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古稀的张培林君是我们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的老大哥。这种称谓既有以年龄论“座次”的因素,但关键是其古道热肠而令我等由衷敬佩的风范使然。
培林君加入“世华院”的行列不足三载,我们彼此相识时间的天数掐指算来还不到4位数字。但是,非志同道合者,相处几十年也“人心隔肚皮”而形同路人;我与培林君接触不久,却便有相见恨晚之感。究其原因,无须条分缕析,严谨归纳,大致说来有三:一曰同为农家子弟,且有朴实、淳厚的天性;二曰都有着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虽未铁马冰河,但经过“直线加方块”的锻打,阳刚、耿直并且具有坚忍不拔的顽强和奉献精神;三曰都求知若渴,不甘萎靡平庸,碌碌无为。倘若再对以上三点提纯,则为:气质相同,情操相似。
这里,我们透过培林君即将付梓的《耕读集》一书,就能解读其鲜明的个性和非同一般的韧力以及孜孜以求的学识。
此书共分6章,即:内照篇、序跋篇、感言篇、随访篇、叙记篇和诗联篇;从所集文章归入的文体,又可分为杂谈、书牍、叙记、词赋和典志等。
诗言志,文载道。此书所设篇目,从不同侧面,或抒怀言志,或坦陈己见,或解读人生,或讴歌真善美,或记叙所见所闻。但凡此种种,都围绕着一个铮铮壮怀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旋律,抒发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以及印证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为之奋斗的历程。
从《耕读集》所汇集作品的表述中知晓,培林君大半生从事的是“技术性”工作,而且比较“冷僻”。但是,自他患上西医主张“开刀”治疗的疾病,而经中医治疗得以康复后,使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养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至于达到迷恋而酷爱。在京都有一个由专家学者搭建的“天地人生”学术讲座平台,着力讲授博大精深的儒、释、道东方文化精要。十几年来,他风雨无阻,洗耳聆听,广纳博取,充实了学识,也扩充了胸怀,并砥砺了行为。对此,在《自画像——为己之学》、《禅缘》、《感恩三记》和《评跋篇》中的大多文章都有充分的表证。
倘若说培林君通过“天地人生”讲座以及其它学习形式是“学以”的话,那么他身任“世华院”常务副院长兼养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就是名副其实的“致用”了。勿庸讳言,培林君退休前是“师职”干部,“解甲”后无论在薪水上,还是在居住条件上也算得上“优越”了,完全可以来个“大隐”,独身自爱,养尊处优,颐养天年。然而,他虽然知道“世华院”恰似“秀才有权纸半张”,既没有“权柄”,又没有“赵公元帅当家”,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优厚的待遇,而且养生文化研究中心是地地道道的白手起家,只能是奉献,是付出,是服务;可他更深谙,通过养生文化研究中心这个渠道,可以为弘扬祖国优秀的养生文化尽绵薄之力,给世人送健康,送福祉。于是,他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不顾年事已高,甚至背负被“误解”的担当,义无反顾,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将“世华院”养生文化研究中心办得有声有色。话说到这里,我想无须赘言,只要读者诸君读罢《一式三招二观念·编前语》、《神奇的312·序》、《柔术保健·编后话》和“随访篇”、“叙记篇”中的大量文章,就会真实地看到其为编辑推广《中华养生手册》、采撷“世华院”《通讯》中介绍传统文化的文章,以及参加养生文化的交流活动等那勤奋笔耕和忙碌的身影。如今,在商品社会和人心浮华的背景下,培林君的所作所为,是何等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和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呀!
那么,何为高尚?回答是没有个人私欲的品行。培林君热心养生文化事业,不正是为“高尚”二字作了触手可及的注脚吗?《耕读集》,不但内容丰富,文字洗炼,而且弥漫着浓郁而深邃的思辩色彩和不乏独道的见地,读后受益匪浅。
由是,余故不揣冒昧,急就章般写下以上感谓。
是为序。
2007年9月18日于京华“松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