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隋朝

  隋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原是北周的勋戚重臣,被封为隋国公。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皇后,性情柔婉,举止端雅,颇得宫妃的敬重。妻子独孤氏出身于鲜卑贵族。杨氏和独孤氏这两大家族都是北周王朝的顶梁柱。这种联姻,当然是为了政治的需要。

  宣帝的父亲周武帝历史上以灭佛而闻名,是位英俊的君主。儿子宣帝却是个庸碌的昏君。宣帝22岁做皇帝,还不到年,就传位给8岁的儿子周静帝,自己当起太上皇,自称天元皇帝。这个昏君喜怒无常,看不中那位淑娴端庄的皇后,经常无故地责骂她,杨后却从容不迫,辞理不屈。天,昏君暴怒,强令杨后自杀,并扬言要族灭杨氏全家。

  后母独孤氏闻讯,仓皇进宫磕头求情,直磕得头破血流。

  后父杨坚也奉召入宫。坦然而入,神色自若,打乱了昏君事先要谋杀他的计划。

  场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暂时避免了。

  这场冲突的内在原因,要比帝后不睦的表面现象深刻得多。这是因为隋国公的潜在势力日增,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宣帝虽然昏庸,也已朦胧地感觉到了。同时,隋国公也在收揽人心,私下放风说:天元昏愦,又自剪羽翼,容颜憔悴,寿命不会很长了……。

  果如杨坚所料,大约未出1宣帝就颓然死去。朝廷重臣刘日方、郑译等,有些原本就是杨坚的心腹,乘机假传遗旨,召杨坚入朝辅政。杨后得知此事,大为惊愕,转念又想,皇帝幼小,家父辅政,总比大权旁落为好。

  杨坚辅政不到两年,就剪除了异己势力,将政权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由隋国公晋封隋王,由隋王而受禅称帝。公元581年2建国号隋,改元开皇。至开皇年(589)隋南下建康灭掉陈王朝,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重新统了中国。

  开皇之治隋文帝开国,改先朝弊政,励精图治,然后,北逐强胡,南灭残陈,结束了近400年的大分裂局面,建立起个强大的统的隋帝国。

  隋文帝治国有方。他首先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府机构,又简化了地方行政层次;改革选吏制度,废除了300多年以来为世家豪族所把持的品中正制,设科举士(此为科举制的创始),使中、小地主也有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经济上,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遂使生产蒸蒸日上,国势日渐强盛。

  隋文帝初始亦倡导节俭,平日顿饭不过肉,宫廷用物,残坏了的经过修补再用。

  皇后不尚丽服艳饰。宫人的衣服也是穿了再穿,少有新制。达官贵人也以节俭朴素为荣,便服多用布帛,不以金玉为饰。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隋初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

  隋文帝对官吏贪污,总是严惩不贷,甚或失之苛酷。

  隋文帝如此治国,20多年后,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百姓乐业,片兴旺景象。开皇十年(592年),财政官员呈报说:“府藏皆满,粮食布帛无处容纳,已堆积在走廊和房下了。”文帝诏令再造新库。后来,又奏呈说:“新库落成,亦堆积无余。”文帝只好下令说:“告知郡县,寓富于民,不藏于府,免除今岁租赋,赏赐百姓。”早在平陈之后,就宣布免除江南10年租赋。这样富庶的景况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700年前,曾度见于西汉初的文景之治,今再见于开皇之时。

  这时,朝廷府库中储积了多少财物,史无确数。曾有这样的记载,粮食布帛足够朝廷支用十年。即至后来隋末洛阳被围困,城内布帛山积,以致用布帛作柴烧,用绢代绳汲水。唐朝代隋之后,堆积的布帛还用了20多年。

  伴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户口也迅然猛增。隋初北朝半壁河山有约360万户,南朝有户约50余万,合计不过400多万。20几年后,全国已有890余万户,4600余万人。户数比南北朝时约增加倍,比西晋时约增长两倍,接近了东汉时的户口水准,即1000万户,5000万人。当然,这是些相当粗略的统计数字,但从中也可窥见东汉以后人口的起伏变化,以及隋文帝时期人丁兴旺的景象。

