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化隆盛特征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一是雄阔壮丽,气势磅礴;二是雍容大气,胸襟坦荡;三是热情奔放,色调明快。
一、雄阔壮丽 气势磅礴
隋唐文化比起秦汉文化来说更加辉煌,甚至可以用史诗般壮丽来形容。隋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比秦汉帝国更加强大,疆域更加广阔,尤其是唐朝疆域空前辽阔。唐朝的实际控制区域,东到大海,南及南海诸岛,西越巴尔喀什湖,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其西部、北部疆界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而唐朝极盛时期,势力所及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大沙漠以北,南至南洋群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超过汉朝极盛时期。
强盛无比的隋唐帝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势力,制作出比秦汉帝国更加雄伟的文化产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隋大运河、唐长安城和大明宫。
隋大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世界最长的人工开凿的河道,当然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而开凿时间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它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平原,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河流,通航范围大大超过以往。
唐长安城周长70多里,南北宽15里,东西宽18里,近似一个正方形,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它比明清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罗马城的7倍。城内建筑群,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3个部分。宫城在全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和皇族居住、办公的地方。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略大,是中央百官办公的地方。宫城、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住宅区,还包括两个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外郭城四面各有3个城门,贯通12个城门的6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线。其中承天门大街和朱雀门大街相互衔接,纵贯南北,成为一条中轴线,把长安城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街西是长安县,街东是万年县,各有57坊和一个市。坊市排列整齐,东西对称,很像围棋的棋盘。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街道笔直而宽阔,尤其是6条主要街道更宽。如朱雀门大街宽147米,而位于宫城和皇城之间承天门外的横街竟然宽达441米,气势雄伟,令人瞠目。由于街道宽阔,以至经常有人在街边开垦耕地,或在街边建造房屋,引得官府一再明令禁止。这些街道两旁大都种植着整齐的槐树,宫城、皇城里则多种梧桐树、柳树。在树阴的掩映之下,整个都市显得壮观而幽美。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安城垣,是在明清西安城基础上修复的,它只包括唐长安宫城和皇城的范围,规模小多了,比唐长安城至少小8倍(一说为9。7倍)。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外东北角,建在俯瞰长安城的龙首岗上。它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避暑而建的,后来唐高宗李治大力经营,改名蓬莱宫,由自己居住。从此,大明宫代替太极宫,成为唐朝皇帝处理朝政之处。大明宫中一共有24座宫殿,面积比明清紫禁城大5倍。其中的含元殿面阔67。33米,进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和现存最大的明朝长陵棱恩殿及故宫太和殿的面积相等。含元殿的殿基高15。6米,从殿门到地面有一条长70米迤逦而下的龙尾道。整个含元殿建筑群面对着一个南北宽615米、东西长750米的大广场,总面积461敞250平方米。这个广场比今天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还大,可以容纳60几个现代标准足球场,气魄分外壮观。
二、雍容大气 胸襟坦荡
隋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于来中国的外国人及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它显示出了大国应有的风范,雍容大气,胸襟坦荡。
(一)热情接待外国来客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与亚洲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波斯、大食、日本、朝鲜、印度、缅甸等国与唐朝往来十分频繁。唐朝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西方和东方的商业、文化都在这里汇集、交流。各国的使者、商人、学者、僧侣、艺术家、歌姬等纷纷云集于此。为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政府外宾,唐朝专设鸿胪寺机构。鸿胪寺的主管官员往往就是当时朝廷中的国际政治专家和外国地理专家。在国立最高学府国子学和太学中,都有专门接待外国留学生的安排。长安城中还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番坊。据 《唐六典》 记载,当时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长安的那些著名佛寺中,如兴善寺、慈恩寺、青龙寺、香积寺等,都居住着外国高僧。
