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还联合张、杨内部的进步人士高崇民、王菊人、申伯纯等,帮助张、杨消除某些隔阂,使两军关系在联共抗日这个共同基础上逐步得到改善。1936年上半年起,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实际停止了敌对状态,西北地区各派武装力量在共同抗日的前提下实现了大联合。

  1936年8月,日本卵翼下的内蒙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和李守信、王英等伪军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动和配合下向绥远发起进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率部抵抗。11月,傅作义部在红格尔图痛歼日伪军,乘胜收复了百灵庙、大庙等失地,取得了局部抗战的胜利。全国人民展开了空前热烈的援绥运动。

  绥远抗战,蒋介石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傅作义。但他仍然顽固坚持“剿共”方针。

  两广事变解决后,蒋介石立即集结重兵于陕甘根据地周围,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也奉命云集西安,紧张部署“剿共”军事。10月31日,蒋介石颁布对红军的总攻击令。红军多次退让后被迫应战,11月21日在宁夏环县山城堡全歼胡宗南部78师2个团,这是将近十年的国共内战的最后一仗。12月1日,毛泽东、朱德致函蒋介石,再次要求蒋介石立即停止内战,增援绥远抗战;并给红军以抗日出路,开赴晋绥前线。蒋介石不但拒绝共产党的正义要求,而且在河南洛阳再次召开“剿共”军事会议,策划调集30个师的嫡系部队开往西北,图谋一举消灭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飞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命令,否则将东北军、西北军分别调往福建和安徽。张、杨决心既不再参加内战,又不离开西北。张学良慷慨陈词,多次劝说蒋介石放弃内战政策;杨虎城也据理力争,拒不服从“剿共”命令。蒋介石毫无悔悟之意,表示誓不改变“剿共”计划。9日,西安地区1万多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爱国请愿游行,国民党特务开枪镇压,愤怒的学生冲出城门前往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电令张学良派兵武力制止。

  张学良为学生激情所感动,10、11日两天又接连向蒋介石进谏,竟被蒋介石斥之为“犯上作乱”。张学良为情势所迫,与杨虎城商议,决心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卫队包围了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杨虎城部队控制了西安全城,扣押了陈诚、蒋鼐文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随即通电全国,陈述事变动机完全出于抗日救国,对蒋介石本人必定“保其安全,促其反省”;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救国会领袖,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张、杨还电告中共中央,邀请派代表团来西安共商大计和处理捉蒋后事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国际上,日本企图乘机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公开威胁南京政府,暗中支持“讨伐”张、杨。英、美为遏制日本的扩张,希望和平解决事变,甚至表示只要蒋介石能维持统治,就不妨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以共同对付日本。苏联和共产国际一方面认为西安事变是张学良的“投机”,是“破坏”中国抗日力量的团结;另一方面主张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国内,国民党内出现了所谓“讨伐派”与“主和派”的对立,戴季陶等极力主张明令“讨伐”张、杨,轰炸西安,何应钦被推为“讨逆军总司令”,“讨伐派”一度占了上风。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等力主用和平方式营救蒋介石,反对“讨伐”张、杨。国民党内冯玉祥等抗日民主势力也积极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内战再起。地方实力派中多数呼吁“政治解决”,少数主张付诸武力。东北军、西北军多数官兵要求杀掉蒋介石。红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中的多数也主张严惩蒋介石,但又忧虑内战再起。

  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经过多次慎重研究,正确分析了事变的性质及其前途,指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的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刻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结果。事变的发展可能有两个前途:或是由此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亲日派欢迎的;或是由于事变的和平解决而结束“剿共”内战,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更迅速建立起来,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人民和一切抗日爱国分子所希望的。

  中共中央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一)坚决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二)用一切方法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反对和揭露亲日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推动南京政府走上抗日道路;(三)给张学良、杨虎城以政治上、军事上的积极援助,使之彻底实现共同抗日主张,并切实做好防御准备,随时迎击亲日派和日军的武装进攻。

  根据这个方针,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一)12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将领发出《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坚决支持张、杨的抗日主张,重申国共合作、团结救国的一贯主张,力主和平解决事变。

  19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联名发表通电,向全国各界表明共产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立场。(二)应张、杨的请求,红军主力集中于西安附近的三原、泾阳等地,随时准备配合东北军、西北军迎击亲日派的进攻。(三)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和平谈判。

  12月16日,周恩来等到达西安,向张、杨阐明了中共中央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指出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可释放他回南京,这将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张、杨对中共的抗日救国诚意十分感动,更加坚定了逼蒋抗日的决心。22日,宋子文、宋美龄兄妹一行到达西安。23日,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参加了张、杨与宋氏兄妹的谈判,经过两天开诚布公的会谈,终于达成了六项和平协定,即:(一)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肃清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二)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四)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24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尖锐指出目前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必自速其亡,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

  蒋介石被迫表示同意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25日,蒋介石由张学良陪同飞离西安返回南京。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诸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迫使蒋介石下令撤离了包围陕甘宁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实际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基本结束了反共的十年内战,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卢沟桥事变日军强占中国东北三省后,不断向南进逼,于1933年先后攻占山海关、承德及长城各口,并逐步蚕食,大举进关。至1935年,日军侵占了河北、察哈尔省大部地区,策动汉奸进行了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在内蒙还策动成立了所谓“蒙汉国自治政府”。1936年4月,日本军部制定了《华北指导方案》;8月7日,召开了“五相”会议,以军部提出的方案为基础,讨论通过了《国策基准》。规定日本的“根本国策在于国防和外交相结合,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提携……作为对大陆政策的基准。”企图将整个中国置于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具体目标是首先攻占华北,与东北、内蒙连成一片,作为其在华的后方基地,进而侵占华中,达到吞并全中国的战略目的。

  日本政府在侵略方针指导下,疯狂扩军备战,不断增加军费预算和军队数量,大力改善武器装备。同时,日本军部制定了具体的侵华作战计划,并规定了对华作战初期的目的是占领华北和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压制长江水域。随后,日军不断从国内和东北抽调大批飞机、坦克和大炮,充实华北力量;在古北口修筑炮兵阵地,在北宁路屯驻重兵,随时准备入关支援作战。与此同时,日本在华北的驻屯军也按作战要求配备,将其精锐第4混成旅团主力驻屯天津以及北平至榆关铁路沿线,并进行军事演习,不断向中国驻军挑衅。1936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丰台事件”,以1个大队的兵力占领了丰台这个北平西南的咽喉要地。1937年5、6月,日军先后在承德、天津和大连召开军事会议,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叫嚣:3个月内解决中国。之后,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建议:“从准备对苏作战考虑,必须立即给中国政府以打击;并认为“进攻中国的时机业已成熟。”至此,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如弦上之箭,进入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际。

