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章 处罚是骑手握在手中的一根鞭子

  处罚一个人,是为了让他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也是为了让大家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企业管理员工的一个有效手段。

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仅包括奖励,同时也包括处罚。

“罚以禁奸”,“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这是诸葛亮关于处罚的高论。

企业对不守纪律的人、工作拖后腿的人、犯有过失的人进行处罚,是完全必要的。

但处罚有很多种,怎么处罚,处罚到什么程度,则是大有讲究的。

一是口头批评。

对一些不足以“上纲上线”的过失,可以从轻发落。采取批评、警告的方式,达到教育、警醒的目的就可以了。绝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要给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要根据犯错误的动机和危害给予处罚。该口头批评的时候,就不要“大刑侍候”。

水泊梁山里的宋江就很注意这一点,他对不守纪律的李逵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李逵这次犯错误又缘于他的好动。

这次他乘宋江他们不注意,又偷偷地溜下了山。

李逵在忠义堂上班的时候,听燕青向宋江请假。燕青对宋江说,有一个叫任原的人,自号“擎天柱”,摔跤的功夫十分了得。在泰安州摆下擂台,连续三年没有遇到敌手,自称天下第一。燕青说自己不服气,要去争斗一番。

宋江本不想让燕青去冒险,但二把手卢俊义也替燕青求情,宋江就只好答应了。

燕青扮做山东货郎,迈步向泰安州赶去。当晚,他刚在客店住下,李逵随后也跟进来了。

燕青吓了一跳。他问李逵:“你怎么也来了?”李逵满不在乎地说:“我偷着跑下山,来给你帮帮忙。”

燕青此时也不好劝李逵回去;再说,劝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还会伤了弟兄们的和气。燕青只好让李逵跟着一块儿去。

燕青打擂的时候,果然几个回合下来,就把任原掼下了擂台。任原的徒弟们一见师傅输了,一哄而上,有的来抢东西,有的来对付燕青。

李逵在看台下,见任原的徒弟们这样,他如何不气?

李逵从怀中抽出板斧,大喊着杀向擂台。

泰安州离梁山泊不远,擂台上下认识李逵的人很多。他们一见李逵来了,都吓得屁滚尿流,溜之大吉。

李逵先奔到擂台下,一板斧砍下任原的脑袋,接着又跳到擂台上,把任原的徒弟们砍得东倒西歪。

正杀得热闹的时候,卢俊义又带着接应的人马专门赶了过来。梁山的好汉们,在泰安州大闹了一通,然后,从从容容地打道回梁山。

刚走了一半,李逵又丢了。

李逵实在不想这么早就回去。他还没有玩够。

李逵是在回梁山的路上,路过寿张县的时候,偷偷溜号的。他一个人进入县城,大摇大摆地来到县衙。

县令一见李逵亲自过来,拿起大印就从后门溜了。

李逵走进县令的办公室,见七品官服还放在椅子上,就穿着走出来,站在大堂上吼叫:“来几个人!再不来人我就把县衙砸了。”

藏在耳房里的几个衙役一商量,认为不把李逵应付走了,他可能真会砸了县衙的。就只好壮着胆子,一个个走出来,挨挨挤挤地站在大堂下。

李逵问衙役:“我穿这一身官服怎么样?”

众衙役回答说:“十分合身。”

李逵穿了官服,还想过一把当县令的瘾。他对衙役们说:“你们也来两个人告状。”

衙役们说:“老爷坐在大堂上,我们谁敢来告状呀。”李逵说:“又不是真的告状,只不过告着好玩儿罢了。”

在寿张县玩儿够了,李逵才穿着官服,一摇三晃地回到梁山泊。

这官服李逵穿着并不习惯,在忠义堂上没走几步,就歪倒在地。宋江和弟兄们一见李逵这身打扮,不禁大笑起来。

宋江收起笑容,大声喝斥李逵:“你好大胆子,不向我请假,就私自下山,这是该死的罪过。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警告你,下次再犯,我绝不会轻饶你。”

李逵其实有很多优点。刚直不阿,杀敌无畏,从不会在背后搞小动作等等。他这次私自下山,确实做得太过分。但出于为燕青帮忙,动机是好的,也情有可原。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也就可以了。

二是行政处罚。

对一个企业而言,涉及到“原则”问题,涉及到造成恶果的严重问题,仅仅提出批评是绝对不够的。对犯有严重错误的管理干部,该给予行政处罚的,绝不能心慈手软。

诸葛亮就决定严惩李严。李严的问题,已是性质严重的犯罪案件。

诸葛亮率师出祁山伐魏时,在卤城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不下。这时,诸葛亮接到远在永安的李严的来信。信上说,探得江东与魏结盟,即将派人逆江来攻西川。

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如果魏、吴连手,蜀国两面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乘斩杀张郃、魏军胆寒之际,把人马悄悄撤回汉中。