当时,无论是各国的首领、使者,还是学者、僧侣和商人,隋唐政府都给予周到的接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隋炀帝于每年正月都要在东都洛阳宴请西域诸国的首领观看百戏。演出时,在洛阳端门外设置戏场,周围有5000步,乐队18敞000人,乐曲声传出几十里,而参加表演的演员更达30敞000人之众,且个个身穿锦绣缯彩,头戴花帽,手戴玉环,西域人看了惊奇不已。隋炀帝还下令,市中的酒食店全部免费招待西域客商,告诉他们我国富饶,吃饭喝酒向来不要钱。当然,这些情况也表现了隋炀帝的虚伪、浮华和浪费。
唐朝时,西亚有两个重要国家,一个是波斯,一个是大食。波斯即今伊朗,古称安息,后改称波斯;大食即阿拉伯帝国。魏晋南北朝时,波斯曾11次遣使来中国,均受到北魏、西魏的隆重接待,为隋唐时期双方交往并向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波斯被大食灭亡后,末代国君伊嗣俟之子卑路斯携其子泥捏斯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率领数千部属来到唐朝。唐朝政府以礼相待,给处在困境中的这对异域父子以最大的安慰。卑路斯到长安后不久去世,其子泥捏斯历经高宗、武后,一直活到中宗时,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受到唐朝的关怀与支持。大食建立后,与唐朝的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阿拉伯帝国的奠基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很羡慕中国文化,他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也要去求取。”他的第三任继承人哈里发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派遣使者到唐朝访问,唐高宗接见了大食使者。
唐朝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出现高潮。日本同唐朝交往的重要方式是派“遣唐使”。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日本首次遣使赴唐,此后一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260多年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派船迎送唐朝赴日使者6次,合计19次。其使团人数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成员除大使、副使等官员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生、翻译、警卫及占半数以上的船匠、舵师、水手等。随同“遣唐使”而来的留学生先后共有132人。他们十几年、几十年长期生活在中国,一直受到唐朝政府很好的接待。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3国。3国都相继选派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有的还在唐朝为官。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中朝双方交往更加密切。尤其唐朝后期,到长安读书的新罗留学生更多。有的新罗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当时称为“宾贡进士”。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新罗王子金士信到唐朝来,所乘船只被恶浪刮到楚州(今江苏淮安)盐城县,当地官府妥善地安置了他,并及时报告朝廷。同一年,新罗发生饥荒,170名灾民渡海到浙东,也得到唐朝周到的接待。
唐朝时称缅甸为骠国。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王雍羌派其子舒难陀亲王率领一个35人组成的舞蹈团访问唐朝。骠国舞蹈团先来到成都,受到剑南四川节度使韦皋的接待。韦皋喜爱乐舞,他对舞蹈团美妙的舞姿、悦耳的乐曲及出色的乐器都极为赞赏,逐一做了详细的记录,随后派人护送骠国舞蹈团来到长安。唐德宗李适和许多朝廷官员都观看了骠国舞蹈团在长安的精彩演出。动人心弦的“骠国乐”轰动了整个长安,一时间成为大街小巷谈论的话题。
唐朝时,客居中国的外国人有不少在朝为官。如在波斯人当中著名的有:波斯大酋长阿罗喊,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出使中国后即留在唐朝,曾代表唐朝出使东罗马等国,立下了功勋,被赐予将军和公爵称号,95岁时死在唐朝。唐肃宗至唐德宗时期(公元756—805年)的名将骆元光,也是波斯人。在朝鲜人中著名的有:黑齿常之,唐高宗时将领,百济人,曾击败突厥;高仙芝,唐玄宗时大将,高丽人,曾击败吐蕃,后死于安史之乱。在日本人中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0年),汉名晁衡。他于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刚满19岁时来到长安,在太学读书,学业完成后留在唐朝任职,没有回国,后来担任了秘书监。
对于各国商人,唐朝政府不仅允许他们来华开展正当贸易活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许多便利条件,允许他们在中国开设店铺。胡姬是当时旅居长安的西域胡人开设的酒店中的侍酒女,在李白的诗中常常可以见到她们的身影,如“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等。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泉州等,都留下了外商的足迹。波斯等西亚商人垄断了长安城的珠宝生意。广州是当时中国及世界最大的贸易海港,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入广州时,死于战乱的外商达12万到20 万之多。当时,到唐朝经商的新罗商人也非常多,他们主要活动于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南达楚州(今江苏淮安)、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一带的地区。唐朝曾在楚州等地设置“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此外,在扬州、涟水、诸城、牟平、文登等许多城市,还住有不少新罗人,他们聚居的街巷,就叫“新罗坊”。
外国人在唐朝经商、旅游或学习还得到普通中国人友好热情的接待,甚至与中国人成为好朋友。唐玄宗时,官员李勉在河南商丘遇到一个因得了重病而行动困难的波斯老人,李勉热心地照料他的生活。波斯老人很感动,告诉李勉自己是波斯贵族,并以一价值百万的宝珠相送。李勉收下宝珠,继续精心照顾老人,并请名医诊治。后来老人死了,李勉在当地埋葬了他,并将宝珠秘密放在老人的嘴里。不久,李勉到扬州,在街上看见有一群波斯人走过,其中有一个年轻人的模样同死去的波斯老人长相极为相像,经过询问,他竟是死者的儿子。李勉非常高兴,告诉他波斯老人的情况。年轻人大哭不止,后来按照李勉的指点,找到父亲的葬地,取走宝珠回国了。
