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诺沃位于梁赞奥卡河畔的一个山丘上,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茵覆盖着农家的院落,一座小教堂安静地立在村中央,教堂那白色的圆顶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悠缓的钟声散播到周围的绿色里,便有农人陆续地相伴着走来,来到村里的这块圣地,村庄里农家所有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行。1895年9月21日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塞宁就出生在这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村庄,教堂执事将这个日期记入了教堂的日志里。
父母去城市里谋生,诗人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时光。“外祖父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比。”诗人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这样说。“外祖父是一位不同常人的智者,感情丰富,博古通今。他记忆力超群,会唱很多民歌。”诗人是在外祖父的歌声中长大的,那悠远而又饱含深情的歌声和如画的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孕育出了一颗天才的诗心。
俄罗斯乡村的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劳作。在所有的农事中叶塞宁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大镰刀割草,或许是因为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阳光温暖而灿烂,蜜蜂嗡嗡地唱着歌,凤头麦鸡也不甘示弱地应和着。一个问题久久地在幼年诗人的脑海里盘旋着:“你们属于谁?”未来诗人谢尔盖叶塞宁的第一句诗就这样来到了世间。用语言描绘俄罗斯美丽大自然的才能成为诗人最出色的才华。诗人所用的色彩都是留在童年记忆里的色彩--蓝色、蔚蓝色、深红色,这是天空的色彩、是霞光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
上帝只给了诗人三十年的时光。他将自己生命中的忧虑、心灵的痛苦,还有他最担心惦念的俄罗斯都写进了自己的诗篇中。他用大自然给予他启示的色彩一次次地描绘着自己的感受,“心中徜徉着的是晚霞那柠檬色的光芒和丁香那蓝色的低语……”
谢尔盖叶塞宁和自己的妻子--美国舞蹈家邓肯,曾有一年半的时光居住在国外,他们先后游历了柏林、罗马、纽约、芝加哥等地。这期间,诗人寄给故乡的信中充满了忧郁,“我的亲人们!对于这个可怕的充斥着小市侩习气的王国我能说些什么呢?除了狐步舞,这里几乎一无所有,人们崇拜的只有‘美元先生’……”
叶塞宁性格开朗,乐于与人交往,喜欢参加各种朋友聚会,总有许多朋友围绕在身边,他一生中的大多时光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度过的。
一位诗人朋友问他:“你一直忙于交往,什么时候写作呢?”“永远都在写。”诗人立刻答道,“如果一整天的时间里,写不出四行好诗的话,我就无法安睡……”忙碌喧嚣的尘世生活并没有惊扰到他那颗充满诗意的心灵,叶塞宁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在他那些思绪飞扬的诗句中,读者除了可以感受到那种迎面吹来的田野清新之风外,还可以更深刻地领略到叶塞宁心灵深处的思考与忧虑,可以窥探到抒情王子的内心情感世界。
叶塞宁的诗作中永远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一些学者将其称为“蓝色的忧郁”,这种忧郁实质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叶塞宁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叶塞宁的哲学思想中,世间万物充满了矛盾性与对立性--过去与现在、天空与大地、尘世与天堂,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心灵的生命,它们在瞬间中存在,逝去的也永不再来,这带给诗人的是永恒的忧郁。下面这首纪念爱情的抒情诗《逝去的,永不再来》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触动心扉的伤感。
本诗以三个排比句“再也回不到……,再也见不到……,再也听不到……”开篇,奠定了全诗抒情伤感的基调。
“那个春夜已远走,你无法让它再次回转。”回忆中愁绪更浓,“秋天已经来临,细雨绵绵无穷无尽。”烘托出更加浓郁的惆怅气氛。秋天、细雨是伤感诗中常用的寄托伤感情绪的物象。
第三段诗行中,指明伤感的原因--女友已逝,爱情深埋在心中,对生活失去了激情。诗人将女友比作了夜莺,没有了夜莺,也就没有了生活里的歌声,没有了生活的欢乐。
最后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心中的感情已经冰冷,逝去的,永不再来!”
全诗情感色彩比较简单,以忧郁、伤感为主色调。情感表述清澈透明,诗人的伤感犹如溪水一般,自始至终流淌贯穿于全诗,初始为涓涓细流,汩汩流淌,到诗歌结尾处却已俨然汇成倾泻的河流,读者的感触也沿河漂泊而下,生成一种对时光流逝无奈的空旷寂寞之感。
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力往往是非常巨大的,读者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一同情怀激荡,或是欢乐,或是悲伤,在这情感汇成的波涛中,感悟着人生,思考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