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隋唐隆盛文化的性格体现

  与隋唐文化隆盛特征相适应,其文化性格一方面体现为宽容大度、开明开放;另一方面体现为无畏无惧、敢于历险。

  一、宽容大度 开明开放

  隋唐文化宽容大度的性格在接待异邦宾客,吸收异域文化,以及尊重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建立密切、友好关系方面都有鲜明体现。另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所罕见的君臣关系

  隋唐时期,最著名的君臣关系是唐太宗与魏徵。唐太宗曾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答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并称:“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雍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唐太宗很赞成魏徵的见解,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且常能接受直谏,以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有一次唐太宗要修建洛阳宫殿,准备做巡游时的休息住所。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进谏,言辞尖锐,甚至认为唐太宗连隋炀帝也不如。唐太宗问他:“卿以为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回答:“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唐太宗最终停止了这项工程,并重赏张玄素。

  魏徵在进谏方面尤为突出,是当时著名的谏臣,经常据理力争。有一次,唐太宗到显仁宫,见供应的物品少些,很生气,把负责的大臣斥责一番。一旁的魏徵以隋炀帝巡游江都让沿途郡县官吏献食结果激起百姓造反为例,批评唐太宗是在效法隋炀帝。唐太宗很吃惊地表示:“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意见。”魏徵性格耿直,进谏时经常不给唐太宗留面子,即使唐太宗已然大怒,他也依然神色不变,继续谏诤。一次把唐太宗搞急了,扬言要杀掉魏徵,他的皇后长孙氏听了不言不语,回去穿上皇后的大礼服出来向唐太宗施礼。唐太宗吓了一大跳,忙问为什么。皇后说:“我特来向你祝贺,我听说国君圣明,大臣才敢直言。现在魏徵能够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唐太宗这才醒悟。唐太宗对魏徵始终是又敬重又敬畏。有一次,唐太宗正在赏玩一只心爱的鸽子,正好魏徵来见。他怕魏徵说他,赶紧把鸽子揣在怀里,用手捂着。魏徵早已远远看见,也不言声,故意把说话时间拖长。好容易等魏徵走了,唐太宗把鸽子掏出来一看,已经被捂死了。魏徵逝世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失去魏徵如失去镜子,我失去了一面能够照见自己缺点的镜子。”唐太宗与魏徵这样的君臣关系,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很难再找到第二例———它只出现在隋唐时期。

  隋唐君主中,即使是为人严厉的武则天在与臣下关系方面也有不少亮点。如她听说王及善有才干,想用他做滑州刺史以防卫契丹。但与王及善谈话时,武则天发现他很有政治眼光,立刻改变了主意,留他在朝中做内史。王及善向武则天提了不少建议,大都为她采纳。比较突出的例子是狄仁傑。狄仁傑是小官僚的儿子,在地方做官很有政绩,武则天提拔他做宰相。一次,武则天问他:“你做地方官,很有才能,但也有人说你坏话。你想知道说你坏话的人是谁吗?”狄仁傑回答:“陛下如果认为臣有错,请明说,臣一定改正。现在陛下既然知道臣没有错,臣不想知道说坏话的人,臣愿意和他们以善交友。”武则天很赞赏他的度量,也非常信任他。狄仁傑上表谏止征召徭役、远戍西域、兴建佛像等,武则天都接受了。狄仁傑推荐的姚崇、张柬之等数十位贤能人才,武则天全部任用。狄仁傑病死,武则天大哭。以后每当朝廷大事找不到好的对策时,她就思念起狄仁傑,并叹息说:“老天爷过早地夺去我的台柱子呀!”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参与反对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并写了一篇檄文,对武则天进行了激烈的人身攻击,把她气得要死。但当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几句后,武则天很赞赏骆宾王的才学,并说:“有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这是宰相的过错!”

  唐玄宗在统治前期由于有姚崇等人辅助而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姚崇在接受宰相职位前向唐玄宗提出:以仁义为先,不求边功,宦官不干预政事,不因亲戚任高官,不因宠臣废法度,不收租税以外的献礼,不浪费财力建造佛寺,接待大臣有礼,虚心听取谏言,接受历史上外戚乱世的教训。唐玄宗都认可之后,姚崇才做了宰相。唐玄宗对姚崇非常信任,凡事都依照他的意见办。另外,唐玄宗与其大哥李宪的故事不能不提。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复位,其皇后韦后及其女安乐公主弄权,政治腐败。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皇后毒死中宗,立殇帝,自己临朝称制。同一年,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其父相王李旦为帝。李旦即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是三子,大哥是李宪,按照封建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李宪即位,但李宪认为,三弟李隆基在平定韦皇后之乱中立有大功,于是谦让出皇帝位。李隆基深受感动,即位后仍称李宪为大哥。李宪死后,他以皇帝之礼将其安葬于惠陵。惠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皇帝的皇帝陵。不仅如此,李隆基还非常珍惜手足之情,他特意在自己原来的王府———兴庆宫里建造花萼相辉楼,经常与同胞兄弟4人在这里饮宴作乐。他还特意制作了长枕头和大被子,兄弟4人睡在一起。这种温情脉脉的宫廷情谊,即使不是千古绝响,也是世所罕见的。