晁衡更是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人友善,结下深厚友谊。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已在中国生活35年的晁衡请求随日本“遣唐使”回国,得到朝廷批准,并被任命为代表唐朝回访日本的使者。行前,王维写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一诗:“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表达出与晁衡别离的怀念及对他一帆风顺的祝愿。后来,晁衡所乘坐的船在海上遇险,消息传到长安,朋友们以为他死了,十分悲痛。李白写了 《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流露出深切的哀思。谁知晁卿遇难呈祥,没有死,他随破船漂到越南,又辗转返回长安,一直到逝世。他在中国前后生活了54年。
(二)大胆吸收异域文化
隋唐文化雍容大气、胸襟坦荡的特征在大胆吸收异域文化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能像隋唐这样,以如此博大的胸襟,在如此广泛的领域,对域外文化进行无所顾忌的吸收。
隋唐时期,南亚的佛学、医学、历算、语言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美术,东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祅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外科医术、天文、历法、数学和建筑术,乃至马球运动,等等,如八面来风纷纷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唐太宗听说印度制的糖好,就派人到中天竺学习蔗糖制造法,学习回来后,命他们到扬州仿制,制出的糖,色味比印度制造的还好。孙思邈的 《千金药方》 中列有天竺的药方。玄宗时,僧一行撰写 《大衍历法》 也参考过天竺历法。唐末僧人守温仿拟天竺梵文字母体系建立起汉语声母系统,奠定了汉语音韵学的基础。
朝鲜人喜好歌舞,他们的音乐舞蹈艺术在南北朝初期就已经传入中国。隋朝时,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选定“七部乐”和“九部乐”作为宫廷演奏的乐舞,其中都有“高丽乐”。唐朝初年,唐太宗选定“十部乐”,“高丽乐”仍是其中的一部。据记载,在武则天时期,“高丽乐”仍有25套曲谱保存着,但以后逐渐散失了。
摩尼教,又称明教,流行于波斯,因创始人叫摩尼,故名。该教主张世界上有明暗两种势力斗争,最后明胜暗;主张教徒们生活应艰苦朴素,困难互助。武则天时,摩尼教开始在中国流传,后在长安建立摩尼教大云光明寺,并在荆州、扬州、越州等地也建立了寺院。不过,由于摩尼教教义接近农民生活要求,贫苦农民常利用它作为反抗工具,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排斥。9世纪中叶后,摩尼教转为秘密宗教,在农民中流传。
波斯传入中国的还有“波斯锦”,它以庄重华丽而闻名于世,并对唐朝织锦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起源于波斯的波罗球艺(即马球)在6世纪时传入中国,后经唐太宗提倡,整个唐朝上层社会都盛行马球戏。以后,历经宋、元及明朝,马球作为一种有益的体育运动,一直盛行不衰。唐末诗人李珣是波斯人后裔,其家世代贩卖香药,所以他又有丰富的药物知识,曾写 《海药本草》 一书,多记波斯药材,为后世李时珍著 《本草纲目》 所引用,为中药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伊斯兰教的传入是在唐高宗时。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接见大食使者时,大食使者向他介绍了阿拉伯帝国的情况和伊斯兰教义,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从此以后,阿拉伯来中国的伊斯兰教徒———穆斯林不断增多。他们在中国经商,分布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一带,其中不少人定居在中国。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了伊斯兰教。在这期间,各地兴建了不少伊斯兰教清真寺,著名的有广州光塔寺、长安化觉寺、泉州清净寺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唐新本草》就收录了大食、波斯及天竺的不少药物,如安息香、龙脑、胡椒、郁金、茴香、阿魏等。流行于西亚和中亚的“抓饭”在唐代非常盛行,原产于这个地区的葡萄酒等果汁酒的制作工艺也经唐太宗李世民的亲自“损益”而推行中原。
在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原发于今印度和希腊的裸体艺术。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那些优美轻盈的裸女飞天群像,至今仍动人心弦。当时许多名噪一时的大画家,如张萱、周昉等人,在他们的笔下频频涌出袒胸露乳的仕女图。他们的绘画题材也由宣扬伦理纲常的后妃、烈女、孝妇,转向踏春、烹茶、娱乐等社会风情。在佛教传入的门户地带,如安西四镇的龟兹、于阗的寺院石壁上,裸体艺术更是肆无忌惮,恣意横溢。龟兹克孜尔寺院的236个洞窟里,凡入画者皆赤裸。于阗丹丹地区的一个寺院中有一幅 《仙女沐浴图》,以勃勃的生机和圣洁的裸体美充分表现出青春女子特有的煽情力,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另外,与裸体艺术一道东渐的是舒展、奔放的西域乐舞,它使久习传统“雅乐”及初唐“秦王破阵乐”歌舞的中国人耳目为之一振,以至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洛阳家家学胡乐,长安女子人人学圆转舞。杨贵妃和安禄山就是跳胡旋舞的专家。不仅如此,在唐朝墓室壁画上,我们还看到了西服领和高跟鞋……
可以说,隋唐文化真正做到了兼容包并,有容乃大,这也是其文化隆盛的基础之一。
(三)紧密团结少数民族
在与异域文化广泛交流的同时,隋唐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达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今天陕西唐高宗、武则天合葬陵墓———乾陵的朱雀门外,神道两旁有60余尊石像,虽然已经没有了头部,但依据史料记录,其中35人的姓氏、族别还可以辨认。他们都是少数民族来唐朝的使节,有回纥人、突厥人、龟兹人、吐谷浑人、吐蕃人、于阗人、高昌人、焉耆人等。他们伫立在中原皇帝的陵墓中,表明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隋唐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吐蕃、回纥、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南诏、靺鞨等。由于突厥、薛延陀等严重威胁边境安宁,最终唐朝政府对他们实施战争消灭手段。突厥分两部,东突厥占有漠北及漠南一带,西突厥占有西域地区。其中,东突厥对唐朝威胁最大。唐高祖李渊不仅曾向它称臣,奉送金帛子女,甚至差点迁都逃避。唐太宗时国力增强,乘东突厥内乱之机,派大将李靖将其灭亡。然后,唐太宗又派兵灭亡了继东突厥之后雄踞漠北的薛延陀汗国,这样北方边境问题得以解决。对西域方面,唐太宗先派李靖降服占据青海的吐谷浑,后来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灭亡了西突厥。