  隋盛时,中国的版图东起大海,西到新疆,南抵云广,北至大漠,东西4600余公里,南北7400余公里。

  隋文帝,作为封建帝王,当然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以及种种弊政,但他顺应历史的发展,统了中国,又使国家迅速地富强起来,达到上述如此繁荣的程度,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弑父篡位隋文帝晚年“雅好符瑞,暗于大道”,生活上追求享乐,日趋奢侈。593年(开皇十年),他令杨素在岐州(陕西凤翔县)督造仁寿宫,开山填谷,工程紧迫,民工劳累死者上万人。两年后,宫殿建成,文帝和皇后独孤氏看到仁寿宫豪华壮丽,大加赞赏,褒奖杨素忠心,赏钱百万,赐锦绢千段。598年(开皇十年),文帝又从长安到仁寿宫建行宫12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隋文帝“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察细行,不察大体,为人忌才。在他晚年,为政昏愦,不少功臣如刘日方、郑译、梁士彦、宇文忻等先后被杀或贬黜,“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所信者只有杨素,任其上下欺诈,因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尖锐,“正道因兹弛紊”,为杨广的夺嫡篡位提供了方便。

  杨广是文帝的次子,其兄杨勇为嫡长子,立为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杨广13岁封为晋王,20岁被任命为指挥统战争的隋军主帅,功高权大,拥有军事实力,早有夺取杨勇太子位置的企图。他和大臣杨素、宇文述等勾结,收买宫人和大臣为其在内廷虚美,“矫饰仁孝”,骗得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皇后独孤氏不喜欢杨勇,东宫近臣也说杨勇的坏话。600年(开皇十年),文帝正式下诏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604年(仁寿年),63岁的隋文帝卧病仁寿宫,杨广和杨素合谋,指使心腹张衡入宫刺杀文帝,“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杨广杀生父后,又矫诏处死杨勇,而夺得帝位。605年杨广即位称帝,是为隋炀帝,年号大业,并决定迁都洛阳。

  营建东都炀帝(杨广)即位之后,在洛阳兴建东都。原来长安地位偏西,从经济方面考虑,要把南北各地人民缴纳的粮食绢帛,全部运到长安,未免困难。开皇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到潼关,跟黄河相接,目的就在于解决运输问题。然而洛阳以西的黄河,水道并不通畅,门峡尤其是当时无法克服的险阻,所以广通渠的作用只能减少点困难,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炀帝决定在洛阳建设个新都,使大部分物资无须运往关中。大业元年(605年)在大建筑师宇文恺的领导下,规模宏伟的大工程开始了。从这时起,到第年正月完工,每月征用两百万个劳动力。13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东都早已毁掉,然而它的遗址,今天在洛阳市区以西,依然可以确实指出。据实地勘测,外郭城周围共有50多里,城门位置和下水道等也都有遗迹可寻。城西北部的宫城是宫殿所在,皇城是文武官衙所在。从宫城中央各殿起,向南笔直穿过外郭城正中的城门,正对着城外的名山伊阙。

  东都城里,除宫城、皇城之外,有官吏百姓居住的坊,和丰都、大同、通远3市。市是商业区。丰都市周围8里,开12个门,内有3000余肆(店)。街道两旁,榆柳交荫,房屋整齐,堆满着珍奇的货物。当时有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天下各地被迁到东都,来点缀升平。另外还有河北3000多家工艺户,也离乡背井,来到东都。因此,洛阳的商业和手工业都兴旺发达起来了。

  开凿大运河关陇地区的农业生产既然衰退,而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270多年间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却成为“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传后论》)的富饶之区。然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隋炀帝需要借运河来控制南方。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的需要的。

  运河的开凿,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第,它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从此大大地缩短了南北的交通,便利于南北的交通;第,它使南北物产的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以后沿运河的干线上,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这些城市都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而繁荣起来,通济渠南端的扬州(江都),便逐渐形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在海运尚未畅通以前,在内地的陆上交通尚未采用新式交通工具以前,运河直是国内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第,它使中华文明的区域进步扩大。大运河沟通了长江、黄河两大河流域,促进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南北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使中华文明成为有机的统的整体。

  这条运河在开凿过程中,无论通济渠、永济渠,都征发了上百万的民夫。通济渠在大业元年月开凿,同年月就通航了。永济渠在大业年正月开凿,也不到几个月就通航了。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严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了很多苦难。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的人在半数之上。(《开河记》)隋炀帝开凿运河主要是为了联结南北方,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他沿运河巡行南方,本身就是显示隋朝国力的政治军事大示威。同时,也有便于他本人巡游享乐的目的。