  (二)女子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隋唐时期女子参政或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按照时间顺序,主要有以下一些。

  洗夫人,高凉(今广东阳江西)人,南朝、隋初岭南少数民族女首领,多智谋,善用兵。其家世为首领,有部落十余万家。她曾嫁给南朝梁高凉太守冯宝。冯宝死后,她积极帮助南朝陈统一岭南。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她遣其子率领少数民族首领去觐见过武帝。她还曾帮助南朝陈击败反陈的广州刺史欧阳纥,因而受封为石龙太夫人。隋朝建立后,她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迎接隋将韦洸入广州,后来又帮助隋朝击平王仲宣叛乱,因功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

  平阳公主,(?—623年),唐高祖李渊之女,嫁柴绍为妻。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柴绍前往太原随李渊起兵反隋,她在鄠县(今陕西户县)散尽家财招募军队响应,后发展到7万余众,时称娘子军。不久她亲自率领军队与李世民会师于渭北,对唐朝的建立立有功勋。

  长孙皇后,前面已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她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皇后,贞观之治的取得,有她很大的功劳。不过,与武则天不同,长孙皇后总是隐在幕后,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冲到前台,占据主角的位置。长孙皇后劝哥哥长孙无忌辞去相职的事情很值得一提。当时,唐太宗欲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给哥哥写信,称自己主持后宫,长孙无忌再主政前朝,十分不妥,劝他不要接受任命。长孙无忌接受了长孙皇后的建议。长孙皇后死在唐太宗之前。实际上,唐太宗晚年的昏庸,与长孙皇后的过早去世不无关系。当然,也与魏徵的早逝有关。

  弘化公主(公元623—698年),唐太宗时宗室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嫁吐谷浑王诺曷钵。唐高宗龙塑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击败,她和诺曷钵率领部落数千帐奔凉州(今甘肃武威),归附于唐。武则天时,赐她姓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

  武则天无疑是隋唐时期光芒四射的女子。她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14岁的时候被唐太宗看中,选入宫中,立为才人。但又被太子李治看中,两人互相爱慕。李治苦等了十几年,直到唐太宗死后自己当上皇帝,才敢梦想成真。此时武则天刚26岁,作为前皇帝的遗孀被送到长安感业寺当尼姑,唐高宗想办法将她接回宫中。从这时开始武则天的政治野心膨胀发展起来。武则天的第一步计划是要当上皇后。她生育了一个女儿,皇后王氏来看她们,等皇后一走,武则天便狠着心肠把亲生的女儿活活掐死,然后诬称是王皇后害死的。唐高宗偏听偏信将王皇后废掉,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是永徽五年(公元654 年)的事情,此时武则天已31岁。武则天的第一个目标实现后,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即将政权抓到手里。唐高宗犯有头晕的病,经常让有政治头脑的武则天帮助处理政务,久而久之便让武则天轻易将权力抓在了手里,与其并称为“二圣”。武则天争夺政治最高统治权几乎是不顾一切的。她是个多产的皇后,一共生了4个儿子,还有几个女儿,但她几乎没有什么母爱。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后,武则天用毒酒将他杀死。二儿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武则天又将其流放,后来也给杀死。三儿子李显再被立为太子,并终于在公元683年即位,即唐中宗,但第二年就被武则天废掉。武则天再立自己的四儿子李旦为傀儡皇帝,即唐睿宗,但命他不得干预政事。后来,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干脆废睿宗,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此时,她已经是66岁的老妇。武则天虽然对唐朝的发展起了不小的积极作用,但消极作用也不少。如她为了加强统治,镇压李氏贵族集团的反抗,采取奖励告密的政策,并任用酷吏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人,纵容他们用酷刑逼供审讯。狄仁傑就曾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差点被处死。来俊臣、周兴、索元礼3人杀人各数千。武则天甚至令他们相互之间也用酷刑相威逼。来俊臣就曾对周兴“请君入瓮”,把周兴吓得半死不活。不过武则天不是个糊涂的人,后来鉴于天下人的反感情绪,她下令将这些酷吏全部处死。另外,武则天崇信佛教,兴建了不少佛寺、佛像,耗费了大量财富,给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据说洛阳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雕像就是武则天的模样。再有,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在她的纵容下做了不少坏事。武则天在81岁高龄时去世,她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长命皇帝。在她死前,李氏家族发动政变,恢复了李唐江山。

