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年10月,迎来《海内与海外》杂志五周年生日。回溯漫漫五载路,虽较之历史长河不过白驹过隙,但对“从无到有”的创业者却不乏“西西弗”的滋味。然穷尽五载甘苦,其中孜孜以求的是杂志的定位及个性的雕塑。
侨联为什么要创办《海内与海外》杂志?创刊后的《海内与海外》杂志应该办给谁看?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是主办者的立意,又是办刊人不可逾越的准则。这无疑是对《海内与海外》杂志的办刊宗旨、方针、内容以及要达到效能的“定位”。定位,无论从理念上还是在行为规范上都是遵循,亦即规矩和要求。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灿若星汉的茫茫宇宙,天蝎北斗,织女猎户,无不固守其位;月圆月缺,九星绕日,无不遵循其道;还不论浩浩人世间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无不各司其职;百舸争流抑或万车进发,无不各沿其线。何况,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已逾8000种,同种又同类的刊物军阵般排列,如果肩负不同使命的不同刊物或者即使是同一类刊物不在期刊的宗旨和服务对象上极准确地定位,无疑会因“千人一面”而失掉其存在的特有价值,也就必然会失去生存的竞争实力。就拿全国“侨界”的期刊来讲,与《海内与海外》杂志比肩的又属连体婴儿般的各省、市等侨联主办的“侨刊”以及多达数百家的乡刊乡讯,如果从宏观到微观的“条块切割”上定位不明确,势必会“萝卜白菜一锅煮”,因“内耗”而导致能量互为抵消,或导致读者外流。故而《海内与海外》杂志宗旨的定位是:“宣传中国,让世人了解中国;介绍华侨华人,让世人了解华人。”这个定位,是源于作为《海内与海外》主办单位的中国侨联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所规范的。所以,几年间,《海内与海外》尽管在栏目的设置上不断进行些许调整,作品题材的比重搭配不断有些许倾斜,以至于封面的设计“改头换面”,但是就其所遵循的办刊宗旨的“定位”是万变不离其宗,是须臾不敢悖逆的。
倘若将刊物宗旨的“定位”视为刊物生存的整体环境,那么怎样通过栏目的设置和作品题材的构筑形成刊物的独特品味即“个性”,则需办刊人在整体生存环境中巧于运筹和苦心经营了。
个性即生命。没有个性的刊物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期刊界所共识的:同类刊物看特点,相同特点看个性。而在今天的期刊市场进人了“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局面下,如果刊物不能敢领风骚和时刻保持勃勃生机,已经“无奶可吃”的期刊只能是“打道回府”了。适者生存,胜者是赢家,是市场经济的“包黑子”。
剖析在林林总总的期刊中脱颖而出的几个“大腕”级刊物,其鲜明个性首先体现在对读者群体的拥有量的占有以及对拥有读者群体占有量再进一步进行“横断面”的切割上。诸如同为妇女类杂志《家庭》、《女友》和《知音》:《家庭》所刊载的文章以家庭生活为主,以实际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真实故事吸引中青年妇女读者;《知音》是通过描写典型人物为主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深层次地揭示“人情味与人性美”,以招徕各个年龄层次的妇女读者;而《女友》则是以“短、小、新、实、深”的文章为特点,形象地将美丽聪慧的东方女性拟人化,紧扣18岁至28岁年龄的妇女读者群层面。
那么,相比之下,《海内与海外》杂志对读者群体的拥有量如何呢?由于长期对外交往的结果,目前国内约有归侨侨眷三千万,海外约有华侨华人五千万。这是一个巨大的读者群体,也是一个丰富的作品题材库。同时,由于归侨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侨眷同时又具有“男人”、“女人”、“农民”、“科学家”、“文艺工作者”等自然属性和职业属性,故而,《海内与海外》将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在海内与海外的沟通融汇中体现刊物的特点。目前,本刊在内容上已逐渐形成“三个板块”:即向“海外”介绍“海内”;向“归侨侨眷”介绍“华侨华人”;向“社会”介绍“侨联”。这样,就需要在栏目的设置和作品题材的择取上,做到“侨”字题材与“社会”题材合璧,使“侨”融于“社”,而“社”中又带“侨”,从而扩大了刊物内容的包容性。其中的一个贯穿线,即将一个“情”字注入国家命运、百姓命运、华侨华人命运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刊物的发行量惊人地直线上升,“两个效益”也相应地得到了趋至。
“横看成岭侧成峰。”刊物个性的追求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不断碰撞、磨合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敢于探索和确立自信则是寻觅的脊梁。
《海内与海外》杂志尚处于幼稚阶段。要走的路还十分遥远,遥远的路又充满坎坷。我们将充满信心地在胸臆中固化一句不乏质量的豪迈:不辱使命,勇于进取!
19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