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通过发展已经占领了很大的市场,并且建立了稳固的基础,相邻的下一个市场近在咫尺,已经伸手可及,抓,就会发展;不抓,就会被动。能抓为什么不抓?
(1)抢滩不登陆。
曹操相继削平了袁绍、袁术、马腾等割据势力以后,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地区。尚存的只有江东的孙权、西川的刘备和东川的张鲁。此时,曹操兵精粮足,将士用心,正是一统全国的有利时机。曹操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统一大计。夏侯惇向曹操建议说:“当前,先不要急于攻伐孙权和刘备,可先取东川张鲁,再以得胜之兵攻占西川。”
已经垄断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市场,公司又实力雄厚,任何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企业家,此时,想到的肯定是进一步向外发展。
曹操就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认为夏侯惇的意见非常正确。孙权和刘备不仅存在战略同盟,且都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张鲁平庸无能,可一鼓而下。更为有利的是,战胜张鲁之后,以得胜之兵西下,相机攻占刘备,可收一石二鸟之功。
曹操决定带四十万雄兵西征。将近东川地界,曹操从中队走到前队,亲率部队征进。
张鲁兵寡将弱,在曹操大军面前自然不堪一击。没有几个回合,张鲁便把东川全境拱手献出。此时的刘备,因为刚到西川不久,立足未稳,连当地的老百姓都料定曹操必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
司马懿深知形势十分有利,就向曹操建议说:“刘备以奸诈的手段夺取西川,西川的老百姓还没有完全认可他。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汉中,离成都只有一步之遥,西川上下一片惊恐,如果我们迅速出击,西川必然土崩瓦解。有智谋的人就在于抓住战机,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太难得了。”
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竟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人最痛苦的在于不知足。已经得了陇,为什么还要望着蜀呢?”曹操作为主帅,他可能想着孙权会在江东用兵,可能想着攻取西川并非易事,也可能想着艰险的两川难以管理,他没有正面回答司马懿的话。
见曹操对司马懿的话未置可否,谋士刘晔感到十分不解,他对曹操说:“司马懿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拖的时间一长,诸葛亮又善于治国,关羽、张飞又勇冠一时,等到蜀国安定下来,部队守住了关隘,那时再想进兵就困难了。”曹操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说:“部队远征十分辛苦,不能让他们太劳累了。”
司马懿和刘晔均非泛泛之辈。他们跟随曹操南征北讨,筹划军务,深有远见,多建奇勋,曹操连他们的话都听不进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
按曹操当时的情况分析,虽然孙权挟赤壁大胜的余威,但周瑜死后,继承人鲁肃自保有余、攻战不足;且张辽威镇合肥,鲁肃也难以得逞。刘备刚入西川,百废待兴,人心未稳。曹操自己朝中安定,既无内乱之虞,又具获胜之勇,征伐刘备当为正逢其时。
曹操却按兵不动。当孙权在诸葛亮的鼓动下,向合肥进攻的时候,曹操明知是诸葛亮牵制自己进攻西川的计策,还是率领大部队撤出东川,前往合肥增援。
曹操给了刘备成长为巨人的机会。
企业决定了扩大市场的发展攻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抢滩成功,却没有继续把有利因素化为优势,不仅前期的投入不能发挥效益,而且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更糟糕的是,别人会到自己的市场来瓜分奶酪。
曹操就深受其害。
(2)裹足不前的后果。
曹操把部队撤回去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不仅没有实力会被动挨打,不思进取同样被动挨打。
正如司马懿所言,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在当时是无人可及的。诸葛亮以重典治国,以法纪律人,很快把西川打造得兵强马壮。
刘备和诸葛亮在西川励精图治,羽翼已丰。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占领东川,继而出兵争夺曹操的地盘。
对刘备夺取西川立有大功的法正,向刘备和诸葛亮建议说:“过去曹操占领东川,没有乘势进取西川,而自引大军返回,这是他的失计。我们如果取得东川,进可讨贼,退可自守,机会难得,不可错失。”刘备和诸葛亮对法正的话深以为然。
英雄所见略同,对问题的看法,大体都是一样的。曹操后来为自己的失计大为后悔。当刘备和诸葛亮在东川攻城略地的时候,长史刘晔深知其中的历害,就劝曹操:“如果丢失东川重地——汉中,就会震动中原大地。在此紧要关头,您必须亲自带兵征讨。”曹操说:“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你的计策,以致出现这种后果。”但此一时,彼一时,曹操后悔也来不及了。
刘备和诸葛亮决定了安邦定国大计。第一步,先夺取东川。第二步,以东川为根据地,再向中原发展。
诸葛亮派出全部大将出征东川。曹操的留守部队,在勇将夏侯渊和张郃的领导下,虽经顽强抵抗,但却节节败退。东川眼见不保,曹操不得不再一次挂帅,再一次来到被他称为凶险之地的东川。
但诸葛亮不会给曹操机会,他不仅夺取了东川,让曹操败回中原,还差一点要了曹操的命。
此后,曹操再也没有来过东川。眼见边衅连年,曹操只好打落了牙往肚里咽,直到死,他也只能望蜀不得蜀了。
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都是以东川为根据地出征的。
周边的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桥头堡,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当仁不让;别人占领了这块市场,反而会向自己渗透。
曹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提供了“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