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典型人物分析:金圣叹《〈水浒传〉序三》

  “导读”

  金圣叹(1608—1661),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原姓张,名采,字若采。明之后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入清后因“抗粮哭庙案”被清杀害。他“所评《离骚》、《南华》(《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以次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本文选自金评《水浒传》,是书前的第三篇序言。金圣叹在这篇序言中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塑造典型人物的问题。金圣叹虽然没有提出“典型”这个术语,但他已经讲到了典型的含义,充分认识到人物塑造典型形象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他在艺术上肯定《水浒》,首先因为《水浒》塑造的人物“绰绰有余也”,并且“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二,对于创作典型的认识。施耐庵为什么能写出一百零八个人,“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呢?金圣叹认为,关键在于他善于“格物”,“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所谓“十年格物”,就是长期地对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所谓“一朝物格”,就是对人情事理研究得透彻。那么怎样“格物”呢?金圣叹说“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这里所说的“忠”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恕”是设身处地的意思。金圣叹借用佛教“因缘生法”的术语,说明作家要在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中去写各种事物。“忠恕”和“因缘之法”是《水浒》“文章之总持”。此外,文中还讲到了文章的风格、章法、语言等,多有见地。

  施耐庵《水浒正传》七十卷,又《楔子》一卷,《原序》一篇亦作一卷,共七十二卷。今与汝释之(1)。序曰:吾年十岁,方入乡塾(2),随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3),意惛如也(4)。每与同塾儿窃作是语(5):不知习此将何为者(6)?又窥见大人(7),彻夜吟诵(8),其意乐甚,殊不知其何所得乐(9)?又不知尽天下书当有几许,其中皆何所言不雷同耶(10)?如是之事,总未能明于心(11)。

  明年十一岁,身体时时有小病,病作,辄得告假出塾(12)。吾既不好弄(13),大人又禁不许弄,仍以书为消息而已(14)。吾最初得见者,是《妙法莲华经》(15),次之,则见屈子《离骚》(16),次之,则见太史公《史记》(17),次之,则见俗本《水浒传》(18),是皆十一岁病中之创获也(19)。《离骚》苦多生字,好之而不甚解(20),记其一句两句,吟唱而已;《法华经》、《史记》解处为多(21),然而胆未坚刚(22),终亦不能尝读(23);其无晨无夜不在怀抱者,吾于《水浒传》可谓无间然矣(24)。吾每见今世之父兄,类不许其子弟读一切书(25),亦未尝引之见于一切大人先生(26),此皆大错。夫儿子十岁,神智生矣(27),不纵其读一切书(28),且有他好(29);又不使之列于大人先生之间,是驱之与婢仆为伍也(30)。汝昔五岁时,吾即容汝出坐一隅(31),今年始十岁,便以此书相授者,非过有所宠爱,或者教汝之道当如是也(32)。

  吾犹自记十一岁读《水浒》后,便有于书无所不窥之势(33)。吾实何曾见得一书,心知其然则有之耳(34)。然就今思之,诚不谬矣(35)。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36);天下之格物君子(37),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学者诚能澄怀格物(38),发皇文章(39),岂不一代文物之林(40),然但善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余也(41)。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42),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43)。夫以一手而画数面,则将有兄弟之形(44);一口吹数声,斯不免再吷也(45)。施耐庵以一心所运(46),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47),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48),固不以为难也。格物亦有法,汝口(原本空)应知之。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49)。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50),天下自然无法不忠(51)。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52);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吾既忠,则人亦忠,盗贼亦忠,犬鼠亦忠(53)。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54)。夫然后物格,夫然后能尽人之性(55),而可以赞化育,参天地(56)。今世之人,吾知之,是先不知因缘生法(57);不知因缘生法,则不知忠;不知忠,乌知恕哉(58)!是人生二子而不能自解也(59)。谓其妻曰:眉犹眉也,目犹目也,鼻犹鼻,口犹口,而大儿非小儿,小儿非大儿者何故(60)?而不自知实与其妻亲造作之也(61)。夫不知子,问之妻。夫妻因缘,是生其子,天下之忠,无有过于夫妻之事者(62),天下之忠,无有过于其子之面者(63),审知其理(64),而睹天下人之面,察天下夫妻之事,彼万面不同,岂不甚宜哉(65)!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66),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67)。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68)。若其文章,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又何异哉(69)!吾既喜读《水浒》,十二岁便得贯华堂所藏古本,吾日夜手钞(70),谬自评释(71),历四五六七八月,而其事方竣(72),即今此本是已(73)。如此者,非吾有读《水浒》之法,若《水浒》固自为读一切书之法矣(74)。

