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箴
汉 杨雄
子犹瓶矣(1)。观瓶之居,居井之眉(2)。外高临深,动常近危。酒醪不入口(3),臧水满怀(4)。不得左右,牵于墨徽(5)。一旦专碍(6),为当所垒(7);身提黄泉(8),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9)。
鸱夷滑稽(10),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11)。常为国器(12),托于属车(13)。出入两宫(14),经营公家(15)。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选自《中华古典散文赏析丛书。哲理政论卷》邹湘瑶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注释”
(1)瓶:古代时候的一种陶制的汲水罐子,这里是借物喻人。
(2)眉:通“湄”,水边
(3)醪(lao):浊酒。
(4)臧:同“藏”。
(5)墨徽:绳索。
(6)专碍:阻碍,指绳索被井壁挂着。专:悬挂的意思。
(7)当:井壁的砖。垒:碰撞。
(8)提:抛掷。黄泉:指罐被碰得粉身碎骨。
(9)鸱夷:指盛酒的皮袋。
(10)滑(gu)稽:古代的注酒器,这里喻指鸱夷表面圆滑可笑。
(11)酤:买酒。
(12)国器:国家的重要器具。
(13)属车:皇帝出行时随行的车。
(14)两宫:指皇帝、皇后出入的宫室。
(15)经营:往来周旋。公家:指官府。
“赏析”
幽默、讽刺、愤世嫉俗都在这一篇极富有幽默情趣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了。读来既饶有兴味,又让人颇有心得,反讽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人世间的某种真谛。
水是自然的、无色的、透明的,装水的瓶子也朴实无华,可是,装水的瓶子却容易碎,用它放到井里去盛水,一不小心就会碰在井壁的砖石上,变得粉身碎骨。然而酒就完全不一样,酒是有色的、浑浊的、不透明的,装酒的器具也与水瓶完全不一样,表面上看来有点滑稽可笑,可是它肚大腹如壶,尽管整天整天地往里边装东西,却总是装不满,那就是装酒的皮袋,然而这种东西却深受人们的喜欢,成为国家的重要器具,经常随从皇帝的车马出游,出入于皇帝和皇后的宫门,在官府进而穿行无阻。
水瓶在文章中喻指心地纯明,不会吹牛拍马,不会阿谀奉承的人。朴实无华心地善良的人也是这样,他装不下浑浊的东西,他也经不起碰撞,在复杂的社会权力网中,也容易碰得粉身碎骨。而酒囊则喻指社会上那些善于投机钻营、逢迎拍马、不顾廉耻、黑心肠厚脸皮的人们。越是浑浊的地方,他们越能生存,越是充满权力争斗的地方,他们越能升官发财。这是对宿舍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逼真刻画和辛辣讽刺。
一百字的文章把人世间的两种人物写维妙维肖,借物以喻人,寓嘲讽和讥笑于形象之中,寓深刻的社会哲理于幽默诙谐之中,文笔犀利,思考冷峻,哲理隽永,充分体现了杨雄既才学满腹又仕途坎坷的人生体味,也蕴涵着杨雄不满当时的社会政治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意向。
思考与练习
一、简要分析说明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们表现手法?
二、联系实际,你认为本文有何现实意义?