  大业元年(605)。他在下令开凿通济渠的同时,派官吏往江南造龙舟及各色船只数万艘,同年通济渠这段运河刚凿通,隋炀帝就带了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并十卫军士,浩浩荡荡,乘舟前往江都。沿途之上,穷奢极欲,征发无度,耗费资财,难以数计,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出巡与扬威大业年(607年),炀帝率甲士50万人,马10万匹,出巡出塞。他事先下令让建筑师宇文恺造了观风行殿与合城,随驾出巡。观风行殿是座可拆可装的宫殿,下置轴轮,进退自如,其大可容纳数百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活动房屋。合城则是可拆可装的座城池,周长8里,以板作骨,以布作饰,绘以丹青,上布旗旌,甲士可荷戟负戈在城上巡逻。这恐怕也是古代最大的活动建筑。草原上夜之间突兀树起座城池。

  城中又起宫殿。突厥可汗与酋长们远远望见以为是神助天成,敬畏不已。离城10里就不敢再骑马,跪于地上匍匐而行,纷纷争献牛羊驼马。炀帝则厚赐可汗酋长以大量金帛。

  当时,朝臣高熲、贺若弼等人就曾私议皇帝此次出巡过于奢侈。炀帝知道了,立即将他们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掉了。

  大业年(609年),炀帝又西巡张掖,并诏令西域17国的使臣前来晋见。又命令武威、张掖两郡的男男女女,都穿起最华丽的服饰,驾上最好的车马,列队欢迎,队伍长达数十里。如此兴师动众,原是为了向西域人民夸耀中原的富有。

  第年,西域使团和成队的商旅倾慕中国之富有,云集洛阳。炀帝诏令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皇城端门外大街上搭起戏楼,戏场周长约8公里,乐师多至1.8万人。灯火辉煌,如同白昼,通宵达旦。这场大戏从正月十日开台,整整演了半个到月底方才收场。

  这期间,商旅们要求在市内进行交易。整个市容整顿新,小商小贩锦衣丽服,竟连卖蔬菜的也用精美的龙须席铺地。西域商人路经酒食店,店主热情邀请入座,醉饱出门,不收分文,以显示隋的富庶。但客人并不痴呆受骗,有人就指着市间树木上缠饰的彩绢质问说:“贵国也有穷人,衣不蔽体,为什么不给他们去做衣服,却用来缠树呢?”市上的人被问得无话可答。

  炀帝这种虚荣浮夸的愚蠢行为并未赢得民族间的信誉,他的大民族思想,却招致了民族间的干戈。

  大业十年(615年)秋,当炀帝再次率领甲士出巡塞外时,突然遭到突厥人几十万骑兵的袭击,雁门(今山西代县)带41座城堡被攻克39座。炀帝逃之不及,被围困在雁门城里。突厥人攻城甚急,飞矢纷纷落到炀帝脚前。这位不可世的暴君,被吓得神无主,抱着小儿子痛哭流涕,眼睛都哭肿了。多赖将士奋勇,死守孤城,才得以转危为安。

  王薄起义暴君隋炀帝继位以来,进行无休止的横征暴敛,早已叫百姓透不过气来。3次征高丽的战争,全国规模的大征调,更使永济渠沿岸的村落,几乎找不到男丁。劳力缺乏,田园荒芜,再加上场洪水,粮价涨了几百倍,人民靠树皮野菜充饥。他们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饥饿的折磨,纷纷揭竿而起。

  大业年(611年),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起义。这座山在邹平、长山、淄川诸县交界,山势险峻,周围60里,号称第泰山。这个地方历来是起义农民隐身的场所,早在北魏时期,就“多有盗贼”。由于山里产铁,过去有人在山里制造兵器。传说王薄是个铁匠,很会打造枪头。正因为长白山具有各种优越条件,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不少人都在这里聚义。

  王薄自称“知世郎”,他以先知先觉自居,借以树立自己的威望。他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起来反抗隋炀帝,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歌词道: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矛肖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王薄起义好像星星之火揭开了全国农民战争的序幕,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便在全国各地燃烧起来。

  同年,孙安祖、窦建德在高鸡泊(今山东恩县)、张金称在俞阝县(今山东夏津)、翟让与单雄信、徐世责力据瓦岗,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雍丘李公逸、韦城周文举等纷纷起义。