  此时,驻守平、津一带的是国民党军第29军,军长为宋哲元,辖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5个独立旅,总兵力约10万人。友邻第53军驻保定、石家庄地区,第37军驻邢台、邯郸地区。面对日军随时可能发动战争的紧急局面,第29军自6月起加强了对北平市、郊的巡逻和防卫,在卢沟桥一带既设阵地也增加了兵力并实行了夜间警戒。6月26日起,对北平实行了夜间特别警戒,并指定第37师师长冯治安负责指挥。卢沟桥和宛平县城是第29军特别重视的守备地区,由第37师第219团第3营驻守(自1936年春起一直驻防该地),营长为金振中。该营为加强步兵营,辖4个步兵连,配属重机枪连和轻、重迫击炮连各1个,计1400余人。金振中向冯治安表示:“本着师长的训示,以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维护目前局势。但若日军强攻时,必抱定与城、桥共存亡的决心,以维护本军名誉和报答全国同胞。”针对日军的嚣张气焰,金振中不断加强对官兵的爱国教育,并要求全营官兵在吃饭、睡觉前都要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战的决心和斗志。

  此时,北平已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西南的宛平城与卢沟桥成了北平的唯一门户。日军虎视眈眈,志在必夺。

  1937年7月6日,驻丰台的日军冒雨在卢沟桥东北侧龙王庙一带组织演习,并紧张地构筑工事,还到宛平城东门外,要求通过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遭守军拒绝。日军异常恼火,相持10余小时后退回丰台。针对如此紧张气氛,第110旅旅长何基沣要求第219团:“注意监视日军行动”,“如日军挑衅,一定要坚决回击。”金振中营全体官兵早已愤慨万分,一致表示日军若要采取行动,一定誓死抵抗。金振中随即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各连作好战斗准备,并规定日军进入阵地前100米内即准射击。

  7月7日上午,丰台日军又来到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演习,蓄意挑衅。下午,第8中队近600人,在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下进至龙王庙附近,声称要进行夜间演习,并加紧抢修工事。日军的种种迹象,引起守军和宛平县政府的密切注意。天黑前,宛平警察局即将东门关闭,不准人员出入。暮色降临后,清水节郎指挥日军开始夜间演习。22时40分,宛平城东北日军演习地区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少顷,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伪称1名士兵失踪,硬要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军严正拒绝。日军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和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久太郎当即与冀察当局交涉,声称:“仿佛听到宛平城内之军队发枪数响,致使演习部队失踪日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搜索失兵。”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答复:“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未经我方同意即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们不能负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搜查,致起误会。”心怀鬼胎的日军极为不满,公开威胁:如不同意,日军将以武力保卫前进。

  秦德纯随即通知冯治安和第219团团长吉星文,要求严密戒备,准备应战。

  此后,日军又说失踪士兵已归队,要求双方一起调查失踪原因。正当中日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时,丰台增援的日军第3大队主力赶到,又无理要求守军撤出宛平城西门外,让日军进入东门,遭到吉星文的严词拒绝。

  8日2时,日军副联队长森田彻前往加强指挥。金振中在得知日军增援时,即抽调第10连申仲明排到铁路桥头协助李毅岑排防守。4时50分,大队长一木清直率第3大队主力成四路纵队,气势汹汹地向铁路桥扑来。申仲明站在桥头,阻止日军继续前进,日军突然开枪射击,申仲明不幸中弹牺牲。申仲明是地下共产党员,长期在士兵中宣传抗日主张,为坚持抗战作出了贡献。申仲明的鲜血激怒了守桥官兵,在李毅岑指挥下,为捍卫民族尊严和祖国领土,打响了保卫卢沟桥的战斗。守军2个排的兵力,面对数百名日军的进攻,毫不畏惧,挺身而起,6挺机枪和60余支步枪一齐射出了仇恨的子弹。

  当日军冲入阵地后,勇士们抡起大刀,与日军展开了肉搏。经15分钟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陷入了日军重围,官兵们奋勇搏杀,除4人外均战死在桥头阵地上。日军虽占领了龙王庙和铁路桥东侧,但在东河堤上丢下了100余具尸体,大队长一木清直也被击毙。

  与此同时,日军一部兵力向宛平东门发起了进攻,并以炮火轰击城墙。

  卢沟桥畔的枪声响起后,秦德纯、冯治安和第38师师长张自忠等召开了紧急会议,向守军发出命令:“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在山东休假的宋哲元也及时致电:“扑灭当面之敌。”全军将士复仇火焰更加高涨。英勇的守军官兵冒着炮火,奋起抗击日军的进攻。广大官兵含垢忍辱已非一日,郁积胸中的怒火无缘发泄,战斗中个个奋勇当先。宛平城内军民沉着应战,待日军接近时,各种枪支急速齐射,日军伤亡惨重,多次进攻被击退。战斗持续1个多小时,日军未能前进一步。

  7时30分,日军华北驻屯军对天津各部队下达了准备出动支援的命令,并令在秦皇岛的旅团长河边正三马上返回北平,决心扩大战事。9时30分,森田再度下令攻打宛平城。守军官兵严阵以待,日军枪声一起,当即以猛烈射击予以回击。13时,牟田赶到前线亲自指挥。15时50分,河边也赶到丰台督战。

  进攻之日军遭守军顽强抗击,多次进攻未能得逞,为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到来,遂不断玩弄花招。16时,送信提出谈判;17时,又向宛平县政府发出通牒。牟田见威吓不成,遂准备再次诉诸武力。18时05分,日军集中炮兵对宛平城实施火力突击,持续3个小时,将城内大部房屋摧毁,无辜居民惨遭祸殃。守军官兵抱定至死不退让一寸土地的决心,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日军集中兵力在9辆坦克引导下向宛平发起了冲击。守军不惧危险,用步枪、手榴弹近战歼敌,将日军的进攻击退。这时,何基沣率西苑驻军迅速开进八宝山附近,准备向大井村等地疾进,以截断日军的后路。日军顿感形势不妙(因连日大雨,道路泥泞,天津援军在通州被阻),遂停止进攻,退缩待援。