五柳先生传
东晋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阅读》张伟忠 山东艺术出版社2002年)
“赏析”
《五柳先生传》是晋末宋初陶渊明的散文杰作。梁代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见作者陶渊明为自号五柳先生的自己立传,并作出历史评价,确是十代散文史上的创举,堪称值得共赏的奇文。
陶渊明写这篇自况的五柳先生传记,旨在认真地公开声明,他陶渊明是个真正的隐士,不要世俗荣利,不受伪善约束,甘心于贫穷生活,立志做正直文士。从体裁看,这是人物史传,由传记正文和传赞评论两部分组成。从内容看,它的主题是介绍评论五柳先生这个隐士,而主题思想则是通过述评五柳先生来表明自己的情怀意志。
文章首先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姓名爵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说其姓氏。”这位先生不仅佚姓氏,而且无名字,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富贵荣华的特权标志和政治依据。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就突出了他真正隐士的品格。
在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名字以后,接着写他的禀性志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的心境。“闲静”是他的性格;“少言”是不爱多说话;“不慕荣利”是不爱富贵,不愿做官。但这种“少言闲静”并不是说他没有志趣。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不必读懂。相反,他要求在读懂的基础,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即所谓的“会意”、“有得”。从陶渊明的实际情况来看,他读书广泛,而心得体会却多针对时世。他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了解。他所反对的,就是门阀空谈文学,追逐名利的污浊风气。这从他的一些诗作中可以得到证实。
五柳先生“性嗜酒”。他爱喝酒是一种天性,然而他“家贫不能常得”。他对嗜酒有清醒的认识和自学的约束,不致失志损节。他没有为满足这种嗜好,去追求荣华富贵。然后,写亲友请他喝酒。他领情应邀,一去就喝,喝足喝醉,一醉就走。不管主人挽留与否、态度如何。可见五柳先生嗜酒,只是一个贫寒隐士的饮食爱好,未见特别高雅,也不可厚责,其可贵在坦率认真。
传记正文的最后一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五句写他居住破陋,衣食拮据,却恬然自得。这显然是在描述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后四句:“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是写他著作言志,情怀坦荡,终生不渝,精神充实而乐观,含蓄而明确地表示五柳先生的情怀就是要坚持儒家志士的节操。
文章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概括描述后,用“赞”来评论他的主要功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这个赞语的实质。指出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禀性志趣,更暗示他是一位乱世归隐以求仁义的志士,突出了真隐士的节操。
文章最后两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很欣赏远古时代的生活,欣然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仿佛自觉成为那个理想社会的人,而不属于这个门阀腐朽,政治混乱,道德败坏,风气恶浊的东晋社会。
全文不足二百字。主题思想明确,锋芒指向黑暗;艺术表现平淡储蓄,富于独创。
一、本文刻画了五柳先生的哪些性格特征?
二、比较《桃花游记》,本文所崇尚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侏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巍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仿每当皓月当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然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然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不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白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呀。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云。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选自《中国散文名著快读》范昌灼主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散文。作者将所咏的“物”和欲言的“志”巧妙融合,写得自然贴切。文章一开始就写道:“银杏,我思念你。”直接抒发对银杏的一行为表现深情。随即便从银杏的俗称,概括一般人所能了解的表面特征。之后,再从历史的角度,叙写银杏“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树种”,这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的。文章从这两处入手,非常自然地引申也银杏是自然界中的“奇珍”,称誉它是“东方的圣者”,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赞美它“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这里用比喻歌颂对银杏进行总的抒写和评价,意在赋予它我们民族固有的精神品格的特征。
接着,作者把银杏的形象特征概括为“美”、“真”、“善”,并进行具体评价和细致描绘。先写它株杆端直,枝条蓬勃,叶片青翠、莹洁、精巧的外形“美”。再按不同的季节着重写它的品格“美”。炎热的盛夏,它为庙宇戴上云冠,为劳苦人撑出华盖,并用比较的方法,突出它的坚牢、庄重,再借熏风的妩媚,群鸟的欢歌,以及皓月流空之夜上帝百神前来聚会的幻想仙境,烘托衬现它的圣洁形象。寒秋严冬时节,它能将碧叶翻成金黄,使已死的蝴蝶复活,充满勃勃生机;即使自己的叶子落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也不惧风雪的侵凌而依然挺立,永不衰息。以下又连用三个排比的分句,进一步抒写它的气韵美质:“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也并不荒伧”;它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也并不骄傲”;它的品格高于“一切的草木之上”,但“并不隐遁”。作者对银杏的敬慕之意、歌咏之情,在作者饱含诗意的笔下,哪里是“美”,哪里是“真”,哪里是“善”,难解难分。引人遐想,令人沉思。
最后,文章笔锋一转,令作者“奇怪的是”:如此银杏,竟被中国人“忘记的很久远了”。作品写在抗日战争正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候,“忘记”是有着特殊寓意的。它既寓指一般人民族意识淡薄,主要寓托作者对国民党政府中那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卖国投敌的民族败类的愤恨和抨击。
结尾仍落墨于银杏。作者通过对未来的“希望”,委婉地抒发自己坚信抗战必胜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保持银杏一样的高风亮节,自豪、自信、自强,高唱人间的胜利凯歌,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描绘银杏形象,笔调亲切,热情洋溢,壮怀激烈,回荡着赞歌般的旋律,使抒情、议论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语言明朗洗练,谐和流畅,富有激情和诗意。
思考与练习
一、银杏的象征意义何在?作者从那些方面加以理解的?