  大业年(613年),孟海公据济阳周桥(今山东曹县)、孟让在齐郡(今山东济南)、郭方预在北海(今山东益都)、郝孝德在平原(今山东德县)相继起义。

  大业年(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乘炀帝第次东征高丽之机,在黎阳(今河南睿县)起兵。在刘元进、朱粲、管崇等人的领导下,江南农民在余杭(今浙江杭州)、吴郡(今江苏苏州)带发动了起义;在白瑜娑等人的领导下,西北农民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等地起义。十章丘杜伏威、临济辅公礻石起义,与下邳苗海潮、海稜赵破陈等部会合。这时仅见于记载的起义军就达百余支,参加人数数百万。起义军“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郡,攻剽城邑”(《隋书·炀帝纪》)。大业十年以后,各地起义队伍切断了长安、洛阳、江都隋朝大据点的联系,隋统治集团陷入农民起义的大包围中。

  瓦岗寨起义风起云涌、星罗棋布的隋末农民大起义,自大业年到大业十年(616年),经过年的奋战,逐渐形成大支队伍,支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支是杜伏威、辅公礻石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支就是翟让、李密的瓦岗军。

  大业年,东都法曹翟让犯了死罪,狱吏黄君汉钦佩翟让骁勇,以为他能拯救百姓,就暗中打开死牢门,将他放了。在东郡(治所今河南滑县)边界,有处山势特别险要,峰回坡陡,莽林环抱。山上结着个寨子,栅高垒固,称瓦岗寨,寨中正聚集着起义的农民。翟让亡命到瓦岗,被拥戴做了寨主。翟让的同乡单雄信骁健勇猛,善用马槊,还有年仅17的徐世责力,先后率部投奔翟让,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因为聚义瓦岗,所以称为瓦岗军。

  杨玄感兵败,谋主李密被捕,和其余10多名钦犯起被押送东都。途中,李密等十余钦犯乘防守的人醉卧梦乡之机,凿墙穿洞,逃了出去。李密脱险后,为了躲避官府缉捕,改姓易名,转辗山村,处亡命。后来他往来于外黄王当仁、济阴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结寨聚义的群雄之间,鼓动他们下山取天下。

  李密在大业十年约了王伯当,投奔瓦岗寨。李密上山初,翟让因听说他是杨玄感的亡命将军而不信任他,把他软禁在营外。李密靠了王伯当的帮助,去见翟让献策说:

  “如今昏君巡游江都,精兵集于辽东,这个形势如同过去项羽、刘邦奋起夺取天下的时机样。足下雄才大略,瓦岗士马精勇,正可以席卷京(长安、洛阳),诛灭暴虐,成就灭隋大业。”翟让因此对李密刮目相看。

  李密见瓦岗人马愈来愈多,而粮草不敷供应,感到如果旷日持久,势必人马困疲,旦强敌降临,就会涣然离散,于是向翟让又献计,劝翟让下山夺取荥阳,养精蓄锐,然后大干场。翟让称好。

  荥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要隘虎牢关在郡境内。因此隋炀帝特派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全力对付瓦岗军。

  李密部署翟让率兵从正面迎战诱敌,李密率精兵千余埋伏在荥阳北面的大海寺北密林中。张须陀向藐视翟让,翟让且战且退,往北退了10多里,把张须陀的2万人马引到大海寺。瓦岗伏兵杀出,翟让回马杀回,和李密、徐世责力、王伯当起围杀隋军。张须陀战死,隋军被歼1.5万余人。

  紧接着,瓦岗军部署新战役。李密、翟让带领7000轻骑,兼程疾驰,举攻克了洛口仓。进城后,立即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消息传开,瓦岗义军声誉传方。以文辞闻名海内的祖君彦也来投奔瓦岗军,李密把军中书檄全委托了他。

  瓦岗军夺取洛口仓的消息传到江都以后,隋炀帝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再回东都。驻守东都的越王杨侗,任命裴仁基为河南讨捕大使,与虎贲郎刘长恭各自领兵,夹击瓦岗军。刘长恭领的是少爷兵,拖拖拉拉,走了11天,渡过洛水,在巩县东南石沙子河西岸列阵,南北长达10余里。李密、翟让早有部署,陈兵于石子河东岸,另有部埋伏在横岭下。翟让先接战,不利。李密即指挥后队蒲山公营横冲官兵队阵,隋兵大败,刘长恭在混乱中换上士兵衣服,逃回了东都。裴仁基失期未到,等听到刘长恭失败,吓得不敢前进,屯兵于巩县东南的百花谷,固垒自守。后来还屯虎牢关。