  从唐朝建立到武则天病死,近90年的时间,唐朝还没有发展到鼎盛,而西汉建立后,只用了70年左右就达到了鼎盛,从中可以看出武则天统治中消极因素的作用。而且还不止如此,武则天死后,唐朝又经历了十几年动荡。直到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她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杀死她的女儿太平公主,政局才稳定下来,并逐渐走向鼎盛。实际上,唐朝从建立到鼎盛用时100年以上,这与过渡时期的武则天未能很好地完成历史使命不无关系。

  武则天死后,唐朝进入后武则天时代。上面提到的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也想学武则天弄权。如韦皇后专擅朝政,任用从兄韦温等掌握大权,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还大肆建筑寺院、道观,甚至不惜将唐中宗杀害。安乐公主(公元684—710年)是韦皇后所生,中宗复位后,她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卖官爵,当时宰相以下,多出其门。她甚至曾自请为“皇太女”。另外,她还强占民田、民房,大兴工役,生活奢侈等,一时间搞得唐朝政局一团糟。与她二人一同被临淄王李隆基杀死的还有上官婉儿(公元664—710 年)。上官婉儿属当时少有的才女,14岁时即为武则天掌诏命,后被封为昭容。因她会写诗,水平还可以,所以朝廷让她代为品评天下诗文,一时间词臣多集其门。上官婉儿也曾有好的建议,如扩大书馆,增设学士等。太平公主(?—公元713年)是唐高宗李治之女,武则天所生。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她参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的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睿宗。后来,她也开府设置官署,把持朝政,宰相多出其门下。唐玄宗即位后,她阴谋政变,被玄宗杀死。至此后武则天时代结束,唐朝政局稳定下来。

  有如此多的女子在政治舞台上露相,是与隋唐文化宽容大度、开明开放的性格分不开的。

  (三)允许儒、释、道并行发展

  与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相适应,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没有搞偏袒主义,不仅允许儒、释、道三教并行,甚至儒学也可以被嘲讽。

  1。佛教的盛行

  隋唐时期,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大兴佛教,出家人越来越多。唐太宗李世民曾打算禁佛,实行尊道抑佛、先道后佛的政策。这个政策遭到佛徒法琳的反对,唐太宗将他流放而死。但是,李世民毕竟是头脑清醒的封建政治家,他敏锐地感觉到,宣扬“因果报应”,提倡“与世无争”的佛教,也不失为可利用的工具。于是,他在自己过去的战场建造佛寺,为被自己打败、杀害的对手立寺,帮助他们脱离“苦海”。他还亲自为玄奘的译经写序文,并公开提倡佛教,于是佛教逐渐进入鼎盛期。唐太宗时,最流行的佛教宗派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人要成佛很容易,只要念一声“阿弥陀佛”,长则7 天,短则1 天,灵魂就可以升入“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共分10级的8级以上的菩萨。由于方法简捷,信奉的人极多,有些信徒竟至1天念佛1万声,甚至10万声,到了痴狂的程度。

  唐朝曾出现3次崇佛高潮。第一次是在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崇佛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即夺取李唐江山。在武则天正式称帝前两个月(公元690年七月),有个叫明法的和尚献上了自己编纂的 《大云经》 4卷,其中称:武则天是西天弥勒佛下世,应取代李唐做天下主。为武则天称帝提供宗教依据。武则天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将该经颁行天下,并在长安、洛阳及诸州各建大云寺一所。她还耗费巨资,在洛阳龙门雕造高10多米的大佛像,用以崇佛。武则天时,盛行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3年等,从而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唐朝第二次崇佛高潮出现在唐肃宗李亨(公元756—762年在位)、唐代宗李豫(公元762—779年在位)时期,盛行的宗派是密宗,亦称密教。密宗称其他宗派为“显教”,声称显教信奉的是佛对一般俗人说的法,而密教信奉的则是佛对自己的眷属说的法,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又叫“真言宗”。密宗修法的特点是,筑坛行巫术。巫术登场,表明佛教的进一步堕落。唐肃宗、唐代宗崇佛,是在盛唐之后,其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加强统治,而是利用佛教来保佑日渐衰落的李唐江山。如镇压安史之乱时,唐肃宗请了100名和尚在宫中念经。胜利平叛后,他并不认为是前方将士的功劳,而认定是和尚念经的结果。唐代宗也同样如此,每遇战事,就请和尚来念经,战事结束,首先受奖赏的是这些和尚。

