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阳陵伎乐俑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音乐舞蹈繁荣昌盛的时期,阳陵出土的伎乐俑为数众多,构成了汉阳陵的华彩乐章,这个乐章的主旋律则是汉代陶俑的浅吟低唱。

1976年在秦始皇陵园西北一处建筑遗址内,出土了一件青铜钟,上有“乐府”二字。1996年西安北郊出土秦封泥3枚,“乐府丞相”、“雍乐左钟”和“左乐丞相”都与乐府有关。由此可见,至少在秦代,国家已有一套详尽的管理音乐的机构。

史记中说,秦人的祖先偏居西北一隅,直至战国末年还是“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当秦人金戈铁马扫平六国时,不得不为六国美妙的音乐、富有无穷魅力的舞蹈所倾倒。在战国末年,楚地之舞、郑卫之声已闻名天下,秦人于是“弃击瓮叩缶而就《郑》、《魏》,退弹筝而取《昭》、《虞》”。

汉承秦制,西汉管理演奏雅乐的是“太乐府”。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乐舞,将那些“感于哀乐,缘由而发”,充满生活气息的乐舞收集、整理、改编、配乐供宫廷演奏之用。《史记·乐书》记载:“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肆旧而已。”以致西汉第二代皇帝惠帝死后葬于安陵,因为惠帝生前酷爱歌舞,其母吕后从关东迁徙了5000户楚地和中州的艺人,充实安陵邑,为的是让死后的天子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欣赏歌舞表演。汉景帝时音乐广泛普及,进入了宴乐、郊祭、丧葬、仪仗等场合。

景帝统治期间,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统治阶级更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古人云:“言之不足则歌之,歌之不足则舞之,手之,足之,舞之,蹈之。”阳陵伎乐俑的大批出土,再现了景帝统治时期朗朗乾坤、太平盛世宽松的社会氛围,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汉阳陵发现大批伎乐俑,使人耳目一新。这批陶俑有男有女,造形生动,神情浪漫飞扬。在汉代,乐舞者的身份与仆侍者一样,都是主人的奴仆。早在春秋时期,私家蓄有舞乐伎人的现象就已存在,《宋书·乐志》云:“郑伯纳晋悼公女乐二八,晋以一八赐魏绛。”说的是郑伯送给晋悼公歌舞伎女16名,晋悼公将其中的8名赐给了魏绛。《汉书·张禹传》云:“禹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昏夜乃罢。”汉代私家蓄奴之风更甚,统治阶级得以“身居豪第,后堂理丝竹管弦”。

宴饮是历代统治者所盛行的一种礼仪活动。到汉代,其活动更加广泛,例如:祭祀要宴饮,节日要宴饮,出征庆功要宴饮,巡视各地要宴饮,接见使节要宴饮,返乡访老要宴饮,婚丧嫁娶要宴饮。宴饮之风不仅流行于官方,民间豪门贵戚也以举行宴饮为荣,以显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宴饮在汉代十分盛行而且隆重,皇亲国戚、士族豪门每当宴请宾客时总要歌舞演奏助兴。伎女乐人平素不宴饮时便做些仆役之事。不仅如此,这些歌伎舞女们还往往被主人当作物品随意赏赐、赎买。“卫子夫”就是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家的家养歌伎,被长公主送给汉武帝为妾,后得宠于汉武帝被立为皇后。汉成帝时的皇后赵飞燕亦是歌伎舞女出身。

汉代的管乐器如排箫、竽、笙,弦乐器如瑟、古筝、筑等此时均已出现并日趋成熟,竽瑟之音代替钟磬之声风靡汉代,庄严肃穆被欢快活泼所替代。汉代人的欣赏水平因了新的秩序和理念变得不同了,显然管弦乐更贴近人的心灵,更能演奏人们心灵的乐章。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件保存完整的汉瑟。这件瑟为木制,长116厘米,宽39.5厘米,通体光素,头部有首岳一条,尾部有外、中、内三条尾岳,尾端又有四个系弦的木枘,枘头以锡制成,饰以涡状花纹。瑟在调弦后用双手并弹,音色优美。

瑟是怎样演奏的呢?阳陵出土的伎乐俑为我们了解汉代瑟的演奏方法提供了直接的依据。鼓瑟俑的姿势为席地跽坐,瑟横陈在膝前,双臂向前平伸,两手掌心向下,临于瑟的上方,大指屈向掌心,食指内勾,两指形成环状,其余三指则微屈,两手食指同时作抹弦之状。后代人研究古瑟的弹奏方法时说,指法有托、抹、挑、勾、剔、打、摘、拂、历等,即用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或单弹一弦,或连弹数弦。

琴和瑟不同,它是利用拨弦时发生振动,在弦上弹奏出不同的音节。古文献上记载的所谓琴,一般指七弦琴,这种琴已知最早的实例出于马王堆三号汉墓。

阳陵出土的站立伎乐男俑高60厘米,鼻梁挺直,眉目清秀,发部施彩。俑头戴圆形束发帻,两侧有风带系于颏下,面容恭顺。身穿宽袖长襦,交襟右衽,内外共穿三层丝帛袍衣,前后交领,锦缘为红、黄两色。双手前伸,作弹奏状。跽坐伎乐女俑高45厘米,眉目传神,面部敷白,朱丹点唇。伎乐俑一般成群出土,人物表情灵动而有生机,俨然是一个颇具阵容的乐队。他们有的神态机敏,神采飞扬,陶醉在节奏之中;有的收腹撅臀,聚精会神,不敢有一丝怠慢。他们双臂向前平伸,左手勾曲,右手或挑拨或抚琴或击筑作弹奏之势。乐器虽已佚,但伎乐俑宽大的袍袖随着击乐的动作飘扬,飞指驰骛间,美妙的乐曲从指尖流淌……一时间,你仿佛听见丝竹管弦,间声杂糅,如泣如诉。他们的那位裹着金缕玉衣的主人无疑已化作泥土,但陶俑的生命和姿态却在一瞬间定格,虽经两千多年岁月仍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遣册”中,记载了不少歌舞乐曲的名称,如“郑舞者”、“河间舞”、“健鼓曲”等。阳陵伎乐俑吹笙、抚琴、撞钟、击鼓者各具神态,十分有趣,无不活脱脱充满生活气息。这些记载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统治阶级的金声玉振、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同时也增进了我们对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了解。

到了汉武帝时出现了一种行进音乐,名为“鼓吹”,是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由鼓、铙、笳、角等乐器汇聚成响亮的乐声。“鼓吹”一改楚韵楚风轻歌曼舞的气质,显示出节奏明快、刚健、粗犷、热烈的特点和雄浑威武的气概,表现的是征服的主题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充满昂扬的生命力。

汉代的鼓吹是汉武帝时李延年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音乐与中原文化融合而成的产物。最初用于军乐,称为“短箫铙歌”,骑在马上行进演奏称为“骑吹”,徒步行进中奏乐叫作“鼓吹”。这种表现力极强的音乐在送葬、祭祀时也可以派上用场。汉代皇家乐队团体演奏机构被称为“黄门鼓吹”,组织似乎相当庞大。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诏太仆、少府减黄门鼓吹”。《汉官仪》曰:“黄门鼓吹四百十五人。”

这些来源不同、风格各异的歌舞乐器汇集一堂,反映了西汉前期文化的繁荣和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巩固和发展。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