;

(Philip Kotler)国际营销理论贡献奖(Kotler Marketing Award Theory)中国首位获奖者;

2001年被《国际广告》等评为“中国广告20年20人之一”;

2002年被《成功营销》评为“2001中国营销最具影响力的10大风云人物”。

卢泰宏其人:

真正的师者

追寻卢泰宏,永远如同雾里看花。

卢泰宏是一个散发着“巫气的哲人”,他永远是那么光芒四射,却又永远如同一个雾裹重重的迷。卢泰宏是一个“思想博大精深,而谈吐木讷”的人,他总能让人为其喝彩,为其啧啧称奇,不管是10年前,还是10年后。

卢泰宏每推出一本新书,市场上总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那份追捧的热情不知为多少知名营销学教授望尘莫及;每一年,他总会推出几本新书,从信息管理到广告,从品牌到消费者行为,从促销通路到营销整体的前瞻,卢泰宏涉猎之广、行动之快,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学术界就应该崇尚“沉静之美”吗?营销更偏重于沟通,并在沟通中领悟和成长,如果说哲学是一门象牙塔里面淬炼的学问,那么营销,则必须要走出窗外,在大自然中陶冶生息。卢泰宏选择了一条为大多数营销学者们所“不屑”的路——走向实践,在咨询和培训中摸爬滚打,象牙塔里面的营销精英们之所以“不屑”,其实是“不敢”,他们“不敢屈尊”、“不敢迁就”、“不敢放弃”。卢泰宏自从选择了“羊肠小道”,就准备好了遭人误解,甚至中伤。

的确,在大多数学院派营销学者眼中,卢泰宏是“不务正业”。

但这个“不务正业”的人却一直做着让拼命挣扎的营销人拍手称快的事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卢泰宏自觉“为人师者”的怡然自乐,如果只是“传道授业”,那只能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师者。营销需要解惑,并且更重视解惑。

为了解惑,卢泰宏放弃了很多,这其间,有他的名誉,有他多年的研究心得和人脉。他是一个将社会责任凌驾于个人荣辱之上的人,当一个社会的经济转型需要有人呐喊助威时,卢泰宏总是第一个站了出来。他的一次次转型或升级,都只是为了迎合经济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其一己的私利。

为师若此,足矣。

卢泰宏其事:

“泰斗”的前身

据说,这位闻名全国的中国营销学“泰斗”,前身是学物理的。物理和营销究竟有多大的关联?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说,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来解析文科,会更透彻、更严密,那么卢泰宏的“中国营销之父”的锻造之路,更应是文理兼修。卢泰宏的文学功底并不亚于他的逻辑推理能力,他文科式浪漫的想像力和极具表现力的文字让他的理性思维显得更为流畅和通俗,在思想与文字的修炼岁月里,他一路走来,随心应手也顺理成章。

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的来由籍贯,卢泰宏是一个低调而不事张扬的人,他对名利似乎并不热衷,一个人悄然度身于喧嚣的世界之外,却又以一双慧眼冷静地俯视和聆听着世事的沧桑变幻。他有一颗学者秉性的同情心,他深刻地体验着商界的疾苦,并试图用他独有而擅长的方法,寻找并冰释这份疾苦。

能够知道的有关他的最早一篇文章,是卢泰宏在1980年11月与一个名叫史忠良的人合着的一部专着,那本书是《论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这是一本曾经获得江西省1949—1983年优秀论文乙等奖的作品。很显然,卢泰宏从物理到营销的跨越,并不是一条直线。卢泰宏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即使有,他也会尽量避免涉及他个人信息的曝光,在他所有的访谈录、讲话和书稿文章中,卢泰宏字里行间除了企业,还是企业,他是一个将社会安危凌驾于私人情感之上的人。

中国经济改革的发端,是从技术引进开始的,卢泰宏敏锐的经济嗅觉使他一开始就站在了整个经济改革的最前沿。之后的1980—1987年长达7年的岁月里,我们所知道的卢泰宏,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动静全无,喜欢思考并用一支素笔发表见解的卢泰宏好像失踪了似的,今天的记忆里早已找寻不到那段时间他丝毫的踪迹。

一直到1987年,卢泰宏在一本《Information Science》(信息科学)的英文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ajor Features of

