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文化”漫谈

  什么是“文化”?或者“文化”是什么?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所有学科当中最难以确定的概念。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文化”内涵本身使人难以把握。换句话说,什么属于“文化”,什么不属于“文化”,其间的界限是什么?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统一确定。所以,“文化”一词至今仍是个不能确定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学者从各门学科、各个角度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已有近300个之多。在人类文明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个概念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因此,有人说,关于“文化”定义之争的解决,决不比“文化”研究本身更为容易。

  一、“文化”定义举要

  在世界范围内,首先给“文化”确定概念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也是文化学的奠基人爱德华· 伯内特· 泰勒(E。B。Tylor)爵士。他在其1871 年出版的著作 《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作为社会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习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在内的复合体。”这是有关“文化”的第一个定义。以后便开始了长达100多年,至今尚看不到尽头的“文化”定义之争。

  (一)各国百科全书关于“文化”的定义举要

  要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文化”定义中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找出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说法,比较它们的异同,体会其所指,把握其内涵,并从中得到启示。而最具权威性的“文化”定义应该是各国的大百科全书,下面列举几部。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年版)将“文化”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认为“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来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工具中的体现”。

  《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规范和习惯”。

  《中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同样将“文化”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内在的精神产品”。

  西班牙 《世界大百科全书》 认为:“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的 《辞海》(1979年版)也将“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著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举要

  一些著名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也很有启发,仅举几例如下。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曾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的克莱德· 克鲁克洪教授认为,“文化”是指“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指他们整套的“生存式样”。据此,他给“文化”规定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的生活的体现之一,也就是人的创造性的改造劳动。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我国著名哲学家、曾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

  从上述这些“文化”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包罗万象,可以说与人有关的一切,大到社会制度、国际关系、国家行政,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等,均可归结为文化问题。“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贬语,而是客观事实。

  二、“文化”的外延及基本属性

  虽然“文化”是个说不清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对它的研究,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必须不断深化。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它,我们可从其外延及基本属性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一下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外延

  “文化”的外延,即“文化”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几乎与人有关的一切”。请注意是“几乎与人有关的一切”而不是“与人有关的一切”。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的外延想像成一个圆圈的话,那么这个圆圈并不是全封闭的,是“几乎全封闭的”。而其他概念的外延则是全封闭的圆圈,在圆圈里面的是这个概念的内涵,在圆圈外面的与这个概念无关。

  正因为“文化”的外延不完全封闭,留了一个小小的豁口,致使什么是“文化”什么不是“文化”的界限难以明确,所以才造成这个概念的不确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打喷嚏”,这是一个与人有关的事情,它应该在每个人身上都曾发生过,但是它并不属于文化范畴。因为“打喷嚏”虽与人有关,但它只属于人的自然属性,自然界中不少动物也打喷嚏,所以“打喷嚏”只能是作为动物群体中一员的人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不具有文化性。不过,“打喷嚏”不属于文化范畴,而“怎么打喷嚏”可就属于文化问题了,因为其中体现着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个人修养、社会文明程度,甚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等一系列文化内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教授的韩国、日本及欧美的留学生,在打喷嚏问题上十分注意细节,如尽量把声音压到最低,尽量使用面巾纸,尽量避免冲着他人“喷射”等,而一些中国学生则经常肆无忌惮、毫不遮拦、惊天动地地在教室中响亮地打喷嚏,这就是“文化”,准确地说是“文化的差异”。同样的道理,人的吃喝拉撒睡也都不属于文化范畴,而都属于自然属性,但是怎样吃喝拉撒睡就包含着文化问题了。这样的区别,恰是“文化”研究的魅力所在。

  既然提到了打喷嚏、吃喝拉撒睡,那么顺便提醒一下,“文化”并非高雅之物,它既属“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既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高雅学术,也包括人类的粗俗丑陋之习。实际上,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中都存在着浓郁的文化问题。如衣有服饰文化,可以穿着暴露,也可以从头包到脚;吃有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可以满汉全席,也可以快餐速食;拉有厕所文化,可以清新芳香、清洁如镜,也可以屎尿横流、臭不可闻;睡有睡觉文化,可以夫妻同床,也可以分床而眠,等等。

  正因为“文化”既属“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所以很难用好与坏来简单地评判它。实际上,评判“文化”的标准是多样的,如可以依据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依据传统习惯,等等。所以,我们既不能说中国的食文化非常好,也不能说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非常不好。我们必须容忍对美国快餐文化的赞赏、批评或毁誉参半等观点的同时存在。