  瓦岗军威震中原,翟让感到自己能力已不足继续领导,就让位给李密,奉李密为魏公。李密设坛场,即位,组织行军元帅府,改元永平;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卫大将军,徐世责力为右武卫大将军,其余都拜受官职,令他们各领本部。李密建立了独立政权,号令天下。孟让、郝孝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各路英雄都络绎不绝地投奔瓦岗。隋朝的官员裴仁基、柴孝和、郑廷页等也闻风纷纷献城投降。著名骁将罗士信等也率众归顺了李密。因裴仁基献出虎牢关,李密封他为上柱国、河东公。当时“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瓦岗军声威大张,成为隋末农民起义中最大的支义军。

  为了巩固基地,李密令田茂广筑洛口城,方40里,同时派房彦藻向东扩展,攻克了安陆(今湖北安陆)、汝南(今河南汝南)、淮安(今河南泌阳)、济阳(今山东曹县)。

  经过几次反复的激烈的战斗,瓦岗军又夺隋朝另大粮仓回洛仓,大修营堑,部署攻打东都。李密召集元帅府幕僚,命记室祖君彦草就了篇讨伐昏君檄文,传檄天下。

  檄文中声讨炀帝有十大罪状,并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后来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时李渊还未入关,炀帝命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关内兵救援东都。柴孝和劝李密避其锋芒,自率精锐,乘虚入关,西取长安。李密认为这是他当年为杨玄感所出的上策,但顾虑到他的部下将士都是山东人,见洛阳还未攻下,就没人愿随从西进,未能依从柴孝和的计策。柴孝和非常惋惜,只得另献计说,大军既然不能西进,就由他先入关中联络群雄,看机会吧。李密同意了。柴孝和率数十骑入关,说动了关中群雄万余人,准备响应李密。不久,李密在作战中,中流矢负伤。官兵气焰大张,庞玉、段达乘胜夜袭瓦岗军大营。李密箭伤未愈,与裴仁基仓猝应战,大败,弃了回洛仓,撤奔洛口。柴孝和联络的关中群雄听到李密兵败,统统变卦散去了。柴孝和只得轻骑归返瓦岗军。

  可李密这时却自以为兵强,想做天下盟主,叫祖君彦写了封信给李渊说明此意。李渊这时正心经略关中,倒不图虚名,写了封回信假意表示拥戴。李密把李渊的信展示给诸将看,说:“唐公拥戴我,天下肯定是我的了。”从此他不再考虑西进了。

  武阳郡丞元宝藏派门客魏征见李密上降表。魏征字玄成,落拓有大志,出家做道士,学识丰富,很有文名。李密立即召魏征为元帅府参军,掌记室,并任元宝藏为魏州总管。

  这时,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炀帝诏命开黎阳仓(今河南浚县西南)赈济灾民,吏不按时赈济,结果每天饿死的达数万人。徐世责力向李密建议说:“天下大乱,本是由于饥饿。如今若能夺得黎阳仓,大事就可成功了。”李密当即就派徐世责力领本部5000人马,会合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等举攻破了黎阳仓,开仓济贫,远近农民纷纷投奔瓦岗军,10多天时间就得兵20余万。武安(今河南涉县)、永安(今山西霍县)、义阳(今河南桐柏)、弋阳(今河南横川)相继投降。窦建德、朱粲也派使者来表示拥护。

  自月炀帝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江淮劲旅北上,同时命将军王隆、河北大使韦霁、河南大使王辩等同赴卫东都,讨捕瓦岗军。这时他们多已在东都会合,与庞玉、刘长恭合兵10余万,与瓦岗军夹洛水相持。十月末,王世充仗着兵多势众,摸黑渡过洛水,抢占黑石关,然后兵分两路,准备夹攻瓦岗军。李密发觉后,率精骑渡到洛水北岸去抄袭王世充的后路,被打败。柴孝和落水而亡。李密又返回洛水之南,分兵。路东走月城,王世充尾随而至,包围了月城。另路直奔黑石关,官兵连举6座烽火告急。王世充赶快从月城撤兵,援救黑石关。在途中遭到李密迎头痛击,杀得大败。李密反败为胜,消灭敌人千多。