  吾旧闻有人言(75),庄生之文放浪(76),《史记》之文雄奇(77),始亦以之为然,至是忽咥然其笑(78),古今之人,以瞽语瞽(79),真可谓一无所知,徒令小儿肠痛耳。夫庄生之文何尝放浪,《史记》之文何尝雄奇,彼殆不知庄生之所云(80),而徒见其忽言化鱼(81),忽言解牛(82),寻之不得其端,则以为放浪。徒见《史记》所记皆刘、项争斗之事(83),其他又不出于杀人报仇,捐金重义为多,则以为雄奇也。若诚以吾读《水浒》之法读之(84),正可谓庄生之文精严(85),《史记》之文亦精严。不宁惟是而已(86),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87),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夫以庄生之文,杂之《史记》,不似《史记》,以《史记》之文,杂之庄生,不似庄生者,庄生意思欲言圣人之道,《史记》摅其怨愤而已(88)。其志不同,不相为谋。有固然者,毋足怪也(89)。若复置其中之所论而直取其文心(90),则惟庄生能作《史记》,惟子长能作庄生。吾恶乎知之(91),吾读《水浒》而知之矣。夫文章小道,必有可观,吾党斐然(92),尚须裁夺(93),古来至圣大贤,无不以其笔墨为身光耀。只如《论语》一书,岂非仲尼之微言(94),洁净之篇节(95)。然而善论道者论道,善论文者论文,吾尝观其制作,又何其甚妙也。“学而”一章(96),三唱“不亦”(97);“叹觚”之篇,有四“觚”字,余者一“不”两“哉”而已(9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99),其文交互而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0),其法传接而出;山水动静乐寿(101),譬禁树之对生;子路问闻斯行(102),如晨鼓之频发(103)。其他不可悉数(104),约略皆佳构也(105)。彼庄子《史记》各以其书独步万年(106),万年之人,莫不叹其何处得来,若自吾观之,彼亦岂能有其多才者乎?皆不过以此数章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者也(107)。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其人不出绿林(108),其事不出劫杀,失教丧心(109),诚不可训(110),然而吾独欲略其形迹(111),伸其神理者(112)。盖此书,七十回,数十万言,可谓多矣,而举其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二节,浏然以清(113),湛然以明(114),轩然以轻(115),濯然以新(116)。彼岂非《庄子》、《史记》之流哉,不然何以有此。如必欲苛其形迹(117),则夫十五国风,淫污居半(118),《春秋》所书、弑夺十九(119),不闻恶神奸而弃禹鼎(120),憎梼杌而诛倚相(121),此理至明,亦易晓矣。

  嗟乎!人生十岁,耳目渐吐(122),如日在东,光明发挥(123)。如此书,吾即欲禁汝不见(124),亦岂可得(125)?今知不可相禁,而反出其旧所批释,脱然授之於手也(126)。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汝真能善得此法,而明年经业即毕,便以之遍读天下之书,其易果如破竹也者,夫而后叹施耐庵《水浒传》真为文章之总持(127)。不然,而犹如常儿之泛览者而已(128)。是不惟负施耐庵,亦殊负吾(129)。汝试思之,吾如之何其不抑郁乎哉(130)!

  “注释”