  唐朝第三次崇佛是在唐懿宗李漼时(公元859—873年)。此时已经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夜,李唐江山岌岌可危,懿宗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搞了一次“迎佛骨”的活动。当时凤翔法门寺珍藏一块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手指骨,懿宗决定把它请到长安来,为朝廷求福。面对许多大臣的反对,他说:“我能活着见到佛骨,死而无憾。”这次“迎佛骨”的活动搞得规模恢弘,在长安到凤翔法门寺的300里道路上,旌旗招展,车马不绝。佛骨将到长安时,懿宗特意派出禁军和乐队为前导,绵延数十里。他还亲自出迎,向佛骨顶礼膜拜,涕泪交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第二年,即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就爆发了。

  唐朝皇帝也有人废佛。废佛的原因是佛教寺院大量侵占土地,荫蔽人口,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兵源困难。唐武宗李炎(公元840—846年在位)时曾开展一次唐朝最大规模的废佛运动,全国一共拆毁佛寺4 600多所,拆毁僧舍4万多所,强迫僧尼还俗者26万人,释放寺院奴婢15万人,没收寺院土地数百万亩,可见当时佛教势力之大。但由于佛教已经成为统治者手中一个良好的统治工具,所以唐武宗死后,佛教又兴盛起来。

  2。道教的沉浮

  道教在唐朝,尤其是在唐朝初年得宠,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道教徒曾积极参与李氏集团灭隋建唐的政治活动。在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道士王远知就预言李渊将来能做皇帝,得到信任。第二个原因是道教徒在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权时,站在李世民一边。王远知曾当面告诉李世民,他将做太平天子。而以法琳为首的佛教徒则支持李建成,所以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最后当上皇帝后,他明确宣布道教在佛教之上。第三个原因是李渊、李世民为了抬高李氏家族的地位,把自己的李姓与老子的李姓相挂钩。李渊称帝后,有人对他说在一座山上见到一骑马的老者,自称是唐朝天子的祖宗,说李家子孙将做1000年皇帝。李渊高兴异常,认为这个老者就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李耳,不仅立即在那座山上立老君庙,而且第二年亲往终南山拜谒老君庙,确定同李耳的亲属关系。这样,道教在唐朝的特殊地位也得到确立。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李渊到国子监正式宣布了三教的地位: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唐太宗进一步尊道抑佛,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他宣布:李耳是我的祖宗,太上老君的名位应当在释迦牟尼佛之上,道士、女冠的地位在僧、尼之上。这样,在佛、道两教的长期斗争中,第一次出现了道胜于佛的优势。

  武则天时代,道教势力一度衰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她改变唐太宗的规定,宣布: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女冠之前。佛、道两教的地位来了一个颠倒。但是,到了唐睿宗和唐玄宗时,父子二人迷信道教,道教的优势又逐渐恢复,甚至超过了唐太宗时。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的两个女儿出家入道,他下令为她们兴建了两座奢丽无比的道观。次年,唐睿宗又下令,凡有集会,僧、尼和道士、女冠不分先后,并进并退,表示二教地位平等,实际上是要恢复道教失去的地位。唐玄宗对道教更是狂热,他不仅给老子加上了“大圣祖玄元皇帝”、“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高上大道尽阕玄元皇帝”等尊号,而且还把自己与李林甫的石像侍立在玄元皇帝庙老子的雕像两边,以示天子、宰相为教主侍从,抬高老子。他还下令,在长安、洛阳设玄学博士和助教,各招学生100人,专读《道德经》、《华南经》 等,定期考试。有一个道士张果,自称已经活了几千岁,做过唐尧的大官,唐玄宗信以为真,把他请入宫来,甚至要把公主嫁给这个老头子。

  唐肃宗、唐代宗崇佛,道教势力再次衰退。到唐武宗时,朝廷废禁佛教,独尊道教,第三次呈现出道胜于佛的优势。唐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衰落,皇族中追求道教长生术的风气极盛。但胡乱服用长生不死药的结果是,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等5位皇帝均死于中毒。

  道教在唐朝的沉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道教具有佛教不可替代的作用。道教不仅宣扬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而且也提倡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另外,道教还讲求儒学的忠孝,并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与佛教反对忠孝观念和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完全不同,更加迎合统治者追求长命富贵的欲望。

  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样,唐代的道教依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药学和化学的发展。唐代医学家“药王”、曾作医学名著 《千金药方》 和 《千金翼方》 的孙思邈就是一位道教徒。他在其著作 《丹经》 中记载了硫磺、硝末、木炭配制火药的方法。这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3。经学的统一