  王世充大败后,坚壁不出。越王派使者慰劳他,叫他继续出战。王世充又是惭愧,又是害怕,再次率军到石子河与李密对阵。几天后,瓦岗军大军出动,王世充大败,向西逃回东都。瓦岗军重新振作起来,但东都始终未能攻取。

  虽然这时李渊已经取了长安,但群雄中,瓦岗军仍最具备与李渊逐鹿中原的力量。

  可瓦岗军没有鼓作气去攻洛阳,却发生了内讧。结果李密杀掉翟让,瓦岗军军心涣散,实力大减,逐渐走向衰亡。

  瓦岗寨起义失败武德元年(618年)春,王世充集结兵力7万余人,正月十命令各军在洛水造浮桥,渡过洛水与瓦岗军决战。虎贲郎将王辩最先登岸,攻破李密外围营栅。王世充不知这时李密大营惊慌,忽然鸣金收兵,于是李密率敢死队乘机追杀。官兵大败,几万人抢渡浮桥,落水而死的1万多人。王辩当场阵亡。这夜疾风寒雨,军士涉水时衣裤湿透,因此冻死在道路上又有万余人。王世充逃走,自己向越王侗请罪,越王遣使赦了他,把他召还东都。王世充屯兵东都城北的含嘉城,但不敢出战瓦岗军。

  李密乘胜占领金墉城,扎营北邙山,浩浩荡荡逼近东都上春门。战鼓声阵阵传入东都城内。十日,段达、韦津领兵出战,望见密密麻麻的瓦岗军,不战自慌,返身而逃。

  段达在后逃进了城。韦津冲在前面,被瓦岗军杀了。

  东都城门闭,拒不出战。瓦岗军打了个毫无进展。这时宇文化及弑了炀帝,以皇后令立秦王浩为帝,自称大丞相,率领10万官兵,离江都北上,要踏平瓦岗寨。

  瓦岗军处于宇文化及与王世充的东西夹攻之中,形势险恶。房彦藻为另支义军王德仁所杀,瓦岗大将王君的又投降唐,李渊称帝长安。个又个的坏消息打击着李密。

  宇文化及率军直扑黎阳,企图夺仓抢粮。瓦岗守将徐世责力在黎阳西新筑仓城,集中精兵把守。宇文化及赶到,受壕堑所阻。李密率步骑2万增援,抄宇文化及的后路。徐世责力挖地道出奇兵袭击,宇文化及大败,溃逃而去。

  这时已经接了帝位的杨侗想利用瓦岗军来抵挡宇文化及,决定招安瓦岗军,派使者盖琮去见李密。李密虽然取得了黎阳胜利,但仍担忧腹背受敌,见盖琮来招安,大喜,以为可解除西顾之忧,避免作战了。他向隋皇泰主上了降表,被册拜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奉令先平宇文化及,然后入朝。

  李密因已无西顾之虑,率全部精兵东击宇文化及,大获全胜,斩敌4万。宇文化及元气大伤,无力西进,带着2万多残兵败将,逃往河北去了。李密准备入朝,走到半途,获报东都兵变,王世充杀了主张招安的大臣,选了两万精兵来攻瓦岗军。李密因为久战,损失了很多劲兵良马,士卒疲病,只得放弃了进占东都的计划。

  李密留王伯当守金墉,邴元真守洛口仓,自率精兵,到偃师北邙山驻营。他召集诸将会议。裴仁基建议分兵扼守各交通要道,阻堵王世充东进,再选3万精兵,绕道河西,直趋东都,让王世充来回奔命,然后战决胜。李密认为说得有理,避其锋芒,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确是上策。单雄信等武将不服从,纷纷要求大战场。李密又改变了主意。裴仁基苦争没用,顿脚叹息说:“魏公将来定要后悔的!”