其实,吴、魏联合纯属子虚乌有。李严之所以编造假情报,是为自己粮草供给不足找退路。

如果诸葛亮把大军撤回来了,粮草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李严为一己之私,拿这样的军国大计开玩笑,已经超出了一般错误的界线。

李严原在刘璋手下,是西川不可多得的战将。投降刘备以后,累以战功升任尚书令,深受刘备倚重。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从成都只召了两个人过去。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人就是李严。

诸葛亮伐蜀时,令李严总守永安,以防东吴,也是委以重任。

但李严不该因为筹粮不及,骗诸葛亮撤军回川。咎其犯罪情由,确实罪不可恕。

诸葛亮决定处斩李严,以申军纪。费祎等人劝诸葛亮:“李严乃先帝托孤之臣,望能从宽处罚。”诸葛亮听了费祎的劝说,便把李严废为庶人。

三是罚得服气。

处罚一个人也是为了挽救一个人,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好处罚的分寸。既不能毫无原则地从轻从宽,也不能毫无原则地从重从快。

最佳的处罚,就是既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也让大家从中受到教育。

贾宝玉就曾经挨过两次罚。两次都罚得贾宝玉无话可说,罚得大家都说好。

以贾宝玉的身份、地位,在大观园里,本不该挨罚的,本没有人敢罚他的,可他还是受了处罚。处罚他的是他的两个嫂子。

这一切都得从大观园办诗社说起。

贾府三小姐探春一时高兴,邀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在自己的住处秋爽斋成立了个诗社。贾宝玉的嫂子李纨自告奋勇当了社长,她说:“立定了社,再定罚约。”既然结社,当然需要一个章程。以后,对“社员”进行管理,就可以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了。

第一个罚贾宝玉的,是贾宝玉的二嫂子王熙凤。

王熙凤本不会做诗,但还是被吸收到诗社里来了。因为办诗社少不了要用钱,用钱少不了要找她。所以,社长李纨与探春一商量,就请王熙凤担任了诗社的监察御史。请这位财神爷挂职当领导,诗社的活动经费就有保证了。

王熙凤刚上任不久,贾宝玉就犯了错误。他的错误是无故“旷工”。因为诗社聚会的那天,贾宝玉把原就定好的日子忘了,擅自离开大观园出席外事活动。

不请假,不报告,擅自缺席,这是严重违反社规的行为。

社长李纨提请担任诗社监察御史的王熙凤,给贾宝玉“量刑定罪”。

根据贾宝玉的错误情节,处罚是免不了的了。但怎么处罚这位老兄,还真是很费神。

王熙凤是个精明人,她想了一会儿,对李纨说:“这样吧,就罚他把你们屋里的地扫一遍罢了。”

以扫地来处罚宝玉,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就是贾母知道了,也不会怪罪。

这是贾宝玉第一次挨罚。第二次罚贾宝玉的,是贾宝玉的大嫂子李纨。

李纨作为诗社的一把手,自己可以不做诗,但却担负着评诗的重任。她每次评诗,不偏不倚,有理有据,都十分公道,也让大家信服。

贾宝玉偏偏不争气,连续几次结社评诗,他的大作都在后面“摆尾”。海棠社的时候,薛宝钗拔得头筹;菊花社的时候,林黛玉艺冠群芳。这次芦雪庐联诗,李纨逐一评去,史湘云夺魁,又是贾宝玉夺得“倒数第一名”。

李纨评价说:“总的来看都还差不多,只是宝玉又落了第了。”贾宝玉找了一个理由,他对李纨说:“我不擅长联诗,只好担待我吧。”李纨说:“那不行,没有说每社都担待你的。今儿个必须罚你。”

怎么罚贾宝玉呢?李纨也有自己的主意。

李纨说:“我来芦雪庐的时候,见栊翠庵的红梅开得正盛。我讨厌妙玉的为人,不想去理她。现在就罚你去取一枝来。”

众人听后,都轰然说好,认为这样罚宝玉实在是妙。

栊翠庵里的妙玉姑娘,本出身于诗书仕宦人家。因自小多病,算命先生说,只有入了空门,才可保得无虞。后来就戴发修行,成了一名小道姑。

因王夫人为善好道,专门把妙玉接进大观园,住在栊翠庵中。

妙玉心质高洁,孤标傲世。在大观园栊翠庵里清静修为,离群索居,万人不入她目。所以,大观园里的人对妙玉也都敬而远之。

但妙玉却十分欣赏贾宝玉这样超凡脱俗的人物。

所以,在大观园里,能去栊翠庵向妙玉求取一枝梅的人,少而又少。

但宝玉无疑是最佳人选。

李纨罚宝玉去折一枝红梅,罚得贾宝玉也很高兴。毕竟这个活儿不是谁都能做得下来的。

王熙凤和李纨都处罚了贾宝玉,并且都处罚得恰到好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