  当夜,吉星文亲率突击队,用绳梯爬出宛平城,在青纱帐掩护下,沿永定河两岸向铁路桥接近。近24时,突击队秘密逼近铁路桥,出其不意地冲入日军阵地,实施两面夹击。战士们的大刀带着复仇的寒光,在日军中闪烁开花。日军猝不及防,有的成了刀下之鬼,有的跪地求饶,“皇军”昔日的威风,被勇士们闪亮的大刀一扫而光。一名年仅19岁的突击队员,挥舞着大刀,连续砍杀日军13人,生擒1人,直至壮烈牺牲。突击队用原始的大刀,以伤亡大部的代价,将日军1个中队几乎全歼在铁路桥附近。这罕见的悲壮场面,连日军指挥官也吓得咋舌。金振中在战斗中腿部负重伤,仍率部冲锋在前,吉星文死拉硬拖才将他劝住,后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共产党代表专程到医院慰问,并赠送了“抗日先锋”银盾一枚。

  9日凌晨,守军收复了失地,恢复了永定河东岸的态势,消除了宛平城侧后的威胁。

  日军被迫撤回丰台。守军变被动为主动,军心为之大振。宛平军民兴高采烈,摩拳擦掌,准备给日军以更大的打击。第29军官兵为抗日救国作出了榜样,全国人民无不为之激动和振奋。一位作家当即赋诗赞颂第29军:

  “怒吼吧,卢沟桥!

  我们抗战的日子已经来到。

  忍辱负重已非一日,祈望和平亦非一朝……如今已有廿九军的崛起,用铁血回答着敌人的横暴!

  ……让我们大家持着枪和刀……把数十年来的仇恨一齐报。

  ……”

  第29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颂和传唱。在之后的各个抗日战场上,扬起了《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到来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卢沟桥的枪声,使中华民族如愤怒的雄狮般猛醒过来,咆哮着投入了抗击日军的斗争。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疾呼:“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与此同时,毛泽东、朱德等致电蒋介石:“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红军将领还致电宋哲元、秦德纯:“誓为贵军后盾。”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当即领导组织起北平各界抗敌后援会,发动群众团体开展救亡工作,全力援助第29军抗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乃至海外侨胞,纷纷投入了抗日御侮的斗争洪流。

  7月9日,蒋介石电令宋哲元:“守士应具备必死决战之决心,以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狡之惯伎,务以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同时,南京政府着手筹划全面抗战事宜。

  9日晨,收复失地的胜利振奋着第29军官兵,他们准备直捣丰台,尔后一鼓作气歼灭平津地区之日军。但就在凌晨3时,冀察当局本着南京政府“应战不求战”的指示,为防止事态扩大,竟同意与日方谈判,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有利时机。日军在缓兵之计掩护下,做好了大规模进攻的准备。冀察当局则屡次受骗,仍做着和平之梦,使卢沟桥战事逐渐陷入被动局面。

  11日,日军决定从东北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中抽调2个师团入关。16日,又增派4个师团、2个旅团到华北。17日,日本军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同时,日本政府已在国内动员40万军队,决心以武力灭亡中国。至16日,日军在华北地区已集中5个师团,兵力超过10万人。

  面对日军步步进逼的态势,蒋介石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战的呼声中,召集各界人士举行了庐山会议。17日,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宣布对日抗战,对卢沟桥事变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表示:“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毛泽东曾指出:“蒋介石的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来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

  18日,日军在丰台设立最高司令部,香月清司任司令官,积极筹划发动新的进攻。

  19日,日军劫持塘沽码头设备。20日,日军炮轰宛平、长辛店;在炮火掩护下,步骑兵及坦克、铁甲战车两度向宛平城猛冲,企图夺占该地。守城官兵在吉星文指挥下,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将其击退,胜利地保卫了宛平城和卢沟桥。此时,增援日军6000余人到达天津。22日,日军飞机50余架飞抵天津。23日,除关东军增援部队外,另有8个师团计16万人正在来华途中。25日,日军对平、津等地达成了包围态势。

  19日,宋哲元回到北平,由于其对日军抱有幻想,竟不顾日军屡次挑起事端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示和平诚意,既不肯完全对日妥协,又没有决心抵抗日军,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他制定了“以守为守”的作战方针,又一次贻误了平津地区的有利战机。同样,蒋介石在准备抗战的同时,也对日本抱有幻想,电令驻日使节晤见日本外相,要求日本政府以“和平解决之愿望”,平息中日争端。但答复却是:“今后为军人对军人交涉,非外交当局时期。”在和平解决事变的努力归于失败之后,平津局势加快趋向恶化,战火迅速蔓延开来。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紧急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通电政府请缨开赴华北前线抗日。全国其他党派团体纷纷紧急呼吁政府组织全国抗战。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四项最低限度的条件:第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第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第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第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蒋介石表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逼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变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庐山谈话,表明国民政府确立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将中国推向亡国灭种的险境。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面前由武装对抗逐步走向了合作抗日。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七·七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在通电中明确提出“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驱逐日寇出中国!”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三项政治纲领和四项政治诺言。三项政治纲领是:“(一)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二)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

  (三)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首先须切实救济灾荒,安定民生,发展国防经济,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四项政治诺言是:“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民国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战前线之职责”。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谈话》。9月23日,中央通讯社发表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

  蒋介石的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宣布两党不计前嫌,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及蒋介石对宣言发表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全国出现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抗战初期,团结抗战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1937年7月底,国民政府释放了一批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政治犯,如救国会七君子等,同意八路军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如西安、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设立办事处,发行报刊。1938年春,新四军在相关城市也设立了十多个办事处。1937年8月、9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战时军律》、《惩治汉奸条例》等,作出一些有利抗战的规定。人民群众抗日的政治热情日益高涨。

  “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其繁荣的经济、林立集中的金融企业和发达的海陆交通,使之成为世界东方的金融贸易中心,也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官僚资本集团利益的集中地。优良的港口和京沪、沪杭铁路贯通其间,又使上海成为通往内地的枢纽和首都南京的门户。

  早在“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租界一带驻有重兵,并设立了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且有大批军舰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游弋。在其势力范围内的日本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和码头等处,均暗中构筑了永备工事,在公大纱厂等地还修建了机场和军用仓库。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侵略战争的同时,日本政府于7月11日决定动员15个师团的兵力,筹集55亿日元的经费,策划准备挑起上海战事,企图通过南北两面施加军事压力,逼使南京政府屈服,以达到其3个月内灭亡中国之野心。此时,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包括陆军、海军陆战队、日侨“义勇队”等,共约1.5万人;海军第3舰队军舰约30艘,泊于吴淞口外和浏河口附近及黄浦江内;另有2艘航空母舰和其他舰艇一部泊于舟山群岛附近海面;海军陆战队另有飞机200余架。