二、试从结构及表达主旨方面比较本文与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异同?
灯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里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烯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我心灵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十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煤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的,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选自《巴金名作欣赏》陈丹晨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年)
“赏析”
1923年10月,刚刚离开家庭步社会的巴金曾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过一首题为《黑夜行舟》的小诗:
天暮了,
在这渺渺的河中,
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
远远的红灯呵,
请挨近一些儿罢!
巴金后来曾介绍说,这首小诗是据他乘船出川时的感触写成的,他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巴金论创作·序》)。当时尚不满19岁的巴金,就已经把灯作为光明与未来的象征,作为人生航标的象征。后来,“灯”也一直指引着他探索前进。因此,在许多作品中,作者追求光、追求光,歌颂太阳,歌颂光明,1942年2月创作的散文《灯》便是一曲灯的赞歌。
一开篇,作者描绘了噩梦醒后所见的一幅自然景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那么,是什么东西使“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呢?在激起读者的期待心理后,作者才郑重地推出所要赞美的对象:灯光,“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在读者的期待得到满足后,巴金又迅速地把视野引入对灯光的观察:这带着昏黄的灯光虽然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但却“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我”、给寒夜中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带来“明亮”与“光明”。这开头初步显现了作品的抒情特点,即在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情景交融画面的创造来抒民作者赞美灯光的情怀。画面中,大海是作者心中的大海,因此它才“仿佛横着沉睡”;马路是作者笔下的马路,所以才会“像浪花似地浮起来”;而灯光实际上也是通过作者心灵折射过的灯光,不然它怎么是“默默地”散布着光和热呢!这各缘情写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使作品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借景抒情的散文中,作者对特定景物的描摹无非是为了创造抒写感情的艺术氛围,一旦这种氛围形成,他即可乘着艺术的翅膀,舒展自己的情怀。因此,紧接着眼前的灯光,巴金迅速地转入了对记忆里的灯光和传说中的灯光的描述,进而展开关于灯的遐思,抒写自己对灯光特有的认识和特有的感情。在记忆中,一点微弱的灯光可以鼓舞“我”走一段长长的路,一点豆大的灯光也曾指引“我”挺身向前。如今,当“我”的心在默认中徘徊时,灯光又指引“我”找到了归路,在传说里,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帮助过不少捕鱼人,希洛的火炬曾照亮利安得尔的眼睛,因此,作者觉得记忆里的灯给过“我”安慰与鼓舞,传说中的灯虽不是为“我”点燃,但它的光也驱散过我心灵里的黑暗。巴金满怀深情地写到:“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不难看出,随着作者思绪的展开,灯已从具体的逐渐转变为抽象的,从开始时所见的实际的灯转变为心目中的灯。灯这一具体的物象也就升华为具有哲理含义的意象,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
《灯》的最后,作者又讲述了一个一点灯光改变一个出门求死者的生活的故事。这在构思上有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了文章第二个层次的思绪,从反面印证了如果没有光的指引,飘浮的人将沉入海底;如果推动理想与追求,他也必将为生活所吞没。另一方面,通过朋友的得救与转变揭示出另一个生活哲理;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理想也是不会消失的。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紧扣灯的命题,从眼前的灯到记忆的灯,从传说里的灯到朋友心中草药打火机,一层一层地揭示了永不熄灭的灯在人们前进中的指引作用,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理想的执着情怀。第二,对灯的描写从具体物象落笔,由实而虚,则具体而抽象,最后使灯升华为光明与人生信念的艺术象征。第三,移情入境,在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之后,交替穿插对记忆与传说的叙述,穿插关于灯与生活信念的相关议论,溶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从而使作品产生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众所周知,巴金从青年时期就有叛逆精神,追求进步,歌颂光明,可以说这是贯穿其一生的一条红线,那么本文是怎样歌颂光明的,请结合课文的内容加以说明。