Infrastructure of China's Sci Tech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科技信息系统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这是迄今所看到的有关卢泰宏的第一篇外文论文。一个极有可能的推测是,卢泰宏在这7年闭关的日子里,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恶补外文,并仔细地观察着国际经济和技术的最新走势。

当国人还在为“几斗米”折腰奔波时,卢泰宏早已推开窗户,把眼睛瞄到了国外。

1989年,在《情报学报》上,卢泰宏将关注的重点正式转向了信息技术,他认定,信息技术和管理将是未来中国竞逐世界的绝命武器。理科的出身背景,使卢泰宏对充满符号和数字的信息科学并不排斥,他一点都不觉得那是“艰深枯燥,毫无兴趣”的,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的刊发和肯定,让卢泰宏更觉鼓舞,他决心继续研究下去,拓宽研究的层次和领域。

卢泰宏的研究速度和领悟能力堪称惊人,最开始他是几年或一年出一本,到后来他创作的高峰期,经常能一年推出好几本重要的营销专着,他到底用一种什么方法和思想在指导自己的一切?仅仅一年的时间,卢泰宏的《信息文化导论》在吉林教育出版社付梓出版。《信息文化导论》是卢泰宏的第一本研究信息领域的专着,幸运的是,4年后,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学术着作二等奖。

那一年,卢泰宏的研究触角初次探寻到了信息科学的高端领域——“情报科学”,他的一篇“情报科学发展中的四个里程碑”两年后获得了广东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这一论文发表在《情报学报》上。

转型广告

中国经过数年的经济改革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由原来粗放式的引进和照搬、照用转为了引进、吸收、消化和改进,发达国家领会了发展中中国需求的迫切,他们在趁中国不顾一切囫囵鲸吞时,把一些发达国家二流甚至不入流的技术和产品,悄悄丢给了中国,中国沦为了发达国家“垃圾产品的排泄地”。一直对中国经济脉搏密切关注的卢泰宏,心里满是焦虑,长此以往,中国在未来将何以立足?

一个学者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满腹才华与中国的深层焦虑融合在一起,那还会有什么大的发展吗?经历了中国近代种种辛酸与苦难的卢泰宏,将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深深铭刻在心。纵观卢泰宏一生的学术轨迹,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他一直紧紧地贴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轴,随中国经济脉搏的跳动而努力。当中国经济的发展转换为另一个主题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原有的领域,迅速投入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即使他在原有领域早已造诣深厚,着述甚丰。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珠江三角洲一带经济沸腾了,成批成批的人下海,成批成批的企业开始崛起,成批成批的产品走向市场,也有成批成批的产品开始滞留在库房,眼睁睁看着变成废品。到1993年,计划向市场的多年转型使得供不应求的状况彻底打破,无数的企业开始触碰到自己前所未遇的“天花板”——打开市场。

这一年,卢泰宏在完成了一部早已准备好的《信息分析方法》之后,开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这股异动趋势关注起来。卢泰宏的直觉告诉他,一个比信息和技术更为迫切的任务正在召唤着他,呼唤着他和一大批像他一样的人去完成。在趋势崭露头角还未演化为潮流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在城头上摇旗呐喊,引起更多人的深切关注。运用在信息技术领域摸索成熟的研究方法,以及自己长期积累的“信息分析方法”,卢泰宏很顺利地进入到了新的领域。

接触广告,应该是卢泰宏平生最早的与营销握手。1993年的时候,中国企业界早已群体告别了最初的单兵推销时代,开始采用更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方法,借助经销商和一些地区小分销商的势力,迅速打开一片江山。然而,中国市场的诚信从一开始就缺少文化底蕴的积累,企业在征战异地市场的过程中,无一不面临着“如何说服分销商”的诚信困扰,要让分销商们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承诺,怎么办?