  (1)汝:你。

  (2)乡塾:封建时代的初级学校。

  (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乡塾必读之书。

  (4)惛(hūn):不明了。

  (5)窃:私下,偷偷。

  (6)何为:为什么。

  (7)窥(kuī):暗中看到。

  (8)彻夜:整夜。

  (9)殊:很,非常。

  (10)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几许,即多少。

  (11)是:代词,指上文几个问句中的事。

  (12)辄:就。

  (13)弄:玩耍,游戏。

  (14)消息:消遣。

  (15)《妙法莲花经》:佛经名,简称《法华经》。内容主要是鼓吹“人人皆能成佛”,因此对劳动人民更具有欺骗和麻醉作用。

  (16)《离骚》:楚屈原所作。

  (17)《史记》:汉司马迁所作。

  (18)俗本:金圣叹称他批改贯华堂本为古本,以前刻本为俗本。

  (19)创:开创,首创。

  (20)好(hào):喜欢,爱好。

  (21)解处:理解的地方。

  (22)胆:意志。

  (23)尝:尝试。

  (24)间:空隙。

  (25)类:大都。

  (26)未尝:未曾。

  (27)神智:精神智慧。

  (28)纵:放手。

  (29)且:将要。

  (30)驱:驱赶。

  (31)隅(yú):角落。

  (32)汝:你。如是:如此。

  (33)犹:还。

  (34)何曾:何尝。

  (35)诚:确实,的确。谬:错。

  (36)右:古时以右为大。出其右即在其上。

  (37)格物:研究人情物理。

  (38)澄怀:排除心中的杂念。

  (39)发皇:显豁,引伸为发挥。

  (40)文物:文章风物,即指一代思想潮流。

  (41)然:然而。其:代词,指《水浒》。

  (42)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

  (43)声口:声音语气。

  (44)形:容貌。

  (45)吷(xuè):象声词。

  (46)运:运思。

  (47)无他:无其他原因。物格:万物之理研究透了。

  (48)斯:连词,那么。

  (49)门:做事情的方法,关键。

  (50)因缘:佛教名词。佛教所说的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关系。决定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叫因,次要条件叫缘。法:佛教名词。通指一切事物,不论现象的,本质的,精神的,佛典都把他们叫做法。因与缘结合起来生成万事万物,叫姻缘尘法。

  (51)法:指因缘生法之法。

  (52)亦:也。

  (53)既:已经。

  (54)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55)夫:发语词,无义。性:性格,性情。

  (56)化育:化生和养育,指大自然生长万物。参:检验。

  (57)今世:当今,现代。

  (58)乌:副词,怎么。

  (59)自解:自己明白。

  (60)犹:如同。

  (61)实:确实。

  (62)夫妻之事:指生儿育女之事。

  (63)过:超过。

  (64)审:弄明白。

  (65)宜:合适。

  (66)斛(hú):古量器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67)裁:裁剪。

  (68)端:方面,开头。

  (69)异:奇特,与众不同。

  (70)钞(chāo):抄写。

  (71)谬:错误,此自谦之辞。

  (72)峻:完毕。

  (73)已:语气词,用法同矣。

  (74)若:如,像。

  (75)言:说。

  (76)庄生:庄周。放浪:放纵,不受拘束。

  (77)雄奇:雄伟壮阔的艺术风格。

  (78)至是:至此。咥(xì)然:大笑的样子。

  (79)瞽(gǔ):瞎眼。

  (80)殆(dài):大概。

  (81)化:变化。

  (82)解牛:指《庄子》中讲的庖丁解牛。

  (83)刘、项:刘邦、项羽。

  (84)若:如果。诚:确实。

  (85)精严:精深严密。

  (86)宁(nìng):语助词,无义。

  (87)藏之名山:“仆诚已著此书(《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88)摅(shū):抒发。

  (89)毋(wú):不。

  (90)文心:作文的心思。

  (91)恶(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92)斐(fěi)然:有文彩的样子。

  (93)裁夺: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

  (94)微言:含意深远精微的言辞。

  (95)篇节:文章。

  (96)学而句:《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7)三唱“不亦”:指注(96)所引文里三个“不亦”。

  (98)叹觚(gū)句:《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不象觚,这也是觚吗?这也是觚嘛!觚,古代盛酒的器皿。)

  (99)质胜句:见《论语·雍也》。质:朴实。野,粗俗。文:文彩。史,虚浮。

  (100)知之者句:见《论语·雍也》。乐,以之为乐。

  (101)乐寿《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102)子路问闻斯行:《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斯,语助词,无义。行,行动,干。

  (103)晨鼓:寺有早晨报时的鼓声。成语有暮鼓晨钟。用此比喻令人警悟的语言。

  (104)悉:尽。

  (105)构:构成的事物,指诗文。

  (106)独步:超群出众,独一无二。

  (107)引而伸之:即引伸。触类而长:触类旁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对同类的问题也可以类推了解。“引而伸知,触类而长之”(《易·京辞上》)

  (108)绿林:群盗股匪。

  (109)失教:失去教化。丧心:丧失理智。

  (110)诚:实在。训:教诲。

  (111)形迹:举止行动上流露的迹象。

  (112)神理:精神。伸:同申,陈述表白。

  (113)浏然:水流清亮的样子。

  (114)湛:澄清。

  (115)轩(xuān):飞翔。

  (116)濯(zhuó):洗。

  (117)苛:繁细。

  (118)淫恶:Y荡,污秽。

  (119)弑:古时称剥削阶级臣杀君、子杀父为弑。夺:强取。十九:十分之九。

  (120)神奸:指鬼神怪异之物。禹鼎:《左传·宣公三年》:“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若:顺)。”

  (121)梼杌(dǎo wù):楚国的史籍名。《孟子·离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122)耳目渐吐:见闻日广。

  (123)发挥:发扬。

  (124)汝:你。

  (125)亦:又。

  (126)脱:毫无保留的。

  (127)总持:终结。

  (128)泛:泛泛。

  (129)负:对不起,辜负。殊:特别,很。

  (130)郁(yǔ):沉闷的样子。

  (选自《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圣叹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