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夏天,太上皇乾隆的心情出乎意料地好。五月初,得知王聪儿的起义军渡过汉江,与川地义军会合时,他大发雷霆,把自己最信赖的大臣和珅训斥了一通。事过之后,他仍旧像每年一样,到热河避暑山庄去度夏。
久居深宫,来到满地花红叶绿的野外,乾隆的心情格外舒畅。全程要用七天时间,乾隆坚持要骑马去,不坐轿子。一旁侍候的嘉庆皇帝被父亲的态度感染,也一改往常的沉默不语,变得开朗起来。
嘉庆对父亲可谓至忠至孝,自从乾隆“归政”,侍候在他身边就成为嘉庆最重要的任务。无论做什么事,嘉庆都陪在身边。那些奏折,有的是乾隆自己指名要看的,其他的是嘉庆看过,再给乾隆,乾隆最后决定处理意见,他才敢写下朱批。
嘉庆对和珅的行为日益不满,因为许多奏折被他压下来不上报。对此,嘉庆曾在乾隆面前提起过,却惹得老头子不高兴,以后,再也不敢提了。嘉庆也试着用祖父雍正的手段,秘密写信给一些他信得过的督抚,这样,那些多一颗心眼的大吏们,对和珅也就不像以前那么百依百顺。这些,乾隆不知,和珅也不知。
乾隆对于自己的儿子很满意,因为他确实是一个好儿子,乾隆从他的关怀中得到亲情的滋润。乾隆有那么多的子女,可是大多数都先后离他而去,只剩下少数几个人。现在,能守在他身边的,只有嘉庆一个人,他只能从他的身上体味天伦之乐。尽管白莲教还没有平定,但是消灭教匪,成全“十一大武功”的日子毕竟不远了,所以这一次出巡,他心情很好。
骑马走了一段路,乾隆身子不堪劳累,刘墉劝道:“太上皇精力虽不减当年,到底还应注意龙体,道路坎坷,还是以遵养为宜。”
嘉庆和其他大臣也一致再劝,乾隆行至清河,坚持不住,才改乘轿子。他感到,自己的确老了。在路上,他吟了一首小诗,表示不能坚持骑马的遗憾和无奈:
“未至清河先换舆,
众心遵养可听诸。
廿年前经日乘马,
老不如先实愧予。”
九月十五,刚从热河行宫回来不久,北京的天气转凉,树木凋枯,冷风习习。乾隆以为冬天已到,早晨起床之后命人找来暖帽戴上接受群臣朝拜,群臣无不惊异。第二天以后满朝文武,上至嘉庆,下到侍卫,都换上了暖帽。
不到十天,天气又转暖和,乾隆以为春天来到,又命人取回丝帽换上,到了大殿之上,却见群臣依旧戴暖帽,才恍然醒悟。回到养心殿,乾隆把帽子摘下扔到地上,踉踉跄跄地跌坐到御座上。正巧,和珅也戴着暖帽进来,乾隆指着他,嘶哑着叫道:“和珅,连你也在欺骗我,你们为什么这么做?”
“奴才不敢,启禀万岁爷,奴才吓死也不敢欺骗万岁。只觉得天气转寒,才把暖帽换上。”
“不,你们都是为了应付我,讨我欢心才这么做,对不对?你们都以为我老了,不中用了,对不对?你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我是一个万民痛恨的昏君吗?你们为什么不说实话?说!”乾隆暴跳如雷,拳头在案子上擂得“咚咚”作响。
“万岁爷息怒,奴才确实没有欺骗万岁的心思,奴才只想让万岁爷快活,只要看见万岁爷高兴,奴才就是死也心甘情愿。”和珅说着,已经泣不成声。
“和珅,朕知道你一片忠心,你和别的大臣不一样,朕相信你。你说句实话,朕是昏君吗?”
“不!万岁爷,您是古往今来最圣贤、最明智的皇帝。您在位六十年,开疆拓土几万余里,海内安定,百姓殷富,您是功盖万代的明君,岂是一般帝王能够相比的……”
“你说的是真话?”
“奴才要有一个字是假的,愿死在万岁爷面前!”
“朕是最圣贤的皇帝,功盖万代的明君,不错,六十多年来,朕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为的就是稳固大情江山,使百姓康乐、国家富强。”乾隆出神地望着窗外,嘴里喃喃说道。
忽然,他又转过头来,两眼露出令人恐怖的光芒,向和珅问道:“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说朕是昏君而起来造反?前有苗乱,后有白莲教,这究竟是为什么?”
“启禀万岁,苗民乃化外野民,白莲教众受邪教蛊惑、奸人诱使,故此犯上作乱。这些不法之徒,只能严惩,不可宽容。不久之后,他们就会一个个俯首就擒,引颈就戳!”
“朕就是要看一看,到底是朕厉害,还是贼人厉害,我一定要等到白莲教平定的那一天,把他们斩尽杀绝!”乾隆眼睛像一个无底的深渊,他盯着窗外的天空,好像要把天空和白云也要吞下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