  (二)“文化”的基本属性

  关于“文化”的基本属性,以笔者的愚见应有4个,即人性、意识性、传承性、群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理解、把握“文化”的4把“钥匙”。

  所谓“人性”,即文化必须是与人有关的事物。如果与人无关则只属于自然物,不属于文化。由此,“自然”与“文化”是个对称,在人类产生之前只有“自然”没有“文化”。换句话说,“文化”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将来有一天人类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在人类产生以后,有些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存在的自然物因人的实践活动也逐渐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味道,如泰山等五岳名山。

  所谓“意识性”,即文化必须是因人的意识活动而产生的事物。这种意识或者是成体系的思想,或者是一般性的想法,或者是灵光一闪的灵感,但只要是因为意识甚至是潜意识而产生的事物,就属于文化。比如,许多中国人的随地吐痰行为,表面上看是无意识行为,张口就吐,不假思索,但实际上是潜意识在作祟,是千百年的传统造成了中国人的这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惯常行为,它不仅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标识或标签。

  所谓“传承性”,也可称“历史性”,即文化应该是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而积淀成形的事物。一般来说,“文化”事物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如果没有则很难被认定为“文化”。这就是为什么说“谈文化必谈历史,离开历史则文化无从谈起”的原因。比如,“汽车文化”是我们在今天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的,它包含造车理念、购车理念、用车制度、驾驶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各国各地区均不一样,而第一辆汽车被制造出来的时候,显然还没有形成这种“文化”氛围,因此它只能被当作文明成果。

  所谓“群体性”,即文化应该是某一特定的人群共同创造的事物或共同拥有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单个个人的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言行或创造很难说具有文化性。比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有随地吐痰的现象,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被默许存在的氛围,所以构不成文化现象。

  以上“文化”的4个基本属性,看似简单,实际上存在着疑惑。比如“群体性”问题,一个群体中到底多少人共同具有的行为才算是其文化特征呢?是10%?是不到50%?是超过50%?还是90%以上?甚至必须达到100%?仍以中国人的随地吐痰为例。中国虽被冠以“吐痰大国”的帽子,但中国人肯定不是个个都随地吐痰的,更有许多中国人也十分厌恶这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丑陋之举,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了这一令人不悦的文化标识或标签。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呢?实际上,类似的疑惑无数,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文化”难以把握。

  三、“文化”与“文明”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在汉语系中,“文”与“化”最初是分开使用的。成书于战国末的 《周易· 贲卦· 彖传》 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天象可以察觉到时序的变化,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可以教化天下之人。所谓“人文”,古人认为指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成果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人伦社会关系。“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简化为“人文化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最初理解的“文”与“化”是“文治”和“教化”两个意思。

  到了西汉,“文”和“化”终于结为一体,组成为一个词。刘向 《说苑· 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凡是对外使用武力都是因为异族不肯归服,文治教化又不能改变他们,然后才施加诛罚。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一词的出现是相对于“武功”而言的,“文化”即是“德化”。从此,汉语系中“文化”一词的含义就明确下来,专指诗书礼乐和道德风俗等,最多包括政治制度,总之不出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的用法是作为“自然”或“野蛮”的对称。

  在西方民族语言系统中虽然也有与汉语“文化”一词相对应的词汇,但是在含义上却有很大差异。比如拉丁文表示“文化”的“Cultura”一词,原形为动词“Colere”,分别表示好几层意思,如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与拉丁文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中与汉语“文化”相对应的“Culture”一词最初表示的是栽培、种植的意思,另外还表示身体训练之义,并由此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等。从这个引申义可以看出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中“文治教化”的含义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一词从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继而引申到精神领域中的。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蕴比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更为宽泛,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外一个词汇“文明”更加贴近。

  在中国语言词汇中,“文明”一词最早也是出现在 《周易》 中,《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意思是:龙(阳气)出现在大地上,天下的万物生成,大地锦绣,风光明媚。在这里,“文明”是与“万物生长”相联系的,所以它所包括的内容首先是物质方面的。实际上,“文明”一词的含义更接近我们所理解的广义“文化”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与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不称“四大文化古国”,而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另外,在时间上“文化”与“文明”也有区别,比如一般把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历史称为“文明时代”。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中国之所以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它们率先摆脱原始的蒙昧时代而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而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切,一般被称为“文化”。不过,这一点也并不是很严格。

  总之,“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有的时候不能混用,但由于这种区别的界限并不严格,有的时候二者又可以混用,因此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