  7月24日,日海军陆战队谎称1名士兵失踪,借口制造摩擦。8月6日,日军下令撤退在上海的日侨;7日,将长江下游的军舰调集上海附近;9日17时30分,日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滕要藏驾车强行闯入守军虹桥机场,保安队哨兵喝令停车,日军开枪将哨兵打死;保安队被迫还击,日军官兵被击毙。随后,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要求中国政府撤走驻上海的部队和拆除工事,遭严正拒绝。之后,日军动员驻沪部队,并集中30余艘军舰汇集吴淞口一带,随时准备向上海发动进攻。

  因受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此时上海仅驻有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等。眼看上海战端将起,南京政府被迫采取紧急措施。8月11日,蒋介石密令驻防京沪线的京沪警备司令长官张治中,立即率第5军开赴上海布防,并令在西安的该军第36师火速南进,准备保卫上海。当夜,张治中作了紧急部署:上海现有部队主力固守真如、闸北、江湾、市区中心及吴淞各要点,一部在南市、龙华、沪西等地警戒;第87师主力铁路输送后在大场、江湾以北地区展开,准备对杨树浦地区之日军发起进攻,一部协同保安总团固守吴淞,并控制罗店、浏河;第88师铁路输送后,在真如、大场地区展开,准备向闸北地区之日军发起进攻;独立第20旅主力进至南翔附近待命;第87师第527团为总预备队,配置在南翔附近;军指挥所于12日上午由苏州进至南翔。12日16时,张治中指示第39军军长刘和鼎,指挥第56师、江苏保安第2、第4团,负责浏河至江阴的江防。

  淞沪会战,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闸北、杨树浦争夺战8月13日拂晓前,张治中完成了上海地区的作战部署,随即请示蒋介石,准备向日军发起进攻。蒋复电:“希等待命令,并避免小部队之冲突。”9时,日军数千人由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指挥,在舰炮火力支援下,率先发起了进攻,主力指向通衢车站至八字桥一线,企图切断大场与闸北的联系,包围守军于北站;当即遭第88、第87师抗击,遂退据原地,固守待援。当夜,蒋介石决定组织反击,令京沪警备司令部改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准备于14日拂晓发起进攻;令张发奎为第8集团军总司令,担任杭州湾北岸地区守备;第18军迅速向吴县输送;空军准备出动协同作战;海军即刻封锁江阴江面。

  张治中受命后,迅速进行作战准备。尚未行动,蒋介石又改变决心,于15、16日接连下令:“仅作进攻准备,不得妄动!”因而,各部队仅有零星小战斗。

  15日,日本政府从国内派遣2个师团的兵力到上海,并任命松井石根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统一指挥进攻上海。17日,张治中令所部发起进攻,由于日军工事坚固,在炮兵和舰炮火力支援下顽强抵抗,张部进攻未奏效。18日,蒋介石又令:“暂停进攻。”

  19日起,张治中指挥所部再度发起进攻,并以刚到的第36师加入战斗,重点指向汇山码头,直插黄浦江边,企图将日军割裂,尔后席卷歼灭之。20日24时,第36师第216团向汇山码头发起进攻,分两路齐头并进,团长胡家骥在第一线指挥,全团官兵以英勇无畏的气概,沿途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胡家骥身先士卒,冲在队伍最前面,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突破日军多次阻击,直逼汇山码头。日军一部争先恐后向外白渡桥逃窜,并向桥南英租界的英军投降。第216团乘胜追击,向汇山码头发起猛攻。因火力较弱,无法摧毁码头坚固的大铁门,情急之中,胡家骥率先爬上铁门,官兵们相继跟上,遭日军据点内猛烈火力的扫射,官兵多人壮烈牺牲,进攻受挫。第216团苦战无援,且联络中断,被迫退守唐山路附近地区。至22日,又撤回引翔乡,双方形成对峙。战斗中,第216团官兵前仆后继,英勇作战,以劣势装备歼灭日军400余人,自身伤亡570余人。

  第9集团军由于进攻面过宽、兵力分散,而日军工事坚固、防守顽强、火力猛烈,至22日,进展甚微,与日军形成对峙。23日,日军分别在张华浜、吴淞、川沙口等地登陆,致使第9集团军腹背受击。24日夜,第9集团军全线转入防御。

  中华战鹰淞沪会战前,国民党空军共有9个大队,飞机250余架,主力集中在江西南昌青云谱。8月4日,第5大队调往扬州、句容。13日夜,蒋介石与第5大队直通电话下令:

  “在长江中的日本50艘军舰和轮船,正向东逃跑。你们大队立即带上炸弹,于拂晓前出动追击,加以歼灭。若已停在黄浦江里的,则不准轰炸。”飞行员们听到出击命令,个个情绪激昂。大队长丁纪徐当即令中队长刘粹刚率机18架各带一枚500磅炸弹执行任务。由于国民党行政院内汉奸告密,日军得到情报后匆忙将长江内的舰船乘夜撤离。

  当第5大队飞机超过江阴要塞沿江向东搜索前进时,一直没有发现目标。失望之际,发现吴淞口东之白龙港口有日舰1艘,刘粹刚立即下令成战斗队形,接着连续俯冲投弹。

  副中队长梁鸿云所投炸弹首先命中日舰尾部,之后,各机陆续投弹,日舰顷刻间被炸得无影无踪。

  14日,第4大队在大队长高志航率领下,与日机在杭州上空进行了激烈空战,大长了中国空军的志气。该大队原驻河南周家口,会战一开始,高志航即单独驾机飞往南京请缨杀敌。空军总指挥周至柔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令第4大队转杭州笕桥机场待命。

  高志航以“十万火急”电报将命令转达属下第21中队中队长李桂丹,第4大队立即起飞赴杭州。此时,日海军“空中王牌”木更津航空队100余架飞机连续在江、浙两省频繁实施轰炸。高志航只身先到杭州笕桥,刚下飞机即听到空袭警报,从台湾出发的木更津航空队即将到来。日机来袭前几分钟,正当高志航心急如焚之际,第21、第23中队相继着陆。当时,南京航委会的命令是不抵抗,待命。高志航则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家仇国恨,更待何时!即令再次起飞,迎击来袭日机。此时,日机8架进入了杭州上空,准备实施轰炸。高志航率先截击,首先开炮,正是冤家路窄,正好将日军带队长机击落。

  接着,李桂丹又击落1架日机。各中队、分队四面出击,经10分钟激战,击落日机6架,2架受伤后逃窜。第4大队旗开得胜,首战告捷,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木更津航空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事后得知,木更津航空队队长因此次失利而自杀身亡。辉煌战果,轰动全国;6:0的战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战后,蒋介石下令嘉奖,并决定8月14日定为国民党军空军节。