除此之外,唐朝与其他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能友好相处,虽然有的时候也有战争,但主流是友好的,其中与唐朝关系最好的是回纥。回纥是在薛延陀灭亡之后在漠北崛起的。回纥人吸取了自匈奴以来到突厥、薛延陀失败的教训,认为与中原王朝为敌不会有好结果,因此他们采取了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朝建立关系。如其首领吐迷度在配合唐朝灭亡薛延陀后,即要求归附唐朝,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太宗非常重视,亲自到灵州(今甘肃灵武县)接受其请求。以后回纥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册封。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回纥等族首领拥戴唐太宗为最高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由于双方友好,所以唐玄宗设立防边节度使,并没有把回纥列为敌人。回纥时常派军队帮助唐朝作战,平定安史之乱就有回纥军队的功劳。从唐肃宗始,唐朝曾将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远嫁回纥可汗。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回纥首领遣使请求唐朝允许将族名改为回鹘,得到批准。唐朝与回纥的这种友好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唐朝与吐蕃交往的高潮是两公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通婚。迎娶文成公主的赞普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为文成公主专门修建的宫殿,就是今天西藏拉萨的大昭寺。迎娶金城公主的赞普尺带珠丹曾上表唐玄宗说:“外甥是舅皇帝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及安乐。”从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确立了臣属关系,新赞普继位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才算合法。唐穆宗时,唐朝和吐蕃缔结友好盟约,并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建立“唐蕃会盟碑”,也叫“舅甥和盟碑”。该碑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南诏建在云南。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朝支持皮逻阁建国,并封其为云南王。以后南诏国王继位,都受唐朝册封。皮逻阁曾派他的孙子凤迦异到长安,唐玄宗把一个宗室女嫁给凤迦异,同时还送给他很多文物和胡部、龟兹两大乐队。但唐玄宗统治末期,双方发生几次大的战争。皮逻阁的儿子阁巡凤多次打败唐军,但他内心仍归向唐朝,所以在其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南太和村附近)立南诏德化碑,说明南诏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同时备述腐败的唐朝对南诏的压迫,表示反唐出于不得已。阁巡凤对属臣说:“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以后可能归唐,要把碑给唐使者看,说明我叛唐不是本心。”后来,唐德宗时,阁巡凤的孙子异牟寻终于在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与唐朝恢复了和好关系。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50年中总计不下千人。
唐朝还非常注意吸收少数民族杰出人物参加政权。唐太宗年间,在中央政府任职的少数民族官员多达几十位。唐朝政府对他们都很信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如大将阿史那社尔是突厥人,曾率军击败西域的高昌、龟兹。唐玄宗时的大将哥舒翰也是突厥人,后死于安史之乱。曾在唐肃宗时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光弼是契丹人,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为了安定边疆,唐朝政府先后在西北、北方、东北和南方设置了安西、北庭、安东、安南等都护府,以及渤海、黑水州、瀚海、云中、顺州等都督府,册封各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世袭官职,使他们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如唐太宗册封回纥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以后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高宗授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驸马都尉之职,并册封为西海郡王;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册封黑水靺鞨首领为黑水州都督;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等。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府、州、县共有856个。由于唐朝政府采取了尊重少数民族、与它们友好相处的政策,所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稳定、最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三、热情奔放 色调明快
隋唐时期,经济富足,国力强盛,于是在其社会生活方面便有许多令我们今人吃惊不已的表现。如唐朝妇女衣着暴露,袒胸露背。这一点从流传下来的唐时绘画、雕塑作品中都能看到,其“开放”程度令人瞠目。不仅如此,唐时妇女还以胖为美,这同样可以从流传下来的绘画、雕塑作品中看到。据说杨贵妃长得就很胖。
