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二次患脑血栓入住病房,便觉得如虎落平阳,鸟困竹笼围,失去了自由,也失去活动的天地。因需静养,妻不让看书,也不能看电视,每日里,在病榻上躺累了,便艰难地下得床来,坐在凭窗的木椅上,举目俯仰,静观苍茫的天宁,云卷云舒;或凝视楼对面部级以上干部住院楼下的停车场上,乌鸦般的轿车飞来飞去,聚散离合。
坐久了,似参禅打坐,心静气定,形神处和。募地,脑海屏幕上浮现出一行大字:“天有四时气候交替之变,地存万物生长收藏之规。”我惊讶这种天籁似的玄妙启迪。“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是静之悟。
由此看来,静是需要修炼的。
因为,静既是一种行为,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开悟。
且不讲大家耳熟能详的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修而成正果,但就在我国历史上那些圣尊贤达修静的至理名言,就如数家珍。被世人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指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只有冷静思考,审慎分析,才能全局在胸,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遇事不惊,泰然处之;反之,如果心浮气躁,必然目光短浅,感情用事,失之贸然。
但是,修静,怎样修?要因人而异,视情而异。
对于现实生活之中的芸芸众生,安身立命,成家立业,要超然无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不实际的;而“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一蓑风雨任平生”,“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可能;要“独坐幽篁里”,或徜徉山水间,“松涛在耳声弥静”,“一溪风月共清明”,也只是少数人的期寄;或闲时捧卷,寂寥有酒,两耳不闻窗外事,犹做天涯万里梦,也是个别人士的向往。那么,静修,实际上就是增长学识,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扩大视野,涵养气度,匡正操行。一言以蔽之,静修要顺乎自然,符合人道。
静修需要养成。这次住院静修,每日都像苏东坡的一首诗中所讲:“无事此静坐”。一把木椅,心闲气静,悟天悟地,悟春夏秋冬,悟人更悟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