  15日,木更津航空队集中兵力再次袭击杭州,第4大队当即起飞迎战。高志航等在仅休息一两个小时、体力消耗极大的困难情况下,顽强拼搏,英勇杀敌,又一次大获全胜,创造了参战飞行员都有击落日机的纪录,其中分队长乐以琴击落日机4架。战后,杭州市长周象贤率政府官员和大批群众前往祝贺,并赠送了大批慰问品;南京空军总指挥部发出了通令嘉奖,并宣布凡参战的飞行员8月份薪水一律发双饷。空中英雄高志航及第4大队成了举国上下人人皆知的抗日楷模。

  当时,国民党空军有“四大金刚”: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和乐以琴;而日本空军则有号称“四大天王”的4名骄子。在淞沪会战中,“四大金刚”先后将“四大天王”击落,其中3名击毙,1名被俘。被俘“天王”原系杭州笕桥航校的日籍教官,中国飞行员中不少是他的学生,被俘后,飞行员们都以师生之礼相待,使他十分感动。他对中国空军很佩服,曾说:“日飞行员发誓时都说,我要做了亏心事,出门就碰上高志航!”他还主动帮助出谋献策。他说:“你们可以炸‘出云号’航空母舰,但必须牺牲一人一机,把中国飞机涂改国徽,我把信号交待与你们,发出信号,航空网即开放,人机即向烟筒窜进,与舰同归于尽,才能完成任务。哪一位愿去,请举手!”老学员们都举起手来,争相愿意前去炸舰。

  他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认为中国必胜,日本必亡。他说:“好吧,你们把证章都交给我,摸到谁,谁去。”结果“四大金刚”之一的乐以琴的证章被摸中,毅然担当了此项有去无回的重任。乐以琴驾起带满炸弹的飞机,临近“出云号”时即发出了信号,日舰果然丝毫没有怀疑。乐以琴瞬间即以人机直入母舰尾部烟筒,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出云号”受重伤后狼狈逃窜,空军英雄乐以琴大义凛然,为国捐躯。

  杭州空战后,日军又调来佐世保航空队参战。国民党空军频频出击,与日机殊死搏斗。第2大队第11中队分队长沈崇海,是清华大学毕业后报考空军的,在第3期轰炸科毕业时考核成绩名列第一;接受任务后率机6架出击,飞临长江口时发现日舰,正待突击,突然座机发生故障,当即决定驾机撞毁日舰,并令后座任云阁跳伞。担任坚决表示要与沈同生死,于是沈崇海加大马力推下机头,穿过日军高炮火网,带着1枚800磅炸弹俯冲而下,与日舰同归于尽,谱写了一曲视死如归、英勇抗日的壮歌。

  8月中旬,第24中队受命出动6架飞机,各带1枚500磅炸弹,轰炸天通庵日军司令部。该中队立即进行战斗准备,见习官闫海文尚未被列入出动名单,他含泪请战,分队长王倬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作为2号僚机随队出击。到达目标上空时,飞行员们冒着日军密集的高炮火力沉着应战,炸弹大部分命中目标。正准备返航,闫海文的座机突然被日军高炮火力击中,机翼被打掉一个,闫被迫跳伞,却落在了日军阵地天通庵公墓内。日军发现目标并从四面包围过来,闫海文着陆后就地卧倒,伪装已死。待日军将到身边时,突然翻身而起,迅速抽出2支自卫手枪,左右开弓连续射击,当场击毙日军7人,尔后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的太阳穴。

  沈崇海、乐以琴、闫海文的壮烈牺牲,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无比崇敬,就是日军也倍加敬仰。闫海文牺牲后的第2天,日军向川大将在汇山码头向海军陆战队训话时说:“过去在日俄战争时,大和民族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安在?现在已被中国的沈崇海、闫海文夺去了,这值得我们钦佩。对这个英雄,我现在命令用我们大日本帝国的海军军礼进行礼葬!”随即指派1艘军舰,在闫海文的遗体上覆盖中、日两国国旗,驶往黄海礼葬。

  8月下旬,日军登陆兵力不断增加。国民党空军多次袭击了登陆日军及日舰。第5大队18架飞机从扬州起飞,各挂延期引信炸弹12枚及配备轻、重机枪各1挺,于拂晓时飞临上海。日军正在登陆,各机降低高度,乘日军立足未稳,发起突然袭击,毙伤其1000余人,第5大队无一伤亡。24日,第4大队20架飞机从杭州起飞,在张华浜、蕴藻浜上空实施轰炸、扫射,进攻日军遭重大伤亡。

  张华浜、吴淞、川沙口反击战8月23日,日军第3、第11师团和重在支队分别在张华浜、川沙口附近实施登陆,尔后并肩向西南方向突进,企图包围歼灭上海西北地区的守军主力,进而攻占上海。

  张治中与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商讨后,决定巩固阵地,以一部兵力抗击进攻之敌,主力控制为预备队,另以一部兵力乘登陆之日军立足未稳实施反击。

  张华浜地区23日3时,日军第3师团先遣部队在舰炮火力支援下,在张华浜车站东侧江岸登陆。守军警察大队一部兵力虽经抗击,未能阻止日军扩张。天亮后,登陆日军已达3000余人,并不断扩张和攻击前进。17时,第87师第261旅率1个团增援,据守北泗塘河西岸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25日1时,第87师指挥第108旅发起反击,将日军压缩在陈家宅、丁家巷、华家巷一线,双方呈胶着状态。29日,日军在虹口、杨树浦地区又增兵5000余人,并于20时发起了进攻。激战至9月5日,守军退守狄家港、横滨、虬江桥地区。当夜,日军第3师团1个支队在虬江码头登陆。第61师1个团阻击登陆日军的发展进攻,连续战斗至9日,因遭日军海、空火力猛烈突击,伤亡较大,22时转移至沈家行、徐家宅东侧一线。11日,张治中得知左邻第15集团军当面之日军已进至杨家行西侧及罗店地区,使第9集团军成了孤立突出态势,遂决定当晚开始向蕴藻浜南岸阵地撤退,至13时转移完毕。至此,张华浜地区和上海公共租界地区均被日军占领。