广告——天才的企业家们总能想到的最实用的脱困方法。

卢泰宏对中国市场和长年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企业家们,一直抱着深深的敬畏。2001年的时候,在首届华人管理本土化国际研讨会上,卢泰宏将多年对中国企业家的独特情结,集合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胡雪岩模式:中国企业家行为之解读》。至此,他才畅快淋漓地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对中国企业的责任感使他的内心深处对勤勉耕作的中国企业家有着一种深深的“愧疚”。他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能说些什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那一天,他终于说出了口,借助胡雪岩这样一个红顶商人。

卢泰宏注意到,岭南一带的市场气候似乎有所变化,“忽如一夜春风过,千树万树梨花开”,岭南的广告热潮转瞬之间呼啸而起,引起了华南一带的极大震动,卢泰宏立即给予了热切的关注。深入调查之后,卢泰宏发表了一篇文章《岭南广告潮透视》,对岭南一带的异动给予了深刻的剖析。调查的间隙,卢泰宏隐约感到,中国市场环境要开始变化了,自己务必要迅速地迎合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并与之紧紧拥抱。

“从传统老字号走向现代品牌”,1993年,台湾自创品牌协会访问大陆时开了一场主题研讨会,由于在学术界素有“薄名”,卢泰宏参加了那次研讨会,研讨会上的激烈交锋使他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市场走势必有一天会向早已市场化的台湾靠拢。之后,卢泰宏打定主意,决心把研究的方向转向广告,中国人需要广告!

卢泰宏并不想转型太急,他希望找到一种中间状态,能够将信息学与广告学进行交叉研究,那样既可以发挥已有所长,也可以将现有学科的成熟研究成果嫁接到新的广告学研究中去。于是,卢泰宏在完成《国家信息政策》的同时,开始着手观察广告业。他决定从中国两岸三地的广告业开始研究,如果单纯研究中国本土的广告市场,由于尚未发育成熟,眼光会变得狭隘,而我国台湾和香港早已经市场化,同样是中华后裔,血统的相连注定了文化的同根,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更有意义。

1994年,卢泰宏在台湾《广告杂志》上发表了《两岸三地广告发展比较》,这是当时中国首次进行广告地域化的比较研究,从地域化的差异中分析广告受众的心理差别,卢泰宏首开风气之先。同时,卢泰宏从1993年开始,就以《珠江三角洲》杂志为阵地,对珠三角经济的整体脉动和趋势进行了展望,多年的经济观察积淀,使得他的洞见足可入木三分,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准确把握,使他独具慧眼地看到了《中国广告法的三大缺陷》(1995年,这篇文章在香港公开发表)。

学者的责任

仅仅从宏观上诊断中国广告业内在的病痛,是远远不够的,“知道了病理,还要能准确地开出药方”,“高屋建瓴有助于直接俯视”,卢泰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之所以宽泛,是因为他一直遵循着一些最基本的研究准则,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学者,心胸要开阔,思想要开阔,眼界也要开阔,“眼光能放出去,也能收回来,能仰视,也能俯视,能坐看风云,也能见微知着”。

卢泰宏把眼光收回来,让思想之翼歇脚在了“广告创意”的枝叶上。他知道,当时中国广告人最大的苦恼就是“不懂广告”。中国第一代广告人是喝奥美的奶水和奥格威的口水长大的,中国广告界常常会叹息,中国为什么没有本土优秀的广告大师可以借鉴和模仿,中国本土广告应该如何实现突破,创意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又该如何生根发芽?

的确,《奥美的观点》不错,但是太琐碎,空有皮毛和形式,学不到创意的精髓。卢泰宏的《广告创意100》则不同,在这本书里,卢泰宏将广告本土创意的各种技法一一列明,给中国广告人指出了一条明路。不少人评价说:“将《广告创意100》沉下心来一读,却是满口生津,决然抛却了洋书里面的浮躁和肤浅。”

卢泰宏在短短几年之间,已然深得广告学之奥妙。在他的那本《广告创意100》里,广告公司里面的各种角色,可谓描写得活灵活现。比如,他说客户部总监“大腕如武林高手一样,一味地游走,不先出招,投石问路,意在后发制人”;说创作部一流文案“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会,发为言句自超然”;说媒介部三流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工作单是“体态曼妙,柔声细语,笑容可掬,万般风情,一丝不挂”;说创意境界“千倾碧水之上,一叶扁舟,微风涟漪,碧波不兴,山色空蒙,物我两忘”。道心巍巍啊!

卢泰宏说,广告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顺应消费者需求与竞争对手的状况、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特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广告界由此而掀起了一场“创意大风暴”。

自从台湾自创品牌协会第一次访问大陆之后,卢泰宏一直在思考,大陆是否也有自己的自创品牌?自创品牌的生存处境又如何?面对跨国品牌的冲击,它们又将何去何从?

