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统一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的统一从表面上看是由当时的民族英雄们领导完成的,但实际上是必然归宿使然。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的统一并不在乎由谁来领导或由谁来完成,而在于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中国文化必然统一的归宿是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这种必然归宿不受任何人的左右、支配或控制,也没有人能挡得住。秦始皇、刘邦、汉武帝等人的功绩在于,当条件成熟时他们勇敢地承担起了历史的使命,英明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中国文化得以在秦汉时期实现统一。

  中国文化必然统一,一是中国地理地貌的特点使然,二是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使然,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使然。

  一、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中国的地理地貌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四周拥有相对封闭的天然限隔;二是内部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阻碍。

  中国东边是浩瀚的大海。对于古人来说,广阔无垠的大海无疑是一道天然屏障,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中国北边是覆盖着广阔无垠的草原和沙漠的蒙古高原,这里地势虽然起伏不大,平均海拔也只有1500多米,但属于干旱半干旱、寒冷半寒冷地区,只适合游牧经济,不适合农耕经济,从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中国南边有横断山脉,位于今四川、云南的西部,西藏的东部,南北走向,因其横隔东西交通而得名。另外,还有顺山势奔腾不息的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等。它们所形成的天然地理屏障,不仅对古代交通造成极大的不便,即使是今天还有许多地方从没有人进去过,再加上这里到处是热带丛林瘴疠地区,因而越往古代这里就越是中国与外界交往的阻碍。中国西边,分为西北和西南两个部分。西北的帕米尔高原是古代葱岭的一部分,海拔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干旱地区。尽管从汉代起一直到唐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往西通往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向东通往黄河流域地区。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古代这里一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西北地理阻隔,除了少数追求高额利润的商人、负有政治使命的使者及具有坚定宗教信念的信徒以外,很少有人不顾死活地从此经过。西南则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上虽有一些通往印度半岛的小道,但四五千米甚至更高的海拔,使它们不可能成为经常人来人往的通途,所以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是中国与南亚诸国天然的分界线。

  中国四周的天然地理限隔虽然只是相对封闭,但它呈现出两项功能:一是保护中国文化免遭外敌毁灭———这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5000年的原因之一;二是提示这个区域中的不同民族只有统一起来才能共存共荣。

  不仅如此,中国境内的河流、山脉等地理阻隔没有一个是不可逾越的,尤其最早进入文明时代、文明程度最高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更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别山山脉、黄河、淮河、长江等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我们的先民征服了。所以,没有什么地理限隔可以阻碍中国文化的南北、东西统一。

  当然,仅有上述地理地貌特点还不足以使中国文化的统一成为必然归宿,它们只是指引出了一个方向,还必须与下面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行。

  二、地理位置优越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隔东南亚与印度洋相望。

  这种地理位置有两个优越性:一是气候温和,二是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是处于中纬度所造成的,雨热同季则是因季风气候的发达而引起的。季风是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大范围的风向。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时节盛行从海洋刮来的湿热的东南季风,冬季则刮干冷的西北季风。于是,当春天气温升高时这里便开始下雨,到了夏天则一直处于雨季中,当秋季来临气候转凉时雨水也逐渐减少,因此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

  这样的优越性,毋庸提示,显然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农业的国家之一。至少在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时候,也即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早期阶段,农业在中国就产生了。不仅如此,中国这样的地理优越性还特别适合一夫一妻制的小农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作为自然经济的“温床”,全世界再没有比像中国这样更适合其发展的地区了。所以,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大量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地理环境培育出的必然绽放的花朵。从此,它一直是两千多年封建农业生产中居有绝对优势地位的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生产单位小。正因为生产单位小,所以它又具有脆弱不堪的特点———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遭受破坏,甚至彻底破产。对于人类来说,天灾至今无法避免和抗拒,一遇水旱灾害等农业便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古代更是如此。不过,天灾无法抗拒,“人祸”由于起因于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避免的。人类给自己造成的最大的祸患就是战争,而它是可以避免的。如何避免呢?最好办法就是统一起来。各个农业区都统一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之下,相互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不再有战争,并由这个政府统一指挥生产、安排生产、组织生产,这样小农经济就会生存和繁荣起来,它不仅会为这个政府提供几乎所有的物质资料,而且还会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所以,小农经济强烈要求统一。应这一要求,秦汉时期文化统一终于实现了。由于小农经济的产生是中国地理环境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其他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的最终统一,也一样成为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三、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特点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上述两点虽然说明了中国文化必然统一的归宿,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由谁来统一的问题。如果在中国这个区域内有两个以上势均力敌的势力,谁也征服不了谁,那么统一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十分幸运,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必然以它为核心来完成统一。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土地辽阔,水源充足,土质疏松,肥力尚可。这一地区的地理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十分辽阔,其中有两个大的农业垦区———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黄河及其支流,如渭河、泾河、洛河等,为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这里松软、疏松的黄土土质则使其易于开垦。原始人用原始、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就可以开垦出来。这里的土地虽不十分肥沃,但肥力还算可以,尤其古代时的自然条件比现在好多了。春秋战国时这里还保留着不少的原始森林,土地基本上被草原所覆盖,所以水土流失并不严重,这由古代称黄河为“河”而不叫“黄河”就可以得到证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这种地理环境特点决定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必然在这里形成,同时这里还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不仅最先进入文明时代,而且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其周边“四夷”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一方面导致它们无法对这里的文明造成致命破坏,另一方面也使得它们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不得不接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征服。所以,中国文化统一的主角就非黄河中下游地区莫属了。正是这个原因,秦朝时南方诸民族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两汉时今天的新疆地区划入中原王朝版图;宋朝时海外澎湖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元朝时蒙古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西藏地区承认了中原王朝的领导地位,台湾也被划入中国的行政版图等,都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

  中国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使中国文化必然走向统一,而且在统一之后,即便政治上再出现分裂———无论分裂多长时间,分裂状况有多散乱———最终还是会重新统一起来的。因此,不管三国鼎立也好,“五胡乱华”也好,五代十国也好,还是宋辽金夏时期的天下大乱也好,最后仍归结为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时间长达400年之久,是秦汉统一以后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但最后也被隋朝统一了,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中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三国演义》 的开篇之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讲的就是中国文化的这个特性,这也是中华民族历数千年而不分裂、不破灭的原因所在。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