  吴淞地区8月23日,日军为配合第3师团先遣部队登陆,以一部兵力在吴淞镇南侧实施了登陆。第87师1个团经激战后,一部固守吴淞镇,一部退守同济大学。24日,第98师向吴淞、宝山实施反击,傍晚将日军压缩到江边,歼其300余人,解了吴淞镇之围;另一部向宝山城立足未稳之日军实施反击,激战1小时,收复宝山,将日军300余人大部歼灭。27日19时,第6师第17旅发起反击,并以第18旅占领北泗塘河西岸阵地阻击日军渡河。第17旅激战至9月1日18时,伤亡大部,被迫撤退。2日晨,日军攻占吴淞炮台。3日,日军第11师团天谷支队在吴淞北侧、沙龙口登陆。5日拂晓,日军在30余辆坦克配合下,沿军工路向第6师阵地猛攻;7时20分,日军第11师团浅阁支队向第17旅左翼实施突击。第6师腹背受击,于17时撤至煤油浜及其以南阵地继续坚守。6日,日军第9师团及第3师团后续部队先后在吴淞炮台附近登陆,该地区已有近2个师团的兵力。

  宝山、月浦、罗店方向8月23日拂晓,日军第11师团先遣部队在川沙口登陆。该处仅有第27师的少量骑兵负责警戒,日军未遇抵抗即顺利登岸。午后,日军3000余人在石洞口登陆,随后向宝山、月浦方向攻击前进;川沙口登陆之日军则向浏河进犯,并占领了罗店。张治中、陈诚当即指挥部队实施反击。第11师进至罗店西南,不顾日机轰炸,立即向罗店发起攻击,歼灭日军100余人,收复罗店。26日晨,第98师经英勇奋战,收复了狮子林。27、28日,双方在罗店地区反复争夺,守军遭日军航空兵、炮兵猛烈火力突击,损失较大。9月1日9时,日军第11师团浅间支队在火力支援下,向狮子林阵地发起猛攻,于14时重占狮子林。3至5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和火力不断发展进攻。此时,宝山县城守军为第98师第583团第3营,在营长姚子青指挥下,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该营孤军奋战,陷入了日军的重围。日军飞机、舰炮连续向宝山城实施了猛烈突击,并以战车掩护步兵发起了多次冲击。守城军民在姚子青指挥下,同仇敌忾,顽强抗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5日晚,姚子青致电师部:“誓本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日军久攻不克,6日向城内发射了大量硫磺弹,顿时烟火四起,全城房屋尽被大火烧毁,姚子青营身处危城仍拼力奋战。之后,日军用重炮轰毁城墙,冲入城内,姚子青率部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巷战,直至全营壮烈殉国,宝山城失陷。

  10日7时,月浦东北地区日军兵力又增加2000余人。第98师顽强奋战,将日军击退,但自身伤亡严重。至12日,日军各登陆场连成一片,正面已达40公里,纵深9公里。守军的顽强抗击和积极反击,使日军2个师团的兵力陷于苦战,伤亡达4000余人,进展十分迟缓,不得不向东京求援,请求继续增加兵力。

  北站、江湾、罗店阵地战9月12日,登陆之日军已进至江湾、庙行、颜家角一线。在此之前,第3战区根据蒋介石的指示,于9月6日制定了第2期战役计划,决心为保卫上海,巩固南京,达到多个围歼登陆之敌的目的;不能达成时,则依情况逐次在后方占领阵地,乘敌陆、海军不能协同之际,一举而歼灭之;万不得已时,则退守后方阵地,待后续部队到达后再求决战。

  北站、江湾方向11日,第9、第15集团军在与日军直接接触下,乘夜暗撤至北站、江湾、新镇地区既设阵地。12日,日军第9师团及第3师团主力在地、空火力掩护下,沿宝浏公路发起了进攻。守军顽强坚守,与日军死打硬拼,阻止了其发展。第36师第212团坚守江湾地区,其中复旦大学是阵地的突出部,群众和学生奋力支援,官兵热血沸腾,信心倍增,誓死与阵地共存亡。日军多次向复旦大学图书馆阵地进攻,均被击退。一次,日军在炮火准备后,以3辆坦克掩护步兵发起了冲击。恰逢该处的战防炮损坏送后方抢修,紧急之际,只见一名高个子战士挺身而起,并对近旁的几名战士说:“赶快把手榴弹都集中起来,捆在我的腰上。”高个子将绑腿布拆下,把所有的手榴弹都捆在了自己腰间,尔后爬出堑壕,越过铁丝网,向日军先头坦克滚爬而去。随着巨大的爆炸声,日军坦克在火光浓烟中当即斜瘫着横在了路边,随后的坦克见势不妙,调头就跑,日军步兵也紧接着纷纷逃窜,日军进攻又一次被打退。由于战斗中伤亡很大,这位高个子战士已无人知道姓名,只知是位副班长,成了中华民族奋勇抗日的无名英雄。

  14日,第3战区调整了部署,第1、第4、第66、第73军及第32师编成第19集团军,薛岳任总司令,归左翼军指挥,部署在蕴藻浜北岸至罗店、月浦地区。15日,日军突进至杨木桥附近,守军第1军损失严重,第66军教导旅和第159师先后参战,顽强抗击日军进攻。至17日,经反复争夺,将日军击退。20日,蒋介石亲自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21日,张治中调任,朱绍良接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27日,日军再次发起总攻,增援的第101师团在吴淞附近登陆后也加入了战斗。至10月1日,日军突入太平桥、殷家角守军阵地,一部进至中心阁、南金六房地区,威胁了刘家行、罗店的侧后安全。双方在陆家桥、刘家行附近苦战。2日,日军发起全线进攻,左翼军顽强抗击,虽遏止了日军的攻势,但自身伤亡颇大。

  罗店、浏河方向9月13日起,日军第11师团主力沿宝罗公路及其两侧发起连续进攻。守军第14师、第66军教导旅、第18军等部顽强苦战,伤亡较大,至18日,第66军主力接防梅宅以南阵地;19、20日,新到的第4军接替了部分防守阵地。第66、第4军虽系新锐援军,但由于是正面填补漏洞,接连遭重大伤亡仍无济于战局。22日,第4军遭日军猛攻,被迫退守樊家桥、金家宅地区。26至30日,日军第11师团连续发起进攻,企图策应刘家行方向向南突进,均被守军击退。10月1日,守军撤至蕴藻浜南岸及广福、施相公庙一带阵地。3日起,双方形成对峙。

  6日,日军第13师团在宝山附近登陆;13日,主力在江家宅、陈家行正面实施了强渡。与此同时,守军也不断增援兵力,第19、第26师及第20、第48军、第7军1个师先后到达战区。第20军第133、第134师在10月初到达上海后,在蕴藻浜地区与日军连续激战7昼8夜,尸如山积,来不及掩埋,只好堆在前面充当胸墙举枪射击,抗击日军的进攻。各团都有共产党员,除英勇作战外,还积极宣传,动员民众,慰劳伤病员等。