1996年的时候,卢泰宏在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我国自创品牌的进展与展望》,该篇文章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和研究自有品牌最早的学术文献之一。

也许是对信息管理还有难以割舍的情丝,卢泰宏在紧密跟踪中国广告和品牌发展走向的同时,也分出一些精力,为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他的《论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保障》在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界也引起了不小反响。

尽管卢泰宏在信息管理原有领域的发展得心应手,但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卢泰宏,还是毅然选择了“诀别”,但他没有彻底斩断最后残存的一丝微小的联系,因为他发现,信息管理与广告、品牌甚或后来兴起的营销,并非毫无瓜葛,至少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对信息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些心得一直让他获益不菲。

1996年,国外的一股营销新风狂飙突起,营销界走向“整合”,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国外动向的卢泰宏,再次敏感地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他认定,中国的营销界迫切需要“整合”

……中国广告传播资源的浪费过于严重,这是不合理甚至畸形的,将来如果跨国公司群涌而入,在劳动力成本两相抵消的情况下,受损挨打的一定是中国。中国营销界的“IMC洗礼”势在必行。

事不宜迟,卢泰宏以立足中外交流的《国际广告》为阵地,开始为中国广告界擂鼓助威。他在《国际广告》发表了一系列代表当时最先进营销思想的《整合营销传播IMC系列》,并时不时在公开场合和舆论之下热情地推介这一最新的营销思潮。很快,一批先知先觉者旋即跟入,有人开始内部试验“整合营销传播”了。卢泰很激动,无论当时实践中的效果如何,毕竟中国营销行动了。

卢泰宏很清楚,整合营销传播于当时中国整体的营销环境,并不适合,有点超前,他只是希望中国营销人能够感受到国外营销发展的最新趋向,并有意识地改善和建构健康有序的营销环境。他知道,哪怕是“品牌”和“名牌”的区别,中国营销界都还没区分清楚。1997年的时候,中国经济界对“什么是名牌”讨论得很热烈,卢泰宏感觉到应该出来说说话了,争论并无益于发展,他在人民日报华南版上,对“名牌”一词的使用作了若干说明,事后,舆论界的争执果然少了许多。

卢泰宏并无意于争论,在国内的学者和实业界、咨询界将广告热炒得沸腾之后,他又将专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品牌上。在当时,品牌在国内还是一块寸土不生的“戈壁滩”,国内鲜有人涉足于品牌,更别提在那里“安营扎寨”,他们的理由是,中国企业界连广告观念都还只是刚刚培育成熟,谈品牌,他们接受得了吗?对这种观点,卢泰宏并没有认同,他有种很强的预感,中国企业家们是非常善于学习的,“以广告打天下”的时代终将过去,一个新的品牌时代即将来临。

大师之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卢泰宏对全球的品牌趋势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他的《品牌延伸的评估模型》、《品牌文化的研究》、《整体品牌设计》等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出炉,并在理论界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血路,卢泰宏之后,又有很多人幡然醒悟,快步跟了上来。

最前沿的改革者往往是站在风口上,最出风头,也最容易倒下。“先驱”成“先烈”,古往今来已没什么稀奇。卢泰宏深谙营销的个中滋味,也一直将营销的基本准则身体力行。在卢泰宏从信息管理领域跨入广告界的时候,他是先信息后广告,然后信息广告并重,紧接着是先广告后信息,同样的,当他从广告升级为品牌时,也暗合了这种递承的逻辑。

转型品牌的时候,卢泰宏在广告领域取得了更为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与他当年在信息领域的成就足可两相媲美。他的《广告创意——个案与理论》紧承着前一阶段的《广告创意100》,也是一部应景之作,该书创造了营销理论书籍的“不老传说”,首版5年来5次再版增印,在图书市场上一直是畅销不衰。其间,卢泰宏对中国广告界《广告市场的结构特征》、《广告业的不均衡结构》等的解读,在两岸三地同样引起了强烈反响。

过人的精力成就了卢泰宏的博学。

有熟悉他的学生说,卢泰宏有每日坚持长跑的习惯,任严寒酷暑,绝不放弃。卢泰宏治学很严谨,一直都很注意学习,他经常请教他的学生,丝毫不会顾及自己一代名师所谓的“尊严”,他每天晚上都会坚持看书写作,几十年来一直从未懈怠……很多人难以理解一个“神话般的卢泰宏”,他“高产而又高质”,也许真理仍然在于,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