二、你以为欣赏这篇散文,从哪方面着手为好。
笑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决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杨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选自《现代诗文导读》白雪松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赏析”
《笑》是冰心的第一篇白话散文,曾被称为新文学运动中“最初的美文”。
早期的冰心十分崇敬泰戈尔,并信奉他的爱的哲学。在冰心早期的创作里,充满着的都是爱的内容,但她的笔触很少涉及两性间的爱,她把爱的情怀都奉献给了父母、弟兄、小朋友、异国的弱小儿女以及大自然。《笑》便是把这种“爱的哲学”诗化的结晶,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的具体描述。
“微笑看世界”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主旋律,而清新的情趣则是冰心风格的核心要素。700字的一篇短文,不施藻饰,不加雕琢,只是随意点染,勾画了三个画面:一是作者在雨后月夜的屋子里,朦胧所见的墙上画中安琪儿的微笑,二是作者五年前的村野古道新月下见到的孩童的微笑,三是作者十年前的海边月升茅屋门旁,见到的老妇人的微笑。作品通过以上三幅画写了三个不同的形象:安琪儿是神圣的爱的天使,小孩子是纯洁的童真的化身,老妇人是慈爱的母亲的象征。他们都是作者心中热情讴歌的对象,而作者又是将他们设置在一种特殊的意境中展现的。
意境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笑》始终是以质朴、清新、甜柔的情味,通向读者的心灵的,它将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在这篇散文里,大部分篇幅是写大自然的美景,作者好似一个高明的画家,充分运用了透视感和窨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开篇写道:“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秀进清光来”,从听觉写到了视觉,月光本就具有神秘美,但秀过窗帘发出的“清光”更带梦幻的色彩。如果说整个伤口的基调是柔和美丽的,那么作者一开始就为我们渲染了这一气氛。这时候,当“我”“转过身来”发现屋内墙上“向我微微的笑”的安琪儿,心里就如平静的湖水投入一块小小的石头,顿时荡起层层涟漪,这微笑的安琪儿,不就是安详、美丽、充满着爱的生动形象的集中体现吗?在这里,作者虽不在画中,但画面上分明渗透着作者涓涓情思,画中之景与作者之情交融在一起。
安琪儿的笑容,引起了作者思绪的流动,这样作者便一层深一层地推出五年前与十年前的两幅图画,这两幅画,同样色彩鲜明,清新柔美,纯净自然,如同万籁无声中,分明又隐约地听到一支婉转轻盈的抒情小夜曲,琴声不绝如缕,低回倾诉,使人悠悠然于心动神扔中不知不觉地随它步入一片宁谧澄静的天地,深深陶醉了。待你定睛寻觅时,琴声却戛然而止。曲终人不见,只有三张笑靥,三束白花,一片空灵,空灵中似乎飘浮着若远若近的渺茫的笑声,那么轻柔,那么甜美,洋溢着纯真的爱,于是,你沉入无限遐思,眼前是一片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恍惚间,你找到了真、善、美——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1941年巴金在《冰心著作集·后记》里所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了不少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能够淋漓尽致地以这种意境展现主题,还当归功于这篇文章的结构。巧妙地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意识流的写法,侧重写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文章以作者的联想为线,把镜头由现在扔回过去,借助美好的回忆,从现在,五年前,十年前,将意境层层开拓,三个不时时间的笑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别致、和谐的艺术天国。整篇文章,看起来不过就是由这样三个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镜头构成,在具体的组接方法上,颇类似于电影蒙太奇手法,集中又各具诗意地表现了作者的“爱的哲学”。这种蒙太奇结构所形成的艺术效果,不仅使文章在形式上具有了新颖的结构特点,而且在内容上压缩了繁琐的交代,删去了中间过程,使读者能够集中精力感受爱的潜流的波动,同时,高度凝练的、以跳跃形式出现的画面,又为我们鉴赏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的确,《笑》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的一篇不可多得的白话“美文”。700字的一篇短文,字字珠玑。在冰心个人创作的道路上,这篇《笑》也具有特殊意义,它导致了以《往事》、《寄小读者》为总题的两组散文的创作,突出表现了冰心散文创作的艺术才华。从此,现代文学史上便有了“冰心体”散文这一名词。
思考与练习
一、欣赏散文崇尚意境之美,你觉得本文有何意境,美在哪里?
二、冰心老人可谓是美的化身,《笑》是美的外观,《笑》的内涵何在?
