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需要一批与创业者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为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而来,但如果让这批人认同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则是一个艰难的文化价值观建设问题。
晚期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政治黑暗,局势动荡,人民苦不堪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走到最危难的时刻。推翻腐朽清政府的统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革命追求。
孙中山先生,为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动脉团体兴中会的建立游走奔波。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志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代表了广大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故而兴中会一经成立,只短短数月,就有百余名热血志士陆续入会,之初有籍可查的就有一百二十九名会员。他们决心追随中山先生“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兴中会成立后,一方面由于活动需要,另一方面因孙中山拟在次年发动反清武装起义,需要大宗款资购置军火。会员们踊跃交纳会费,捐款助饷。中山先生的哥哥、华侨牧场主孙眉急革命之急,“以每头六七元之价,贱售其牛牲一部,以充义饷”。邓荫南“亦尽变卖其商店及农场,表示一去不返之决心”。就这样,孙中山在檀香山共募得四千六百多美元,用以了他所发动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
企业管理同样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统一的价值追求,把这种追求上升到企业经营层面就是创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各方面都开始比较成熟运作,正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工作的时候。但是,大部分企业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人才流失的状况,它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留住人才除了工资福利待遇等条件外,还有应该有企业文化。
因为有共同愿景目标,所以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组织。自然而然地,这个组织会形成适应于本身发展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是经过了长期碰撞、磨合和优化才形成,它代表着团体的共性,尽管这个文化最初可能是企业最高领导者植入或培育的,但一经形成就绝难改变——符合实际的文化恰恰是产生依附价值从而凝聚人才的企业“营盘”,它起到稳固和凝聚人才的作用。
企业文化不是“企业”和“文化”的简单叠加,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的可有可无之物。它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精神的主宰。
文化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巨大,就象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一样。此外,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力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同时,文化也应该是极其细致而实际的。一切空洞的口号、华丽的辞藻都不是企业文化。有时候,你会发现就连倡导者本人,也不明白这种“文化”是什么,这就是文化沦为形式的一种表现。事实上,文化应该促成企业的员工拥有诚实、正直、守信、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恪尽职守的品质,应该促成他们积极的奉献和敬业的劳动,并持续不断地与组织共同成长。
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塑造不可能一日而成,它是以经营理念及组织行为的规范,通过引导、约束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直到最后,形成一种习惯。真正的企业家应当明确一条铁律,那就是:企业文化传递着巨大的价值抉择力量,吸引并促进企业成员为共同的愿景奋斗,而缺了文化的凝聚力,则企业的人才管理将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