  汉代以来,经学的发展一直受学出多门、师法各异、章句繁杂之累,难以有再大的发展。而隋唐产生的科举制度,又以考试经书为主要内容,这样就需要有统一的范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唐朝政府在各地设置学校,发展儒学,并大量征用儒士做官,同时特地任命一些著名学者在内廷分班轮值,为皇帝讲论经义、评议政治时事;另一方面则命令一些儒家大师对各种经说进行整理、划一。唐太宗时的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编定的 《五经正义》,以及贾公彦的 《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的 《谷梁疏》,徐彦的 《公羊疏》,合为唐朝 《九经正义》,是读书人学习经学、应付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正义”、“疏”都是对古代经史旧注所做的解释。唐代统一经说的工作虽然便利了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即读书人学习经书只为考试,因此往往墨守正义的定论,不敢有所突破,所以唐代的经学未能有较多的新发展。

  隋唐虽然没有改变以儒家思想立国的传统,但在隆盛的文化氛围下,并不像以前那样绝对地独尊儒术。儒学受到嘲讽,在唐朝并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豪放不羁的李白为例,嘲讽儒生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如在 《嘲鲁儒》 一诗中,李白将腐儒行动迂阔,装腔作势,只会死读书,不懂治国之策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其诗曰:“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其他朝代很少有人用如此辛辣的笔调讥讽儒生的。正是因为文风开放,儒学也可以被嘲讽,所以诗人作诗少有忌讳,这是诗歌在唐朝进入高度成熟的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儒、释、道三教外,在唐朝,其他宗教和学说均未受排斥。另外,道教经典也被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二、无畏无惧 勇于冒险

  隋唐文化无畏无惧、勇于冒险的性格主要体现在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传法两件事情上。

  (一)玄奘西行取经

  玄奘(公元600/602—664年),俗家名陈祎。他13岁出家,曾到洛阳、长安等地访求名师。他在学习佛经时发现翻译有错误,于是立志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求取真经。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近30岁的他,随西域商人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之路。

  玄奘的漫漫西行路不仅路途遥远,行程数万里,而且充满了危险和无穷的困难。在西域,他与同行的西域商人分别后,独自一人一马走进了大沙漠,因所带饮用水不足,他有4天4夜滴水未进,直至昏倒在地。所幸,他与白马及时找到了水源,才绝处逢生,终于走出大沙漠。谁知到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后,高昌王钦慕他的品德学识,一定要拜他为师,并要供养他终生。高昌王甚至以送回长安相威胁,欲令私自出境的玄奘屈服,但没有得逞。后来,高昌王又想通过每日进餐亲自捧盘,提供优厚的供奉,来感化玄奘,也没有成功。玄奘以绝食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最后高昌王只好送他继续西行。玄奘到达天竺的波罗奢大森林时,曾遇到强盗,衣服用具被抢劫一空,还差点被杀掉,幸好一群农夫经过,强盗逃走,他才免于一死。

  玄奘在天竺游学17年,亲历110国,获得很高声望,但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订立的使命,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他带回650多部佛经,其中有不少在今天的印度已经失传了。

  另外,唐高宗时,高僧义净从广州乘船到天竺,在天竺历时25年,到过30多国,后带回佛经400多部,其事迹也与玄奘同辉。

  (二)鉴真东渡传法

  鉴真(公元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是扬州大明寺(今扬州法净寺)的和尚。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应日本圣武天皇和佛教界朋友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讲法传经。从公元743年到753年11年间,他6次东渡,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尤其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第五次东渡时,由于遇到狂风巨浪,船被打坏,随波逐流,向南漂去,途中淡水耗尽,直到第14天才漂到海南岛南部才获救。就在这次,他的双目因着急、受暑热和被海水冲打而失明,但他并不气馁。在前五次东渡中,共有36名中国人和日本人死亡。终于,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已年届65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九州岛。

  玄奘和鉴真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宗教情结,但与隋唐文化隆盛的大背景显然是密不可分的。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冬,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变乱虽然只有7 年时间,但当战乱结束时,不仅唐朝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政治上出现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制削弱。从此,唐王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直至907年彻底灭亡。随之,中国文化积极进取、外向张扬的精神也逐渐萎缩了。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开放——宋元时期

  宋元文化差异很大,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至少在两方面表现出共性:一是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二是都具有宽容大度的性格。所以,本章使用宋文化与元文化共有的特征———“开放性”作为标题。当然,无论是开放性文化特征,还是宽宏大度的文化性格,其形成背景及具体内涵等,宋文化与元文化仍是完全不同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