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都是由知识分子来担当呐喊先锋的,因为他们具有洞悉历史的敏锐观察力,那些沉睡的平民心灵需要由他们来唤醒,虽然他们的呐喊与奋斗最后往往流于失败,但他们充当着历史新的一页的揭幕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先锋。19世纪50年代俄罗斯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平民知识分子开始在社会中担任变革主力军,他们要求民主,呼吁社会改良,曾一度占据文学主流的纯艺术派逐渐被社会力量所排挤。费特虽从未终止过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但他的作品因缺少政治性因素,随着纯艺术流派的被冷落而同样被边缘化,遭受冷遇,这给追求纯美艺术的费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费特心中的苦闷从作于1854年的这首《燕子已不见踪影》中可见一斑。
燕子不见了,寒冬即将来临,费特的文学艺术创作也正处于寒冬时期,而理想就像远处那时隐时现的白嘴鸥群,有时如霞一般飞起,有时又如网一般散落在山头。入夜一切安眠,风卷落叶,叩打着窗棂,而诗人却难以入睡,折磨人的理想在胸中徜徉,希望也总在心中激荡,“好想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雪”,但鹤已被吓得喧嚣着飞向南方,那些经不起严冬考验的人已经退缩,去寻求那温暖的梦之乡了。但“我”要走出来,是身不由己,也注定艰难,哪怕是哭泣,诗人感慨自己的命运,如同是正在滚过原野的风滚草,被风吹逐着,没有力量与飓风的力量抗衡,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即使努力也是一种无力的抗争。作者心中的苦闷与无奈跃然纸上。
本诗中,费特使用了一个极其鲜明的比喻,自己的文学创作命运如同风滚草一般被风吹向远方。一个人的创作命运在历史的潮流面前是多么轻微!对此,费特心中有无限感慨。但真正的艺术,即使跨越了百年、千年,仍然是人们的最爱。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费特并没有想到,他的作品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为诗歌美学中人们研究的经典之作,如果费特知晓这一切,他必定会感慨风滚草虽任由风雨吹打,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青青草原--诗歌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