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女飞行员》的脚本是吾的老友、著名作家冯德英与人共同创作的。该影片完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被打人“冷宫”。今终于重见天日,德英让我写点观感一类的文字,我虽知文采不济,但出于老友叮嘱,只得点头应从。
影片是描写我国第一代女飞行员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故事,反映了新中国青年妇女“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战斗风貌,看后令人精神振奋、深获教益。
一群普普通通的女青年,能够驾起雄鹰飞上蓝天,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在那历时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她们要经历艰苦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不仅要锤炼出强健的体魄,攻克复杂的航空理论关和难度很大的驾驶技术关,同时还要培养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影片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林雪征、杨巧妹等一批女青年,她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发扬人民军队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同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阻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毛主席指出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伟大真理。
影片围绕着戏剧的矛盾冲突,较为成功地塑造了林雪征、杨巧妹和项菲的动人形象。
烈士的后代林雪征出生在长征路上的雪山脚下,几个月后妈妈牺牲,爸爸在先头部队作战。当年的红军战士、现在航校的王政委,用箩筐把她挑到陕北,是革命队伍把她哺育成人。她是在革命战争烽火中锻炼成长的青年,具有“红小鬼”的素质:热爱党,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具有革命军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林雪征由陆军的护士来空军学习飞行,无数的困难摆在面前,对她的考验是严峻的。航空理论课开始后,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加上郭教员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她的学习一时过不了关;同时,轻视妇女的冷嘲热讽也迎面扑来。一次,男学员在飞行训练中发生严重事故,在个别女学员中引起巨大震动,思想上产生了动摇。担任女学员班长的林雪征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王政委的启发和教育下,她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和党的嘱托,坚定信心,带领一班人继续刻苦学习。然而困难接踵而来,由于林雪征右脚在抗美援朝时负过伤,脚力不够,操纵飞机出现左偏,不能参加第一批放单飞。当她从杨教员那里得知自己如果克服不了左偏就要被淘汰的消息时,她的确感到震惊和痛苦。但她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党的事业。一方面,她下定决心,加紧锻炼,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一定要飞出来。影片以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反映林雪征自觉地加大运动量,腿裹沙袋,顽强长跑,而千百次在座舱练习器上苦练,腿肿脚疼,汗流浃背全然不顾,充分显示出她那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林雪征也做好了思想准备,万一飞不出来,就踏踏实实地再回去做护士工作。一心为党,两种准备,毫无个人私念,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操啊!最后,通过艰苦努力,她终于成了一名过硬的飞行员。在林雪征身上,集中地体现着女飞行员的优秀思想品质,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灿烂光辉。影片就是在林雪征克服重重困难的矛盾冲突中,一步深一步地展示出这个老红军的后代、年轻的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在旧社会当童养媳出身的杨巧妹,也是影片着力塑造的人物。影片生动地描绘出这个质朴、可爱的山沟里飞出来的“凤凰”的成长过程。她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从旧社会的童养媳到解放后的翻身农民,再到新中国的第一代女飞行员,这两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鲜明地显示出新旧社会妇女的不同命运。杨巧妹虽然经历了第一个变化,但当她进人第二个变化时,在学习飞行这个新事物面前,她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着由旧社会造成的弱点:自卑,不甚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是深受旧社会几千年封建压迫造成的精神负担。影片通过航校党委和同志们帮助她学习毛主席著作,运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她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用毛主席思想武装头脑,一定能排除万难飞上云天。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她克服困难的种种努力:平衡器官不好,走天桥头晕,她执意让林雪征用摩托车带着她飞越土坡,还星夜练习轮转;航空理论弄不通,她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带飞中发生呕吐现象,她就用洒上汽油的毛巾捂在嘴上,忍受强烈刺激,征服呕吐。由于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和刻苦的锻炼,她进步很快,结果赢得了首批放单飞的优异成绩。
项菲是一个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她经过艰苦的思想改造,终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女飞行员。项菲这个人物体现了一些初到部队、没有经过艰苦磨练的青年学生的特点。影片通过对她在斗争中克服弱点、不断进步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显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显示了人民解放军确实是一座锻炼、造就人才的革命大熔炉。
影片对于其他人物的描写,如王政委、郭教员、杨教员等,也都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各有特色,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1977.8.2完稿于北京西郊空军大院