  14日,鉴于蕴藻浜地区兵力增多,第1、第48、第70军及第171师编为第21集团军,廖磊为总司令,隶属中央军,担负蕴藻浜南岸防御任务。经连日激战,至18日,第21集团军全力死守,与日军相持于陈宅、西塘桥、陈家行地区。其间,增援的第16、第52、第53师到达战区。

  20日,陈诚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准备组织实施反突击,企图击破渡过蕴藻浜之日军,并进而恢复刘家行、罗店原阵地。陈诚迅速进行了部署,建立了多路攻击军。21日19时,炮兵开始火力急袭;20时,各路攻击军实施反击。由于均采取正面硬顶的战术,加之各部准备仓猝,缺乏夜战经验及防毒、渡河等器材,且新到的部队不熟悉地形,因而反突击中有些部队迷失方向,引起混乱,有的甚至自相冲突,一夜反突击仅前进1公里,即被日军阻止。22日,日军在昼间发起攻击,并施放烟幕;第1路攻击军误以为是毒气,顿时混乱不堪,日军乘势猛冲,夺回阵地,进而又攻占了北侯宅、赵宅等地。23日,陈诚眼见部队伤亡严重,且陷于混乱,遂令各部撤回庙行、大场等地,继续防守,反突击失利。

  25日,日军集中火力对守军阵地实施猛烈突击,随后发起冲击,攻占了洛河桥宅、小石桥、朗公庙等地。当夜,第3战区组织中央军和左翼军各一部实施反击,也未成功。

  26日4时,日军突破大场以北中央军防守阵地,并以炮火向大场西南守军阵地实施突击;尔后,步兵在30余辆坦克引导下发起冲击。守军不支,大场失守。午后,日军分三路向南突进。入夜,中央军退守苏州河南岸阵地;左翼军退守江桥镇、唐家桥一线阵地。

  28日,日军前进至苏州河北岸。31日拂晓,日军在强大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强渡苏州河,并在陈家渡、吴家渡南岸抢占了渡场。守军虽组织了反冲击,但进展甚微。11月1日,广福当面之日军第13师团也发起了强渡进攻。当晚,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奉命兼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赴青浦指挥苏州河南岸防御作战。2日,蒋介石再次调整了部署,取消了中央军,统归右翼军指挥。4日,日军一部在周家桥强渡苏州河,被第3师击退。

  根据情报,日军1个师团准备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但蒋介石为保住上海,3日仍命令抽调部队构筑徐家汇、虹桥机场、翟诸镇至纪王庙间预备阵地。5日起,日军飞机频繁对苏州河南岸守军阵地实施轰炸,双方还进行了激烈的炮战。7日,日军一部突破守军部分阵地,进至八字桥、施家衙一线。至8日,双方形成对峙。

  八百壮士10月26日大场失守后,江湾、闸北守军陷于日军的两面包围。第3战区令第88师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留部分兵力在闸北牵制日军。第524团团副谢晋元自告奋勇担当重任,当即被委任为团长,指挥1个加强营(第1营为主,辖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和1个迫击炮排,计410余人),对外仍用团的番号,于当晚转移至“四行”仓库(大陆、金城、盐业和中南四家银行联营的仓库)坚守。谢晋元对官兵们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四行仓库,是苏州河北侧的一幢6层楼的坚固高大建筑,长120米,宽15米。谢晋元率部占领仓库后,迅速部署了兵力、火力,大门用仓库内成堆满袋的小麦、大豆等堵死,所有的窗户都用麻袋装土堵住并留有射击孔,于27日黎明前完成了一切战斗准备。

  27日5时,日军由东向西蜂拥而来,如入无人之境,接近四行仓库时,尚不知该处还有守军。谢晋元一声令下,全楼火器突然射击,日军尚未搞清方向,即被毙伤200余人。待后续部队到达后,日军集中兵力、火力向四行仓库发起了进攻。谢部沉着应战,以密集火力将日军的第一次进攻击退。10时,日军发起第二次猛攻,以火力封锁大楼东南角,以重兵包围西北角。谢晋元令停止射击,待日军前进至墙根时,楼内集束手榴弹纷纷投出,落地开花,日军死伤惨重,激战至12时,再次粉碎了日军的进攻。13时,日军在大楼的西北角纵火,将附近民房烧着,并发起了第三次进攻。在滚滚浓烟之中,谢晋元指挥官兵一面阻击日军,一面利用仓库内的灭火器材扑灭烟火。至17时,大火被扑灭,日军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停止了进攻。经整日激战,给日军以重大杀伤,谢部仅阵亡2人,伤4人。当晚,1名外国记者通过英租界驻军送进一张纸条,问及四行仓库守军实力,谢晋元不假思索地答复:800人。之后,“八百壮士”的英名传遍了整个中国和全世界。

  28日7时,日军飞机在四行仓库上空盘旋侦察并企图投弹。大楼顶部守军的高射机枪一阵猛打,日机未敢低飞和俯冲,狼狈逃窜。8时,日军发起了第四次进攻。谢部为节省弹药,待日军接近时才掷手榴弹,打退了日军的进攻。17时,日军第五次进攻也被击退。谢部坚守两昼夜而粒米未进。上海救亡团体通过英租界驻军协助,将食品装进布袋,用绳子抛向大楼墙根,守军在楼底层挖墙洞抢运食品,虽阵亡3人,但全体官兵倍受鼓舞。当晚,谢晋元和第1营营长杨瑞符召集全体官兵训话,号召:爱国军人要抱定必死之决心,血战到底!不成功便成仁!并要求大家留下简短遗书通知家中,写好后集中起来设法送出去,以表示不惜牺牲之决心。

  29日,日军已将苏州河以北地区全部占领,但位于苏州河北侧的四行仓库仍巍然屹立,谢晋元还率部粉碎了日军的第六次进攻。22时,女童子军队员杨慧敏冒着生命危险冲过苏州河,将一面国旗献给守军。谢晋元激动不已,含泪对她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岂止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并下令立即升旗。30日4时,人们看到了庄严的国旗已在四行仓库楼顶上迎风飘扬。

  日军一发现,即疯狂地发起了第七次进攻,并以机枪火力向中国国旗猛烈扫射。谢晋元边指挥战斗边大声喊道:“兄弟们!我们要和国旗共存亡,誓死不投降,狠狠消灭敌人!

  ”

  此时,成千上万的群众及中外人士在苏州河南岸的许多大楼上观战,并挥动帽子、手巾,向守军呼喊、致意;有的还把观察到的日军集结地点、行动情况等用大黑板写上,向守军报告敌情。谢部官兵更感使命之重大,楼顶上的官兵激动万分之际,向隔河群众振臂高呼:“中华民族万岁!万岁!万万岁!”