愿
许地山
南普陀寺里底大石,雨后稍微觉得干净,不过绿苔多长一些,天涯底淡霞好像给我们一个天晴底信。树林里底虹气,被阳光分成七色。树上,雄虫求雌底声,凄凉得使人不忍听下去。
妻子坐在石上,见我来,就问:‚你从哪里来?我等你许久了。‛
‚我领着孩子们到海边拴捡贝壳咧。阿琼捡着一个破贝,虽不完全,里面却像藏着珠子底样子。等他来到,我教他拿出来给你看一看。‛
‚在这树荫下坐着,真舒服呀!我们天天到这里来,多么好呢!‛
妻说:‚你哪里能够……‛
‚为什么不能?‛
‚你应当作荫,不应当受荫。‛
‚你愿我作这样底荫么?‛
‚这样底荫算什么!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我说:‚极善,极妙!但我愿作调味底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妻子说:‚只有调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满足吗?‛
我说:‚盐底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
(选自《现代诗文导读》白雪松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
“赏析”
要读懂文章,一定要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篇作品,有时很难把它读懂、读透。许地山前期散文,主要表现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最为典型的是《落花生》。“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所以做人要“像花生”,“做有用的人,不是伟大的、体面的人”。《愿》与《落花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不像《落花生》通俗易懂。这与许地山的思想经历有关。他一生对宗教、民俗和哲学颇有研究,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佛教的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普济众生”的教义毫不牵强地融入到他早期的思想中,自然地潜入了他的作品《愿》中。
《愿》以禅院夏荫夫妻闲话引入,文字简练,语言平淡、朴素,但又蕴涵着一种自然的情感,一种纯真的心愿。
夏日雨后,一家人到南普陀寺游玩,寺里的大石长满了微长的绿苔;远处天边有着淡淡的霞色,近处树林里飘着轻微的虹气;树上雄虫求雌的声音,听起来凄凉一片。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使人置身于一个清幽静谧、超脱凡俗的清凉世界。沐浴在这禅意浓郁的氛围中,佛家“普济众生”的博爱之愿油然而生。
文中“愿”有三重,层层深入,逐渐升华。
第一层为“作荫”,直接从眼前话题引出,有感而发,己之所欲,推之于人,使大众(诸有情)免遭烈日炙烤之苦。博爱之心,已见一斑。
但文章并未此展开,而是借妻子之口加以拓展,用佛家宝器做喻,道出第二重“愿”,深化博爱主旨。
“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无边宝华盖”、“如意净明珠”、“降魔金刚杵”、“多宝盂兰盆”、“如意手”,都是造福大众、普渡众生的佛教宝器,这五个愿望表明了妻子、作者同情大众、愿意帮助他们的至诚心愿。这也正是一种思想深处受到熏陶感染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博爱情怀。可谓诸般愿心,皆生于博爱之心。
对于妻子的宏愿,“我”非常赞赏,但文章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笔锋一转,又更加深入了一层:
“极善,极妙!但我愿作调味底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精盐“是最普通也最普通的调味品,调到菜里,只能觉其美味可口,却无处录找盐迹;而海中的盐更是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色,只给人以可感的帮助。和光芒四射、万人景仰的宝器相比,盐或海水都更为普通,但从功用来讲,后者似乎又更高一筹。这正是受之有情而求之无形的博爱之心的最高境界。不由令人想到佛祖舍身饲鹰之举,舍己一身,施救于生灵万物,这便是博爱,这便是普济众生。当然,这里的朴素的献身精神,也会让我们想到《落花生》。“花生”有用而不“伟大”、“体面”,不正如盐之须臾不可离而又形骸无存吗?《落花生》之所以比《愿》解读起来通俗直白,是因为许地山的散文文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思想中的玄虚沉淀,更加现实、质朴化了。
总之,文章虽短,却无一处没有作者博爱、普济众生思想的影子。孩子们在海边捡的“破贝”,“虽不完全,里面却像藏着珠子底样子”,什么“珠子”哟?许是“如意净明珠”吧。便是一个完整的贝壳,他都要赋予它一颗珠子,赋予它一个孕育“宝物”的身份,不嫌它的破残,在妻子面前夸耀、赞美。“博爱”“世间诸有情”的心,在这里便已先有表露了。
综观全文,尺幅千里。语言虽平淡无奇,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却足以感化世界,正所谓以芥子藏须弥。而这一切,都源于许地山复杂的宗教思想中“博爱”、“普济众生”与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理念的交织渗透。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语言清晰优美,真真如行云流水,质朴自然,请举例说明。