  接着在偃师大战,结果失利,裴仁俨等10余大将重伤。但李密却并不在意,夜不设防。不料这夜王世充遣200多轻骑携带火种,潜伏在北邙山奚谷谷中。天亮,王世充率江淮劲兵攻袭北邙山瓦岗军大营。李密来不及列队布阵,仓促应战。这时,王世充的伏兵乘虚爬上山顶,居高下冲,纵火烧营。王世充命士兵把预先绳捆索绑的貌似李密的人牵过阵前,连声鼓噪:“捉到李密了!”声音传遍北邙山。瓦岗军以为李密真的被俘,失了斗志,向山下溃败。在溃败中,些将领相继倒戈。李密集拢了1万多瓦岗军,驰奔洛口仓。

  途中,获报镇守洛口仓的邴元真叛变。邴元真是翟让的老部下,翟让被杀,他直怨恨在心,听说李密兵败,不等王世充来攻,就投降了。接着,单雄信叛变。偃师失陷,裴仁基、郑廷页、祖君彦被俘。于是,李密投奔王伯当。

  王伯当这时已放弃金墉,退保河阳。李密赶到河阳,召集诸将商议,想再图进取。

  可自从下山以来,瓦岗军从未遭受过如此惨败,因此诸将情绪低落,都说难以成功。

  冬十李密带着2万瓦岗军残部与魏征等文官,进长安投降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封他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消息传开,徐世责力、贾润甫等将领也相继降唐,秦叔宝、程咬金等多数将领投降了隋朝。瓦岗军就此瓦解。

  不久,李密感到在唐朝只有虚位,郁郁不乐。他和王伯当两人密议离唐出关,招集瓦岗旧部,重举义旗,东山再起。接着,李密假意向李渊献策,愿亲往山东招收旧部,讨灭王世充。李渊同意。李密又要求贾润甫、王伯当同去,李渊也准许了。

  十李密与王伯当、贾润甫3人出了长安城,马不停蹄,直奔黎阳。3人到稠桑时,李渊反悔,敕追李密返回。李密估计返回必无生理,决意反叛。贾润甫哭谏说:“自翟让被杀,天下都说明公忘恩负义,如今归唐复叛,还有谁肯相助!”李密大怒,要杀贾润甫,被王伯当劝住。贾润甫不别而行。李密撕毁敕书,杀了使者,和王伯当两人继续东驰。

  路上,两人招集到几十名旧部,把他们装扮成妇女,裙下藏刀,进入桃林县(今河南灵宝),突然变服,抢占了县城。他们夺取粮械后,聚集了1000多人,直趋南山,乘险东行,准备去襄城依归瓦岗旧将张善相。

  不料走进熊耳山,唐朝行军总管盛彦师的伏兵齐起。李密、王伯当等1000多人被冲作两截,首尾不能相顾,全部遭害。鲜血溅染熊耳山,瓦岗寨起义至此彻底失败了。

  隋的灭亡大业十年(617年)时,隋朝已处于苟延残喘的境地。农民军除大集团和林士弘等外,还有许多独立活动的队伍。

  河北北部有高开道,据渔阳(今蓟县),称燕王;魏刀儿,据深泽(今河北深泽),称魏帝。大河南北各军大多归附李密,但如王薄、孟海公等部和崛起于兖州(今山东滋阳)的徐圆朗,也都有相当的实力。其余声名较次的武装力量,更是难以计数。

  避难江都的炀帝起用了批心毒手狠的刽子手统领官军,对反隋力量进行残酷的镇压,支支起义队伍被淹没在血泊中。可是正如史书所说,“隋将战无不捷,然百姓从乱者如市”,“败而复聚,其势益盛”。

  大业十年(617年),隋王朝的地方官吏、将领也纷纷割据,称霸方。实力最为强大的是唐国公李渊,起兵太原,割据关中,发展迅猛。

  大业十年(618年),隋王朝的势力已土崩瓦解,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两地了。

  隋炀帝在江都离宫,虽仍拥姬抱妾,然而如坐针毡。天天打卦问卜,以酒浇愁。

  炀帝不想回到北方去,从驾的禁卫军都思念家乡。大业十年(618年)将领宇文化及利用兵心思变,发动兵变,用条练巾结束了炀帝的性命。

  宇文化及领兵北上,想争霸中原,被李密打败;接着进入河北,自称许帝,这是日暮途穷,聊以自慰的举动。这个“皇帝”到第年便被窦建德擒获杀死。

  东都还打着隋朝的旗号,然而隋朝实际上是灭亡了,独夫杨广之死就是隋朝的结束。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灰飞湮灭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