对品牌领域的探索,让卢泰宏对营销大殿的雄伟感到新奇不已。对促销的关注让他与其博士生一起编写了一本一版再版的《实效促销SP》。他醉心于渠道,并指导他的诸多博士进行经销商管理、渠道构建和冲突管理的研究。营销是一门沟通的学问,单纯的闭门造车于营销学的推动毫无助益,多年的营销理论修习,使卢泰宏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瓶颈。

卢泰宏决心不再拒绝一些“找上门的企业老总”的盛情邀请,将自己的知识通过合适的方式,如课题承包、培训和咨询等,反馈和奉献给企业,于是,润顺、广东邮电、美的等相当一批珠三角知名企业和广告公司,成了卢泰宏最实在的受惠者。但是经过几年理论与实践的亲密接触,卢泰宏给自己打的分并不高,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企业的操盘高手,企业运作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很多问题并不是营销策略所能解决的。

卢泰宏自觉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像年轻小伙子一样奔波在营销的第一线上,他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了最擅长的部分:对中国本土营销的总结和创新。然而,他又不能放弃实践,他不能“闭门造车”而与企业界脱节,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中应运而生,他决定成立一个由自己的博士、硕士和少许优秀本科生组建的团队,在致力于营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胆地走出去,深入到那些需要他们帮助的企业,而他则可以通过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搭起的桥梁,与企业界建立起血肉相生的联系。

卢泰宏知道自己擅长研究,他决心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做研究。CMC(中国营销研究中心)诞生之后,卢泰宏非常高兴,一是高兴自己给大家搭建了一个如此好的平台,二是自己今后,可以好好地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研究了。“一滴水放到大海里才不会干涸”,卢泰宏深有所感,今天的社会,一个人单打独斗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成气候。

在有了CMC后的几年里,卢泰宏和他领导的团队的重量级研究成果,一个个推陈出新,速度惊人。从《跨国公司行销在中国》到《营销中国》,再到2004年推出的掀起翻天巨浪的三本新作:《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解读中国营销密码》和《中国营销25年》,卢泰宏看到,他在4年前组建一个团队的构想,成功了。

佛家有言:“不度己,何以度人,不成人,又何以成仁。”卢泰宏在营销别人成功的同时,也营销了自己的成功。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营销大师。

对中国营销的影响和贡献:

寻找“营销之匙”

一名搞物理的学者最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营销学大师,相信这样大跨度的转变,连卢泰宏本人最初也完全没有意想到。如今的卢泰宏教授已经拥有了众多头衔,但最显赫的还是被传媒称为“中国营销之父”、“营销学泰斗”、“中国品牌研究第一人”的这样一些称号。这些称呼充分显示了卢泰宏在当今中国营销领域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

20世纪80年代,卢泰宏编写的一本关于广告操作的《广告创意100》(这本书在后来再版时更名为《广告创意——个案与理论》),在市面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许多人正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走上了广告创意的道路。

这本书的成功,让卢泰宏有了更大的信心,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精深。正如他的一名学生所评价的,卢泰宏是一名非常善于学习的学者,从最初的广告、传播、CI等,一直到品牌的塑造,内容之广之深令同时代甚至后来者都赞叹不已。而这又与当年企业界、舆论界品牌讨论热,大家都急于探索品牌成功之道的大环境契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了一名品牌研究的大师。如今随着中国营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从传统的4P式产品营销到新营销理论的问世,卢泰宏也在此时恰到好处地转向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这使他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卢泰宏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他非常注重中国营销理论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与当代中国市场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营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了理论上的指导之外,卢泰宏还积极参与到许多具体的项目中去,体验中国营销第一线所面临的问题。他曾经为摩托罗拉、海尔、TCL、平安保险、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等数十家企业做过专题咨询和培训工作。

迄今为止,卢泰宏做过的影响最大的事,就是他亲自参与撰写的《营销中国》系列丛书的出版。该丛书现已成为在中国从事营销工作的人最重要的指南之一。这套丛书“以广阔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国内大型企业及跨国集团的营销实践……提供了在中国成功进行营销、提升业务的一把必要的钥匙”。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