二、“言为心声”,透过平实率真的语言表面,你能体察作者的哪些深邃的思想?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翡冷翠,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桀卜闪,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颜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桀卜闪,通译吉卜赛人,以过游荡生活为特点的一个民族。原居印度西北部,公元十世纪前后开始到处流浪,几乎遍布全球。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轻的女伴,那是最危险最专制不过的旅伴,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恣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①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应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②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③与五老峰,雪西里④与普陀山,来因河⑤与扬子江,梨梦湖⑥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⑦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⑧。
十四年七月
①阿诺河,流经佛罗伦萨的一条河流。
②葛德,通译歌德,德国诗人。
③阿尔帕斯,通译阿尔卑斯,欧洲南部的山脉,有多处景色迷人的山口,为著名旅游胜地。
④雪西里,通译西西里,地中海最大的岛屿,属意大利。
⑤来因河,通译莱茵河,欧洲的一条大河,源出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西德、荷兰等国,注入北海。
⑥梨梦湖,通译莱蒙湖,也即日内瓦湖,在瑞士西南与法国东部边境,是著名的风景区和疗养地。
⑦威尼市,通译威尼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
⑧南针,即指南针。
(选自《中国散文名著快读》范昌灼主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
“赏析”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徐志摩散文中的一篇佳作名篇,发表于1925年7月4日《现代评论》第二卷第30期上,后收入《巴黎的鳞爪》(新月书店1931年版);写在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佛罗伦萨)山居的冥想、思绪和感受,洋溢着浪漫的情调。作者写“山居”,却未着重、具体写山野的秀美风光和居于此间的生活情况中,而是“闲话”其妙处、意义,抒写情怀,袒露心志。因此,它是一篇地道的抒情随笔。
文章一开头,就写在那里“山居”的美妙所在,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追求:晴好的五月的晌晚,出门散步,上山下山,如赴宴会,如云果园或看或采摘“诗情最秀逸的果实”,足够“性灵的迷醉”;阳光暖和,风息温驯,还带来繁花的山楂里幽远的澹香;还有湿润的水汽摩挲颜面、轻绕肩腰;空气明净,秀美的风景像画片展露眼前供鉴赏。这些山间风物,不是直接、客观写出,而是主观融于其中,作者欣然畅然的愉悦心情,一下表现了出来。
接着写作客山中的妙处,更在于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讲究穿戴、体态、装扮,无须掩饰行游。他强调春夏间秀美的山林,要独身闲逛。那“才是福星高照”,“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肉体与灵魂行动的一致”;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活着的快乐,才知道单就呼吸、走路、眼看、耳听是怎样的。总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以铺张的语句,抒写那时的真正自我与大自然一体的自得。仅这样还不够,他进一步写独自漫游,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打滚;在静僻的道上狂舞,看身影幻出诡异的变相;会信口歌唱,胸襟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心地会看着蓝天静定,思想会和山里的水声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陶醉于大自然的快感与幸福,超然、畅然之情,由此写透写够了。
徐志摩有反璞归真的个体户与追求,对大自然有崇高的认识。他曾说自己“是个自然的崇拜者”,在此作品中又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因此,他认为“山居”不但不须约游伴,“也不必带书”。“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簌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气里寻得?”而且它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认识了它,就会产生伟大的、奇特的力量。这在作品的结尾,警句似地作了概括与升华。
全篇紧扣自我感受展开抒写,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以诗人的气质与心灵写散文,神驰意纵,笔调轻盈,语句飘逸,词藻华丽,笔路铺张,比喻、排比、对偶、重叠等修辞性句式大量运用,将情志抒写得酣畅淋漓、丰姿多态,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情境,也给人以旷达放浪的美感。这正如阿英所评:他善写冥想的小品,以宁静的心,抓住一个中心,发展下去,而且发展很远。本文正是这样来“经营”一种冥想心境的。它无疑是一篇成功之作、超凡之作。
思考与练习
一、文笔洗练,质朴明快是徐志摩散文的风格,请结合本文语言表达加以印证。
二、阅读《再别康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与本文有何不同?