而最能表现隋唐文化热情奔放、色调明快特征的是唐诗。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一个文学现象。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唐诗不仅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而且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的兴盛、发达反映了唐文化光芒四射的耀人成就。唐诗的成就: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遗留下来将近5万首,比自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在清代编辑的 《全唐诗》一书中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300多位,而且这肯定不是全部,其中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李贺、元稹、白居易、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可谓诗人辈出,群星璀璨,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其中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成为典范。唐朝时,不仅写诗的人多,懂诗、爱诗、喜欢唱诗的人更多,上至达观贵人,包括皇帝、公卿,下至歌女、普通百姓,到处都能找到吟唱诗歌的“知音”。此时的诗人,甚至可以过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生活。李白游历梁、宋时,曾得数万金,一挥而尽,毫不吝惜。唐朝社会诗歌风行,诗情郁勃,“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体现出的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涌动。在唐诗中,“诗仙”李白极赋浪漫主义情怀的诗篇最能体现隋唐文化明朗、高亢、奔放、热烈、充满激情的时代气质。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继战国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出生于唐朝北庭都护府所辖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以南)。5岁的时候,随父入川,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绵阳县北20多里)定居。20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四川到各处漫游。40多岁的时候,经朋友举荐,被唐玄宗征召到长安。这件事使他兴奋得不能自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但经常自比诸葛亮、姜子牙,嘲笑孔子的他,不习官场风情,过不惯宫廷诗人的生活,尤其是他鄙视“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所以遭到很多谗言和诽谤。尤其他恃才得罪了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高力士,在宫中更难以存身。3年后,他愤然离去,继续过自己自由自在的游历生活。
李白的诗自然、豪放、雄俊、壮美,具有真挚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是唐诗飘逸、豪放风格的典型代表。李白最好的诗歌,也是最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他以豪迈奔放的热情,宏阔磅礴的气势,运用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生动轻快的语言,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他写长江的浩渺无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写黄河的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景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写庐山瀑布的飞湍喷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写西北高原的塞外风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他写蜀道的奇险壮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他写峨眉山月夜的瑰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出峨眉照沧海,于人万里长相随”。李白的这些诗歌不仅催人振奋,而且篇篇都是千古绝唱。李白的其他诗篇有些也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美丽如画,深刻易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激发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李白的诗,对唐代和后代的诗歌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900多首,其中不少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有的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唐代著名文人贺知章惊叹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因此后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实际上,李白是只为盛唐而生的诗人,如果他早生十几年,或晚生十几年,他都有可能写不出那些极赋浪漫主义情怀的诗篇来。如与他同样伟大但晚生11年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公元712—770年),由于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已经过去,成为了历史,他无法浪漫得起来,所以只能表现出悲壮、现实的风格了。其实,即使是李白本人,在遭安史之乱以后,也同样写不出浪漫主义诗篇了。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漂泊中病死在安徽当涂。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被完全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