  日军进攻持续至14时,抛尸数百,却寸步难进,日机多批终日在空中盘旋,被守军高射机枪的猛烈火力击退5次,始终未敢俯冲投弹。日海军还派出2艘小艇,满载陆战队士兵,由黄浦江驶入狭窄的苏州河,企图封锁守军与英租界间的交通线。租界内群众及时给英驻军报信,后在英军交涉下,日海军陆战队不得不怏怏而退。战斗结束后,许多中外记者到四行仓库采访,“八百壮士”众志成城、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消息引起了极大轰动,受到国内、国际的普遍关注和尊敬。当时,有人编了一首《八百壮士之歌》,守军与群众隔河高歌、同声合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挡,我们的行动有力,我们的志气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那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根据蒋介石命令,谢晋元率部于30日24时开始撤离四行仓库,向英租界转移。日军发觉谢部企图后,以探照灯和机枪火力封锁守军必经的西藏路,并全力对四行仓库实施火力压制。谢部仅遭微弱伤亡,于31日2时全部安全突围,撤到苏州河以南。

  “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达四昼夜,全体官兵同仇敌忾、顽强奋战,粉碎了日军优势兵力火力的连续七次围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击毙日军200余人,伤数百人,击毁装甲战车2辆;谢部仅伤亡37人,胜利地完成了使命,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忠勇无畏、不屈不挠、英勇抗日的举世称颂的壮歌。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不幸被日伪收买的暴徒刺杀殒命。28日,蒋介石发出通电:“谢晋元同志之成仁,为我中华民国军人垂一光荣之纪念,亦为我抗战史上留一极悲壮之史迹……谢团长不仅表现我军人坚贞壮烈之气概,亦为我民族不屈不挠正气之代表。”并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为纪念民族英雄谢晋元的不朽功勋,上海胶州路被命名为“晋元路”。

  上海沦陷11月初,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及第3战区长官部对日军在杭州湾北岸可能登陆的企图,未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适时谋求对策,而将作战重心放在了苏州河南岸的防御。杭州湾北岸之独山、全公亭、金山卫、漕泾镇至柘林80余公里地段的海岸防御,原部署兵力为右翼军的第62、第63师和独立第45旅,却在11月3日前将主力调进了上海附近,该处仅留第63师第373团防守。日军为迅速解决淞沪战事,并进而攻占南京,遂由国内和华北急调部队,准备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企图迂回松江、青浦,截断京、沪、杭间联系,配合正面部队包围、歼灭淞沪地区守军,迅速攻占上海,尔后向南京发展进攻。

  4日夜,日军第6、第18师团及国崎支队海运接近杭州湾。5日拂晓,以浓雾作掩护,用小汽艇、橡皮船等秘密进至全公亭、金山卫、金山咀、漕泾镇等处沙滩;天明雾散后,日机数十架轮番向上述地区守军岸滩阵地实施了火力突击,舰炮火力也不断泻向海岸阵地。守军兵力薄弱,日军仅遭小规模零星抗击,乘隙顺利登陆。第3战区得知日军侧后登陆的情况后,急令第62师、第186旅折返柘林,独立第45旅也向南桥急进,并令第79、第107、第11师等部增援,但为时已晚。援军在开进途中,遭日军空、地火力拦击,行动迟缓,未能及时赶到,已难以挽回危局。5日黄昏,登陆日军先头部队到达米市渡,守军未抵抗即撤退,日军迅速在米市渡、得胜港等处顺利渡过了黄浦江。至8日,登陆日军进逼松江城郊;一部兵力在20架飞机支援下,向枫泾镇发起了猛攻,切断了苏嘉路。9日,松江城失陷,直接威胁上海守军的侧后安全。至此,日军已达成了迂回包围上海守军的企图。

  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成功后,上海正面部队同时发起了强大攻势。守军已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地位,军心十分动摇。8日21时,第3战区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下达了撤退命令,规定当夜开始行动。各部队毫无准备时间,以至集团军以下各级司令部连命令、计划都来不及拟定和下达,又是在与日军直接接触的情况之下,于9日开始仓猝向西撤退。9日1时,苏州河南岸的右翼军左翼部队(原中央军)首先向青浦、白鹤港之线撤退;右翼军也随之西撤。日军当即在优势航空兵支援下,以第9、第11、第13师团沿京沪铁、公路跟踪追击,并以海军沿长江实施超越追击。

  南翔经昆山、吴县至无锡一带系水网稻田地区,河流纵横交错,除公路外,部队运动十分困难。西撤的国民党军均沿京沪公路争先恐后抢道开进,公路上拥挤不堪,车辆堵塞,加上日军航空兵的不断袭击,各级指挥官完全失去了指挥和控制。此时,日军又编组了几个小规模的挺进部队,渗透至南翔至昆山公路附近袭扰,致使西撤的国民党军更趋混乱,溃退中死伤、逃亡不计其数。12日,上海失陷,更使尔后的正面战场抗战呈现了危机严重的不利局面。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初期投入兵力较多,也是伤亡较大的一次战役。

  日军先后增兵,共动用了10个师团,战车300余辆,舰艇130余艘(其中航空母舰3艘,占其总数的一半),飞机200余架,总兵力达22万余人,作战中伤亡6万余人。国民党军先后动用56个师、7个旅,海军2个舰队,飞机200余架,总兵力达60余万人,作战中伤亡达25万余人。

  太原会战内长城一线关隘阻击战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四面环山,东有恒山、太行山为屏障,北有大同、雁门关及内长城各关隘,地势险要,是华北天然堡垒。东进可控制河北,南下则可逐鹿中原。

  省会太原,位于汾河东岸,是正太、同蒲线之交会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战略重镇。固守山西这个北战场之战略要地,可利用其居高临下之势,对侵入华北平原的日军侧后造成严重威胁。日军为确保平津地区的稳定,解除侧后之威胁,图谋进一步南侵,准备首先控制山西太原地区。

  日军占领张家口等地后,一面向绥远、包头方向进攻,一面为控制整个华北,将进攻锋芒指向太原,企图首先夺占太原及整个山西,尔后席卷中原,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

  1937年9月,日军先后占领大同、石家庄后,以第20师团主力和第14师团,分由井陉及横口车站指向娘子关;以第5师团及第9、第21、第32旅团共约5万余人,由灵邱、平型关分别指向原平,采取分进合击的手段进攻太原,企图击破国民党守军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