囚绿记
陆蠡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漫漫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枚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但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臵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选自《中国散文名著快读》范昌灼主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
“赏析”
陆蠡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用清新流丽的文字,细腻委婉的描写,表达比较潜藏的意念,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容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囚绿记》就是具有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
文章写作者对绿色的爱恋和怀念,从中寄托着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和对幸福的憧憬,曲折地抒发对破坏和平安宁生活的日本侵略者的抑郁愤懑感情。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不表露于外,而是深藏于对常春藤的叙述和感受之中。
文章的开头部分,写“我”旅居北平时,特意选了能透进绿影的居住房间,经常从在窗前观赏常春藤的生长。看着它的嫩叶渐渐变青,就会忘记旅程的困倦和不愉快的往事,即使是只身一人生活在陌生的古城中,也“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在“我”的心目心中,宝贵的绿色,“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些文字,分明是写“我”困居“孤岛”,“如同涸辙的鱼盼等首雨水”一样,渴求光明自由、热望和平安宁的迫切心情,但作者却深藏若虚,全把它蕴藉于“贪绿”极写之中。
文章的第二部分,先写“我”在自私念头的驱动下,把常春藤的两枝柔条从窗口外牵进到自己的房间里,“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引之为“绿友”,“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安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悬垂在书桌前的绿色枝条,“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使“我”从它“长得茂绿”的勃勃生机中,发现了“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点染“我”对绿色的钟爱矫情,表明作者内心情愫的进一步发展。接着,描述幽囚在室内的“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常春藤的这种“因执”习性,以及“我”此时对执拗“绿友”的复杂感情,在作者笔下都是实有所指,但又不外露,一泻无余,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借物表情,把自己和“绿友”融为一体,引出更深层的意蕴,使作者内心情愫再度升华。最后,写“我”决定在七月末南归时,才开释“绿囚”“出牢”。卢沟桥事件的突发,使“我”“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不得不提前到七月中旬“赶速南归”。临行时“我”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笔墨不多,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从作品的结构角度看,这段文字是作者的“兜底”,但又没有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创作这篇文章的命意和赋予常春藤的寓意,而是通过舒缓的娓娓叙述,含蓄地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渴求,委婉地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精神,曲折地表达对日寇的愤懑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这种深敛而不浅露的感情,流贯于全篇,熔铸在对常春腾的描写之中,读来备感亲切,引人悠远地思索和想像。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我”离开北平一年后,借“有一天”和“圆窗的绿友”重逢的期望,表达作者亟盼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的心情和对抗战前景的乐观精神。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开头写“我”对绿色所产生的留恋。中间写“我”由留恋绿色而囚禁绿色最后开释“绿友”。结尾写“我”离开北平一年以后对“绿友”的怀念。全文以“恋绿――囚绿――释绿――念绿”为行文线索,重点写“囚绿”。作者依循这一线索,抓住常春腾的自然习性特征,把咏绿的感情,深深地蕴藉在对“绿友”的形象里,从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固执”中,醒悟到了“自己的过失”,决定放“绿友”“出牢”。这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之绿是囚不住的,从而瘅发了既深邃又朴素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极大的启示。文章的三个部分,开头从窗外“绿影”写起,中间着力描写“囚绿”的经过,末尾以怀念“绿友”作结。全篇紧扣“绿”字叙事、抒情,线索清晰,主次分明,首尾照应,承接自然而紧凑,构成一个充满诗韵的完整意境。
作者托物言志,运用象征和拟人手法,以叙事带动抒情,描写细腻,情思缠绵缜密,文笔清新流畅,语言凝练典雅。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仔细阅读本文,加以体会。
二、“形散而神凝”常被认为是散文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文的“神”是什么?它是怎样表现这个“神”的?
散文欣赏篇目及出处
1.《洒箴》:邹湘瑶《中华古典散文赏析丛书。哲理政论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
2.《五柳先生传》:张伟忠《阅读》{山东艺术出版社2002.11}
3.《灯》陈丹晨主编《巴金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3}
4.《银杏》范昌灼主编《中国散文名著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6}
5.《愿》白雪松主编《现代诗文导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9}
6.《笑》白雪松主编《现代诗文导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9}
7《翡冷翠山居闲话》范昌灼主编《中国散文名著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6}
8.《囚绿记》范昌灼主编《中国散文名著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6}
§§第五章 戏剧文学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